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火绒草(
学名:
火绒草属 campestre,又名Leontopodium fedtschenkoanum Beauverd)是
菊科火绒草属的植物。分布在
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3,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河谷阶地沙地、石砾地、干旱草原、干燥
坡地及湿润的林间草地。山野火绒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花茎直立或斜升,不分枝,高5-35厘米,或更高而稍屈折,被灰白色或白色蛛丝状茸毛,全部有叶;节间长1-3厘米。茎基部叶在花期生存,或枯萎宿存,与不育的叶束的叶同形,下部渐狭成细长的柄并向基部渐扩大成褐色的长鞘部。
茎下部以上叶直立或稍开展,舌状或披针状线形,通常长2-9厘米或有时长达15厘米,宽0.25-0.5厘米,有时达0.8厘米,顶端尖,稀稍钝,有稍细长或不明显的尖头,基部稍狭或等宽,无柄,两面被同样的或下面被较密的灰白色蛛丝状或绢状而常粘结成絮状的茸毛;上部叶渐小,较细尖。
苞片多数,较上部叶稍小,线形或披针状线形,尖或渐尖,边缘有时反卷,长0.8-2.3厘米,宽0.2-0.3厘米,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稀下面近无毛,较
花序稍长或长3倍,开展成密集的径达2-5厘米的苞叶群,或有长达3厘米的
花序梗而成复或分散的苞叶群。
头状花序径5-7毫米,多数,密集。总苞长3.5-4毫米,被长柔毛或茸毛;总苞片约3层,顶端尖或稍钝,稀撕裂,通常黑色,稀浅或深褐色或无色,无毛,超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中央有少数
雄花,或雌雄异株。
冠毛白色,较花冠稍长;雄花冠毛上端棒状粗厚,有深锯齿或短毛;雌花冠毛细丝状,下部有短髯毛。不育的子房和
瘦果无毛或有乳头状突起,或瘦果有短粗毛。
山野火绒草生长在新疆
阿尔泰山、
天山、
昆仑山脉一带的干旱草原、干燥
坡地、河谷阶地沙地或石砾地,也生长于海拔1400-3000米的较湿润的林间草地。极常见。
山野火绒草属旱中生杂类草,山地草原、草甸草原、草甸和亚高山草甸的伴生种或共建种。生于山地栗钙土、黑钙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上。在天山北坡,山地陡坡,山野火绒草与
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s)、
苔草(
薹草属 sp.)组成草甸草原,伴生有
冰草、洽草、
针茅、
林地早熟禾、
委陵菜(
委陵菜属 sp.)、黄芪(Astragalus sp.)等,总盖度50-65%;在草+
紫羊茅(原亚种)+针茅草地型和针茅+万年蒿+杂类草草地型中它是主要伴生种;在亚高山草甸它是常见种,也常散生于森林草甸和河谷草甸中。
山野火绒草于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中旬开花,8月结实,10月停止生长。它的适应性强,耐牧,在放牧过渡的草地生长发育仍然比较好,在横走的
根状茎上很快生出新的枝条,并生成小丛状,不易被牲畜践踏死亡。
山野火绒草草质柔软,羊
和牛采食,冬秋季牲畜大都采食,冬季茎叶保留好,调制成干草各类牲畜乐食,属冬季利用的低等牧草。
山野火绒草此种多变异,有时不易与
黄白火绒草L.ochroleucum Beauv.区别,前人曾记载一些此种与黄白火绒草的中间类型(L.
火绒草属campestre Hand.-Mazz.l.129.1928.),见于
昆仑山脉、
天山、阿尔泰山和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