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逸史》是由冯自由根据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最有根据、最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
《革命逸史》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晚清至民国之要人,几乎全收笔下,且记述多为非亲历者不能知之趣事。比如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记述相当多,其中说中山先生喜欢下象棋却棋艺不精,但牌打得很好。其他如
孙中山与
黄兴的旗帜之争,以至于两人的关系长期不和;“
梁启超之情史”中认定梁启超的婚姻并不美满:“李女貌陋而嗜嚼槟榔。启超翩翩少年,风流自赏,对之颇怀缺憾,然恃妇兄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
章太炎曾高度评价
冯自由治史“阿私之见少矣”。《革命逸史》曾说
袁世凯、
黎元洪都不是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前后,屠杀革命党人,证据确凿,以他们为民国元首,则破坏共和、颠倒功罪都不足为怪。遗憾的是
中国国民党自掌握政权以来,“以革命党而行革命党应行之事,虽褒扬先烈之令,不绝如缕”,但只限于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少数领袖人物,而对于开国前和开国时断头流血、舍生取义的大多数无名英雄,并未按照当年稽勋局的调查表册分别抚恤,他说这是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缺憾。他一直认为饮水思源、养生恤死,是后死者应尽的责任。他后半生执著于革命史研究与写作,这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他的《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著作。
南海冯自由与同盟会最久,又尝为稽勋局长,以其所见,又遍访故旧,而作《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虽未周悉,然阿私之见少矣。
他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著作,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在举世滔滔、数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场的年代,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
史上最权威的全景式民国私人手记档案,
孙中山机要秘书回忆录,文革后曾“内部发行”,建国后首席公开发表。
费正清、
唐徳刚、
杨天石、傅国涌等海内外民国史专家一致评定此书为民国史第一书,
蒋介石、
林森等曾亲笔题写“书名”。
冯自由(1882年—1958年5月6日),原名龙,字健华,后改名自由,
汉族,祖籍
南海区盐步高村人。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侨商家庭。1895年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兴中会支部。冯自由随其父
冯镜如一同入会,时年十四岁,自称“马前一小童”,后成为首批同盟会会员,“三民主义”简称亦是冯自由首创。冯自由早年办刊结社,倡导自由平等学说,深得中山先生赏识。同盟会成立之前。冯自由以其家为革命党联络地,居功甚伟。1907年后,先后指挥或参与了
潮州市、惠州、
钦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
广州市等多次革命起义活动。1912年1月1日,参加孙中山的就职典礼,并出任
南京总统府机要秘书。1924年,公然反对中山先生的国共合作政策,1925年
孙中山去世后被开除党籍。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逃离北京。
冯自由作为
中国国民党右派,亦不被
国民政府重用。此后,“发愤搜集三十年来所宝藏之各种书札、笔记、表册、报章等,并广征故旧同志所经过之事迹”,撰写洋洋百万言之《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1936年,
日寇压境,辛亥同人殒没无几,国人对
辛亥革命时有“数典忘祖,喜谤前辈”之事,冯自由有感于此,开始编写《革命逸史》。1935年,冯自由被
蒋介石恢复国民党
党籍;1943年,当选国民政府委员;1948年12月移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1951年,蒋介石还特意电召其偕妻赴台;1953年,任蒋介石的“国策顾问”,1958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