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1主战坦克
美国标准主战坦克
M1A1主战坦克,(英文名:M1A1 Abrams Main Battle Tank别称“罗伯特·艾布拉姆斯”坦克)是M1艾布拉姆斯坦克系列改进版,M1A1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标准主战坦克。
1963年美国和德国开始联合研制20世紀70年代的主战坦克,即MBT-70,后因两国在设计上存在分歧,加之成本较高,联合研制计划于1969年底破产。随后美国在MBT-70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XM803坦克,于1970年制成样车,但仍因结构复杂,成本过高,1971年底被国会否决。之后美国陆军提出研制XM1坦克计划,于1972年2月成立了特别任务小组,正式开始了XM1坦克的研制工作。1973年美国陆军参谋部批准XM1研制大纲,1976年样车完成,1978年通过样车第二阶段的性能试验和使用试验。1979年利马坦克厂开始制造试生产XM1坦克,一年后完成头两辆生产型车。为纪念原陆军参谋长、二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将军,把该坦克命名为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从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又对这些坦克进行了第三阶段的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试验表明该坦克主要性能已满足或超过了1972年提出的研制要求。1984年,在M1基础上的改进型M1E1项目获得生产批准,并被命名为M1A1坦克。
M1A1的主要改进包括全新的悬挂系统、各种传动装置的改良、增强的装甲防护性能以及重新设计的M1A1炮塔炮架和尾舱等。悬挂系统中负重轮安装在车体两侧的平衡肘上,平衡肘固定在穿过车体的扭杆上。平衡肘设有内花键,与扭杆未端的外花键相配合,扭杆另一端穿过车体后,固定在车体侧板内的固定器上。M1A1采用AGT1500燃气涡轮发动机与艾里逊自动变速器X-1100-3B相连,具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M1A1坦克的最高时速约为68公里/小时,最大续航里程为426公里。M1A1坦克安装贫装甲的部位是车体前部和炮塔,贫铀装甲在两层钢板之间。这种新式贫铀装甲的密度是钢装甲的2.6倍,经特殊生产工艺处理后,其强度可提高到原来的5倍,M1A1防护力大为提高,能同时防御动能弹和化学能弹的攻击。M1A1主战坦克的标准弹药配置包括40枚120毫米炮弹,其中34枚储存在炮塔内部的专用弹药架上,另外6枚则存放在车体后部的一个箱体内。主炮右侧配备有一挺7.62毫米同轴机关枪,其俯仰射界范围为-30度至+65度,总水平旋转角度可达265度。此外,该坦克的指挥官舱口上装设有一挺标准的12.7毫米(0.50英寸)勃朗宁M2HB重机枪,其俯仰射击角度可在-10度至+65度之间调整,具备360度全向旋转能力,确保了全方位的火力覆盖。
M1A1主战坦克主要服役于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伊拉克波兰沙特阿拉伯乌克兰等国家。M1A1虽然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有不错的成绩,但在乌克兰战争被打破了“金刚不坏之身”的神话,接连被摧毁。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苏联全新的T-64/T-72主战坦克对美国军队的M48和M60主战坦克形成了数量和质量优势,美国坦克在火力和防护方面全面落后。受苏联主战坦克的威胁,美国急需一种全新的坦克,为此美国与德国共同开发了MBT-70主战坦克。由于MBT-70第三代主战坦克使用了大量新技术,不仅成本超支,各种新技术也并不成熟,最终该项目被美国国会叫停。
但研发MBT-70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技术研发并没有因项目叫停而中止,美国陆军又在MBT-70的研发基础上推出了“精简版”的XM803项目。在放弃了一些MBT-70身上复杂技术指标后,在一辆MBT-70原型车上改装出了XM803的原型车,但是XM803对比美军当时现役的M60/M60A1坦克并无明显提升。最终,美国国会先后取消了MBT-70与XM803项目。
1972年1月,美国军队开始编号XM815的新型第三代主战坦克(NMBT)的研究计划,美国陆军要求XM815坦克必须解决M60的外形尺寸过大、加速度和越野速度不足、动力传动系统和航空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差,对苏联坦克的新型弹药防护能力不足、移动射击能力差等问题。
研制历程
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OSD)在1973年1月批准了XM1计划的开始,美国三家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收到了美国陆军的要求,最终经过考虑后,福特决定不加入该计划,因此克莱斯勒和通用公司两家公司分别建造了XM1的原型车。
克莱斯勒的XM1试验车上,选择了MBT-70项目中的AGT-1500燃气轮机作为动力。通用动力则倾向使用德立台大陆厂的AVCR-1790可变压缩比柴油机,两款发动机都是1500马力,但是AGT-1500燃气涡轮机只需要消耗30马力进行冷却,而的AVCR-1790可变压缩比柴油机则需要消耗160马力,最终美国陆军选择了AGT-1500燃气轮机作为XM1坦克的发动机。
坦克炮选择上,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通用公司,当时曾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美制M68型105毫米坦克炮、英国的110毫米线膛炮和德国莱茵金属的120毫米坦克炮,甚至想过将7.62毫米并列机枪换成25毫米并列航空机炮,1975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德国莱茵金属的120毫米坦克炮更适合M1项目。但1976年1月,美国国防部还是选择了M68型105毫米坦克炮,作为M1坦克项目的主炮。
XM1的装甲防护,最开始是针对苏联红军T-62坦克的,美国军队要求XM1的正面装甲可以在800-1200米的距离上,可以防御T-62坦克发射的115毫米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缩写APFSDS)和当时苏军步兵装备的AT-3“赛格”反坦克导弹炮塔和车体侧面可以防御苏军步兵的RPG7火箭炮-7反坦克火箭
尽管英国从1964年开始就向美国通报了,“乔巴姆”复合装甲的研发进度,经过测试,这种“乔巴姆”复合装甲在对抗破甲弹(HEAT)时效果非常好,在面对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时,能够起到和均质钢装甲同样的防御力。1969年,美国军队和英军就开始讨论引进“乔巴姆”复合装甲的技术。但是在XM1项目初期,美军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以及通用公司依然准备在XM1上使用均质钢装甲。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军坦克被埃及步兵的AT-3反坦克导弹和RPG-7反坦克火箭打的损失惨重,美军才意识到均质钢装甲根本无法抵挡苏联红军步兵的反坦克火力,美军最终选择将XM59加农炮的钢装甲换成了“乔巴姆”复合装甲。除了更好的装甲外,设计师还吸取中东战争的经验,重新设计了坦克炮弹的存储位置,将容易爆炸的弹药转移到不容易被敌方攻击的炮塔后部,并利用防火门将弹药仓和战斗舱分隔开来,确保如果一旦弹药发生殉爆,车组成员拥有足够的逃生时间,有效提升了乘员的生存能力。
1973年,西德与美国开始洽谈一项合作计划,双方当时都在进行新坦克的研发,因此双方打算就新一代主力战车进行合作,德国在1976年推出了豹2AV(英语:American variant,译为“美国变种”)坦克,在豹2主战坦克的基础上简化了部分设计。1976年8月,XM1和豹2AV进行了对比测试,豹2AV在火控和120毫米坦克炮上更加优秀,但是XM1在防护和机动性上更胜一筹,最终由于豹2AV的成本比XM1项目高出25%,豹2AV被美国陆军放弃。但美国看到了120毫米坦克炮的威力,因此美国和联邦德国开始谈判,西德政府同意两国在新坦克上实现部分零件通用,最终美国获得了德国120毫米火炮的相关技术。
随后美国国防部坚持让通用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修改各自的炮塔设计,为容纳德国120毫米坦克炮做好准备。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公司积极响应,重新设计了XM59加农炮的炮塔,新炮塔可以容纳德国120毫米火炮,并安装了“乔巴姆”复合装甲,同时还升级了火控系统,最重要的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降低了坦克的单车成本(美国国防部重要考察指标)。1976年11月12日,美国国防部最终选择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设计。
生产历程
1976年8月,美国陆军选择了俄亥俄州利马陆军坦克厂(LATP,全称为Lima Army Tank Plant))作为XM1坦克主要生产工厂,底特律陆军坦克厂(DATP,Detroit Army Tank Plant)作为次要生产工厂。
1976年11月12日,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设计被选中后就进入了全面的工程制造开发(FSED)阶段,该阶段共建造了11辆XM1试验车,首辆试验车于1978年2月交付美军测试。
1977年7月,美国国防部将XM1坦克的生产目标增加到7058辆。经过测试后,美军对于XM1试验车的性能十分满意,1979年5月7日授予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速率的初步生产(LRIP)合同,共生产110辆XM1坦克。1980年2月由利马工厂交付首辆初步生产型的XM1坦克。1981年2月,XM1被美国军队正式命名为M1“罗伯特·艾布拉姆斯”坦克。
1982年3月,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防务公司被出售给了通用动力,合并后的公司称为通用动力公司陆地系统部(GDLS)。至1985年1月M59加农炮坦克停产时,利马工厂和底特律工厂共生产了2374辆M1坦克。
1984年开始,M1坦克开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M1坦克安装有升级后的装甲防护以及车长独立热成像仪(CITV)、混合的三防(核、生物,化学)保护系统、车内乘员冷却背心,以及各种悬挂,传动和发动机系统的小升级。新坦克被称为IPM1,于1984年10月投入生产,至1985年5月时共生产了894辆。
当M59加农炮坦克还在建造中时,美国军队就已经得知,苏联T-64主战坦克和T-72坦克已经服役,苏联已经使用了125毫米坦克炮,穿甲能力比115毫米坦克炮更高,防护性能也获得了提升,M68型105毫米坦克炮无法保证能够击穿苏联最新的坦克装甲
1978年1月31日,美军批准将后续的M59加农炮坦克的火炮更换成德国莱茵金属的120毫米坦克炮。1979年6月,纽约沃特弗利特兵工厂(英文:Watervliet Arsenal),开始生产120毫米坦克炮,他们对原来莱茵金属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简化,并使用了美国的制造技术。1980年4月,第一门XM256型120毫米坦克炮下线。
美国军队在IPM1的基础上换装了120毫米坦克炮,同时缩减了车长独立热成像仪(但预留了安装孔位)和其他部分配置,新项目被命名为M1E1。换装120毫米坦克炮后,M59加农炮E1的穿甲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M1E1项目获得了美军的青睐,1984年12月,M1E1项目获得生产批准,并被命名为M1A1坦克。
M1A1升级型号有M1A1 AIM(罗伯特·艾布拉姆斯综合管理)、M1A1 SA(态势感知)和M1A1 HA(Heavy Armor,译为:重型装甲)。M1A1 AIM,增加前视红外线(FLIR)和远目标定位传感器,坦克步兵电话,通信设备,包括FBCB2和Blue Force Tracking,以及.50口径机枪的热瞄准器。相比基准型号,M1A1 SA拥有增强的功能,包括升级的激光测距仪和集成在炮手瞄准器中的热成像装置。先进的测距仪可以精确测量200-8000米的距离,最远可计算4000米的弹道。此外,坦克指挥官配备了新型遥控武器系统,在行驶时能在舱内以遥控的方式操作机关枪进行精确射击,不必冒着风险将身体探出车身外操作机枪。该坦克还配备了先进的敌我辨识系统,减少误击的可能。M1A1 HA,其复合装甲中使用了贫铀装甲板,对于破甲弹的防护效果更高,其贫铀装甲板还可以安装到IPM1和M1A1上。
装备历程
1982年中旬,至少585辆,共五个营的M59加农炮坦克交付美国军队部队,其中3个营被部署在欧洲,2个营被部署到美国本土。1985年8月,首批M1A1主战坦克坦克交付美国驻欧部队。
1988年之后,美国陆军开始大批量换装M1A1坦克,M60/M60A1坦克逐渐退出了美国陆军,至1990年时,美国陆军已经基本完成了M60主战坦克的换装,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国民警卫队也开始陆续装备M1A1主战坦克。
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战场上,美军的M1A1主战坦克对伊拉克装备的苏制T-72坦克实现了压倒性的性能优势,伊军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无法击穿M1A1的正面装甲,M1A1的120毫米坦克炮却可以轻易击穿伊军T-72坦克的正面装甲。在看到M1A1的实战表现后,多国希望引进M1A1主战坦克,其中埃及、伊拉克、澳大利亚等国购买了M1A1。其中埃及还引进了M59加农炮A1主战坦克的生产线,这是唯一一条在美国境外的M1坦克生产线。
基本设计
M1A1主战坦克车体结构采用了经典的三区分布,即前部驾驶舱、中部战斗舱和后部动力舱。M1A1主战坦克的装甲采用了“乔巴姆”复合装甲设计,可以抵御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车体和炮塔前部还安装了最新的贫铀装甲装甲模块,增加了M1A1主战坦克对于破甲弹的防御能力。
M1A1主战坦克的布局采用了四人乘员设计,即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和车长。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间,炮手、装填手和指挥官位于炮塔内,分别负责操作主炮、机关枪和通信设备。
M1A1主战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了阿夫柯-莱卡明(AVCOLycoming)公司的AGT-1500燃气轮机,与艾里逊公司的X1100-3B变速箱和其他组件组成了一个动力包(FUPP),美国军队维修兵仅需要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动力包的更换。
防护系统
M1A1主战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基于英国开发的乔巴姆装甲,可以抵御反坦克导弹和其他战场武器。乔巴姆装甲是一种复合装甲,其显著特征在于其融合了陶瓷材料与其他不同硬度、弹性和散热减震性能的材料,通过多层结构相互嵌套结合,形成一种能够对抗现代战场多样化威胁的高效防护系统。例如乔巴姆装甲针对动能和化学能两类弹药进行了优化设计,特别强化了对高速穿甲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M1A1还包括一个贫铀(DU)板,可抵抗动能弹。
从1988年6月开始,美国新生产的M1A1主战坦克采用了贫铀装甲,并首先装备驻德美军,贫铀装甲研制工作始于1983年。该坦克安装贫铀装甲的部位是车体前部和炮塔,贫铀装甲在两层钢板之间。增装这种贫铀装甲后,M1A1坦克车重从57.154吨增加到58.968吨。这种新式贫铀装甲的密度是钢装甲的2.6倍,经特殊生产工艺处理后,其强度可提高到原来的5倍,因此坦克防护力大为提高,能同时防御动能弹和化学能弹的攻击,以满足20世纪90年代战争的需要。
炮塔内安装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该系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火情做出响应,在火灾发生的2毫秒内即刻启动,并在不足250毫秒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灭火作业,极大地保障了设施安全。
动力系统
M1A1主战坦克采用阿夫柯-莱卡明公司AGT 1500燃气涡轮发动机与艾里逊自动变速器X-1100-3B相连,具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M1A1主战坦克的最高时速约为68公里/小时,最大续航里程为426公里。
AGT 1500燃气涡轮发动机输出功率是1103kW(1500马力),主要燃料是柴油或煤油,也可用汽油。尾气排气口位于车体尾部,进气口在车体顶部。AGT 1500燃气轮机不但零件少,定期检修间隔时间长,且冷却系统简单而效率高,排烟最大为减少。此外,该机零部件保养简单,整机更换极快,不超过1小時。但是燃气轮机也存在燃油消耗率高,初始成本偏高的缺点。
悬挂系统
M1A1主战坦克的悬挂系统采用扭杆悬挂结构,每侧共有7个负重轮,其中第1、2和7号负重轮位置装有旋转式减震器。悬挂系统的顶部配有向外接的垂直装甲裙板,以便在维修时接触悬挂部分。传动主动轮位于后方,诱导轮位于前方,同时配置有两个托带轮。负重轮安装在车体两侧的平衡肘上,平衡肘固定在穿过车体的扭杆上。平衡肘设有内花键,与扭杆未端的外花键相配合,扭杆另一端穿过车体后,固定在车体侧板内的固定器上。每根扭杆直径约7.62厘米,长213厘米,重约55.8千克。当它扭转65°时,扭杆将承受58752牛顿米的扭矩载荷。由于扭杆通常处于紧绷状态,当它在平衡时(平衡时位于坦克负载和地面之间)的作用下发生扭曲时,任何腐蚀或直接撞击都可能导致扭杆开裂并最终折断。所以重约44.9千克的扭杆被一根厚2.286毫米、直径88.9毫米、长1.78米的铝管包裹,防止表面碰伤。铝管两端为扩口,以便往内放扭杆。
M1A1主战坦克具备强大的地形适应能力,能攀爬60%的坡度,通过40%的侧倾坡道,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最大为1.21米(经过准备后可达到1.98米),能越过1.06米高的垂直障碍物,穿越的最大战壕宽度为2.74米。
武器系统
M1A1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20毫米M256滑膛炮,由德国莱茵金属武器弹药公司开发。M1A1坦克的120毫米M256火炮可以发射各种类型的弹药,如M829A1 APFSDS-T弹药(动能弹,带有长杆穿甲弹,由贫铀制成,初速为1575米/秒,最大有效射程为3500米,但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命中了近4000米外的目标)。新一代弹药于1994年投入使用,称为120毫米APFSDS-T M829A2。120mmAPFSDS-T M829A3是第三代贫铀穿甲弹。它将取代M829A1和M829A2炮弹。坦克内部共携带40枚120毫米弹药,其中34枚储存在炮塔尾舱,另外6枚存放在车体后部的一个箱体内。主炮右侧配备有一挺7.62毫米同轴机关枪,炮塔左侧也有同样一款供装填手使用的机枪,其俯仰角度可在-30至+65度之间调整,总旋转范围达265度。指挥官舱口处配备一挺标准的12.7毫米(0.50英寸)勃朗宁M2HB重机枪,其俯仰角度可在-10至+65度之间调整,射界为360º。这挺12.7毫米重机枪具有电动旋转控制功能,能够在炮塔内进行瞄准并射击。炮塔两侧各安装有6具烟雾弹发射器。除了烟雾弹发射器外,M1A1坦克还配备了发动机驱动的烟幕施放系统。
火控系统
M1A1主战坦克配备了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加拿大通用动力提供的全解决方案固态数字计算机和稳定的日/热夜视仪。由于覆盖360º的六天潜望镜,指挥官可以观察车辆周围。放大倍率为×3的日间瞄准镜与12.7毫米机关枪相结合。炮手有一个主瞄准镜(GPS),具有双日光学元件,放大倍率为×10(窄视场),放大倍率为×3(宽视场),近距离监视放大倍率为×1,视场为18º,热成像夜视光学器件放大倍率为×10(窄视场),放大倍率为×3(宽视场),高空视线稳定和雷神系统公司激光测距仪。炮手还拥有由雷神系统公司开发的红外热成像系统(TIS),该系统通过感应视野中物体辐射的微小热量差异来产生图像。
车组乘员
M1A1主战坦克由四名车组成员组成,分别是驾驶员、装填手、炮长、车长。其中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驾驶舱,在舱门关闭的情况下驾驶时,以半倾斜姿势操作车辆。装填手、炮长、车长位于车体中部的炮塔座圈内,其中装填手位于炮塔左侧,车长和炮长坐在炮塔的右侧,炮长位于炮塔右前侧,车长位于炮长身后。乘员舱通过装甲舱壁与油箱隔开。滑动装甲门和装甲保护箱将机组人员与机载主要武器弹药隔离开来。
性能数据
以上数据来源:
衍生型号
M1A2
M1A2是M1艾布拉姆斯坦克系列的第三代车型,于1992年开始在美国军队服役,曾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未来将放弃全部坦克)的主力战车。M1A2是在M1A1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包括增加了数字化火控系统、车长独立热成像仪、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弹药数据链、气象传感器等,提高了火力、精度和信息化水平。
M1A2 SEP
M1A2 SEP坦克是M1A2的数字化改进型,SEP的意思是System Enhancenment Program,译为“系统增强计划”。M1A2主战坦克 SEP型坦克相比M1A2升级了坦克车载计算机,配备了彩色显示屏、全尺寸键盘、数字地图、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M1A2 SEP还换装了第3代贫铀装甲、车长第二代前视红外瞄准仪和辅助动力系统、因为安装了更多的电子设备,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运行,M1A2 SEP还安装了新的空调系统。
M1A2 SEP并未对坦克进行较大的改动,仅安装了不少数字化系统就极大地提升战斗力,特别是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的安装,极大地提升了M1A2坦克的作战能力,增强了美国军队战场环境态势感知能力。作为美国陆军数字化战场的核心,M1A2主战坦克 SEP的出现对美军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坦克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M1A2 TUSK
M1A2 TUSK是M1A2的城市战强化型,在伊拉克战争中M1坦克的正面装甲可以防御几乎所有的火箭弹攻击,但是M1坦克的侧面装甲却非常薄弱。此外伊拉克战场越来越多的简易爆炸装置也威胁着M1A1和M1A2坦克的安全。美军在2006年研发了城市生存能力提升套件,可以在M1A1和M1A2坦克的基础上进行升级,M1A2 TUSK在坦克两侧安装有反应装甲和车体后部也安装有格栅装甲,以防御火箭推进榴弹和其他化学聚能装药弹头。车底也安装了附加装甲,用于对付反坦克地雷
此前,M1A2坦克的车长和装填手为了使用车载机关枪,必须将身体身出车外,这为狙击手提供了良好的目标。升级TUSK之后,装填手的位置安装了一个机枪防盾,和一挺配有热成像仪的M240 7.62毫米通用机枪型7.62mm轻机枪。车长也拥有了一个具备装甲防护能力和热成像瞄准装置的车长塔,搭配12.7毫米的M2重机枪,让车长可以在车内遥控M2机枪射击。驾驶员也获得了一个AN/VAS-5驾驶员视觉增强器,可以在劣天气、夜间和战场作战中提供更强的视觉观察能力。M1A2 TUSK还搭载了一部步兵电话,让随行步兵可以与坦克车组乘员实施通信,让车组随时能够得知外界的情况。
M1A2 SEP2
M1A2主战坦克 SEP2主战坦克是在M1A2 SEP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的,安装有原为美陆军“未来战斗系统”研制的部件,包括车长显控终端处理器和开放式操作系统,另外还包括换装新一代炮长热成像系统、车长独立热成像仪,以及最新的数字化指挥、控制和通讯装备。还取消了SEP上的以汽油为动力的辅助动力系统,换成了以电池为主的辅助动力系统。M1A2 SEP2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也进行了升级。
此外,M1A2 SEP2坦克采用了不少TUSK套件的设备,包括车长遥控机枪塔和车体正面和侧面的附加装甲。
M1A2 SEP3
M1A2 SEP3(也被称为M1A2C),主要修正了M1A2坦克在伊拉克作战期间发现的空间配置、重量和动力等方面问题,同时进一步装备了从以色列引进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以便消除战场上诸如反坦克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弹等的威胁。
M1A2 SEP3坦克由于电子设备进一步的增多,专门增加了新的装甲辅助动力单元(APU)和新的发电机,能够保证车辆在主发动机关闭时,仍能维持车内各项电子设备运作。M1A2主战坦克 SEP3全面翻新了AGT-1500燃气轮机,并升级成X1100-3B1传动系统,以适应坦克重量的进一步提升。M1A2 SEPv3还改进了计算机系统、升级了各型战场管理系统,增加了弹药数据链(ADL)可以使用新型的智能弹药。可以发射M829E4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XM1147(AMP)多功能高爆曳光榴弹。前者穿甲威力达800毫米,后者配备多种爆炸引信,可打击更多类型目标。
M1A2 SEP3还专门增加了车辆健康管理、反简易爆炸装置保护、并升级了第三代贫铀装甲,防护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M1A2 SEP4
M1A2 SEP4(也被称为M1A2D)是M1A2的最新改进型,车长和炮长更换了第三代第三代前视红外(FLIR)传感器,还搭载了新型气象传感器,可以收集各类气象数据以提高火炮的准确性。升级了新的通信、数据共享和车载诊断系统。
还使用了人工智能、新的激光告警接收机和更先进的主动防护系统,将具备更强的杀伤力、信息力和防护力。
M1A3
M1A3项目已经下马,网上仅有部分照片公布。相比M1A2坦克,M1A3坦克的车体和炮塔经过全新设计,炮塔的体积十分巨大,外界猜测可能使用了自动装弹机。火炮也换装了身管更长,口径更大的火炮,外界猜测可能是130毫米或者140毫米火炮。由于使用了自动装弹机,M1A3的车组成员可能缩减至3人。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M1A1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标准主战坦克,主要服役于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伊拉克波兰沙特阿拉伯乌克兰等国家。
实战运用
海湾战争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部署了M1A1 HA,在这次战争期间,只有18辆”阿布拉姆斯”因为战损退出序列,其中九辆为不可修复的损坏,另外九辆只是遭到了可被修复的损坏,而且大部分损伤是由地雷造成。在战斗中,没有一个”阿布拉姆斯”坦克乘员在敌军火力下阵亡。在所有已知的案例中,往往因为美国军队自己的炮火而导致伤亡。同时,也很少有报道M1A1发生了机械方面的故障。美国装甲部队指挥官说,他们的M1A1主战坦克达到了空前高的妥善率90%。
俄乌冲突
乌克兰冲突中,美国于2023年9月向乌克兰提供了首批共31辆M1A1主战坦克,这批坦克主要为M1A1 SA(态势感知)版本,装备了增强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旨在提升战场环境下的实时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2024年2月,乌克兰军队使用的M1A1坦克第一次在东部阿夫杰耶夫卡附近战斗中遭受破坏。坦克后部多处起火。炮塔顶部的泄压板按设计发挥了作用,泄压板安装在炮塔后部的弹药舱上方,设计目的是在坦克遭到袭击、车内炮弹殉爆时,可以将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向外排出,从而保护车组的安全。几天后,又出现第二辆M1A1被俄罗斯无人机摧毁。2024年3月,第三辆M1A1被俄制T-72主战坦克击毁。
参考资料
坦克装甲车专题.新浪网.2024-03-18
T-72丢的脸 T-72B3挣回来?.新华网.2023-07-26
坦克装甲车专题.新浪网.2023-07-21
“艾布拉姆斯”还能开多久.中国军网.2023-07-2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装备历程
基本设计
防护系统
动力系统
悬挂系统
武器系统
火控系统
车组乘员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M1A2
M1A2 SEP
M1A2 TUSK
M1A2 SEP2
M1A2 SEP3
M1A2 SEP4
M1A3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实战运用
海湾战争
俄乌冲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