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镇,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地处洪江市西南部,东与双溪镇接壤,南与
洪江区横岩乡、
会同县肖家乡毗连,西抵
江市镇、
岩垅乡,北与红岩乡为邻。黔城镇镇域面积351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总户数2.9万户,常住人口达9.38万,人民政府驻北正街社区古龙标山钟鼓楼庭院。
黔城镇地处
沅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河道属水水系,最大河流为沅江;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设镡城县;唐更名
龙标县;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设
黔阳;1949年11月,县治迁驻
安江镇,改为黔城镇;1956年,设黔城镇和黔城乡;1958年10月,设黔城公社和英蓉大队;1960年,公社改镇,辖2街道;1997年11月,阳县并入
洪江市,市治驻黔城镇;1998年7月,黔城乡并人黔城镇。
黔城片区初步形成了钒业、木业、电子、有色金属、建材、花炮、食品、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在片区内有工业企业661家,规模工业企业已达37家,从业人员13000余人;二是提质农业,已初步形成铁坑300户
绿壳蛋产业基地、柳溪600亩花卉苗木基地、板桥500亩优质稻和
提子基地、高桥1000亩速产林和
高山葡萄基地、桃源1000亩黄桃基地,金牛300亩
油茶基地六大优势产业区;三是提速旅游业。通过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文化与旅游互动”的路子,打造以小江金斗寨、百丈水云阁为代表的星级
农家乐,依托
黔阳古城和芙蓉楼等旅游资源,深挖人文旅游资源内涵,做强旅游品牌、做精旅游线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
黔城镇现代农业为主导,以
黔阳特色农副产品为核心,通过扩面积、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截至2021年,实现优质水稻种植4万亩,
柑橘2.8万亩、
黄金贡柚6000亩、
黄金桃3200亩、
葡萄1000亩、
油茶1200亩、中药材2200亩,生猪年均出栏2.6万头,肉鸡年均出栏量100万羽,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发展模式。黔城镇成功创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
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并以
黔阳古城4A级景区为中心,立足长坡、板桥、
桃源县、
茶溪、
沅江市等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了长坡团寨、小江生态植物园、水源山花海、湘黔古道等人文生态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1949年县治搬迁
安江镇后,黔城改为乡级镇,1960年改为建制镇。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
黔阳与
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2016年1月,原黔城镇与
双溪镇、
红岩乡、
土溪乡、
岩垅乡干溪坪村合并形成新的黔城镇。
黔城镇属建制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
镡成县,
唐朝易名
龙标县,宋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
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
2015年11月,黔城镇、双溪镇、红岩乡、土溪乡和岩乡干溪坪村成建制合并设立黔城镇,合并后总面积365.76平方千米(2018年),人口114652人(2018年)。
地理环境
全镇坐落在低山丘陵地带,位于沅水和氵舞水交汇处,海拔为195—205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地”、“
湖南省西部文化重镇”、“湘黔边陲经贸重镇”之称。
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30℃,最高39℃,最低-3℃,年降雨量1359毫米,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城市、兴建工厂的黄金地段。
自然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约2078公顷,林地面积约7963.2公顷,境内富藏煤、
金矿、
陶土、
耐火粘土等多种工业原料,水能资源蕴藏丰富。
行政区划
镇域面积351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总户数2.9万户,长住人口达9.38万。下辖23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有村民小组595个。
人口民族
114652人(2018年)。
经济
全力加速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核心带动能力。加快龙标大道以北片区综合开发建设,建成运营体育中心、老年大学、全域旅游综合体,大力推进铜锣湾商业城、新亚行商贸城、政务中心、舞水河南岸及小江保护圈防汛通道等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持续巩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适时创建国家级城市名片,努力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和品质。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复审复核。市幼儿园、镡城公园建成投用,老年大学、全域旅游综合体、黔城火车站站前广场等“扩内涵”的城市发展配套建设稳步推进,
碧桂园集团、江东府、阅江山等“提品质”的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农贸市场整治、城区人行道板改造等“树形象”的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得到百姓好评与上级肯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奖励。
由于市治搬迁黔城,黔城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境内规划有工业园区,分别是百丈新材料工业区、玉皇阁工业区、株山食品医疗工业区。
镇内有各类工商企业近千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黔城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经济百强镇、
湖南省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南最具文化乡镇、
怀化市唯一的湖南省小康示范镇等。
产业布局
1、黔城片区。一是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
冶炼、仓储、钒业、木业、电子、有色金属、建材、花炮、食品、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在片区内有工业企业661家,规模工业企业已达37家,从业人员13000余人;二是提质农业,已初步形成铁坑300户
绿壳蛋产业基地、柳溪600亩花卉苗木基地、板桥500亩优质稻和
提子基地、高桥1000亩速产林和
高山葡萄基地、桃源1000亩黄桃基地,金牛300亩
油茶基地六大优势产业区;三是提速旅游业。三是培育旅游业,通过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文化与旅游互动”的路子,打造以小江金斗寨、百丈水云阁为代表的星级
农家乐,依托
黔阳古城、芙蓉楼、房车营地等旅游资源,深挖人文旅游资源内涵,做强旅游品牌、做精旅游线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
2、双溪片区。一是依托
洪江市高新区(洪江市工业集中区),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群、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做特本地资源,把洪江建设成为“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重要展示窗口。以舞水河为纽带,
鹤城区、
中方县、洪江市、为拓展,发挥城镇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怀黔千亿工业走廊,形成多个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产城融合的
湘西南新增长点。二是以特色农业为经济抓手,形成了
葡萄、草莓和
柑橘等支柱产业,其中葡萄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3500吨,年产值1100万;草莓种植面积1800亩,年产量2000吨,年产值600万;柑橘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量900吨,年产值100万元。目前双溪片区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和葡萄协会,葡萄协会现有会员56人。
3、土溪片区形成了以
孟宗竹和
野核桃为主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在
沙金、新光、官溪口等村积极发展山核桃发展,年产核桃600吨,西瓜生产面积200亩,年产800吨,牲猪存栏3200头,出栏5500头,家禽出笼4.2万羽,水产品16吨,农业总产值达2635万元。
4、红岩片区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立足农村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道路。现拥有水果种植面积15200亩,蔬菜种植面积1865亩,优质油茶林1100余亩,形成了以
柑橘属、
高山葡萄、蔬菜种植、时令水果生产、林下养殖为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区域内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6个,是
洪江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柑桔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柑桔6000余吨,产值1200多万元。
文化
地理文化
位于湖南湘西的黔城镇是一座既幽静又古老的小镇。它始建于
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
镡成县。
东晋时期,改为镡城县。
南梁时期,镡城改为沅阳。
唐朝时期,改为
龙标县,并设置
宜宾市。宋代置
黔阳至上世纪末。1997年改为洪江市。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黔城在大多时期一直作为该地区的县治甚至州治,现在在黔城的老城区——
黔阳古城中仍然完好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又位于湘楚苗地边陲,素有“滇黔门户”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古镇”之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
湖南省省内的
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黔阳古城面积0.8平方公里,原有五座城门和城楼,城墙是由红砂砖砌成的,它绕城五华里。在文革中它受到了巨大破坏,现在仅存中正门(西门)城楼和3华里城墙遗基,古城建筑多存明清遗风。
黔阳古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阔,又位于
沅江和舞水河的交汇处,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在城西南的盘龙山上远远眺望古城,灰墙黛瓦层层叠叠,仿佛人间仙境。古城设计精巧,街巷布局有序,有青石板铺路,丁字形街与街相连。古城建筑星罗棋布,风格统一,鳞次栉比,漫步城中,还能看到遗存的古商街、古
聂氏宗祠、古寺庙、古宅院、古
会馆、古吊井、古门坊等。
2014年,
洪江市政府与申德
旅游公司成功将
黔阳古城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黔阳古城荣登“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金台榜。
黔阳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
唐朝王昌龄王昌龄在
天宝被贬龙标,在城郊的芙蓉楼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名句。后来,众多文人雅客在参观芙蓉楼时也留下墨迹,并制成了古碑刻,今天在城西芙蓉楼内的碑廊厅里,刊有
颜真卿、
黄庭坚、
米芾、
岳飞、
赵孟頫、
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城有保存较好明清建筑,近几年来《
恰同学少年》,《
敌营十八年》,《毛泽东》和《
最后一战》等电视剧和电影在
黔阳古城拍摄,2015年
湖南卫视热播剧《
伪装者》就提到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
黔阳专区建立的
黔阳军校。
新市治黔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200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嗣后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物古迹
现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明清时期的南正街、钟鼓楼、万寿宫、状元桥、老县衙、宝山书院、龙王庙、老爷巷、
赤峰塔以及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等40多处。
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黔城古城有8大景观,分别是龙标耸翠、赤宝晴霞、狮滩渔网、鸬鹚春限、蟠龙晓霁、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烟雨。
沅江沿岸风光秀丽,每年有数万游客前往黔城旅游。“
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上影”、“峨嵋”、“
永州市”等6家电影制片厂和
中国中央电视台、
湖南广播电视台等8家电视台多次在此拍摄电影、电视剧。新的市治城市建设规划中,将黔城定位为生态、旅游、文化城。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镇,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
黔江区、
龙标县。宋
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
元丰三年始置
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筑文化、古书院文化、
古遗址文化、古
庙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庙宇:黔城古庙宇众多,尤为明清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县治建有的著名庙宇有曾明寺、先龙坛、
显佑宫、
城隍庙、
岱庙、将军庙、马王庙、龙王庙、
孔子庙、山川坛等数十座,今尚存的有
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
古建筑: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
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这些古建筑群,历时数载,得以保存下来,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堪称中国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黔阳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黔阳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
杉木王、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
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古碑刻:黔城古碑刻众多,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碑刻数以千计,惜废弃不少。今芙蓉楼内建有碑廊厅,刊有
颜真卿、
黄庭坚、
米芾、
岳飞、
赵孟頫、
陈梅仙等历代
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名人:
黔阳古城山水秀美,地灵人杰,蕴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神奇的传说和纪念地。
唐朝“
王昌龄”王昌龄在此为官七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尤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最为世人所传颂,诗人咏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玉壶冰心”明志,后人以千古绝唱。
同时由于他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至今尚流传有“苗女听歌”、“遮道迄诗”、“佳句退兵”等传说,史称“王龙标”。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芙蓉楼碑坊刻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后人为纪念他,建有芙蓉楼,芙蓉楼成为国内较完整的纪念
王昌龄胜地。一代名宦
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黔城春秋战国古墓群、
西汉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镇玉皇阁村南头坡、牛头湾山坡、汽车站北面的丘陵地带,墓葬密集,封土堆无存。
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后在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及
铜剑、侗矛、铜镜、铜铃、琉璃珠、滑石壁等数百件,陶器组合有罐、豆、鼎、敦、壶等1000多件,为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
沅江流域的渊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龙标书院
古书院: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构成了书院文化的主流。旧县志载: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初建学官于县治。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迁
南京夫子庙于城东普明寺。
赵扩嘉泰元年(1201年)又迁
涿州学宫于城西。南宋
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县令饶敏学建宝山收字于赤宝山麓,后迁于城东。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县令陈钢复修。
清
康熙五年(1648年,县令张扶翼建于城北。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迁学宫于城西。
乾隆十二年(1747年)范德建排楼额曰:"龙标书院"(今
洪江市黔阳三中),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
同治八年(1869年)复修。学院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宝山书院石碑一块现立在黔城完小内。龙标书院石碑一块原立在三中教师宿舍门口(已残缺)。
古遗址:古镡城遗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镇。
刘知远五年(前202年)设立
镡成县。明朝以前为土城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于苗。次年靖远伯王骥军重筑城墙270丈,高1丈7尺。
成化八年(1472年)遇大水,城东南倾塌。
隆庆五年(1561年)颓于水,仅存西、北两偶,再复修。民国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极大破坏,城址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后,城墙及五门楼被毁,现仅存西城门洞及部分城垣。在黔、湘边陲民族矛盾激化时,黔城是少数民族反压迫的首义地:唐建中二年(781),
湖南省观察使窦群建叙州城,逼使辰、叙苗、
瑶族首领张伯靖聚众反抗;
后梁开平三年(909),瑶族首领潘全盛据黔城
反梁;
后周显德元年(954),叙州瑶族首领彦通称王于溪峒间,也以黔城为据点。
黔城是湘、黔边陲的军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
吴天保率部队起义,明正统十四年(1449)
贵州苗民起义,
顺治五年(1648)"临济会"人
陈友龙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
石达开率师入川,在黔城击败清兵。
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复回师,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会同返
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城古称五溪蛮地,唐时,黔城为民族居住地,
唐朝大诗人
王昌龄任龙标尉时,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诗就表达了他的这一愿望。至今仍有“苗女听歌”、"苗女乞诗"之传说,王昌龄也为少数民族人民所敬仰。
几千年来,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连戏、
傩戏、阳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有以“沅江号子”、“
渔鼓”等为代表的
民俗音乐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编花篮”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有以“祭
杨筠松”、“放歌灯”为代表的楚巫习俗;有以“
春卷”、“绿豆粉”等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艺术、民俗、宗教于一体的黔城目连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戏剧的“
活化石”。
交通介绍
黔城镇交通便捷,距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枢纽
怀化市仅40公里,铁路上,
焦柳铁路穿境而过,
黔城站即将升级为
洪江市站;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怀黔六车道高等级公路、G65
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经过市境,设立黔城中心汽车站、农村客运站2座汽车站,交通极为便利。
社会建设
怀通段、新规划的
省道纵贯全镇,并有湘桂、怀黔、黔洪、黔安、黔芷等交通要道在此相联;沅、
巫水此交汇,
沅江常年可通航20吨位以上的航船;离怀化市区和芷江飞机场仅40公里。黔城防洪堤长1380米,总投资3008万元,防洪能力为20年一遇。全镇已开通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业务,全镇通电话村达100%。
全镇有中学8所,小学20所,幼儿园50所,民办学校4所,各种培训班20余个,有龙标书画研究会、古城文学社、老年腰鼓队、文武学校龙狮队等8个民间文化团体,医院3所,电视收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