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古城位于
沅江上游的湖南省洪江市,是中国4A级景区,占地约0.85平方公里,三面环水,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城”之称。
黔阳古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
镡成县,建制历史比云南丽江古城早1400年,比湘西凤凰古城早900年。唐为
龙标县,并先后设立巫州、
沅州、叙州府,宋
元丰三年(1080)置黔阳县,此地在黔水以北,水之北为阳,故名黔阳。黔阳古城城内明清街巷格局保存完整,明清古建筑很多,原有5座城门、5华里城墙、9条街、18条巷、48口吊井、60座
庙宇宫寺、19座
宗祠、13处码头等,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黔阳古城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十大最美潜力古城之一”“
湖南省之大众最爱旅游目的地”“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等美誉。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古城南正街、北正街双双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沿革
聚落初建期
黔阳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
西汉,当时为
武陵郡下辖的一个县城。到了
东晋时代,该地划归
舞阳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舞阳县更名为漂阳县。随后,
南梁统治者因漂阳县城东有一座龙棚山,遂将其改名为龙欄县。直到
隋朝,龙欄县被废除,其地域并入
沅陵郡。在这一时期,黔阳古城的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建立城池,结构较为松散。
构筑城池期
隋朝废除
龙檦县,直到
唐朝才得以恢复,隶属于
辰州。
李世民贞观八年,将龙檦中的“檦”改为“标”。
北宋时,当朝统治者派人考察此地,随后,将之命名为黔江城。北宋
元祐五年,又将竹滩、洪江二寨,隶属于
黔阳。黔阳古城在这个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城区大多分布在龙标山的的周围。这一时期公共建筑得以开始修建,例如:芙蓉楼、
孔子庙、普明月寺、宝山书院等。
城池扩大期
明朝
朱元璋在位时,将黔阳、
麻阳苗族自治县二县隶属于
沅州,并设
巡抚加以管制。明朝
景泰年间,又增设竹滩、黔阳二区,城外筑护城墙,墙体全部用石头砌成、这一时期古城格局初步形成,在军事上加大城防建设,扩大城池。这一时期还加大建设市政工程,修建衙署(明成化二十年)、钟鼓楼(明成化八年)。
格局完善期
时至清朝
乾隆,将
沅江市升为沅江府,管辖麻阳、
芷江侗族自治县、
黔阳三个县区。民国年间,
湖南省第四行政区专员管理黔城区。这一时期,黔阳古城进入了经济建设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黔阳古城“一环、两轴、两心”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功能分区也逐步完善。随着整体区域不断的扩建,一些有规模的街道也逐步形成,如新街、
河街。
稳步发展期
1949年10月3日,黔阳解放,同年11月1日,成立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搬迁安江后,
黔城镇改为乡级镇,1960年改为建制镇。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
黔阳与
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洪江市人民政府驻黔城。两千多年来,纵使朝代迭更,县名屡易,县城屡变,但治地黔城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近代发展期
2012年10月,中国古城文化系列论坛之一,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发展
高峰论坛在黔阳古城举行。2013年9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
怀化市黔阳古城旅游区等全国44家旅游景区正式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4月18日,为期三天的中国·黔阳古城2018年“
上巳节”民俗文化节活动在湖南
洪江市黔阳古城开幕。2022年5月24日,
柬埔寨湖南总商会副会长颜操带队的考察组一行到黔阳古城考察。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黔阳古城位于洪江市西部,享有“滇黔门户”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古”之称。地理坐标:东经109°10',北纬27°10',地处
沅江河畔,
潕水之滨。全城总占地面积126km2,黔阳古城交通十分便捷,距湘西交通枢纽不化市仅40km,距
湖南省会
长沙市418km,离芷江飞机场仅40km。
焦柳铁路穿境而过过,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纵贯全城,并有湘桂、洪黔、安黔、双芷等交通要道在此相连,沅水、潕水在此交汇。
地貌资源
黔阳古城是座山水之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
清水江、漂水河犹如双龙抢宝神话般地从遥远的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山脉奔腾而来,在此交汇,形成万里
长江的一大支流——
沅江。黔阳古城海拔为195.205m,地势较为平坦。古城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全城耕地面积约2078hm2,林地面积约79632hm2,埃为富藏多种工业原料,包括煤、
金矿、
陶土、
耐火粘土等,并且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气候特征
黔阳古城地处
湖南省西部,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西侧,加之地形特点和远离海洋,导致古城气候其有大陆性特点的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具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的特点,又具有海洋性气候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的特点。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6.4°C~17.1°C,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5°C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6.4°C。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全年平均
日照市178.7小时,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500毫米之间,
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多数年份无严寒期,少数年份有严寒期担持续时间短,冬季阴湿多雨。夏季时间长,暑热时间也长,极端高温≥35.0C的时段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
主要景点
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于沅、
潕水汇流之处,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芙蓉楼是为纪念
唐朝诗人
王昌龄所建。王昌龄曾在此地任过
县尉。芙蓉楼景区大门上悬一联:“地以人传,千载芙蓉今尚在;我生公后,一江寒雨客归来”。
宝山书院
宝山书院位于黔阳古城东面,始建于宋
绍定元年(1228),是我国较早的官学之一。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为庭院两进木结构,两侧有封火墙,院内有天井、古柏和一批文人的书法诗作。
龙标胜迹门
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黔阳县令龙光甸重修,因时间久远,整个大门已朝外倾斜,成为芙蓉楼景区一道独特风景。
西门(中正门)
中正门原称安远门,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城门,方位是西门。原有城墙明朝前为土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明成化八年(1472年)又拓之东北,周长5华里,皆备哨所。清康熙、
雍正、
乾隆、道光年间皆有复修,现为红砂石垒砌的拱门,门洞赤褐色巨石由于风化侵蚀,凸凹不平,可想年代之久远。门上曾悬匾“水天一色”。
1938年
戴笠在黔城办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训班,第二期结业时,
蒋介石亲临视察,应戴笠请求在西门城楼上题写了“高瞻远瞩”匾额。后蒋介石出西门、经
芷江侗族自治县回
重庆市。为求吉利,戴笠撰写碑文,并将西门改为“中正门”。
万寿宫
外地
江西省同乡的“江西会馆”,黔阳古城江西会馆始建于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建有戏楼,议事大厅,财神殿,雅室厢房,晨钟暮鼓殿,供奉正殿,观音堂等。
会馆还置田产,义山,为新来乍到的同乡提供短期食宿,亦可资困。1934年,由
万寿宫创办的明新小学自城内迁
万寿宫。
太平宫
太平宫是宝庆客商在
黔阳县城建设的一座大型会馆,坐落在
沅江北岸,左隔杨公庙与新街接壤,右与
石阡万寿宫毗邻,北倚城墙,前为下河街,旧有青石板码头直通沅水。清
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始建,嘉庆二十年撰写修建碑记。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捐店房屋宇基地。清光绪八年(1882年),公议修葺,补碑记。宫内以青石板平铺,戏台、天井、顶室、门坊完整。宫内还设有学堂,免费为客商子弟进行启蒙教育,并资助贫困孩童上学。其旧址在下河街,仓库在澄清坊,店铺设南正街。而今
会馆仍在,壁上刻有碑记,另一块青石板募捐碑记置于芙蓉楼碑廊。
福音堂
福音堂是黔阳古城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
天宝。它是
中原地区现存较早的基督教堂之一,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屈原塔
屈原塔位于古城内最高的山上,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建。这座六角形的砖塔,造型优美,是黔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洪江博物馆
洪江市博物馆位于古城内,是一座展示洪江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让游客深入了解黔阳古城的历史底蕴。
黔阳古城墙
黔阳古城墙历经风雨,至今仍保留完好。城墙是黔阳古城的重要历史遗迹。
景点信息
交通信息
公路
长潭西线——潭邵高速——邵怀高速——竹田互通——
包头-茂名高速公路——洪江市收费站——怀通高速
黔城镇连接线——黔城(新洪江市)。
铁路
航空
怀化芷江机场已开通北京、
上海市、
昆明市、
广州市、
长沙市、
海口市等地的航班。在芷江机场着陆后乘车前往洪江市。
开放时间
全年 08:30-17:30开放。
优待政策
儿童:14岁(不含)以下儿童凭有效证件,免费;14周岁(含)-18岁(不含)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半价。
老人:65岁(含)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费;60岁(含)-65岁(不含)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半价。
学生:全日制大学本科(含)以下学历的在校学生、年龄24岁(含)以下的在校学生凭有效证件,半价。
其他:残疾人、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
洪江市居民凭有效证件,免费。
以上信息来源:
门票
以上信息来源:
相关事件
2016年12月5日,
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在4A级景区处理名单中,黔阳古城被警告处理。
文化传承
黔阳古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无论从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医学、水利、交通诸方面,历史上都有层出不穷的人才的著述和实践,是可以借鉴和吸取的。黔阳古城文化主要包括有古建筑文化、古名人文化、古墓葬文化、
古遗址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建筑文化
黔阳古城内有许多古建筑遗存,这些古建筑有的气宇轩昂、雄伟壮观,有的古色古香、清秀宜人,可以说是形态各异,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有芙蓉楼钟鼓楼、赤宝塔等。古城内
庙宇较多,包括苗王庙、
万寿宫等。
黔阳古城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较著名的书院建筑有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据旧县志载:
北宋元丰三年(1709年)初建学官于县治。
南宋淳熙(1770年)迁
南京夫子庙于城东普明寺。宁宗嘉泰(1201年)又迁学宫于城西。南宋
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县令饶敏学建宝山收字于赤宝山麓,后迁于城东,明成化县令陈钢复修。清
康熙五年,县令张扶翼建于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613年)迁
涿州学宫于城西。
古名人文化
唐朝天宝,在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就是唐代著名的“
王昌龄”王昌龄,被贬谪到湘西五溪地区的
龙标县做
县尉,诗人在这个上、侗、苗、瑶等族先民聚居的地区一共生活了九年,其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直到
安史之乱骤起,诗人方离开龙标北还,并在中途为
刺史间丘晓所杀。而当时的龙标县,即是今天湖南
洪江市的黔阳古城。
古墓葬文化
黔阳古城春秋战国古墓群、
西汉古墓群分布在黔阳古城玉皇阁村南头坡、牛头湾山坡、汽车站北面的丘陵地带,墓葬密集,封土堆无存。自2009年11月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
怀化市在黔阳古城无两岸岸进行了考古发掘,从发掘结果看,现存的黔阳古城,在2000多年前的
秦汉有可能是一处生活安好的聚落。
这一带墓葬的分布很有规律,推测当时应该经过了仔细规划:其中
战国墓葬主要是分布在黔阳古城东北的祭古坪、南头坡一带;在古城北面与小江墓地隔江相望的牛头湾一带,则既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可能还包括一部分
秦朝墓葬),也有一批
西汉早期的墓葬,至于漂水西岸的小江村一带,则基本上是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从墓地分布情况看,当时的居民应该是居住在漂水长与
沅江交汇处的黔阳古城一带。
古遗址文化
高庙遗址是沅水一级台地上保存完好的
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较厚,最厚处距地表可达5米多。遗址可分为下部遗存和上部遗存。下部遗存与
皂市镇下层中晚期年代相当(距今约7400年),出土有相当数量的白陶器、釜、罐、钵等,器物造型奇特,很少带有附耳。纹饰以戳印笔点凤鸟纹、兽面纹最具特色。上部遗存与
大溪文化遗址的年代相当(距今约6500-5300年),与大溪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泥质陶很少,平底器和三足器几乎不见;纹饰以戳印纹和凸点纹为主;釜、罐类陶器仍保留着曲颈的传统作风,因此被有关学者分别命名为“高庙下层文化”和“高庙上层文化”。高庙遗址是我省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处具有代表性的
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特殊的艺术价值。
民族文化
在黔、湘边陲民族矛盾激化时,少数民族反压迫的首要地就是黔阳古城。唐建中二年(781),
湖南省观察使窦群建叙州城,逼使辰、叙苗、
瑶族首领张伯靖聚众反抗。
后梁开平三年(909),瑶族首领潘全盛据
黔城镇反梁;
后周显德元年(954),叙州瑶族首领彦通称王于溪峒间,也以黔城为据点。黔城是湘、黔边陲的军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
吴天保率部队起义,明正统十四年(1449)
贵州苗民起义,
顺治五年(1646)“临济会”人
陈友龙抗清,均先攻占黔城。
咸丰上一年(1861),太平天国
石达开率师入川,在黔城击败清具兵。
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复猷回师,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会同返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价值评估
历史文化价值
黔阳古城至今有近2200年的历史。自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建制以来,既是历代镖城、舞阳、
龙标县、
黔阳治所在地,又是历代
辰州、巫州、
沅州、
舞州、潭阳郡、
宜宾市、沅州路、沅州府等郡、州、路、府的治地。虽经历沧海桑田,古城称谓几经更迭,然辉煌不减,时至今日,为新洪江市府所在地。
杨再兴的侗王府;
王昌龄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力士的荠菜园;唐大长
东阳公主带来的水源山茶;清天下第一书法家一
王继贤的故里,都聚居于此。
情感价值
黔阳古城历来民风淳朴,民间如今保留众多的民俗文化。街道两边多是木板房,颜色早己陈旧褪去,棕黑色的大门和倾斜的楼板在诉说着它们的历史。路面多为石板铺成。踩着光滑的的大青石板,穿过一条条古街古巷,感觉好像来到上世纪初的年代。这种民俗风情,是生活在繁杂、拥挤的大城市居民难以体验到的,这也是黔阳古城的吸引力。
商业价值
古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古城”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历史性、真实性。黔阳古城是
中原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古城,古城的整体风貌、街巷格局及建筑特色都珍贵。如果通过整体修缮,统一包装对外开放,将古城打造成集休闲娱乐、购物、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还有效的保护了古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黔阳古城原生态的整体风貌是
湖南省最大的天然影视拍摄基地,具有较高的可利用性和经济价值。
获得荣誉
评价
黔阳古城是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具有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直所在。——《新文旅丛书 创新思维与文旅融合发展》
黔阳古城位于
沅江上游,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四周群山围绕,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中国好文章书系 与文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