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1915年4月2日出生于
洛宁县,毕业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名
园艺教育家,曾任新疆农业委员会、
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果树顾问。
人物简介
张钊,园艺教育家,果树专家。毕生从事新疆的果树事业,多次组织并参加新疆的果树资源调查,基本查清了新疆的果树资源;在考察
天山谷地大面积的野果林资源的基础上,较早提出在改良开发利用野果林的同时,应重视野生资源的保护问题;编著多部果树专著,为新疆的
园艺教育事业和果树生产作出了贡献。
个人履历
1936-1940年 在陕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学习,获
农学学士。
1940-1943年 任宝鸡农本局园艺技术员。
1944-1945年 任陇海铁路局三桥农场场长。
1947-1950年 任兰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学系副教授。
1950-1952年 任陕西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
1952-1986年 任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后改为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期间担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园艺教研室主任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室主任。
1987年 退休。
1960-1988年 任新疆园艺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新疆农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
中国农学会理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新疆农业委员会、
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果树顾问。
主要论著
1 张钊。西北的砂田与
园艺作物。园艺新报.1951,1(11)
2 张钊。新疆野生
苹果林的开发和利用。新疆农业科学通报.1958,(4):224~226
3 张钊。新疆果树概况.新疆农业科学.1959,(6):210~214,(7):278~282,(8):306~309,(9):352~354
4 张钊。
新疆苹果栽培技术。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59
5 张钊。新疆野生核桃的调查研究。新疆农业科学.1962,(10):404~407
6 张钊。新疆的果树资源。园艺学报.1962,1(2)
7 张钊。
苹果的矮化栽培。新疆农业科学.1973(6):18~23
8 张钊。新疆苹果抗寒新品种。科研成果汇编.1978:3~4
9 张钊。新疆果树区划的商。新疆农业科技.1981(4):2~14
10 张钊。新疆的
巴旦木。中国
园艺学会年会论文摘要集.1981:71~72
12 张钊。
新疆杏的种质资源。果树科学.1985(3)
13 张钊。西北的杏。
兰州市:甘肃科技出版社,1989
14 张钊。新疆桃树种质资源。作物品种资源.1990(4)
15 张钊。香梨品种种源问题的探讨。果树科学.1993,10:(2)
人物生平
张钊,字之勉,1915年4月12日生于
洛宁县西经局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深感穷人受苦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决心再苦也要送子上学。因此,张钊成为张家第一个读书人。1924 年,张钊由私塾转入县立第一高小,1930年考入开封一中,1933年考入
北平市第四中学读
高中。他深感上学的不易和艰难,因而勤奋学习,成绩优良。1936年,张钊以优异成绩考取武功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并享受免费生待遇。大学期间,他思想进步,热心于公益事业,连任四年班长,还曾任学生会主席。1938年,他作为学生代表,出席武汉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见了周恩来副主席和
中国民主同盟“七君子”沈钧儒、史良等。从他们的箴言中,学习到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真理,初步树立了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信念。1940年,张钊大学毕业,获
农学学士。毕业后在陕西宝鸡农本局任园艺技术员,1944年调陇海铁路局任三桥农场场长,1945年回到武功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员。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更加看清了
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大众的疾苦。1947年9月,他辗转来到
兰州市,12月被聘为兰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学系副教授,主持
园艺教学工作。他独立编写了园艺学、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加工贮藏学等教材,并对兰州的砂田农业醉瓜、白兰瓜的栽培作过深入研究和报道。1950年,兰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到武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钊任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1952年,王震将军根据人民解放军要“屯垦戍边”的指示精神,在
乌鲁木齐市建立
新疆农业大学,在各省市招聘教师支援边疆建设。张钊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边疆建设,毅然携7口之家来到新疆,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疆的
园艺事业。他是新疆八一农学院建校初期的主要骨干教师之一。他组织开展全新疆范围的果树资源调查,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他主持
苹果抗寒育种30多年,培育出不少抗寒品种(系);促进了
新疆苹果生产的发展。在近50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生涯中,他严谨治学,勤于钻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园艺科技人才。
1978年,张钊任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他深感人才的重要,十分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以“甘为人梯”的精神,扶持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科研、教学的重要岗位。
1987年,张钊退休后依然关心着新疆和全国
园艺事业的发展,虽年逾古稀,仍不辞辛苦,不为名利,到山区农村指导果树生产。张钊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更加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他担任新疆
九三学社教委会主任和新疆八一农学院支社负责人,组织社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工作。张钊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为海峡两岸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竭尽全力。就在他生病住院期间,仍精心安排来访的台湾学者,抱病参加学术报告会,开展科技考察交流活动。张钊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
中国农学会理事、《
园艺学报》编委及
新疆农业大学园艺教研室主任,并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室主任。历任新疆
园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和第四届副理事长等职,1978年获新疆科学大会奖,先后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学会、国务院和新疆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新疆农学会等颁发的多项奖励和荣誉证书。
科学成就
组织新疆果树资源调查 为发展果树生产打下基础
新疆位于祖国
西北边陲,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多种经济作物的原产地。各种瓜果栽培历史悠久,品 种资源丰富。但是,50年代以前,对新疆果树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调查。1959年,自治区成立了果树资源调查委员会,由农业厅厅长深治任主任委员,张钊任副主任委员兼调查队队长。调查队由自治区农业厅、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林牧研究所、自治区商业厅、新疆农业学校以及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北京植物园、湖北果茶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疆3个直属县、11个地、州、市、77个县的果树种类、品种和
香瓜重点产区品种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新疆果树的栽培种、半栽培种和野生种,查明新疆乔、灌木及
草本果树资源隶属16科、35属、78种和17变种,总计约有900个以上的品种和类型,其中优良品种300个左右,在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近百个。调查中,张钊还鉴定和发现
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u)、
杏叶梨(P.armeniacaefolia Yu)等内地没有的种类,丰富了中国果树的种类资源。这次调查为制定新疆果树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从50年代开始,张钊即率
园艺工作者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对
天山谷地中的野果林资源进行了详细考察。1956-1982年,他还先后组织和参与
塔城地区和
阿勒泰地区野巴旦调查、新疆野核桃综合考察、全疆野生近缘果树调查、
昌吉回族自治州野生山楂调查等,基本查清了新疆野果林树种的种质资源和分布特点。张钊与
俞德浚、
孙云蔚、
李育农、
林培钧等经多年研究确认:中亚山区是全世界
苹果最古老的起源地,天山野果林中的塞威士(Malus sieversii)苹果是苹果的原生种,是栽培苹果的祖先。张钊富有远见地提出,在开发利用野果林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护好野果林这一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他身体力行,先后参加了
巩留县莫库尔地区和
新源县交托海地区野果林改良场的组建工作。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于1980年和1983年批准建立了塔城巴尔鲁克山野巴旦林自然保护区和巩留县野核桃林自然保护区。
提出新疆果树产区划分
苹果在新疆分布很广,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新疆苹果栽培面积很少,多为宅旁庭院种植,非商品化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苹果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新疆土地辽阔,气候复杂,果树又是多年生作物。因此,区划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张钊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着手研究新疆果树的分布和区划工作。他从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环境条件出发,根据果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商品化生产等
社会因素,将新疆划分为3个
苹果主要产区:(1)
天山南部暖温干热区,包括和田、喀什、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绿洲、
阿克苏市绿洲和库尔勒;(2)天山谷地温暖湿润区,包括伊犁谷地、
拜城县、焉耆、
哈密市等盆地;(3)天山北麓
准噶尔汗国和
塔城地区盆地,包括东起
奇台县,西至
博乐市、塔城及
阿勒泰地区。他指出,天山南部区易作为优质苹果
商品生产基地,天山谷地区应该主要在逆温带发展果树种植,平原河谷易受冻害,天山北麓区将会成为具有新疆特色的果树栽培新区。他预见新疆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瓜果生产基地。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截至1990年底,新疆果树种植面积已达15.4余万公顷,其中
苹果种植面积为2.79万公顷。位于天山谷地的
伊宁县,仅其中一条北山沟逆温区1996年已建成果园0.27万公顷,成为农牧民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新疆生产的苹果,以其着色鲜艳、含糖量高、较耐贮运而享誉国内外。
果树匍匐栽培是高寒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的,这种
栽培方法在中国
东北地区、新疆北部和
俄罗斯的
西伯利亚地区、乌拉尔等地广泛使用。采用匍匐栽培有效地解决了许多优良水果品种因抗寒力较弱而不能在寒区栽培的问题。但是,匍匐栽培果园管理工序多,劳动强度大,果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存在矛盾。张钊于1952年在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利用
废弃地规划了匍匐果园30公顷,引进
苹果、梨、
葡萄、桃、杏等试栽。他亲自参加定植、整形、修剪、施肥、管理,深入研究匍匐树生长发育的特征,认真总结果农的生产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匍匐栽培技术。针对匍匐树是一种人工树形,改变了果树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他创造性地提出“调节从属关系,平衡树势,采用撑、括、顶、疏的方法,重
压强枝、侧枝,辅养枝,轻压干枝、弱枝、幼树”的整形原则和扣压方法,并在
苏联采用的“盘形”、“灌本形”、“扇形”等匍匐树形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种结果早、造形易、成形快、能够丰产稳产的新树形——“一干二主圆头形”匍匐树。实践证明,这种树形能够大幅度提高
苹果产量,对寒区发展优质大苹果生产,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
苹果匍匐栽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北方寒区优质苹果种植问题,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苹果生产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培育直立的抗寒苹果新品种。张钊来到新疆就下决心要培育出一批抗寒、优质、高产的苹果新品种,为新疆人民造福。1955年他开始着手进行苹果抗寒育种试验,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一课题先后被列为学校、自治区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试验范围从
乌鲁木齐市逐步扩大到
石河子市、
奎屯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塔城地区、
博乐市、
阿勒泰市等整个新疆北部地区,参加单位最多时达22个。为了让北方寒区人民吃上优质
苹果,他奋斗了30多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非人待遇的情况下,他还是想方设法到试验地走一走,看一看,公开不让干就偷着干,试验从未中断。
张钊根据多年的科研实践,总结出“查、选、引、育”并举的育种方法,加速培育抗寒优质苹果新品种。50年代初,他利用各种机会先后从新疆、
陕西省、
河南省、辽宁等地收集优质苹果78种,获得种子6000余粒,采用自然实生选种法,种植在学校实验果园。60年代初,从中选育出最优品系4个,进行中期试验和引种试栽。同时,进一步有目的进行人工杂交、回交、重交,在杂交后代的连续变异中,选出耐寒优质新品种。先后在
乌鲁木齐市、
伊宁市、
塔城地区和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等地进行杂交试验。到70年代初,从中选育出最优品系5个。在杂交的基础上,实行异地培育,诱导与强化杂种实生苗某些性状的发育,使其稳定下来,形成新品系。张钊还与东北三省有关单位协作,经过10 余年的努力,初步选育出新品系9个。通过以上途径,张钊及其助手先后选育出抗寒优质
苹果新品种(系)73个,其中最优品系18个。这些新品种(系)经过新疆多年严寒考验,证明达到了耐寒力强、优质丰产的育种目的,已在
天山北麓和中国北方寒冷省区引种试栽。其中张钊亲自参加培育的5个品系于1978年获得新疆科学大会奖。
人物评价
艰苦奋斗 勤奋工作 无私奉献
张钊从事
园艺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边疆的园艺事业。他结合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编写各种教材10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80多篇。这些著作较系统地总结了新疆园艺工作者对新疆特有果树种质资源考察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在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他主编的《西北的杏》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杏树栽培技术水平的专著。
张钊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畏艰苦,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初创阶段,各方面条件十分简陋。他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从不要组织照顾。新疆的冬季,室内滴水成冰,他裹着棉被在油灯下备课;雨天,房屋因漏水接满了盆盆罐罐,为此一年内几次搬家。面对这些生活困难,他总是乐观地说:“没有今日耕耘苦,哪得来日瓜果甜。”在教学中缺少教材,他组织教师自编、自印;课余和学员们一起维修校舍,打
土坯、上房泥,并在杂草丛生、石砾遍野的荒地上,规划建成30公顷试验果园。
张钊一贯重视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方针,把推广科学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己任。自1952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一直担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常年农业顾问(前期称农业委员),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各园场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规划果园,指导果树生产,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农工的好评。90年代,张钊已年逾古稀,他不顾年老多病,仍坚持到
乌鲁木齐市郊区、南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农牧民发展
园艺生产。
张钊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对助手和学生总是谆谆诱导,诲之以理,晓之以情。助手写论文,他除精心给予指导外,还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全部拿出来供其参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深感师资力量断档是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认真培养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积极推荐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很快打开了园艺教学科研的新局面。就是晚年他病倒在床上,还为各地青年园艺工作者审阅论文,写推荐材料。临终前,他把1000多册珍藏多年的科研书籍和资料无偿地捐献给学校图书馆和
园艺系。
张钊去世后,人们在他的遗嘱里看到这样几句话:“骨灰不要保留,撒到天山南北我曾工作过的地方,以便最后一次为新疆人民服务。”“你们(指子女)要听党的话,好好工作,积极向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