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曾(1921年-2001年),北京人,著名
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京剧老生行当。他出生于贫苦职员家庭,9岁时考入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最初学习刀马旦、武生,并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配演娃娃生。后来,李和曾成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艺术家
高庆奎的得意门生,专攻京剧老生。1939年,李和曾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为师。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逍遥津》《哭秦庭》《
赠绨袍》等。李和曾以其高亢、浑厚、宽亮的音色著称,演唱风格起伏跌宕、大气磅礴,深受观众喜爱。李和曾于2001年1月19日病逝。
人物生平
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
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
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戏曲改进局
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
袁世海等赴港澳、
印度、
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
中国国家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56年随
梅兰芳先生到
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
英国、
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1961年又拜
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
社会活动
1949年7月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
北平市召开。戏曲界
梅兰芳、周信芳、
李少春、
程砚秋、李和曾等参加。
周信芳为主席团成员,曾作有关旧剧艺人翻身的发言。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
周信芳当选为常务委员,李少春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又成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李少春、
叶盛章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周信芳当选为委员暨指导部负责人。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
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
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
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
京剧《霸王别姬》》、《
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
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
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
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
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
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
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阿英同志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
白云峰、
沙梅、阿英、阿甲、
李一氓、李纶、
李少春、吴天宝、周扬、
周信芳、
袁雪芬、
夏衍、
马少波、马彦祥、
马健翎、
张庚、
高步云、
梅兰芳、
程砚秋、
焦菊隐、
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
赵树理、
赵子岳、
刘芝明、
韩世昌、
齐燕铭、
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
田汉、
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聪、丁国岑、丁涛、于山、于伶、于宗昆、方华、王一达、王聪文、王学民、王颉竹、王瑶卿、王亚平、王谕、王铁夫、王元和、王若愚、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六岁红、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仇戴天、田汉、白云峰、白家麟、巴南冈、史曼尼、史若虚、江新熔、伍月华、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开民、阿英、
阿甲、何海生、何迟、李伯钊、李一氓、李和曾、李桂云、李金鸿、李紫贵、李云、李纶、李长山、李瑞来、
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华、李桐森、李铁英、李实、宋之的、邱玉成、吕君樵、杜云振、沈金波、沈云、沈知白、沈傅斤、吴天宝、吴宝华、吴幻荪、郭沫若、郭兰英、郭砚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鹏程、金素雯、金素琴、孟丽君、武帼英、周扬、周巍峙、周亚川、周玑璋、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达仁、周天栋、周啸天、洪深、哈鸿滨、南铁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鸣、栗金池、梁小鸾、唐远之、孙盛武、翁偶虹、范季高、范瑞娟、徐平羽、徐继声、徐特、徐玉兰、徐菊华、徐一鸣、
袁世海、袁雪芬、袁灵云、袁广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马义兰、马少波、马龄童、马茂岭、马健翎、马彦祥、张致祥、许万恒、张凌霄、张国础、张春山、张青、张一然、张文俊、张梦庚、张庚、张和元、张东川、张僖、张革非、张忠民、
张鲁、高玉倩、高连荣、高维廉、高步云、陶钝、陆定一、崔嵬、崔炳玉、崔东升、崔克、陈伯达、陈山、陈绮霞、陈其通、陈梅森、陈德明、曹禺、曹克英、曹慕、阳翰笙、云燕铭、汤增桐、康生、康农、程砚秋、梅兰芳、焦菊隐、杨绍萱、杨韵甫、杨菊萍、姜椿芳、景孤血、喜彩莲、董大民、郭玉昆、黄松龄、黄韦、冯玉昆、
叶盛兰、叶盛章、虞棘、赵树理、赵子岳、赵毅敏、赵更生、
赵光、赵奎英、筱文艳、熊佛西、管韵华、管韵声、鲁、刘芝明、刘沛、刘子西、刘小云、刘乃崇、刘念渠、齐燕铭、齐济民、盖玉亭、苏恩厚、潘之汀、潘喜云、郑振铎、裴东篱、魏静生、魏晨旭、关凤奎、邓泽、欧阳予倩、应云卫、韩世昌、罗合如、苏、苏世明、萧长华、萧盛萱、萧慎、严朴、萧三、栾少山、顾仲彝
中国京剧院成立
1955年1月10日,农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京剧院成立
中国京剧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决定:中国京剧院是京剧改革的示范性剧院。院长
梅兰芳,副院长马少波,总导演阿甲;第一团团长叶盛兰,副团长叶盛章;第二团团长张云溪,副团长夏虎臣;第三团团长李少春,副团长袁世海、李和曾。马彦祥等出席成立大会。1956年5月30日,农历丙申年四月一日,晚:中国京剧院首次赴
日本演出第一场
中国京剧院组建的访日京剧代表团在东京歌舞伎座演出第一场。
演出剧目
1956年7月12日,农历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团举办救济日本广岛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义演
中国京剧院组建的访日京剧代表团在广岛与朝日新闻社联合举办救济日本广岛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义演。在日本最大剧场国际剧场上演,日夜两场,两场观众达一万一千多人,因剧场只有四千多个座位,每场都有一千多人买
站票,影响很大。
演出剧目
日场
李和曾之孔明
《秋江》(
侯玉兰,孙盛武)《霸王别姬》(梅兰芳,袁世海)
夜场
《三岔口》(李少春,谷春章)
《拾玉镯》(江新蓉,江世玉)
《雁荡山》(王鸣仲)
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义演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
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市
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演出戏票每张最高价为人民币三元。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
孙毓堃、
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
谭元寿、
姜铁麟分饰
黄天霸,
钱宝森饰关泰,
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
李小春饰贺仁杰,
梁益鸣饰施公,
李韵秋饰
张桂兰,
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
裘盛戎饰
单雄信,
闵兆华饰
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
刘雪涛饰
罗成,慈少泉饰
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
奚啸伯、陈少霖、
谭富英、
马连良分饰
杨四郎,
张君秋、
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
尚小云饰萧太后,
李多奎饰
佘太君,姜妙香饰杨宗保,
萧长华饰二国舅,
马富禄饰大国舅,
马盛龙饰杨延昭,
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7年11月29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八日:长安大戏院1957年11月29日演出
演出剧目
《雁荡山》(王鸣仲饰孟海公,刘元汉饰贺天龙,刘斌升饰号兵)
《窦娥冤·探监》(
江新蓉饰窦娥,
李金泉饰婆婆,叶德霖饰禁婆)《取洛阳·白蟒台》(李和曾饰王莽,
袁世海饰马武,
江世玉饰岑彭,张盛利饰邓禹,田占云饰刘秀,
李幼春饰姚期,霍德瑞饰吴汉,李继曾饰杜茂,
张元智饰邳彤,孙玉奎饰苏献,刘元汉饰王源,茹木春饰王洪)
收徒
1961年12月16日,农历辛丑年十一月初九日:
周信芳收
李少春、李和曾、
徐敏初、明昆为徒
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的拜师会上,周信芳在北京收了四名徒弟,他们是:中国京剧院一团的李少春、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李和曾、云南京剧院的徐敏初和江苏常州京剧团的明毓琨。他们都是当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演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京剧传承的说法,周信芳当时收下的这四名弟子早已是各有门派的。因此,周信芳的这次收徒在
梨园行就更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1962年8月8日,农历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举办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
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于8月8日起至11月在人民剧场举办四场,
马彦祥等观摩演出。
其中
谭富英不顾身体有病,参加演出,与梅葆玖、
李金泉合演《大登殿》作为当晚的大轴。谭富英没有因为自己体弱而降低要求,而是尽最大之力超常发挥,唱腔高亢嘹亮,观众听得解渴过瘾,观众席掌声雷动,后台侧幕人头攒动,都在惊叹这位疗病中的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这场演出也成了他告别广大观众的最后公演。
8月8日,中国剧协举行由
田汉主持的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会上,马彦祥就
梅兰芳之所以能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一生中对祖国的戏曲事业所做巨大贡献发了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
齐燕铭、
老舍、
阿英、
姜妙香等。
李和曾在《斩马谡》中饰诸葛亮
当天,北京戏剧界三百多人前往西郊百花山梅兰芳墓前祭扫。中央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以及
马连良、姜妙香、果素英、
袁世海、
许姬传、马彦祥、李和曾、
杜近芳、
刘连荣等都参加了扫墓。
1963年9月30日,农历
癸卯年八月十三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63年赴沪演出
中国京剧院二团在中国大戏院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
张云溪、
张春华、
江新蓉、
高玉倩等。
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
1981年8月25日,农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时: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演于人民剧场。
演出剧目
《
红鬃烈马》(《
武家坡》:
沈小梅,
梅葆玥;《进寒窑》:高玉倩,梅葆玥;《算军粮》:高玉倩,梅葆玥,
李金泉,石玉明,
赵永泉,
张元智;《银空山》:
陈永玲,
黄世骧,
董维贤;《
大登殿》:
梅葆玖,陈永玲,李和曾,李金泉,
方荣慈,
罗世保)
中国京剧院二团1982年赴沪演出
1982年11月3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82年赴沪演出
中国京剧院二团赴沪演出,在劳动剧场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张云溪、
李世济、张春华、
景荣庆、高玉倩。张云溪举行告别舞台演出,与张春华合演《三岔口》。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在新侨饭店大宴会厅举办。来宾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同志以及荣高棠、
马彦祥、
张君秋、俞林、任桂林、张东川、冯牧、
李洪春、李和曾、
李万春、
吴素秋、刘厚生、
白登云和富连成科班的各班的毕业生
高盛麟、
袁世海、孙盛云、高盛虹、刘盛通、刘元彤、殷元和等等。筹委会人员全都到场。还有在京和外埠来京的富社弟子及各界朋友二百余人,大家围桌而坐,共叙富社今昔,感慨万千,谈笑风生,盛况空前。大会由张君秋先生主持,
叶龙章在大会上首先做了发言。
赈灾晚会
1991年华东大水灾的时候,
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赈灾晚会,李和曾由夫人搀扶着在台上唱了一小段《逍遥津》,依然满宫满调,得到满堂喝彩。别的演员都是便装清唱,他则化妆并穿上行头彩唱,唱了一小段以后,可能他夫人怕他身体受不了,拉拉他的袖子示意,于是李和曾停下来,在全场的掌声中由夫人搀扶下场。这一幕真令人感动,我一直记忆在心。在此向李和曾及夫人表示敬意,你们的艺术和品德将永存戏迷的心中。
李和曾继承了高派艺术,发展了高派艺术。他的代表剧目有《
逍遥津》《哭秦庭》《
赠绨袍》《
胭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
斩马谡》《李陵碑》等。演出的新编剧目有《朱仙镇》《彝陵之战》《
三打祝家庄》《生死牌》《
摘星楼》《
孙安动本》《
智斩鲁斋郎》《闯王旗》和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弟子有
辛宝达等。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01年李和曾逝世
家庭生活
创作特色
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
刘协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
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
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
参演作品
参演舞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