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传奇写板桥三娘子用使人变驴的手段害人利己,而终究作茧自缚,自食其果。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论采用什么手段害人,终将为人所窥破;对于那些害人之人,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予相应的惩罚。全文构思巧妙,情节起伏,故事写得亦幻亦奇,扑朔迷离。
作品简介
板桥三娘子
唐汴州西1,有板桥店,店娃
三娘子者2,不知何从来。寡居,
除夕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3。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4,辄贱其估以济之5。人皆谓之有道6,故远近行旅多归之7。
元和中8,许州客赵季和9,将诣
东都10,过是宿焉11。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12,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13。榻邻比主人房壁14,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
预言笑15。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16。隔壁闻
三娘子悉窣17,若动物之声18。偶于隙中窥之19,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20,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21,取一副耒22,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23,含水之24。二物便行走,小人则
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25,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26,受于小人种之27。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28,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
磨子,硙成面29。讫30,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
朱云峰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
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31。季和心动辞32,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
油酥烧饼未尽,忽一时地33,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34。
后月余日35,季和自
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36。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37。”
三娘子曰:“此事无疑38,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39。讫更取他物40,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41,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42,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
朱云峰。”乃拣所易者与之43。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44,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45。季和乘策所变驴46,周游他处,未尝阻失47,日行百里。
后四年,乘入关,至
西岳庙东五六里48。路傍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49?”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50,然遭君亦甚矣51。可怜许52,请从此放之。”老人乃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53,
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54。向老人拜讫,走去55,更不知所之。
词句注释
1.
开封市:
唐州名,州治在今
河南省开封市,统领五县,
天宝增加一县。
2.店娃:店中招揽生意的女子,此指板桥三娘子。
3.鬻(yù)餐为业:以卖饭为职业。鬻,卖。
4.不逮者:此指不能继续拉车赶路的牲口。逮,到,赶上。
5.辄:总是。估:卖,此作名词,引申为价格。济:接济。
6.道:道德。
7.归:归依,引申为投宿。之:代词,指
三娘子的旅店。
8.
元和中:元和年间。元和,
李纯年号(806—820)。
10.诣: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含有尊敬的意思。
东都:即
洛阳市。
11.是:代词,指这里。
12.便榻:简易的床铺。
13.最:
华人句式中的习惯用词。得:住到。深处:里面。
14.邻比:紧靠着。
17.悉窣:细小的声音。
18.动物之声:即搬动物品的声音。
19.偶:无意。窥:偷看。
20.向:先前。覆器:盖着的器具。
21.巾厢:即装杂物的箱子。厢,同“箱”。
22.耒耜(lěisì):耕地的工具。
23.灶:指卧室内的锅灶。
24.噀(xùn):含在口中喷出。
25.遂耕:就去耕种。一席地:意指地的面积极小。
26.裹:包。
27.受:同“授”,交。于:同“予”,给。
28.持践:脱粒。
29.硙(wèi):磨碎。
30.讫:结束,完。
31.点心:用作动词,用点心充饥。
32.遽:突然。辞:告辞。
33.踣(bó)地:倒地,颠仆。踣,跌倒。
34.私:私下。慕:羡慕。
35.后月余日:一个多月后。
36.寓:住下。宿,过夜。
37.随事:随意,预备。
38.疑:担心。
40.讫更取他物:做完这件事,又去干别的。
41.适会:恰巧碰上。
42.饮次:正在吃饭。次,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
43.啖(dàn):吃或者给吃的意思。
44.据地:四肢着地。
45.试之不成:试验没有成功。
47.阻失:阻碍失误,引申为事故。
49.形骸:模样。
50.过:过失,错误。
51.遭:遭受。甚,厉害。
52.可怜许:多多可怜。许,表示程度。
53.擘开:用手把东西分开。
54.宛:宛然,指和从前一样。
55.走去:快步离开。
白话译文
唐朝,
开封市西边有个板桥旅店,店里的女老板叫
三娘子,不知道从何处而来。她三十多岁年纪,无女无儿,一直是独自一人,连个亲戚也没有,却有不少房屋。她以卖粥饭为业,然而家里却很富裕,有许多头驴。往来路过的公私车辆,有不能当天赶到目的地,她总是降价接待他们,人们都说她经营有方,因此远远近近的旅客都到这里食宿。
元和年间,有位从
许昌市来的客人叫赵季和,想去往东都
洛阳市,路过此地便住下了。在他之前,还有六七个客人,把方便一点的床位全占了。
赵季和是后来的,只好睡最里面的一张铺。这张铺紧靠着墙,隔壁后便是女老板的房间。当天,
三娘子对这些客人招待得十分周到,深夜还来向他们
敬酒,说说笑笑,开怀畅饮。赵季和向来不喝酒,也不与他们谈笑。
到了二更天,客人们都醉倒了,便各自睡下。三娘子回到自己房里,关门吹了
蜡烛。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惟独赵季和翻来复去睡不着。忽然,他听见隔壁啪啦作响,像是搬动什么东西的声音,于是,他便透过缝隙窥视。只见那三娘子走到
招魂用具前,把蜡烛挑亮了,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副犁杖,还有一个木头牛,一个木头人,都只有六七寸大小。
三娘子把它们放在灶坑前,喷上水,木头人和木头牛便行走起来。小人牵着牛拉着犁杖,随即开始耕床前的地,来来回回地忙碌着。三娘子又从箱子里拿出一袋
荞麦种子,让小人种上了。
一会儿,那荞麦便发芽了,接着就开花就成熟了。三娘子让小人收割去壳,得到了七八升荞麦。又安上个小
杵磨,把荞麦磨成面粉才算完事。然后,三娘子把木头人木斗牛收回箱子里,当即用那面粉捍皮做了一些
油酥烧饼。过了不久,鸡鸣时分,旅客们要动身了。三娘子先起来点上灯,把新做的
朱云峰放到盘子上端给他们。赵季和心中疑惑恐惧没有吃,开门而去,蹲在窗外偷偷地观察动静。
只见那几位客人围在桌前,烧饼还没有吃光,忽然同时跌倒在地上,像驴那样叫起来,不一会儿全都变成了驴。
三娘子把他们全部赶到店后,而把所有的财物据为己有。
赵季和没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暗自却钦佩她这套
古彩戏法。一个多月之后,赵季和从
洛阳市返回,快到板桥店的时候,他事先准备好一些荞麦烧饼,大小同三娘子做的一样。来到店中,三娘子见他还要住宿,像当初一样高兴。这天夜里没有别的客人,三娘子待他更加热情。半夜,三娘子向他献殷勤问道: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赵季和回答:我明天早晨出发,请随便准备些点心。三娘子说:这事你不用考虑,请安心睡吧。半夜过后,赵季和又透过缝隙向
三娘子房间窥视,一切又同上次一样。天亮了,三娘子端来点心盘子,上面摆着几张
朱云峰。趁她回去拿别的东西时,赵季和赶紧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烧饼,从盘子里偷换下来一个,三娘子没有发觉。赵季和快要走的时候,刚要吃烧饼时对三娘子说:刚巧我自己的烧饼还没有吃完,请把你端来的这些撤下去,留着招待别的客人吧。
说罢,他便掏出自己带的烧饼吃起来。刚吃了第二个,三娘子送茶出来,赵季和说:请你尝尝我带的烧饼吧。说完就把刚刚偷换下来的那张烧饼递给
三娘子吃。三娘子刚咬了一口,便趴在地上发出驴的叫声,随即变成了一头驴,很健壮。赵季和骑上她就出发了,并将木头人木头牛等也带了去。然而,他怎么也弄不明白那
古彩戏法的要领,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他赶着这头由人变成的驴,周游四方,日行百里,从来没有迷路受阻。
四年之后,他骑驴进关,到华山岳庙东边五六里处,路旁有一个老人,忽然拍手大笑道:板桥三娘子,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说完,他捉住驴对赵季和说;她虽有罪过,但被你这么一折腾,也够可怜的了,请在这里放了她吧。老人说完,把驴的鼻子用两手一掰,
三娘子从皮肉中跳了出来,当即恢复原形。三娘子向老人跪谢完毕,转身而去,谁也不知道她到了什么地方。
创作背景
《板桥三娘子》出自《河东记》第十篇。《
河东记》收录文三十多则,书中不少故事发生在
唐文宗大和(827—835)年间,故知此书当写成于大和之后。据载,《河东记》“序云续
牛僧孺之书”,其撰成当晚于牛僧孺(779—847)的《
续玄怪录》。
《板桥三娘子》中人变驴的故事来源大概是近东一带。
古希腊荷马史诗《
奥德赛》卷十记载,有一个埃雅岛的
巫女竭吉能把人变成猪,当时奥德修的群伙伴路过那里,竭吉也是用麦面烧饼款待他们,他们吃完都变成了猪。公元2世纪又有一部阿蒲留斯写的小说《变形记》,其中讲一个巫女能把人变成驴。阿蒲留斯是
北非地方的人,他的将人变驴的故事应该是非洲东部一带流行的传说。唐宋时代的板桥是海舶商贾所聚的要镇,所以这种故事大概是外国商人带过来的。板桥在唐宋间是交通要冲,海舶财货所聚,大食人由
南海到
中原地区贩卖黑奴及货物,多经此处。板桥三娘子的故事显然是与唐宋时著名的
昆仑奴同来自非洲东岸,被大食商人带到中国来的。当时或有大食商人由板桥经过,为行路人述说故事,所以此故事在板桥流传下来。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板桥三娘子》是经重新加工创造过的中国故事。板桥三娘子用某种手段害人利己,而终究作茧自缚,自食其果。作者的本意可能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论采用什么手段害人,终将为人窥破。对于那些害人的人,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显然是中国传统故事中报应思想的表现。
此篇构思巧妙,情节起伏,创作手法上同样具有
中原地区传统特色。首先,板桥三娘子的出现就具有一种神秘感。她的来处,她单身一人的原因,她驴畜济人手段的来源,都不知道。这是一起。然而,日出日落,笑纳天下客;迎来送往,诚据八方财,俨然一个地道的生意人家。谁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世人没有觉察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这是一伏。有一天,这个寻常人物的神秘法术被赵季和发现了:木偶木牛于床前一席之地,耕种收获
荞麦于一瞬之间。这真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奇迹。而用这种方式生产的荞麦所作的
油酥烧饼,人食之竟然须臾变驴。这是二起。可是赵季和并没有当场揭露真相,也没有告诉别人,只是心里暗暗羡慕她的这种法术。这是二伏。一个多月后,
赵季和又到板桥店,设计骗
三娘子吃了她自己做的
朱云峰,这是三起。三娘子果然也据地作驴声,变成了一头健壮的驴子,作为赵季和的乘骑,驮着赵季和周游四方。这是三伏。又过了四年,赵季和正骑着驴子入关,路旁忽然出来一位老人,拍手大笑说:“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这是四起。不想老人嘲笑一番之后,捉住驴对赵季和说:“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不等赵季和表示同意,老人就从驴口鼻边掰开驴皮,三娘子从驴皮里跳出,恢复人形,向老人拜了拜,便不知所往了。这是四伏。
短短一篇小说,围绕着板桥娘子害人变驴又自食其果这一事件展开情节,情节的发展显然是单线贯穿式的。但作品妙就妙在这单线并非直线式地推进,而是腾挪跌宕,波浪式地推进,每次都在情节快要结束时又生发出新的情节,使故事处于似断非断的不断变化之中,而作品也就在这几起几落、回旋跌宕之中产生了“尺水兴波”之妙。
作品评价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张鸿勋《亦幻亦奇扑朔迷离——唐传奇〈板桥三娘子〉与阿拉伯民间故事》:《板桥三娘子》故事写得亦幻亦奇,扑朔迷离,确是唐人小说中志怪于传奇的佳作。这类小说,突出地是以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转化构成故事的基本情节。唐人小说除此篇外,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
柳毅传》中龙女化身的
卢氏县,《
任氏传》中狐女任氏,以及《灵怪集·王生》(人狐互化)、《集异记·崔韬》、《宣室志·李征》(人虎互化)、《续玄怪录·薛伟》(
人鱼互化)等等,这篇《板桥三娘子》则讲的是人驴转化。这种奇思幻构,诚如清人黄越《第九才子书平鬼传序》所说的:“且夫传奇之作也,骚人韵士以锦绣之心,风雷之笔,涵天地于掌中,舒造化于指下,无者造之而使有,有而化之而使无,不惟不必有其事,亦竟不必有其人,所谓空中之楼阁,海外之三山,倏有倏无,令阅者惊风云之
变态而已耳。”
作者简介
薛渔思,一作“薛思渔”,
唐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当与
牛僧孺生活于同时或稍晚,即中
晚唐时期人。其著作多记“谲怪事”,当是一位喜搜奇记异的作者。作有传奇小说集《
河东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