奉天城即
沈阳市,又名盛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1625年建立的,
后金迁都于此便更名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立
奉天府。奉天是满洲
龙兴之地,又安葬着太祖太宗两朝皇帝,因此
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年改沈阳市为奉天,是为了表示不忘本,以及对太祖太宗皇帝的追思。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设立的奉天市政公所使沈阳的历史上首次出现市的建制,之后的一段时间,沈阳一直在“奉天”和“沈阳”两个名字之间来回变动,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东北地区光复,“奉天市”恢复为“
沈阳市”的名称。
顺治元年(1644),以盛京(今辽宁沈阳)为留都,置内大臣统辖东北全境。三年改内大臣为昂邦章京。
康熙帝元年(1662)改汉称为镇守
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至
乾隆十二年(1747)定名盛京将军,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见清将军),并兼管奉天
府尹事务大臣,监督府尹。康熙后盛京将军辖境,东至
赫图阿拉故城边二百八十里
吉林市界,西至
山海关区八百馀里山海卫界,南至金州(今辽宁大连)南境七百三十馀里海界,北至
开原市边二百六十余里。将军下设副都统(初名梅勒章京)二员。
雍正五年(1727)增为三员,分驻
沈阳市、
锦州市、熊岳三城。同时还於重要城、堡、关门地方设城守尉、防守尉、协领、佐领、防御等官率兵驻扎。后因海防紧要,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熊岳副都统移驻
金州,更名金州副都统。光绪元年(1875)为守护
清永陵,新设兴京副都统。五年添设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海龙总管,六年定围场总管加副都统衔。另沿奉天与
吉林市、
内蒙古自治区柳条边设威远堡等十馀处边门,亦派官兵驻守,分属盛京兵部及各地副都统,并统属于将军。同时,盛京将军还负责监督
通辽市的
科尔沁区六旗。
顺治十年至
咸丰十年(1860),除短时外,主要为“封禁”期,顺治十年设
辽阳市府(今辽阳),辖辽阳(附郭)、
海城市二县。十四年罢辽阳府,於盛京置
奉天府,设
府尹(专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务)。
康熙三年增
承德市(附郭)、
盖州市(今盖县)、
开原市、铁岭四县,升
辽阳县为州。於此稍前,康熙元年在辽西锦州地方置锦县,三年於
广宁县(今辽宁北镇)设广宁府,另置广宁县、
兴城市,并隶广宁府。四年罢广宁府,改设
锦州府,移治锦\县。
锦州府及所属州县,均受奉天府尹管辖。
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扩大,於
吉林市置永吉州,
宁古塔(今
黑龙江省宁安)置
泰宁县,伯都讷(今吉林扶馀)置长宁县。此时
奉天府辖境北至长宁县
松花江八百七十里蒙古界,东北至永吉州穆稜河二千零四十馀里宁古塔界。西北至义县大宁堡四百五十馀里界。七年罢
泰宁县。
乾隆元年罢
长宁县,并入永吉州。十二年永吉州改
吉林省厅,隶吉林将军。至此奉天府辖境缩小,仅及东北开原以南辽沈和半岛地区。至
咸丰十年
沈阳市府尹辖奉天、锦州二府,
辽阳市等四州,以及五厅八县。这些府、厅、州、县主要分布在
辽河两岸和滨海地区。
咸丰十年后,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首开辽河下游
营口市为商埠,后因辽河淤积,十一年改为营口,遂使营口成为
东北地区第一个向外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此后清政府鉴於形势,废除“封禁”。光绪三十一年东北全部开禁。又兼东清(后改
中东)铁路兴建,於是关内齐鲁、燕、晋一带农民大量移居东北。东北民政管理体制和区划体系逐步完备。为巩固海防,加强边疆治理,
同治五年(1866)改
山海关区监督为奉锦山海关兵备道,并加
按察使衔,辖沿海金州厅、岩州、
瓦房店市、
海城市、盖平等地。同年设营口海防同知,以加强
海关管理。
光绪二年命盛京将军兼管
沈阳市府尹,加
兵部尚书右
都御史衔,
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
两江总督关防。加奉天府尹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
巡抚事。各州县满汉兼用。三十三年裁盛京将军,改设
奉天省,置巡抚。至
宣统三年(1911)奉天省共领四道、八府、五直隶厅、三散厅、六州、三十二县。光绪末年,
辽宁省(阳)、
丹东市、
大东沟、
辽阳市、
凤城市、
新民市、铁岭、通江子、法库门、
大连市等十处辟为商埠。随著东清南满铁路支线(1903)、京奉(1907)、安奉(1910)等铁路建成,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湾条件,取代
营口市而跃居
东北地区第一大港。昔日的
辽河、
松花江、
鸭绿江水运日趋衰落,旧时驿站交通被取代;一些新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向铁路沿线。
1634年(清
皇太极八年),皇太极改
沈阳市为盛京(
文言文为
天眷盛京、满文音为
沈阳站、英译?Mukden?)。1644年(清顺治元年)迁都北京后,清以沈阳为陪都,并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古城区设
奉天府,这便是沈阳又名奉天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