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
高建平,1955年3月生于扬州市。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永州市学者”讲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
著作作品
1. 《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香港特别行政区: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版,中文,300页。该书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2.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Art(《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英文,共230页。由瑞典斯德哥摩Almqvist \u0026 Wiksell International 出版社1996年出版。该书被列为《牛津美学百科全书》“中国艺术理论”类参考书目。在国外有多篇书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英国美学杂志》和日内瓦大学教授毕来德荷兰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的书评。201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英对照版。
3.《全球化与中国艺术》,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共310页。
4.《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版,共332页。
翻译作品
1. 杰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艺术与精神分析》,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256页。2006年改用原名《弗洛伊德的美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309页。
2. 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先锋派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00页。2005年重印。
3. 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00页。2007年重印。
4. 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原名Aesthetic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9月初,402页。2007年10月增补再版,448页。
发表论文
1.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4.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5.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
6.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7.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8.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9.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10.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11.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12.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13. “人文科学概论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14.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15.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16.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7.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18.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19.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20.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
21.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22.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23.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4.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5.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6.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28.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29.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30.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31.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2.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33.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34.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35.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36.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37.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38.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39.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40. “经验与实践:兼论约翰·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41.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42.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43.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44.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45.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46.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
47.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48.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约翰·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49.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50.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1.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52.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53.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54.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市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55.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56.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57.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58.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59.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60.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61.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62.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63.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64.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5.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66.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书籍刊物
1. 主编《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中英文对照美学论文集,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85页(与王柯平合作主编)。
2. 主持跨国多语种大型文化研究类刊物《印迹》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已出版第1辑(共369页,2002年)和第2辑(331页,2004年),第3辑(330页,2007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汪辉等人合作主编)。
3. 主编”新世纪美学译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经出版4本,分别是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2002年出版,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户晓辉译,2004年版,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李媛媛译,2006年版,Mario Perniola《仪式思维》,吕捷译,2006年。其他各本正在编辑中。(与周宪合作主编。)
4. 参与主编”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已经出版四批,第五批正在编辑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滕守尧王柯平合作)。
5. 参与主编《美学》,已出一辑,第二辑正在编辑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与滕守尧、王柯平合作)。
6. 参与主编《外国美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汝信等人合作,担任执行主编)。
7. 《唐宋名篇》,参与编写,分别由刘扬忠董乃斌主编,共编写其中43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8. 参与主编Filozofski vestnik (《哲学研究》)斯洛文尼亚语版2006年第1期的上的“中国美学专栏,共在其中发表5篇有关中国美学的文章。
9. 主编《国际美学年刊》(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年总第11卷《多元文化对话》(Aesthetics and the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
10.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华美学学会、中外文论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东方文化》2008年第1期中的“美学与多元文化研究”专栏。
11. 担任国际英文网上杂志《当代美学》(Contemporary Aesthetics)编委。
12. 担任《国际汉学》(International Sinology)杂志编委。
英文文章
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美字意义的起源”),Filozophi vestnik(《哲学研究》斯洛文尼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2001年第2期。
2. “Signifcance of Analogy-Drawing Between Go and Painting”(“以棋喻画的意义”),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esthetics),(《东京大学人文学刊(美学专号)》东京大学人文学院编)2000年总第25期。
3. “ ‘Aesthetic Craze’ in China-Its Cause and Significance”(“中国美学热的原因及其影响”),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对话与普遍主义》华沙大学普遍主义研究中心编)1997年第3, 4合期(第13次世界美学大会专集)。
4. “The Reclusive Spirit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The 斯德哥尔摩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编)1995年第6卷。
5. “Man, Society and Art: An Analysis of On 音乐” (“人、社会与艺术:《乐记》分析”),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1993年第4卷。
6. “To Begin with A Beautiful Line…”(“从一根线的美谈起……”),Annals for Aesthetics《希腊美学年刊》第43卷。该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在智利大学的刊物Teoria del Arte第12期上发表。
7.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与中国美学”),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国际美学年刊》) 第8期上发表。
8. “A Century of Chinese Aesthetics”(“20世纪中国美学”), 该文章被译成斯洛文尼亚语,在Pilozofski vestnik(《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上发表。同时,由高建平主编,在这期上发表了5篇译成斯洛文尼亚语的中国美学论文。
9. “What is Chinese Aesthetics?” (“什么是中国美学?”)2002年10月在“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发表于《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二十年来的中国美学”),发表于Acta Orientalia Vilnensia(《维尔纽斯东方研究学刊》),维尔纽斯大学主编,2002年第2卷。
11. “The Stories of Four Words” (《四个美学关键词的翻译和接受》),Filozofski vestnik(《哲学通报》,斯洛文尼亚哲学研究所主办)2007年第2辑。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n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Aesthetics and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Volume 11, 2007.
13. 《当代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术访谈),《Delo》(斯洛文尼亚报纸)2008年2月2日。
严正声明
高建平郑重声明
发现在网上流传两篇韩小龙和高建平合写的文章,其中一篇是:
《〈红楼梦〉与〈飘〉生命美学比较研究》,原发表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1卷6期。
另一篇是:
《孤独与伤心之旅——〈十八春〉与〈简·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原发表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我没有参与这两篇文章的写作。
希望这位我并不熟悉的韩小龙先生以后发表文章时自己单独署名即可,不要擅自署上我的名字。也希望相关杂志能在发表文章时与作者联系核实,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高建平
2008年4月24日
任免信息
2020年8月18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高建平被聘请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著作作品
翻译作品
发表论文
书籍刊物
英文文章
严正声明
任免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