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Library)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据考证,“图书馆”一词最早产生于拉丁语中,其意思为“
藏书的地方”。在“图书馆”一词传入之前,
中原地区藏书的地方被称为“藏书楼”。图书馆一词在19世纪末从
日本传入中国,中国最早使用“图书馆”称呼的是1904年建成的
湖北省图书馆和
湖南图书馆。
图书馆的起源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人类文明的起源则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为标志,随着文字语言的成熟,文献的增多,各类典籍、各类文献载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分类收藏保存则难以为继,难以维持社会文明进展,图书馆便应运而生;
四大文明古国国、
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都建立起了独立起源的文字系统,从而拥有最古老的图书馆。16—19世纪中叶,
欧洲图书馆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且因各地经济状况、
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的差异,阅读空间相互分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地先后出现
公共图书馆运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主流。1852年英国
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成立是现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它纵向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横向架起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桥梁。它以收藏与贮存的文献为媒介,以传递为手段,把知识信息扩散到不同的读者中,起信息交流的作用。从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看,其性质也是独特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社会性、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等。图书馆的职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职能是随着社会及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图书馆职能有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文献流整序、保存人类
文化遗产、传递情报职能、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5个方面。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把图书馆区分为
中国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
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除此之外,现代社会还相继出现了
数字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复合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等图书馆的概念。
定义
词源考证
图书馆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基本上有两种说法,其一是Library,Library源自拉丁语的Liber,意为树皮。因为树皮曾用作书写的材料,所以在意大利语中把书店叫Libraria,而
法语中则把书店称作Libraries。这个词后来由法语进入英语,就成了Library。对于Library,另一种说法是来自
希腊语。中国人最初都翻译为“藏书楼”或“公共藏书楼”。
中文“图书馆”一词的最直接来源出自
日语“書館(ライブラソー)”,最初是由
梁启超引进到
中原地区来的。1896年9月在梁启超主编的《
时务报》上,首次出现了“图书馆”一词。但是这一新的提法似乎并没有马上为国人所接受,一些早期的近代图书馆仍以“藏书楼”为名的居多,也有的称“书藏”、“书籍馆”、“图书院”、“藏书院”等等。图书馆一词第一次被官方文件所正式采用是在1903年,清政府颁发了管学大臣
张百熙主持制订的高等教育纲领《奏定大学堂章程》,其中提到:“大学堂当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图书,以资考证”,并规定其主管人为“图书馆经理官”。第一个采用图书馆名称的正式官方
藏书机构是
京师大学堂图书馆。是在《奏定大学堂章程》颁布后,由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而来,藏书楼的主管人也由“提调”改称图书馆经理官。直到1904年,
湖南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和福建图书馆相继成立,图书馆的名称才开始在社会上通行,其后各地出现的各种新型藏书处所多数都称之为图书馆。
定义描述
传统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以实体形态存在,使人们习惯上把图书馆看作一种机构,但随着数字时代图书馆新形态的发展,更应当把图书馆看作一种社会机制。无论其形态如何,各个社会阶段的图书馆都承担着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序、传递乃至增值服务的职能。未来的图书馆可能不以一种众所周知的实体形态存在,但只要存在一种充当社会知识、信息记忆、扩散装置的机制,就可以将它视作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形态。1991年12月出版的
胡述兆教授所著《
图书馆学导论》,对图书馆定义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其一,“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总汇。”;其二,“图书馆是用科学方法,采访、整理、保存各种印刷的与非印刷的资料,以便读者利用的机构。”
对于图书馆的定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和外延,给出了多种表述,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起源发展
图书馆伴随文字诞生
图书馆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人类文明的起源则总是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为标志,在最古老文明的几种文字系统中,几乎都与象形文字有关,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系统就源于象形文字,并建立了
四大文明古国国,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也都是源于象形文字系统,且都是独立起源的文字系统,拥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埃尔默·约翰逊在论述图书馆起源时指出:“很难说准西方世界的第一座图书馆是在
埃及还是在美索不达米亚。但可以肯定在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当这些地区出现文明时,文字产生了‘图书’,而保存了足够数量的图书就形成了一个图书馆。”
古巴比伦图书馆
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楔形文字,率先进入文明时代,而保存文字和书写资料的图书馆也在两河流域地区最早建立起来。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难写、难认,为了使更多的人掌握这种文字,两河流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学校以培养能够掌握楔形文字的专业人才。学校里需要大量的泥板图书供学生使用,同时需要保存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因此图书馆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的
书吏学校。1930—1931年,
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幼发拉底河口的乌尔发掘出土了400多块泥版文书和1000多块残片。经专家鉴定也是一所寺庙图书馆,大概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其中经济资料是按主题和年代顺序排列的,且有内容简介的标志牌,说明文献已被进行专门管理。幼发拉底河岸的启石城考古发现,许多泥版文书按不同的专题分别保存在不同的房屋里,
巴比伦在
汉谟拉比时期,似乎就已形成了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的雏形。在其周边的小亚细亚奴隶制王国赫梯境内,也发掘出土了类似于国家图书馆的遗址,文物有年表、法典、条约、外交文书、经济文献等,都是泥版文书,并附有著者和抄写者的姓名和目录。
古埃及图书馆
公元前3500年,
埃及分别建立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200年,上埃及征服了下埃及,成立了统一的国家。此后,经历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阶段。古王国以
埃及金字塔而闻名,也已经出现了
书吏和图书馆,书吏长是大臣级的官吏,并兼任其他许多要职。在古埃及,许多
庙宇同时又是学术活动中心。书吏记录庙宇的历史、祭祀活动,并保存在神庙的图书档案室。例如,在
开罗的黑利欧波里斯的太阳神庙废墟里,就发现了这类档案室,经鉴定是公元前1800年的遗存。
中国古代图书馆
图书馆的起源,在中国可追朔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已有了
半坡遗址象形文字。至公元前13世纪,中国
商朝时期,在黄河流域不仅有了
甲骨文献,而且也出现了收藏、管理甲骨文献的机构徊人员。可以说这是中国藏书机构的雏形。
西周官府藏书沿袭殷商,仍由
史官掌管,《
周官》《
礼记》中有“史掌官书”“太史守典”的明确记载,较之商代规模扩大,细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
御史,统称国史。随着
周朝分封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和地方还有策府、周府、公府、府库、周室、秘室、闾府、
州府等称谓,均为周籍收藏之处。
春秋时期,诸侯
藏书养“士”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私人讲学之风盛行,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使各类书籍的收藏和编写工作,从王室史官的垄断状态,转变为官私并举,出现了诸侯国藏典设史、地方官藏书现象以及私人藏书,标志着藏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从神秘走向民间。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
萧何主持督建
未央宫时,在前殿的北面,宫殿群的中间位置,主持修建了天禄阁和石渠阁,将自己苦心收集的
秦朝的各种图籍档案存放于此。从此
中原地区便有了专门的
中国国家图书馆。
西汉以后,历代
藏书之所的名称不一,如
东汉的东观与兰台,
唐朝的集贤院,宋代的崇文院,元代的
秘书监,明、清两代的文渊阁。
亚述王国图书馆
公元前7世纪,亚述一跃成为强国,领土扩大到西亚和
北非文明发达地区。巴尼拔国王在首都
尼尼微建造了一所皇宫图书馆,收藏了大约25000块泥版文书,每块大小为24×16cm。1845—1854年间,由
英国考古学家雷亚德(AustenHenryLayard,1817—1894)等人发掘出土,其中20720块泥版文书现保存在
大英博物馆。经研究,
亚述巴尼拔国王图书馆泥版文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各种宗教铭文、文学作品、
天文观测记录、医学原典、数学、
化学、
植物学及其他科学著作,还有历史文献、条约、法律、书信、命令以及王室的经济报表、房屋和沟渠建筑报告等,并收藏了文法书、辞典
参考书和百科全书等,堪称真正意义的古代图书馆。
古印度图书馆
印度河文明大最早的文献可溯源于公元前3世纪。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印度。贝叶经多为
佛教经典,还有一部分为古印度
梵语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印度和
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虽然古印度图书馆的起源尚缺乏考古证据,但可以
推定,古印度图书馆、寺庙典藏曾为古文献、宗教、文化的传承做出过杰出贡献。
古希腊图书馆
古希腊建筑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数学及其他
自然科学方面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主要用
莎草纸书写,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都拥有私人图书馆。出土文物还证明
希腊已存在学校图书馆,学校遗址发现了书单模样的“目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得以传承,是后世不断传抄的结果。
古罗马图书馆
古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兴起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注意搜集图书。后“
羊皮书”遂成为古罗马文字和文献的重要载体。起初,图书是作为战利品运回罗马的,同时还将一些文化人以奴隶身份带回,对传播
希腊文化起了一定作用。并且在
罗马古城的自由神庙建了第一所
公共图书馆,公元113年建造了最大的乌尔皮亚图书馆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图书馆,仅罗马一城就有28所公共图书馆。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其图书馆难免受到
中世纪宗教的冲击。
亚历山大图书馆
希腊北部的马期顿于公元前4世纪兴起后,征服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短暂的13年里远征了亚细亚、
叙利亚、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西部,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希腊文化广泛流播。史称“
希腊化时代”。其在
尼罗河三角洲海岸建立的亚历山大城,由于古代最大图书馆的存在(经
托勒密王朝祖孙三代建造)而成为地中海地区和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繁荣持续近200年。由于国王热衷于搜集图书,致使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达70万卷,不仅包括
希腊的几乎全部重要文献,还包括
地中海、中
近东和古印度等异教徒的文献。
拍加马图书馆
拍加马王国位于
小亚细亚半岛(今
土耳其)的西北部,这个希腊化的奴隶制小国在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一度很繁荣。拍加马城建立在小山上,最高处是皇宫、神庙和图书馆,是当时仅次于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型图书馆,是科学研究机构和教育中心之一,为抑制拍加马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竞争,埃及国王下令严禁向拍加马输出,拍加马却将
羊皮纸加以改进,以替代
莎草纸,使该地区后来成为羊皮纸贸易中心。据记载其
藏书达20万卷,后对罗马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中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既没有印刷技术又没有
印刷设备,
手抄本是唯一的书籍种类,而从事手抄书籍工作的是会读写拉丁文的修道士,所以此时的图书馆几乎都分布在修道院中。
卡西奥多鲁斯建立了维瓦里乌姆修道院并担任院长,在修道院开辟了专门的“抄写间”,组织修道士抄写《圣经》、
教父学的著作,并在其中放置一个存放手抄本的“柜子”,是为中世纪最初的“图书馆”。8世纪下半叶,
查理大帝执政时把
基督教的教会作为其统治的重要支柱,注重
基督教文化和教育的建设。他建立了宫廷学校和宫廷图书馆,在整个
欧洲招贤纳士。10世纪初,罗马教皇与世俗君王之间争夺基督教世界最高权力的争斗,双方为此引经据典,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古代典籍的热情,对收藏在图书馆里的拉丁古典文献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且努力寻找未被发现的古典文献,同时还大量翻译了希腊
古典哲学著作和
犹太教、
伊斯兰教文化中的经典文本。12世纪的西欧社会因为大拓荒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要的就是人口的流动,而记录
社会流动的登记册如
婚姻登记册、死亡登记册、财产登记册之类的档案,以及各种类型的编年史、地方志和
教科书等,也都存放在当地的修道院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15世纪三四十年代,
约翰内斯·谷登堡在德国
美因茨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并且改进了印刷的墨水,大大降低了出版图书的成本,印刷图书的数量激增,这使得修道院的图书馆不再是一枝独秀,读写也不再是修道士的专利。经历了两次文艺复兴运动的西欧大众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各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初级教育得到大力推广,各种类型的
公共图书馆、家族图书馆以及个人的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西欧图书馆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程有了新的发展。
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近代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是从欧美国家兴起的。欧美的一些
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经历了文化启蒙运动以后,人们认为图书不光是用来藏的,还要服务于社会。1753年,
英国成立了
大英图书馆。1800年前后,
美国的一些城市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图书馆。1850年,
英国议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
随着近代
民族国家的兴起,
欧洲诸多
法国国家图书馆开始搜集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书籍和手稿档案,承担起民族文化保存者与掌管人的角色,这正是近代早期
中国国家图书馆兴起的缘由。1735年开始向公众开放。
法国大革命之后,没收而来的贵族及教会
藏书大大充实其馆藏。1753年,
大英博物馆设立图书收藏部,是为
大英图书馆的前身。大英图书馆最初的藏书中有一部分来自1757年
乔治二世捐献的皇家图书馆,这一捐赠使得大英图书馆获得接收法定送存本的资格,其藏书规模随着
英国图书出版业的繁荣而壮大。伴随启蒙思想的涌动与
世俗化进程,具有自治性质的大城市、市镇与大学也大力发展自己的图书馆,使其成为本地区
知识网络的中心与枢纽,奠定了
欧洲文化版图的基本格局。从修道院图书馆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之后,阅读不再是经院学究的特权,也不是王公贵族的奢侈消遣与学者的专属领域,阅读开始走向大众。17世纪末,以中等阶层男性为主体的文化与阅读空间——会员制收费图书馆开始流行。18世纪30年代,提供图书租借服务的流通图书馆出现,到18世纪后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这一时期
工人阶级也组织了会费低廉的收费图书馆。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学界的普遍共识认为现代图书馆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1852年英国
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成立是现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
1893年,
英国议会对1850年的
公共图书馆法案做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历史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实现阅读空间真正的公共性。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
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1924年成立德国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到20世纪初,
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
公共图书馆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创办时期,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创立于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
2010年至2014年,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研究规划与审查委员会每两年都通过文献分析法对
学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布了三份报告。其预测的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以用户为核心,多个方面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是图书馆发展。②技术变革的持续影响是未来图书馆发展。③强调绩效是影响图书馆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
中原地区县级以上
公共图书馆共3176家,
藏书量达到10.37亿册,其中包括电子图书10.26亿册。2018年,中国公共图书馆借出图书5.91亿册次,到图书馆借书的人达8.2亿人次,全年共办理了7784万个借书证。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图书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andInstitutions,IFLA)把图书馆区分为
中国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
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
中国图书馆的类型基本上是按主管部门或领导系统划分的,主要有三大类型:
①文化部所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
②高校图书馆系统;
③科学院所属科学图书馆系统及政府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
此外,中国还有企业或公司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年
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社会(街道)图书馆和农村图书室等图书馆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图书馆的类型还包括
数字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复合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等。
公共图书馆系统
公共图书馆系统包括
中国国家图书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县、区图书馆等,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两大任务。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相比较,公共图书馆更接近最大范围的普通读者,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公共图书馆产生着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是各类型图书馆中的骨干力量,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系统
高校图书馆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大学的心脏”,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知识的宝库,是学生寻求知识、追求理想的良师益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随着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科学图书馆系统
科学与专业图书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及各研究所的图书馆,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研究院(所)与大型厂矿企业的技术网,以及一些专科性图书馆。主要是以收集科技文献资料为主,以广大科研技术人员为服务对象,是
中原地区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具有传递科学信息,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的重要职能。
企业及公司图书馆系统
企业图书馆是指独立成为生活社区的企业在企业驻地范围内投资兴建的图书馆。在历史上,中国的企业图书馆曾为亿万职工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为企业的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发挥过独特作用,兴旺时接近25万所。近年来,中国的企业图书馆每况愈下,资金短缺,资源不足,与企业发展脱节,下降到不足10万所。企业图书馆的馆舍、
藏书、经费、读者与工作人员,无不来自于企业,因此,企业图书馆的发展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少儿图书馆系统
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儿最重要的阅读场所,承担着对少儿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少儿阅读乐趣、提升少儿阅读能力的重要责任。
工会图书馆系统
工会图书馆是以厂矿企业为主体的由工会举办的工人图书馆。大都设在俱乐部或工人文化馆内,专供本单位职工借阅。目前,藏书少则几千册、多则几万册。其内容以适合广大职工阅读的富有知识性、政治性、技术性和趣味性的普及读物为主。
中小学图书馆系统
中小学图书馆指由政府、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全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的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
社会(街道)图书馆系统
由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者社会力量以提供场所、设备、图书文献,配备管理服务人员等方式,依托自发组建的群众性阅读推广组织开展各类读者活动的分馆或服务点。
农村图书室
农村图书室作为农村的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知识的桥梁和平台,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对农村经济和
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意义。
数字图书馆
现今公认的最早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描述是
范内瓦·布什于1945年7月在《
大西洋月刊》所发表的《诚如所思》中提到的Memex。文中通过对Memex的功能性描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人类对数字图书馆的理想设计。至于数字图书馆一词的出现,则要推迟到Memex提出的40多年之后。现在较为认可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最早的书面材料是Rohert E. Kahn和Vinton G. Cerf在1988年3月发表于期刊上的“The World of Knowbots: An Open
建筑 for a Digital Library System and a Plan for Its Development(智能机器人的世界:一个开放体系结构的
数字图书馆系统和其发展的计划)”。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是:数字图书馆是高质量数字化馆藏的在线汇集,依据国际普遍接受的
馆藏发展原则制作、收藏和管理,以协调统一和可持续的方式开放馆藏,并辅以必要的服务,使读者能够借阅和使用其资源。
智慧图书馆
最早有记录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是
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拓拉(Aittola M)在2003年
人机交互互移设备国际研讨会上做的关于“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的报告。他指出,智慧图书馆应该结合RFID(
高频RFID)芯片技术、
计算机网络以及
人工智能,使图书馆服务智能化,实现图书借阅和文献查询等服务不拘泥于空间、容易被感知的目的。
中原地区最早提出智慧图书馆的人是严栋,其于2010年在《
图书馆学刊》发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文中认为
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
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
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
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实现用户间的通信、用户与图书馆的通信、图书馆间的通信、用户与信息资源的通信以及信息资源间的通信。它的最高阶段就是各部分都由图书馆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
复合图书馆
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概念最先由
美国公共图书馆学家苏顿(S. Sutton)提出。1996年他在一篇题为“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的文章中,将图书馆分成连续发展的四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和
数字图书馆。他认为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的连续变化中存在四种图书馆形态,并提出复合图书馆可以实现传统馆藏与数字馆藏并存。此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1996年11月英国
电子图书馆计划主任路斯布里奇在提交给电子图书馆发展计划工作小组的文件中采纳了复合图书馆的提法,用以表达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过渡形态。1998年
武汉大学的
黄宗忠教授发表了题为“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文章,全面翔实地论述了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存在关系,并明确提出了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混合体论”。这可以说是中国复合图书馆思想的萌芽。
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是将传统的图书、报刊、新闻等纸质阅读内容转化成电子资源,基于通信网络平台、实施阅读推广、个性阅读、信息推送服务等文献信息服务的扩展,使用户利用电子播放设备,如智能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来获取资源内容,这种突破传统纸质媒体以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新型图书馆阅读方式称为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通过图书馆部署的移动代理服务器接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将移动互联网和
数字图书馆结合起来,使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延伸到移动客户端。
性质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它纵向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横向架起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桥梁。它以收藏与贮存的文献为媒介,以传递为手段,把知识信息扩散到不同的读者中,起信息交流的作用。从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看,其性质也是独特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社会性、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等。
社会性
图书馆是提供人们共同使用图书财富的文化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首先,图书馆的藏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将凝聚着古今中外无数人智慧结晶的文献,通过提供阅读的方式,促成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并直接介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其次,图书馆是组织读者充分利用人类
文化遗产的机构。
学术性
图书馆的学术性体现在它的工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的重要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前期劳动。图书馆的学术性还体现在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科学研究的工作,其对知识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整理并提供利用。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也体现着图书馆工作特有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性
图书馆以传递知识信息为手段,对社会上的一切具有利用图书馆能力的人——读者,起着独特的、必然的教育作用。列宁认为图书馆是一种提高人们教育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机构,图书馆可以成为全国仅次于学校的广泛普及的文化教育机关,可以成为
社会主义教育的支柱,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是
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的机构。这些历史论述指明了图书馆的教育特性。就教育形式而言,图书馆通过传播所收藏的知识文献对读者进行宣传教育;就教育内容而言,图书馆的藏书包括各个领域;就教育对象而言,具有广泛性。图书馆是对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补充的重要场所。
服务性
图书馆是知识生产与知识利用之间的桥梁,这种桥梁作用体现了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交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所具有的服务性和中介性。图书馆本身并不创造文献,也不利用文献,它搜集、整理、加工文献的工作是为服务准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的作用,以满足读者千差万别的阅读需求。
职责功能
图书馆的职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职能是随着社会及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图书馆职能有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文献流整序、保存人类
文化遗产、传递情报职能、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5个方面。未来的信息社会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光靠学校不够,还需要靠信息中心和信息网络来承担。因此,图书馆必然将担负起开发智力资源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图书馆还需满足社会及人类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对促进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献流整序的职能
社会文献的生产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连续性,二是它的无序状态连续性是指社会文献一旦产生,它就不会停止运动,总是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文献的这种连续运动状态,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就叫作文献流。无序状态是指社会文献的生产,从个体上看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从整体上看则是不自觉的、无目的的。文献的流向是分散的、多头的,有时甚至是失控的。社会文献的这种无序、自然排列的流动状态就叫作无序状态。社会文献流的无序状态,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使人们能够合理、有效、方便地利用文献,控制文献流的动向,就需要对文献流加以整序。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对文献流进行整序的社会机构。因此,对社会文献流的整序,就成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几千年的科学
文化史表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文献资料,记载了从古到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记录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图书馆成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与社会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这项职能是其他职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职能,图书馆的其他职能就不能充分发挥正因为图书馆的存在,有史以来的文化典籍才得以流芳千古,为人们所借鉴、利用。
传递情报职能
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文献,汇集着最新的科研成果,拥有大量的情报源。及时加工和整序庞大的文献,迅速而准确地传递情报信息,实现文献的情报价值,是图书馆情报价值的体现。图书馆的工作过程,就是情报的输入、输出过程。它既是情报的吸收源,源源不断地吸收大量的科学情报;又是情报的发生源,不断地向用户提供科学情报。
社会教育职能
图书馆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对社会上的成员起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尤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和更新陈旧的知识,这种学习是靠回归教育终身教育和自学来完成的。图书馆是自学的重要场所,它对读者起着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的独特的施教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图书馆是课堂的延伸、扩展和深入。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恰当、贴切地描述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
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资料及知识、信息是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智慧结晶,因而是-种智力资源。这种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为人类服务并造福于人类。这种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能重复使用、长期使用,还能再生出新的智力资源。
建设原则
藏书建设是一个由若干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在藏书过程中,必须坚持实用性和标准化两大基本原则。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从图书馆实际需求出发,是藏书建设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从文献的选择采购到组织管理必须坚持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社会职能、服务对象和服务任务,确定本馆文献收藏的范围、重点、特色、结构、选择文献采访、组织、管理的形式和方法。从图书采访角度看,国家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和全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服务,要全面收集、保存各学科有价值的国内文献;有重点、有选择地采集国外文献;收藏文献的类型、类别、文种等方面做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重点与全面的结合。各级公共图书馆是为地方经济、文化、科学发展服务的,全面入藏综合性、通用性的文献、资料,系统收藏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要系统收集有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重点入藏与学校科研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广泛而有选择地入藏各种课外读物。科学专业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要紧密结合本系统、本单位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任务,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的国内外文献,有重点地收集相关学科的文献,有选择地收集其他学科的文献。从图书的组织与管理角度看,图书的分类、
编目、排架等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必须坚持实用性原则,即一切为了读者。例如,图书分类排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户检索,因此,在图书分类排架时要考虑馆藏结构特点和用户检索习惯,合理确定排架类目级别。分类级别太粗,大量的同类文献聚集在一起,用户查找困难,失去了分类排架的意义;相反,分类级别太细,则会大大增加馆员的图书排架的工作量。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标准化原则
藏书建设标准化,具体体现为文献采访、分类与主题标引、
编目、典藏等各个操作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
藏书建设的工作模式,推动着文献资源建设走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1999年国家图书馆主办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会议,会上来自全国的124家
图书馆学单位共同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提出:建立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实行分工购藏;协调外文书刊文献的订购;实施全国网上联合
编目;合作开发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加强并完善
馆际互借;扩大业务交流和培训等七方面的共建共享内容。这不仅要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采购方面保持协调统一,还要求文献资源各个加工环节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例如,网络文献采访的兴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范围的联合采购成为可能;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和对标准化机读目录格式的支持,推动了联合编目和集中编目的发展,很多中、小型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已经转向从大型
编目中心直接套录数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编目质量。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加快了检索速度,扩大了文献资源的检索范围,使跨馆、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跨国界的
文献检索成为可能。总之,图书馆事业整体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原则是藏书建设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在
藏书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实用性和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
构成要素
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主要是以纸为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而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则包括了
计算机可读信息、
多媒体信息、各类型数据库等。
用户
用户(亦称“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凡是具有利用图书馆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集体,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用户。图书馆用户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不同的职业特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文献需求和不同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等等。发展用户、研究用户、服务用户是图书馆用户工作的主要内容。用户的存在和需求,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决定了用户服务工作的发展水平:用户快速、全面、准确获取文献信息的要求,促进了图书馆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用户不仅是服务工作的受益者,而且也是推动服务工作前进的动力,检验服务质量的标尺。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据,用户工作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也是图书馆改进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所在。
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文献信息与用户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枢纽,是使文献、信息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的关键。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图书馆社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服务精神和道德素养等。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图书馆能不能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能不能掌握先进、正确的技术方法。现代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交流工具,必须以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法,用户服务的技术方法,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对图书馆进行集成管理,构成了图书馆技术的方法系统。技术方法的发展,是图书馆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在未来更好地发挥信息中介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例如信息共享在信息环境下变为现实。
建筑与设备
建筑与设备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建筑与设备要适应图书馆文献信息的状况及服务功能的要求。图书馆馆舍建筑不当,设备不合标准,都会妨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业务工作
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是以文献为工作对象,以为
读者服务为系统目标,以传递文献信息为手段,从收集文献开始,到把文献传递到读者手中,这其中包括许多工作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开放的图书馆工作体系。
工作体系
图书馆业务工作体系由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传递使用等几部分系统组成。这个工作体系是围绕着文献信息的传递作用而展开的。为了传递文献信息,必须收集文献,以奠定传递工作的物质基础;为了把文献中的信息广泛深入地揭示出来并传递出去,就必须对其内容与形式作分析,综合处理;为了多次重复传递,必须对文献加以管理和典藏;传递的接受者是广大读者,他们对信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图书馆就要相应地开展流通、宣传、辅导、参考、检索和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他们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提供方便条件。这样图书馆工作就和读者发生直接联系,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总之,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是紧密地和文献信息的传递作用联系在一起并为其所制约的。这个工作体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两大系统各自处于这个体系的重要地位。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矛盾。矛盾双方的发展是图书馆工作体系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
基本内容
文献收集
无论是哪一类的图书馆,其业务工作都是从文献的收集开始的。文献的收集工作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所以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藏书体系。要做好文献收集工作,关键在于调查研究。
一是以本馆的具体读者为出发点,调查读者的需求,以确立本馆的采购原则,包括收藏范围、收藏重点、采购标准和复本数量等;二是调查馆藏情况,摸清家底,这是保证藏书系统、完整和做好补配缺漏以及建立有特色的
藏书体系的必要措施;三是对书源的调查。图书资料的来源广泛复杂,有公开的、内部的;有国内的、国外的;有订购的、有交换赠送的。对这些不同的渠道了解得越多,收集起来心中越有底。在文献的收集中,既要关注印刷型的,如图书、期刊、报纸等,又要重视对非印刷型文献的收集,像缩微品、录像带、
磁盘、光盘及电子出版物等。
文献整理
文献的整理包括文献编目、文献标引和文献的组织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文献编目
文献编目是按特定的规则和方法,对文献进行著录和组织成目录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反映文献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并使之有序,以便为宣传报道、参考咨询和
文献检索服务。
文献著录的内容包括题名和责任者项、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国际文献标准号和中国文献标准号项、提要项等。
文献标引
文献标引包括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文献分类是根据文献分类法对文献的学科性质及其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确定所属类目和给出分类号,用以指示和组织文献及编制分类目录
索引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科学、系统地揭示图书馆的藏书,引导和帮助读者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分类法是文献分类的依据,是组织
藏书的工具。中国常用的分类法有《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等。
主题标引就是用语词形式描述和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
文献检索要求编辑的一种信息语言,是以主题字顺为基本序列的一种文献组织系统。主题标引是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对文献内容的主题进行标引。主题标引文献有4种方法:主题词法、标题法、单元词法和关键词法。主题标引的作用是把同一主题、不同学科的文献集中到一起,它具有多种途径检索的优点,可充分满足读者按照特定需要查阅文献的要求。主题标引的依据是主题词表,中国使用的主题词表是《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组织管理
文献经过整理加工后要移交典藏部门。典藏部门则根据本馆书库、各阅览室及其他部门的需要,对文献进行合理分配、组织及妥善保管,这就是文献的组织管理工作。它包括
藏书的划分、藏书的排列、藏书的保护、藏书的清点等工作内容。
藏书的划分也称书库的划分或藏书的布局。本着“有利于保管、方便于使用”的原则,对藏书布局的基本要求是:能够使藏书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藏书的作用,以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
藏书的排列是将馆藏书刊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并形成一定的
检索系统,使每种文献都有固定的位置,以便能迅速、准确地索取和管理。一般来讲,藏书排列都是按内容排列或按形式排列。按内容排列指以文献内容特征为序列标志的排列方法,它包括分类排列法和专题排列法。按形式排列是以文献形式特征作为序列标志的排列方法,包括登录号排列法、固定排列法、字顺排列法等。
文献的保管包括文献的保护和管理。保护是为了减少损失,延长文献的使用寿命。文献的保护是藏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它是一项专门技术,包括防火、防潮、防化合物污染等。此外,还有藏书清点,清点的过程也就是检查藏书保护情况的过程。
馆藏布局与排架
图书馆馆藏
图书馆馆藏是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从文献资源集合中选择出来,并经过馆员的筛选、整序、组织、管理、保存而形成的,可以为读者提供使用且便于馆员管理的规模化、有序化、加工化的馆藏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图书馆馆藏从传统的单一印刷型文献,如图书、报纸、期刊、政府
出版物、
学位论文、专利资料、标准文献等逐步扩展为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文献,如缩微资料、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等。图书馆馆藏体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图书馆馆员长期艰辛的工作,不断地收集和积累才形成的。
图书馆的馆藏,遵照以下条件积累起来:
①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入藏;
②按照一定的技术规则对入藏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保管及剔除;
③按照一定的条件对入藏文献进行组织管理、布局和排架。
图书馆的馆藏,呈现以下特点:
①具有加工性和整理性;
②具有累积性与系统性;
③具有有序性与可检索性;
④具有保存性与使用性。
馆藏布局
馆藏布局就是将馆藏文献区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并根据馆藏功能建立相应的书库和阅览室,从而为各部分馆藏文献确定一个合理的存放位置,便于馆藏的保存与利用。
馆藏布局的基本原则
①便于馆藏文献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
③便于馆员熟悉和研究馆藏,提高工作质量。
④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有效空间。
⑤馆藏布局的基本功能模块有书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研究空间、休闲空间、会议室等。
书库的区分办法
①按照馆藏文献的类型划分,有图书库、期刊库、资料库、报纸库、线装书库、
善本书库、古籍书库等。
②按照文献载体形态划分,有普通图书库、缩微资料库、音像资料库等。
③按照学科分类划分为,有社科图书库、科技图书库、社科期刊库、科技期刊库等。
④按照文种划分,有中文图书库、外文图书库、中文期刊库、外文期刊库、少数民族语言书库等,外文书库还可以按照语种进一步划分为西文书库、俄文书库、
日语书库等。
⑤按照用途或使用方式划分,有外借书库、阅览书库、参考书库、保存书库、基藏书库等。
⑥按照利用率划分,有一线书库、二线书库、
三线书库等。阅览室一般依附于书库而设立。
馆藏模式的划分
目前图书馆馆藏划分的模式各有不同,汇总起来大致有以下4种。
①按照馆藏内容的学科属性进行第一次划分。就是通过文献的学科分类进行划分,如社科图书阅览室、科技图书阅览室等,这种划分是国内图书馆广泛使用的模式。
②按照馆藏类型进行第一次划分。图书馆馆藏类型随着书刊文献类型的发展变化而日趋复杂,许多图书馆特别是大型图书馆都按照馆藏类型进行第一次划分,他们从最初只有图书和期刊的划分,逐渐增加为对图书、期刊、资料、音像制品、电子文献、古籍善本等的划分。馆藏成分越复杂,被划分得就越详细。
③按馆藏文种进行第一次划分。由于一些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都收藏有多种文字的文献资料,为了便于专业人员
合理使用和文献资料的管理,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第一次划分时,大都首先采用文种作为划分的基础,如中文、外文(日、俄、西)、少数民族语言等。
④按馆藏用途进行第一次划分。有不少图书馆在对馆藏进行第一次划分时,根据馆藏的用途,将文献划分为基藏书、外借书、开架阅览室、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少儿图书等。
以上4种不同的模式中,按照馆藏类型的划分是图书馆馆藏布局的一种主要模式,特别是文献的类型及文献载体趋于多样化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更突显出优势来。按馆藏的内容学科属性、类型、文种、用途等各种因素混合进行第一次划分,是比较常用的模式。
馆藏排架
馆藏排架是将馆藏文献有序地陈放在
书架上,并形成一定的
检索系统,使每一种文献在书库及书架中都有固定的位置,馆员及读者能准确地按这个位置取书与归架。具体的排架方法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内容排架法,以
出版物的内容特征为标志,包括分类排架、专题排架,其中分类排架是主要的排架方法;第二类是形式排架法,以出版物的形式特征为标志,包括字顺排架、固定排架、登记号排架、出版序号排架,以及文别排架、年代排架、书型排架等。
著名图书馆
圣三一学院图书馆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图书馆是被公认为世界最美丽的图书馆之一,是
爱尔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建立于1592年。图书馆收藏了圣三一学院最古老的书,共有200000多册,其中有凯尔斯经、杜若经等爱尔兰经典作品。
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
巴西皇家
葡萄牙语阅览室成立于1887年,是目前除葡萄牙外,世界上收藏最多葡萄牙语书籍的图书馆。阅览室的
建筑设计也非常恢宏壮观,拥有繁复华丽的装饰。
海牙议会图书馆
海牙议会图书馆外观具有新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风格却受到中国的影响,比如
栏杆上的
砖雕。平日里,这座图书馆并不对公众开放,只有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末之间的周末,也就是
欧洲遗产日(EuropeanHeritageDays)才开放。
阿德蒙特图书馆
阿德蒙特图书馆堪称世上最美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于1776年建成。阿德蒙特修道院是一座
圣尼各老本笃会修道院,创建于1074年,是
中世纪文化传播的中心。图书馆具有浓郁的宫廷风格,如用涂料将木质的雕塑漆成
青铜质感,并且将所有原始藏书都重新装订成了白色,只为和室内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图书馆之一,由六个图书馆组成:D'AngeloLawLibrary、EckhartLibrary、JohnCrerarLibrary、JosephRegensteinLibrary、SocialServices、AdministrationLibrary和WilliamRaineyHarperLibrary。印刷品超过850万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5万册;42万册的地图和航空照片;还有大量的微缩资料和稀有书籍。
科英布拉图书馆
科英布拉大学是
葡萄牙最出名的大学之一,而大学中最有名的建筑当属图书馆。它是
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
巴洛克建筑。馆内装饰金碧辉煌,气魄宏大而典雅。屋顶有将近5米高,分为上下两层,房屋采用拱状结构。馆内屋顶用各式挂毯和瓷砖画装点,反映了宗教、战争和历史的主题。图书馆分为多个小馆,每个馆陈列着不同主题的书籍。
纽约公共图书馆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坐落在纽约繁华的第五大道上。图书馆的建筑很气派,里面的装饰也具有古典的艺术性。图书馆藏书很多,完全免费借阅,平时图书馆还有不少活动,都可以免费参加。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这个庞然大物的全名叫“
法国图书馆”,坐落在
巴黎塞纳河畔,也就是巴黎的最上游。它构成了
塞纳河右岸的非常特殊一处风景,被密特朗称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珍品。建筑没有设计主要入口大门,也没有围墙,但内部却纵横交错,复杂非常。据说图书馆共有5600个门,有17000把钥匙,有四名专职人员管理这些钥匙,创下了世界图书馆门和钥匙数量的最高记录。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近4000万册件,年接待读者超过500万人次。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国家图书馆是
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
社会评价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习近平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作家、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
参考资料
黄河文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