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城县
中国古代行政区名之一
城县,中原地区古代行政区名。胙城,周为胙国,周公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为南燕国,西汉置南燕县,南北朝为东燕县。隋开皇十八年(589年),改称胙城县。唐、宋皆属滑州(灵昌郡)。金隶南京路(今开封市),元属卫辉路,明属卫辉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县并入延津县。民国改华里镇,今为胙城乡
胙城县历史悠久,周朝为胙国,隋朝置胙城县因以为名。至清雍正间废止,胙城县建制存在1130余年。胙城县治所胙城在今延津县胙城乡。胙城县辖境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部和卫辉市东部一带。
历史沿革
周为胙国,周公之第六子伯翂分封于此,称胙国。
春秋时,称南燕国;战国时属魏。
秦于此改置燕县,属东郡(治濮阳市)。
西汉置南燕县,属东郡(治阳)。
东汉改为燕县,仍属东郡。
三国时属魏。
司马炽光熙元年(306年),改名为东燕县,隶州濮阳国。
北魏,复为东燕县,属司州部东郡(治滑台)。
北魏武定八年(550年),酸枣县并入。
北齐北周皆因之。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东燕县改称胙城县,属滑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属东郡(治滑台)。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胙州,领胙城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州,胙城县属河南道滑州(灵昌郡)。
五代十国皆循旧制。
北宋,胙城县属京西北路滑州。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州,胙城县改隶东京汴梁
北宋元丰四年(1081),复置滑州,胙城县仍属滑州。
金初隶多伦路(开封府),后割属大名府路滑州。
金泰和七年(1207年),复隶南京路。八年改属卫州
完颜珣贞祐三年(1215年),卫州治迁胙城。
孛儿只斤·蒙哥元年(1251年),还卫州治于卫辉市
中统元年(1260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胙城县属卫辉路。
元泰定间(1324-1328年),治所于河,县尹石仲杰西徙县治于华里店(即今胙城)营建。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汲县,十四年(1381年)复设,属卫辉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县废止,所辖十九里并入延津县
民国二年(1913年),胙城村属豫北道延津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里社改区,属延津县第四区(驻胙城)。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划为六镇,于胙城设置华里镇(驻胙城)。
1952年,废镇,全县划为七个区,胙城村属延津县第四区(驻王堤)。是年,延津县由平原省新乡专区划归河南省,仍属新乡专区。
1955年,撤区建乡,建胙城乡(驻胙城)。
1958年,改乡为社,胙城乡改称胙城公社(驻胙城),辖28个大队。
1983年12月26日,全县撤社改乡,胙城公社复改胙城乡,辖22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胙城乡隶属新乡市延津县
故城
胙城故城:在延津县北三十五里,周为胙国,《左传》富辰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裔。杜预注:燕县西南有胙亭。今河南卫辉府胙城县是也,县东有东燕故城。《后汉书》郡国志:东郡有胙城古胙城是也。隋开皇十八年置县。《元和郡县图志》:杨坚因览奏状,见北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胙城,属滑州。唐武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后废,仍属滑。宋因之。《寰宇记》:县在州西南九十里。金初属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改属卫州。《县志》:始自东燕故城移治西三十五里华里店。金贞中又徙治宜村。元泰定甲子仍属华里店,即今治。
南燕故城【在延津县北故胙城东左传隠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注南燕国今东郡燕县史记秦始皇五年将军骜攻魏定燕虚注括地志云南省燕国古燕国也汉初卢绾刘贾彭越击破湘军于燕郭西寻置南燕县东汉初封樊儵为侯邑晋初省光熙五年进东瀛公腾爵为东燕王东燕之名始此永嘉二年诏车骑将军王堪屯东燕以拒石勒晋志石虎分东燕郡属洛州改晋之北燕国为郡也魏书地形志东郡领县东燕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县四年州废省南燕县志故址在县东三十五里俗呼为城上】——《大清一统志
南燕城【在胙城县东厐固社即春秋南燕国也晋慕容德亦建都于此今并入延津县
古新州城【在胙城县西南金正大间所筑今并入延津县】
——《河南通志
胙城故城:《路史·国名纪》今滑之胙城,燕并之,改曰南燕。《寰宇记》胙城在滑州西南九十里。按宋元丰年间所置之胙城县,在县东南六十七里角城村,有古寺,宋改为护国承天院,寺南二里许后吴庄有胙城县城隍庙,清代重修。
——《延津县志》
典籍记载
隋书
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东郡(开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为滑州,大业二年为兖州。)统县九,户十二万一千九百五。
白马(旧置东郡,北齐凉城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灵昌(开皇十六年置。)卫南(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西濮阳市入焉。又有北魏平昌县长乐区二县,后齐并废。)濮阳(开皇十六年分置昆吾县,大业初入焉。)封丘县(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匡城乡(后齐曰长垣市,开皇十六年改焉。)胙城(旧曰北燕,开皇十八年改焉。)韦城(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分置长垣县,大业初省入焉。)离狐。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八
胙城县,上。北至州九十里。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卫人、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其后慕容德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都,以县属开封市。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武德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东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
石丘,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刘骜时星陨之石也。
濮水,在县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枣树县界流入。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卷九
宋乐史撰
胙城县西南九十里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卫人以燕师伐郑是也汉为南燕县其后慕容德都之复号东燕县隋开皇三年废东郡为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河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唐武徳二年于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南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 石邱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刘骜时星陨之石也 濮水在县南一里西南自酸枣树县界流入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方域五
州县升降废置
滑州:后唐义成军节度,太平兴国元年改武成军,熙宁五年废隶开封府刘豫改为平凉府绍兴市九年收复,依旧。
白马县,熙宁四年八月十五日,诏白马县复为滑州,隶京西,系浮梁县,城垒,县还来隶。韦城、胙城县。熙宁五年废州,以三县隶东京汴梁元丰四年复为州,县还来隶。
绍兴九年四月十二日,同签书枢密院事、充东京留守、权开封市尹王伦言:「今来已交割地界了当,西国军对界,若有整会事宜,各须州军文移往来。契勘滑州系在河北岸,其南岸与滑州相对,系是胙城县。今欲将本县升作一州军,乞赐名额,以便文移。所有合置官属,乞从朝廷一就差注。」诏依,升作胙城军。
四月十八日,诏新复州县内,滑州胙城县已升为胙城军,权隶东京留守司,令本司量度合置官属,踏逐辟差。
宋史
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京西北路
滑州,辅,灵河郡,太平兴国初,改武成军节度。熙宁五年,废州,县并隶东京汴梁元丰四年,复旧,县复来隶。元祐元年,还旧节度。崇宁户二万六千五百二十二,口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贡绢。县三:
白马,中。熙宁三年,废灵河县隶焉。
韦城,望。
胙城。紧。
金史
脱脱\u003e金史\u003e志第六
地理中
卫州,下,河平军节度。守汲郡,天会七年因宋置防御使,明昌三年升为河平军节度,治卫辉市、以滑州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八月以避河患,徙于共城。二十八年复旧治。贞祐二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正大八年以石其城。
胙城本隶南京,海陵区时割隶滑州,泰和七年复隶南京,八年以限河来属。贞祐五年五月为卫州倚郭。增置主薄。兴定四年以修武县重泉村置县,来隶。
新元史
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地理一
中书省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卫辉路。下。金卫州。属河北东路。旧治汲县,以水患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县。李纯元年,还州治于卫辉市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录事司。中统元年置。县四:汲县,下。倚郭。新乡市。中。获嘉县,下。胙城。下。州二:辉州。下。淇州。下。
河南通志
河南通志卷三
胙城【附】
周【胙国姬姓周公庶子胙所封左传凡蒋邢茅胙祭杜注云东国燕县胙亭是也后为南燕国】春秋【南燕国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其地即周最胙所封隠五年卫以燕师伐郑杜注云今东国燕县】汉【治南燕县属东郡】东汉【改县曰燕仍旧属】三国【魏因之】晋【慕容德据之号东燕县】南北朝东魏因之亦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始改曰胙城县】唐【武徳二年改置胙州并置南燕县四年罢州复改南燕曰胙城属滑州灵昌郡】五代十国【属滑州】宋【因之】金【属卫州河平军】元【属卫辉路】明【洪武十年省入卫辉市十四年复置县属卫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雍正五年省入延津县
河南通志五十五
名宦中
卫辉府
石仲杰:泰定间为胙城尹时,方徙县于华里店营建。□辟条画,悉当邻邑延津蝗蝻遍野将入境,仲杰祷于神,蝗不为害,明年旱,复祈神得雨,岁以丰熟。
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
明 李贤等 撰
卫辉府
胙城县【在府城东三十五里古胙国周公别子封胙伯于此春秋时为南燕国汉置南燕县属东郡晋时慕容德据之号东燕县隋始改为胙城县属滑州唐置胙州及析置南燕县后州废省南燕入胙城宋元仍旧本朝改今属编一十九里】
皇朝文献通考
卷二百七十四
舆地考【六】
延津县【在府南七十里,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改属卫辉府,五年以胙城县省入】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
河南四
卫辉府
胙城县府东三十五里。东北至直隶滑县九十里,古胙伯国,周公支子封此。春秋时,为南燕国。战国属魏。汉置南燕县,属东郡。东汉为燕县。晋省。石勒复置燕县,兼置东燕郡。其后慕容德据之,改为东燕县。北魏因之,仍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始曰胙城,属滑州。唐、宋因之。金属东京汴梁,又改属卫州。贞中,移卫州治此。元还治卫辉市,以县属焉。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
参考资料
河南通志.国家图书馆.2017-12-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故城
典籍记载
隋书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宋会要辑稿
宋史
金史
新元史
河南通志
大明一统志
皇朝文献通考
读史方舆纪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