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兰自幼在家学戏,后带艺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改名为侯玉兰。师从何喜春、律佩芳学习青衣,后专攻程派戏,被誉为“女
程砚秋”。她的代表作品包括《
苏三起解》《
二进宫》《
武家坡》《
大登殿》《
四郎探母》《
汾河湾》《
春秋配》《
苏武牧羊》《萦救母》《拾玉镯》《
穆柯寨》《
虹霓关》等。1939年,戏校毕业后,正式拜程砚秋为师,后专攻程派戏,她经常向程砚秋请教,把她学过的一些传统戏,请程砚秋加以规整,使她在学习程派方面有很大进步,人们呼之为“女程砚秋”。同年,随
言菊朋到上海演出。1940年,与
奚啸伯挂并牌同赴上海演出,他们合作的《宝莲灯》《
红鬃烈马》《
四进士》等戏,都得到好评。她还与
谭富英、
杨宝森、
李少春等合作演出。演出同时,还向
白云生学会
昆曲《琴挑》《思凡》《
惊梦》等以充实自己。1942年,农历壬午年:宝华社重组;因挑班初演受到挫折,李华亭重新策划,优化组合,聘请侯玉兰、
叶盛兰、
李多奎、
茹富蕙、
哈宝山等演员参加,剧目仍为《
四郎探母》。新中国建立后,她参加了
中国国家京剧院,
吕振羽李少春合作演出过《
野猪林》,排演过新戏《探府记》《
玉簪记》和现代戏《
白毛女》《柯山红日》《林海雪原》等。
侯玉兰的父亲侯月亭和
姑母侯喜凤都是京剧演员。1944年,侯玉兰与
李少春结为伴侣,两人经常一起钻研艺术。其后他们合作过《
庆顶珠》《四郎探母》等剧。“文化大革命”中,李少春受到冲击、批判,她一直与他同忧共难,1975年李少春被迫害致死,她也在1976年逝去。
向
程砚秋、
吴富琴学了《
贺后骂殿》《
朱痕记》《
金锁记》《
碧玉簪》《鸳鸯冢》《玉狮坠》《孔雀屏》《花筵赚》《玉镜台》《花肪缘》《斟情记》等戏,还由
王瑶卿导演,学了《
孔雀东南飞》《雁门关》,并参加新排了
翁偶虹编写的《三妇艳》《火烧红莲寺》等戏。
侯玉兰曾长期活跃在晋剧舞台,成功塑造了众多舞台形象,她的表演艺术立足晋腔晋韵,同时吸收了
川剧等其他剧种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戏迷欢迎,被有关专家与爱好者称为晋剧“玉兰腔”。她为晋剧艺术的发展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晋剧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极具革新精神,探索文艺演出的市场化运作,为繁荣晋剧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晚年期间,侯玉兰仍然不忘晋剧传承,尽心竭力培养后继人才。(山西戏剧网评)
玉兰,花开时艳丽无方,花谢后耐寒越冬,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孤寒和决绝。骨子里,侯玉兰有玉兰花的刚傲。人们说,侯玉兰演传统戏有特色。人们又说,侯玉兰也擅长演出现代戏。她的唱法,听来既有
洪湖的地方特色,又颇具晋剧韵味。不过,她的革新精神不止于此,应该说,是浸润着她的血脉,融入了她的生命。(山西晚报评)
侯玉兰晋剧唱腔在“三不拘泥”中逐步形成独树一帜、土香土色的唱腔风格。(原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寒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