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崇六(1902-1998.2.3),字晋三,
云南省大理县
下关镇(今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街道)人。出生于一个名人之家(父亲马程远,云南讲武堂毕业,
中国同盟会会员,参加了
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战役,以军功升迁,历任靖国联军旅长、贵州毕节警备司令等职)。自幼秉承家学,精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即使是在戎马生涯中也未曾忘怀。早年毕业于昆华中学。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毕业。1920年赴日本陆军
士官学校中华
工兵科受训。国民革命军全国工兵总指挥。国民革命军
中将衔。
人物生平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归国,任
孙中山的侍卫士官。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军训处工兵科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工兵指挥官、团长、
少将参谋长,第51师工兵指挥官,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工兵指挥官等职。
1936年2月5日被授予陆军少将衔。
1937年晋升为全国最高的中将工兵总指挥(即工兵总司令)。以德式操典为基础,参照
日本和其他国家之操典,而又以中国国情衡量,编成中国第一部陆军《
步兵操典》、《筑城教范》(
工兵科目)、《阵中勤务令》等现代陆军制式教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全国工兵总指挥(
中将),所辖七个工兵团虽分至各战区,但他不计辛劳地往返各战区督导。
1941年,兼任昆明行营国防工程处处长、交通总指挥、城塞局长,负责接受
美国援华军用物资,同时还任军政部驻滇办事处主任。
1942年5月3日,日军攻陷
畹町镇,4日,日军占领
龙陵县,迅速向怒江惠通桥推进,大有攻占
保山市,直取
昆明市之势。滇西不保,昆明危急,中国将失去通往
印度洋与盟国联系的国际通道,整个大西南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滇西从
大后方变为最前线,不仅震动了昆明,而且也震动了
重庆市乃至全国。能否守住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长江,炸毁
滇缅公路的咽喉“
惠通大桥”成为了关键。
1942年5月1日,
蒋介石密电国民党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
林蔚,命令他对保山到町之间的桥梁“完成破坏准备”。对此马崇六事前及时下令在惠通桥安装炸药。
1942年5月5日上午,汽车在惠通桥堵塞,许多人只好步行过桥。守桥
宪兵前往疏通与干涉,汽车司机与之争吵,宪兵鸣枪警告,混入难民中的日军先头部队忽闻枪响以为被发现,开枪向东岸扫射。适值马崇六视察惠通桥,眼看日军前锋已经冲到西岸桥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崇六当机立断果断下令炸桥。轰然一声巨响,东岸桥塔及主索被炸毁,桥面坠江,日军以坦克、汽车和
摩托化步兵组成的56师团被阻截于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西不能前进。日军随即在桥西炮火的有力支援下,组织了500人乘
充气船强渡怒江到达东岸,马崇六指挥守桥
工兵与
宪兵100多人奋起还击。万分危急之际,中国援军三十六师先头部队从祥云乘汽车恰好赶到投入激烈战斗,经过四昼夜激战,将过江敌人全歼,终于稳住了惠东桥东岸的阵地,我军于是抓紧沿怒江东岸布防,构筑工事,防止敌人再度进犯。
1942年5月7日至12日,
美国“
飞虎队”的飞机从云南驿机场起飞飞往
惠通大桥地区,对敌实施空中打击,摧毁了日军在桥面架设的浮桥及架桥设备,消灭了惠通桥西岸公路沿线的大量坦克、汽车和步兵,为紧急赶赴怒江东岸的增援部队赢得了巩固江防阵地的时间和条件。惠通桥阻击战的胜利,终于阻歇了日军乘胜抢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沿
滇缅公路向东突进,直驱
昆明市的行动,形成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稳定了滇西和整个大西南的战局,为远征军巩固江防、整训部队、准备反攻奠定了基础,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事后龙云曾对马崇六说:“我代表
云南省人民感谢你!”
1944年5月,
缅北滇西战役开始,马崇六又参与指挥了策划渡江渡口与时机选择等行动,准备渡江船只,成立了以
工兵为基干的怒江渡江工程处,参加渡江准备和强渡的工兵总兵力约4000人,并亲临现场参加指挥
强渡怒江战役。
中国远征军无论在技术或者战术方面,强渡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准备和实施工作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只有一名士兵失足落水淹死,据守在怒江西岸的日军直到渡江后的第二天上午才发现中国军队已经过江。为了表彰马崇六在滇西抗战中的杰出贡献,马崇六获得了
中国国民党“
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并荣获“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是中国6名获得“自由勋章”的将领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淡出军队后,任
国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长。1946年1月21日,奉命组织指挥炸毁
梅花山的
汪精卫墓。大陆解放前夕飞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未去
台湾省。
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香港居住了8年,闭门研习书法,风晨
中秋节,寒暑不辍,从笔墨中寻取灵感,几近痴迷,进步极大。
1957年旅居在日本,在东京华人区创立了“静安学舍”,悉心招徒传授书艺。其青少年时期的底蕴(曾得名家
马一浮、
李根源的指点),加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的磨练,对书法锲而不舍的追求,终“以造诣精深的书法艺术,为人谦和博雅的儒者风范闻名全
日本”。
明仁为皇太子求教于他,日本华人华侨也都以其取得的成就为荣。60年代其子女移居
美国,其后夫人去世,一直独居。
1971年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在毛泽东、周恩来面前对他褒嘉。
1975年应周总理的邀请,在离开祖国近30年后首次回国,手中攥着的那管毛笔,悄悄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友好滚动。抵达北京时,周总理正重病住院,“特委托邓小平副总理代表他接待。”由于朱德与马晋三之父是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所以朱德委员长也接见了他。此后5次应邀回国参加庆典和参观访问,为中日友好做了一些工作。
1986年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书法,以84岁高龄,率领静安学舍学员中国书法旅行团到北京、
西安市等地参观访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民革中央则邀请
启功、肖劳、
周怀民等国内数十位著名书画家,特举行盛大的笔会,欢迎静安学舍的来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抗日将领马晋三用手中的那管毛笔,用他神妙不凡的书法,仿佛架起一座“唤起许多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反省悔罪之心的日本人对
中原地区的友好感情”之桥。中国
改革开放后,大批青年留学
日本,许多人成为他的忘年之交,有的还得到过他的帮助。
1998年2月3日在家中因病去世,2天后才被发现,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