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乍镇
贵州省兴义市下辖镇
捧乍镇隶属于贵州省兴义市,位于兴义市西南部,东经104°42′,北纬24°74′——24°50′,北靠兴义市白龙山,海拔875-1630米,气候冬暖夏凉,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长,年均气温在15~18摄氏度之间,全镇面积1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86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捧乍镇是兴义2013——2030年城乡总体规划中的一城两镇的中心镇。
兴义市捧乍镇属典型的溶洞,城镇周围部分地区为低平的山谷河谷地带。因其地势险要,是滇桂两省进入兴义市的重要通道之一,素有“西南屏障”之称,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沿革
明代
公元1381年(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领30万大军,从湖南省进入贵州省云南省,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后,为了巩固地方政权,防止少数民族反叛,于洪武十六年在黄草坝设黄坪营;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设布雄营和捧乍营,均属普安州十二营长官司之一。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捧乍营,隶普安州12营长官司。
清代
清朝立国之初,置捧乍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驻千总,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置兴义市,改隶兴义府、添巡检分治捧乍。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捧鲊巡检,朝廷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由于捧乍地处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云贵总督西林觉罗·鄂尔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建议朝廷在捧乍派驻重兵,既可以管控贵州省,又可以威慑滇桂。清朝廷很快作出部署,在捧乍驻兵310人,管辖属下的捧乍、白云、发岩、歪染、革上、鲁布革、江底、马别(今马岭)、顶效等9汛,带兵官为从三品的游击(相似于少将级别)。
与此同时,在行政上设巡检署,管理地方事务。10余年后的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捧乍开始建石城,5年后竣工。捧乍城周长三里三分,高一丈,四周筑有6个炮台,开了4道城门,东西南北分别命名为“暘谷”,“阜成”,“平秩”,“迎恩”。
民国
民国3年(1914年)设捧乍分县,民国24年(1935年),奉省令,撤销分县设捧乍区。
现代
1950年,兴义市仍置捧乍区。
1978年,原捧乍区辖铁厂公社、捧乍公社、发猛公社、长湾公社、发玉公社、恫利公社、养马公社。1984年因机构变更,原来捧乍区辖捧乍镇、铁厂乡、发猛乡、长湾乡、发玉乡、恫利乡、养马乡。
1992年,兴义市人民政府正式组建捧乍镇,辖发猛、捧乍、铁厂、养马四个办事处,22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204个村(居)民小组。
2007年,考虑到有利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兼顾历史沿革、区域位置、村镇规划、水系、道路、学校、风俗习惯等因素,通过村级整合后,全镇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捧乍社区、槽子湾村、大石厂村、垛坎村、小寨村、坪洼村、大坪子村、黄泥堡村、铁厂村、堡堡上村、老厂村)镇内民族以汉族为主,杂居着彝、苗、布依族等少数民族。2006——2008年获贵州省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人口数据
2021年6月,兴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捧乍镇常住人口21186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捧乍镇位于兴义市西南面,距市区52公里。地处东经104°36′—104°42′,北纬24°74′—24°50′,海拔875—1630米。境内大部分面积为山原地区,城镇周边地带为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集于云贵广三省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历史悠久。
地形地貌
镇境内地势西南高、中部低,山峦起伏,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喀斯特地形地貌占大部分,城镇周围部分地区为低平的山谷河谷地带。
气候条件
兴义捧乍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日照长。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5º~18º之间,一月平均气温7.1℃,七月平均气温22.2℃。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275~334天之间。由于昆明市静止锋的影响长达全年的二分之一时间,使得捧乍天气气候与云南省东南部气候相近,但又由于纬度偏南,海拔低于云南边境,高于贵州省其他地区,因此,其气候冬暖夏凉、阳光和煦、空气清新滋润、气候舒适宜人”。
交通
公路
县道贯穿捧乍全境,镇内所有村实现通水泥路,城区一环有一条县道环绕,二环是一条四车道公路,是兴义市的所有乡镇中有多条环城路的集镇。
水运
捧乍靠近三江口码头,一个小时之内即可到到达。
文化
地名来源
相关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末年至宋元时期的千多年时间里,从兴义市区到捧乍一带,都属于彝族部落管辖下的领地。公元502年至557年的南梁时期,彝族语称捧乍为“霭外则”,汉语意为边远的岭外之州。
清代道光编的《兴义府志》记载,普安州龙姓土司的入黔始祖阿台,就居住在捧乍。彝语将粮仓称为“则溪”,这个名称也是古代贵州宣慰司属下的行政区划名称,即管理兵马钱粮的地方官居住地。“捧”是彝族人名的音译。“捧乍”则是一个叫“捧”的彝族部落头人的世袭领地。“则”与“乍”音相近。时间长了,这里就称为“捧乍”了,这就是“捧乍”地名的来历。
地方传说
“捧乍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年左右。捧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因为当地的民族非常之好客,凡是官家派下来巡视这个地方,或者是遇到家里老人祝寿和重大节日时,都要做一道鱼鲊(菜名)。
这个鱼是用当时捧鲊辖区内鸡场达力河的鲜鱼,请大厨来做的这个鲊。等到鱼鲊做好了以后,晚辈对长辈或贵宾敬奉时,要双手托着这个装好鱼鲊的盘子,举过头顶来敬奉老人或贵宾。时间一久,这一道叫‘鲊’的美味佳肴,就传到了皇帝那里。
皇帝听说后,感叹这地方的老百姓既好客,又重礼义,而且这鱼鲊非常之有特色,能不能够让地方官进贡,送到朝廷里去见识见识。
后来,地方官就把这道鱼鲊送到朝廷里面去,并向皇帝讲了这个来历,以及当地人民热情好客,讲诚信、重礼义等等,皇帝非常高兴,称赞道:‘好个捧鲊!’地方官回来就宣布,我们这个地方就叫‘捧鲊’了,即是说‘提手’(加)一个‘奉’字,双手捧起这个鱼鲊来献给贵宾,献给自己的长辈,因此这里就叫捧鲊。”
地方人物
中国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先生祖父为兴义市捧鲊人,历经600余年巨变沧桑,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被人们誉为“灵山宝地、江南苗厅”,这里是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先生在兴义的第一故乡,清代年间,何应钦祖父移居捧鲊太液天池旁边以染布和油桐生意为生,与当地郑氏结为夫妇,勤俭持家,其坟莹葬于捧鲊易冢地和金鸡山,
至何应钦出生后,其父为求生计,迁至兴义泥。
特色食品
捧乍小吃丰富多样,其中以臭豆腐最为出名,在边境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有大量喜好者。麻糖:捧乍麻糖采用玉米面和黄糖等各种纯天然健康杂粮食品加工而成,是传承于民间的一道美味。
节庆节日
浇花节:捧乍靠近云南及周边乡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融合和影响下,泼水节成为每年的节庆日,泼水节是布依族一个纪念性和祭祀性的传统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大年春节,故有的地区称为“过小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六月六被定为布依族代表性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各地隆重集会,举行庆祝活动。
各地布依族对六月六的叫法不尽相同,但涵义基本相同,都借插秧完毕农事小闲之际,祭田神、山神、龙王、天王、虫王、盘古王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虽具迷信色彩,但却表达农民挚诚的心愿。
旅游
旅游景点
清代秀才肖云普将捧乍最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定位为“文阁书生”、“太液天池”、“宝山耸翠”、“双童听讲”、“鱼跃清泉”、“猿猴戏岸”、“穿云胎泉”、“焰山倒影”等8大景观。捧乍镇历史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众多,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将“西南屏障”石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教育基地捧乍烈士陵园;保存完整的”古庙“,半人文半自然景点碧云洞。
2000年,兴义市人民政府将建于清朝年间的"太液天池"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屏障石刻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边陲古镇,最有文化价值的,当推清末同治七年(公元1886年)兴义府即补知府孙清彦到此巡视时手书的“西南屏障”四字和“后序”石刻。
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将“西南屏障”石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兴义西南的捧乍镇十字街头。
捧乍地势险峻,东北背靠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高山峰白龙山,西南面临南盘江黄泥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隔水相望,为滇桂进入黔西南门户之一,素有“滇桂黔锁钥”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捧乍也名峨,但知者甚少,概因地势险峻而名。其原属“理苗所”,明代是普安军民府十二营之一,在兴义市建城最早,故人常言“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清乾隆建城,九年筑城五里零三分之一长,城墙均用1米见方的五面石彻成,气势恢宏。城中还建有关帝庙城隍庙、四川庙、钟鼓楼等,城外有财神庙、石牌坊,可惜均在文革中被毁,现只剩些许残址,保存完好的只有原立于关帝庙角壁上的“西南屏障”石刻和碑文。
清同治七年(1868)年,花道衔即补知府孙清彦到此巡视,题书“西南屏障”四字及后序一侧,刻石五块,镶于关帝庙的角壁上,总长720厘米,高170厘米,四字横列,行书双钩大刻,每字高127厘米,宽90厘米。后叙碑文一块,行草直书阴刻,计12行,244字,全文一气呵成,雄浑奇丽。石刻书雄健,古拙苍劲,刻艺精细,游刃字如,勘称书艺俱佳。
孙清彦(1819——1884),字士美,号竹雅,云南呈贡人。在任兴义市知府期间,曾在1868年巡视捧乍。之后他深有感触,认为捧乍内山外河,垣堑天成,扼滇桂黔三省之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加之回族义军屡攻捧乍,驻守捧乍的清军又互相残杀,故大书“西南屏障”4个大字及跋文一篇,阴镌石碑5块,嵌于镇内关帝庙甬壁上。字体均为行书。石刻全长7.2米,高1.7米。“西南屏障”4字每字高1.27米,宽0.9米,跋文计12行244字,是孙清彦留在兴义的珍贵书法艺术品。
石刻大字,古拙苍劲,雄健有力,后序碑文端庄隽逸,纵横驰聘,一气呵成,堪称文、书、文献三绝,为清同治年间兴义市孙清彦所书。碑文记叙了清代我州回族起义之事。
据传,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石达开中国远征军进击捧乍,守城将领恐城中回民里应外合,故将城中回民尽数杀之。一把总将回民起义军首领高世贵之母藏匿家中,高母才免遭杀害。后高世贵率军围城,得其母生还,撤围。事后,团练罗永祥(字云亭)等以把总“暗通回逆”密报上司,把总及参予者被处死。
同治七年,回民义军攻破兴义府(今安龙县),知府孙清彦逃往兴义,至捧乍巡视,见此地“内山外河,垣堑天成”,果是兵家重地,甚是感慨,乃大书“西南屏障”四字及后序碑文,刻之。
文中感慨“发逆蔓延半周,海内回夷肆扰”,“夫地本弹丸”,“诸绅民同心效死,心存孤城”,颂罗云亭“只手持危,重振全局而鼎新之”,是为朝廷忠勇之士也。
抚昔思今,烽火古城、庙宇钟楼等已杳然远逝,成为记忆,然而“西南屏障”石刻仍耸立于镇中心的繁华街市旁,沐风浴雨,尽览小城变迁,更显雄奇。沧海桑田,如今虽然城垣已毁,古迹不存,但城内数十条街道纵横交错,千余户人家接踵而居,八方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汉、彝、回、布依族等多族聚居,融融其乐,共建家园,已是一番新的风貌。昔日烽火战争的重地,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桃源。
其位于捧乍东门,,建于清代,直径50米,以五面石镶嵌围栏,修有观水亭一座,岸边绿柳飘映池中,亭子与石桥相交辉映。分为内鱼塘和外鱼塘,内鱼塘成圆形,外鱼塘半圆形紧贴内鱼塘;内鱼塘是"日";外鱼塘是"月",故人又称"日月池",是捧乍古迹保存最为完整的代表。
内鱼塘的东面修了一座"照壁",鱼塘用五面石砌成,上面成"鱼背脊"形。
碧云洞位于捧乍教场坝,保存下来的典型人文景点穿云胎泉,胎泉淙淙流淌,常年不涸。清时,教场坝为演武厅。坝面呈凹字形,沿凹字下行20余米,有一溶洞,因洞穿两面,所以叫穿云洞,在捧乍风景名胜中蔚为壮观。原洞内建有庙宇,毁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1年),捧乍理苗厅甘肃澍等捐资修复。洞内宽阔,空气清新,钟乳石悬垂,琳琅满目。左洞壁为罗汉游廊,沿廊拾石级而上,有石垒神四层,龛上塑有观世音、财神、韦陀等神像,右洞壁下石阶可通后洞。
今洞内尚存石碑两块,一为道光元年重建庙宇碑记,文记捧乍沿革,山川地貌以及穿云洞庙宇兴废事,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难得的史料。一为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修建“胎泉”碑,保存尚好。今庙宇虽毁,碑刻、洞境仍存原貌。“胎泉”泉水仍淙淙流淌,终年不涸。
明清遗留文物
捧乍的古迹可谓多矣,西街上,依然留有晚清时的民居。那朝门石锁的门闩孔犹存,那红漆木门,房檐下的盘木瓜尚在,还有幺门和房檐二滴水挡棚等,一处处,无不诉说捧乍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另外还有自然景点明阳洞也颇有特色。
在文化大革命捧乍古城未毁前,大街小巷,全部铺上石板。军队进城出城,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上,发出金石的脆响,真是“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当年那阵势,金戈铁马,旌旗翻飞,捧乍城里,充塞着一派威武肃杀的气势。曾几何时,捧乍成为黔滇桂三省交界处的军事重镇,城中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人烟辐。城里南门坡建有关帝庙,一年中要举行几次庙会,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庙中塑着那些雕像,技艺高超,形象逼真。
其中两对石人石马,栩栩如生,大小与真人真马近似,均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现仍留存有一马,重约300公斤。马高1.5米,长1.75米,胸宽0.42米,左前肢微微弯曲,踏在一巴哥犬背上。马身肥壮,臀部圆滑,胸宽脚短,腿粗蹄小,具有山区良马的显著特征。
文物保护
观音庙被纳入兴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云洞被纳入兴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屏障石刻被纳入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液天池被列入兴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捧乍烈士陵园被列为贵州省省级爱国教育基地
自然资源
土地
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有耕地37500亩,山地41750亩,丘陵45800亩,林地39000亩,草地16500亩。主产烤烟生姜、玉米、小麦、油菜、水稻等。林产品主要有板栗、油桐、核桃等。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属,矿产主要有金、铜;作为兴义市最大的乡镇,在乡镇企业的运输、劳务、饮食服务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
多样的地貌和良好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生物资源。这里亚热带温带植物都能生长,农作物品种众多,,盛产优质烤烟、旱藕粉、生姜,其中级内烤烟年产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野生动、植物繁多,有飞虎猕猴鳞甲目、等国家保护动物。
政治
廉政建设
为提高村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的重要性,增强廉洁勤政意识,捧乍镇组织2017年新任村干部开展勤政廉政预防提醒谈话。会上,镇党委书记詹贤刚同志带领村干部重温《贪廉一念间·荣辱两重天》民生领域案件警示录,并对新任村干部任前勤政廉政提出三点要求:要做善学习有准备的村干部。“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作为村干部就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工作方法,尤其是要学习脱贫攻坚及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到既能熟悉掌握党的路线政策、更能掌握领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政策和党委、政府的部署贯彻落实到群众中,才能领导好群众、服务好群众。要做讲奉献负责任的村干部。一个好的、有战斗力的村委班子,就应充分认识各自的职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放在心上,把行动放在手上,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不互相推诿扯皮,不能搞小圈子、打个人小算盘,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处理好各项事务,共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做懂规矩讲政治的村干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村干部既要干实事、干成事,又要不出事,还必须端正干事的态度和动机,坚持原则,守牢防线,做到懂规矩、讲政治,严格遵守《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及“四要五严禁”具体要求,过好权力、钱物、亲友、监督“四个关口”。
让村级干部对自身定位、工作职责、服务发展、廉洁自律方面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开好头、起好步,在新的岗位上不掉队、走正路,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村干部。
经济发展
综述
2013年,兴义市委书记桑维亮,市委办主任田青等一行人莅临兴义市捧乍镇视察工作。激动的说“捧乍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先有捧乍营,后有兴义城”之说,在小城建设过程中,打造出特色,烘托出捧乍文化古镇气息。仅仅2009年,全镇小城镇建设投入累计达2.5亿元。
捧鲊社区人均达到1万元以上,同时,捧鲊村歌词作者何芝义有一首词这样赞到:“黔滇,群峰映照边关月,边关月。滇桂横度,冷口雄关。昔日硝烟无处觅,而今岭上创奇迹,创奇迹。高楼如海,商贾云集。”如今的捧鲊,正沿着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路子,奔向美好的未来。
捧乍是兴义市2013——2030年城乡总体规划中的一城两镇的中心镇,是兴义市22个乡镇中最大的小城镇城区建设镇,兴义西部乡镇的中心镇。镇区拥有一家国企——中国烟草公司捧乍分公司和数十家民营企业。
自2007年,捧乍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镇党委就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旭东路是捧乍镇2011年新建的一条20米宽、1.6公里长的镇区主干道,工程规划设计合理,实行雨污分流、管网下地。旭东路连接着集镇和新区,街道两边是新规划的居民住房。
道路建成后扩大了镇区范围,方便百姓出行,促进经济发展,旭东路的建成让捧乍的“镇”更有“城”味。
2008年,捧乍镇实现GDP产值8956.3万元,财政收入642.5万元,2010年GDP突破1亿元,2015年GDP有望突破2亿元。
2011年,捧乍烟叶种植户达1104户,种植面积13738亩,总产量1055532KG,均价16.20,总产值达1711万余元。
截至2014年3月,开工建设的9条通村公路硬化,总投资2100多万元,涉及7个村,辐射42个村民小组,镇内所有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化。
新农村建设
2015年,捧乍镇共有1个村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受益群众90户400人,申请财政奖补252.85万元,其中:交通类项目硬化通寨道人行步道8020米,财政奖补资金187.61万元;卫生净化类项目新建垃圾收集点在2个、小型引水工程项目1个,财政奖补资金20.24万元;村庄量化类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财政奖补资金45万元。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被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明代
清代
民国
现代
人口数据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
交通
文化
地名来源
地方传说
地方人物
特色食品
节庆节日
旅游
旅游景点
文物保护
自然资源
土地
生物
政治
廉政建设
经济发展
综述
新农村建设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