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宝华,
京剧武生。学名家童。其父在
李鸿章的
北洋水师当过兵,退役后留在
天津市。
蔡宝华的祖父和父亲均出身船工,常往来于
临清市——天津一带。
姑母学唱河北梆子,他的学艺生涯,主要是
舅父郭少安的主张。
人物生平
郭少安原习河北梆子老生,后因河北梆子不景气改京剧司鼓,成为天津京剧界的“场面头”。宝华八岁时,舅舅见他是个唱戏的“好坯子”,便请来杨富忠为他练武功,与他同时练功的还有舅舅的两个手把徒弟
贺永华和
张春华,郭少安收这两个徒弟,目的是为了培养宝华。其后他又相继请来
韩富信、
韩长宝、
尚和玉等名家给宝华及永华、春华说戏,宝华的第一出武生开蒙戏即是《武文华》。1934年至1937年,他们三人一面学习,一面在
天津市劝业场“天华景”舞台实习,直到1937年,三人一起正式进入天津“稽古社”科班,宝华时年12岁,入科后工武生兼红生。
关于蔡宝华少年学戏的情况,旧时的一些戏剧刊物曾有记载。如他与贺永华、张春华、徐俊华、刘武华围绕尚和玉着便装的合影“五子夺魁”,五名弟子均系“稽古社”高材生,同时又是尚和玉先生的得意门生;还有蔡宝华与纪美华、
王富华(照片上误写为
张春华)合演的《独虎营》剧照,蔡宝华饰
黄天霸,头戴大罗帽,身着豹衣裤,抱肩亮相,双目炯炯有神,身段也很漂亮,看年纪约莫十三四岁。 1939年6月30日出版的《
十日戏剧》杂志,对当时年仅十四岁的蔡宝华曾作了如下评论:“蔡宝华口齿清快,面目英俊,二目有神,能戏如《三义绝交》、《赵家楼》、《卖弓记》等。”一些熟悉他的老观众也曾谈起他在“稽古社”时就已蜚声剧坛,1930年代末,他便与张春华、
贺永华共享稽古社“三华”之誉。
1942年,蔡宝华十七岁,坐科期满,开始步入社会,搭班演出。出科后的蔡宝华艺术更臻成熟,声誉日隆。他陆续与
李世芳、
李少春、
袁世海、
周啸天、
田菊林、
毛世来、
刘汉臣等名家合作演出,是班中的主要武生。所演剧目有《
战滁州》、《
连环套》、《英雄义》、《
艳阳楼》、《铁笼山》、《霸王庄》、《
战马超》、《恶虎村》、《赵家楼》、《花蝴蝶》等,此间还与
云燕铭合演过《
京剧《霸王别姬》》,他饰
项羽。1943年至1945年,蔡宝华除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上光明戏院、大舞台等剧院演出之外,还曾随袁世海、李世芳、周啸天等先后到
济南市、
烟台市等地演出,为这些地区的老
京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科后的蔡宝华虽然在
天津市京剧界享有盛誉,但是在经济和生活上却一直受舅舅
郭少安的支配。1946年,舅甥之间发生矛盾,最终导致决裂,舅舅扣留了他的全部戏服和道具,致使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加入
中国国民党部队的京剧演出队,藉以谋生。由于在演出队中他享受上尉待遇,埋下了在“文革”中他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的后患。
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这一天,一名解放军战士叩响了蔡宝华的家门,原是为了问路,开门的正是身穿国民党军装的蔡宝华,解放军不由分说,将他作为“俘虏”押回部队。不久他随部南下,于当年夏天来到江西鹰潭附近驻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离开部队,辗转来到
杭州市。7月间,在李永华的帮助下参加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政治部京剧团。参军后的蔡宝华思想渐渐活跃起来,他在当时的
上海市《戏曲报》上载文表达自己参军后的感受时这样写道:“我是旧艺人出身,自从参加了革命,在京剧团工作后,上级屡次号召我们提高技术。起初我找不到方向,不知怎样才算提高。经过讨论,我明白了要通过艺术使剧中人得到观众的同情或憎恶,使观众在不知觉中接受戏的教育,因此不但是主角,配角以及一些不太重要的角色,都要做到与剧情结合,要继承和发扬旧剧中艺术成就很高的东西。”(《戏曲报》1950年2卷9期)其真诚与思考可见一斑。
在革命队伍中,蔡宝华没有一点“角儿”的架子,他和同志们一道下海岛、下营房,为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演出。不仅演出他拿手的传统戏,还在新编的剧目中担任一系列主要角色,如在《
逼上梁山》中饰
林冲,在《皇帝与妓女》中饰吴革等。同时他还担任了团艺委会委员,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不止一次立功受奖。
1952年,蔡宝华奉命与部分剧团成员上调
北京市,到京后先后在总政京剧团、中国京剧院四团担任演员分队队长。在部队期间,他不仅在舞台上发挥作用,在培养青年一代的工作中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艺术上他毫不保守,把自己的拿手剧目一一传授给青年演员,如日后成长为宁夏京剧团主要武生演员的
王天柱、
张元志等同志都曾向他一招一式
地球科学过戏,团里的其他武生演员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他的教诲。
到宁夏后,蔡宝华一直担任团里的主要演员兼导演,1962年1963年,他先后在《走麦城》、《
古城会》、《九江口》、《连环套》、《
战宛城》等传统戏中担任主演,他扮演的
关羽形象威武肃穆,有大将风度。静时双目微眯,念白刚劲深沉,动则气势逼人,令人敬畏。他在《走麦城》中关羽申斥
鲁肃代吴侯为子求亲的一段西皮二六唱腔,嗓音洪亮,吐字铿锵,不同凡响;他扮演的
黄天霸、
张绣等武生角色,以英俊威武的扮相,干净脆美的身段,脆亮的嗓音和清晰的吐字,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
九江口》中扮演的老元帅
张定边,将一个赤胆忠心、老谋深算的武将塑造得惟妙惟肖,前与
华云龙激烈舌辩,步步紧逼,层层推进,扣人心弦;后对
陈友谅苦苦劝谏,字字唱念满含深情,感人肺腑。他那风驰电掣般的圆场和稳、疾、狠、脆的武功,令人从内心折服、倾倒,久久难以忘怀,不仅是台下的观众,就连团里的演职员们看了他演的这出戏后都连呼:“过瘾!过瘾!”他不仅自己担任主演,还经常为青年演员演配角,以提携晚生。如他在《
挑滑车》中饰
岳飞,在《
战洪州》中演
杨延昭,在《一箭仇》中扮
卢俊义,即使是配角,他演来同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蔡宝华虽以武生著称,但他的老生戏也很有基础,他爱人崔秀芸至今保留着他当年演出时的海报,早在1937年6月,他就曾在与张秀华、
贺永华合演的《
二进宫》中饰杨波;在与张秀华、郭宏华合演的《
武昭关》中饰伍员。正因他文武不挡、能戏较多,对于他在武生戏中的唱念及以后从事的导演工作,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夏京剧院分团后,他担任了二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和导演工作,为剧团的业务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很大贡献。1963年前后,剧团上演了大批剧目,剧目之丰前所未有。1962年6月在
石嘴山市演出时,一个月里竟不重样地演出了36台戏,其中不少都是他教授和执排的。
蔡宝华在导演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60年,他执导了现代戏《
红旗谱》(与
殷元和合作),并在其中饰演贾湘农一角,他运用
京剧文武老生的程式,将这位农民暴动的领导者、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刻画得很成功,为戏增色不少。与此同期,他还与
王吟秋合作导演了《爱甩辫子的姑娘》,自编自导了近代历史剧《义和团》及《秦晋之间》、《
陆文龙》等传统戏。1963年下半年,他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现代戏《
夺印》的执排、导演工作中,并在剧中饰演党支部书记何文进一角;继而又导演了现代戏《箭杆河边》和由他自己创作的《夜袭新丰》(又名《火烧鬼子》)。 1964年在宁夏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夜袭新丰》深受好评,很快被其他兄弟剧种移植上演。同年春天,蔡宝华和本团编剧
刘连伦一起到
贺兰县金贵公社深入生活,抬水时不慎扭伤脚骨,十分严重,治疗期间,由文化部发起的全国性“文艺整风”开始了。蔡宝华在这次运动中被错误地定为“反党分子”。尽管这时他的伤脚已近残废,还是被当作宁夏文艺界“整风”的重点人物,不时一瘸一拐地到会场接受“批判”。了解他的同志在私下里同情地悄声议论:“蔡导演真是祸不单行啊!”1965年整风结束,蔡宝华因脚已半残而幸免被送往农场,交由剧团接受“监督改造”。不久他随团调往
石嘴山市,被安排在收发室搞收发。从此,排练场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团里的同志偶尔进收发室,总是看见他埋头不语,学习“
毛泽东选集”或在废旧报纸上练习书法。
时隔不久,“文革”开始了,蔡宝华在劫难逃,除了原有的“反党分子”罪名,又被冠以“
中国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头衔遭到“群众专政”,关进牛棚,像犯人一样屈辱度日。“文艺整风”的迫害和“文革”中的摧残,使他的身心受到严重创伤,但是他毕竟受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坚信党迟早会对他作出公正的评价。当乌云散尽,重见天日后,他很快抱病投入了团里的工作,开始只是在“样板戏”中演群众角色,和
班世超同志一起不遗余力地为青年演员们抄跟头、说动作,每天累得满身大汗,任劳任怨。
1970年,为了配合慰问解放军,
刘连伦写了一个反映军民团结的剧本《春满山村》,经团领导研究后决定投入排练,但是缺乏合适的导演人选。本着用其“一技之长”的用人原则,领导决定由蔡宝华担任该剧导演。接到任务后,蔡宝华既不去理会领导“意图”,也没有顾及自己身上的包袱,而是拿过剧本着手构思,并为剧中的“拦马”等动作进行了精心设计。在他的执排下,这部戏很快上演,在部队演出时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和好评。1971年初,他被吸收到团里的业务组负责排戏,业务组掌握着全团的业务命脉,对排戏、派角都有很大的权力,但他从不徇私舞弊,滥用权力,而是深知责任的重要,派角色任人唯贤,坚持原则,出以公心,适合谁的角色就让谁担任,不适合的就是和他“关系”再好也没有机会。他总是说:“咱们对事不对人,一切从戏的质量出发,一切为咱们团的名誉着想。”当年团里排演现代戏《
奇袭白虎团》,在他的严格执排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出戏以优异的质量上演,总体水平丝毫不亚于当时的“样板团”,在排练过程中,他还积极帮助演员们练功,突破高难度技巧。大家因此领会到他的一番苦心,对他的艺德和人品深为钦佩。
1972年,宁夏举行现代戏调演,团里决定把蔡宝华的《夜袭新丰》二度创作为大型剧目,很快成立了编导组,由蔡宝华拟故事、写提纲并担任导演,
唐泽芊、汪野航和
刘连伦三位同志联合执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完成了剧本初稿,重新定名为《敌后尖刀》,稍加修改后即投入了排练。此间蔡宝华把自己关进自己那间九平方米的小屋,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导演构思,排成后很快到
银川市参加调演,受到了好评。
《敌后尖刀》参加调演后,团领导又派出几位编导人员前往江南进行采访,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剧本。江南的六、七月酷热如火,一行中蔡宝华年纪最大,腿脚也不方便,但一路上他拒绝大家的照顾,和几位年轻的同志一样日夜兼程。尤其是在
江苏省丹阳市采访时,每天都要走很长的路,但同行的同志从没听他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每次采访,他都极其认真地倾听老民兵的介绍,一听到感人故事,便与剧情联系起来,无时无刻不在为使《敌后尖刀》更上层楼尽心竭力。此后他又陆续在1973、1974两年中接受了《边塞晨曦》和《
追报表》两出现代戏的导演任务,但都因病痛困扰,不得不路途停下工作进行治疗。为了使排戏工作顺利进行,他积极推荐原作为他副手的
李韵章同志承担重任;他甚至提出让从未执排过戏的青年演员方继斌为他担任《追报表》导演副手,以此培养青年人才迅速成长。蔡宝华没有上过几天学,他的文化知识主要是在部队自学的。但他却能够独立创作出《义和团》、《夜袭新丰》等剧目,正是他长期刻苦努力学习的结果。他常向青年同志介绍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让他们很好地学习、研究古典戏曲和传统剧目的结构、语言,以提高编剧水平。在处理编与导之间的关系时,他也能虚心听取后生晚辈的意见,只要是正确的,他都会积极采纳,而毫不顾及自己身为导演和长辈的“面子”,在他心中,写好戏、排好戏、演好戏比一切都重要。
1978年,团里准备恢复排演古典神话剧《三打白骨精》,仍由蔡宝华担任导演,因本团1963年演出这出戏时就由他导演。然而,这时的蔡宝华由于长期受
极端左翼路线的迫害,抑郁成疾,被
高血压、肾炎、
肺气肿等多病缠身,正在
银川市授受治疗。他不顾家人劝阻,返回地处
石嘴山市的剧团排戏,待这出大戏排成之后,他已心力交,难以支撑,于1979年不幸病逝,年仅54岁。
蔡宝华辞世后,宁夏文教系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纷纷发来唁电、唁函,以示哀悼。会上对他的一生做了充分肯定,悼词中说:“蔡宝华同志参加革命数十年来,忠诚于党的革命文艺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蔡宝华同志是一位艺术发展全面、造诣很深的优秀演员、导演。他久负盛名,从不保守,也不计较个人得失,热心于培养革命文艺事业的接班人。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在培养青年
京剧演员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蔡宝华同志热爱党、热爱
社会主义。他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展开批评。他生活俭朴,作风正派,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带病重返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