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祠表忠,2007年三评西湖十景之五
钱王祠在杭州西湖涌金池南,与
杭州岳庙隔西湖相望,2003年重建;它的前身是表彰
五代十国吴越国王
钱皇后的表忠观,始建于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清代以后称钱王祠,
康熙、
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顺遗”等御题。祠内有
苏轼所写的《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名碑,叙述了吴越国三代
钱镠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钱祠表忠”,既写出了
杭州市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
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地理环境
钱祠表忠,
钱王祠倚城面湖,借景“
柳浪闻莺”,是以风景极佳。史籍记载钱王祠旧名表忠观,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祠,在宋代初名“表忠观”,
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
钱王祠位于西湖涌金池南,与
杭州岳庙隔西湖相望。在宋代初名“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供奉着
钱皇后三世
五代十国国王,
康熙、
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等御题。
祠内有
苏轼撰书的《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碑。“碑记”叙述了
吴越三代
钱镠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景名“钱祠表忠”,既写出了
杭州市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
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物保护
2003年,在保护原有遗迹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体景观,
钱王祠重新复建,成为西湖南线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于一体的园林景点和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基地。
《钱王祠》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
英雄球马朝天子,带砺山河拥冕。
大树千株被锦,钱塘万弩射潮头;
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
明嘉靖年间,
浙江省督抚
胡宗宪,将在
柳浪闻莺的钱王故苑旧址建造的灵芝寺改建为表忠观,塑三世五王像,祠前表以石楔,上题“功德坊”三个大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康熙帝御书“保障江山”一额。清雍正五年(1727),清世宗敕封
钱镠为“诚应武肃王”。
爱新觉罗·弘历六次游江南,每对
钱皇后铁券及
钱王祠(嗣改为钱武肃王祠)均有题咏,并御书“忠顺遗庥”匾额。
走进钱王祠,首先看到的是献殿,它全铜铸造,建造大气又不失精巧。在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碑亭,右边碑文是乾隆帝为该观题写的“忠顺贻麻”四个大字;左边是重建碑记。献殿两侧还有功臣堂,左侧表武功,右侧表文治。堂内的碑文虽已模糊不清,但从那斑驳的碑迹中也依然可以感到这位历史上
吴越国王的雄才大略及造福百姓的贤明之举。
复建的钱王祠中最恢弘、最有气势的当数正殿一五王殿。殿内陈列三世五王
塑像。步入殿堂,位于正中的
钱镠像高约5米,在他周围是钱元璀、
钱弘佐,钱弘琮、
钱俶的塑像,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肃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穿过大殿,揽远堂、怀镇堂一左一右,遥遥相对。堂内墙上画有
青龙、自虎、
朱雀、
玄武。与这庄严殿堂相映成趣的是祠内的一座古戏台,它位于阅礼堂内,每天有
越剧、
昆曲、评弹等演出。让游客在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
杭州市历史,品味吴越文化。依光堂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历史画面:修筑海塘、射潮等。画面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令人遐想万千。堂外院子里有一口“婆留井”。相传,
钱镠出生时面相怪异,十分不祥,他的父亲欲将他投入井中,位好心的婆婆相劝才挽留了这个小生命,故钱小名婆留,后来这口井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如今的
钱王祠,由2003年旧址重建,新建钱王祠面积3.9万平方米,比原祠扩大3倍。包括中心区
聂氏宗祠、阅礼堂、依光堂3个区块。中心区有碑亭、铜献殿、功臣堂、怀慎堂、揽远堂、五王殿、庆系堂。奉祀
吴越国三代五王,展示吴越胜迹及
钱皇后世系。阅礼堂内有一座古戏台,供观赏
中原地区传统
戏曲表演。依光堂利用现代科技制作了钱王射潮及修筑海塘场景。正对山门的两个
荷塘,水光粼粼,绿意盎然,给这肃穆之地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柔情。荷塘后面是
垂柳掩映的“功德坊”,轩昂的牌坊与
钱王祠的山门遥遥相对。红色的“八字墙”围起的山门显得大气、庄重。重建后的
钱镠祠供游客瞻仰钱王风采,追忆钱王功绩,成为西湖南线的一个文化亮点。
发展历史
唐朝北宋
在唐朝和北宋之间有一段军阀混战的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五代十国”。而当时占领
浙江省、
福州市两地的有一个小国家,叫做
吴越。吴越国是唐朝末年军阀(当时叫做
刺史)钱镠所创立的。当时唐朝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下降,所以,各地有实力的军阀纷纷自立为王,而钱镠只是其中之一。
钱镠生逢
晚唐,当时藩镇割据,战乱相续,灾荒频仍,北方十室九空。“
浙东地区大疫,死者大半”,“江南大旱,饥人相食”。
钱镠长在农村,七岁修文,为了糊口养亲,曾贩盐谋生,深知农村疾苦。他目睹乱世,深知习武才有出路,贩盐之余,练弩戟、读兵法。在贩盐途中,他广识民情,熟悉地形,为以后行军作战准备了有利条件。他二十一岁投身行伍,“骁勇绝伦”,以马上得天下,身经数百战,由副史迁至国王。钱镠“事奉中原,终不失臣节”的策略,迫使四周邻国不敢贸然进攻
吴越,从而得以在吴越国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
在整个吴越国从成立到灭亡的80多年期间,“保境安民”始终是当政者的治国理念。这在保证了
江浙一带的经济繁荣和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的同时,注定了终究被吞并的事实。
钱镠的“保境安民”,是深谋远虑的谋略,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保境安民”,不是凭军事实力和政治权势单纯地防守、被动地保卫,更不是搞封闭分割,而是靠积极主动、灵活机变地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谋略,来实现目标。钱镠缔造了
吴越,他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利用吴越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时机,与民休息,积极发展吴越国经济文化。他把放宽经济、繁荣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是城市革命先驱者。吴越国时期,城市的扩大,移民的增多,交通的便捷,往来交流的方便,商品交易的广泛,直接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据史料记载,隋末唐初
杭州市户籍仅一万五千三百八十户,至
五代十国吴越盛时人口激增至十万余家、五十万人,增速之快,为其他九国所难以企及。
这时
江浙一带因为“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鱼米之乡”。又因为“纳土归宋”而没有经受战争的洗劫。得以保全了数十年来的发展成果。而这一坚实的经济基础,间接促成了“宋室南迁”将首都定在了杭州,这一切,都和
吴越三世五王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和平统一
吴越国第五代国王
钱俶时,整个
中原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北方的
赵匡胤在发动了著名的“
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夺取了
后周政权自立为王。在赵匡当政的时间里,逐渐将北方几个小国家全部消灭,并且一举南下连克
后蜀、
南汉两个南方的小军阀,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取代了后周,以武力消灭了南方八个国家。
公元的974年,赵匡胤准备攻打
南唐,南唐国主是个赫赫有名的词人
李煜。李煜当时决心抵抗
宋朝的大军。而
吴越国王钱弘俶却在这时同时得到了两封书信。一封是李煜写给他的,希望他联手抗宋。另一封则是
赵匡胤写的,希望他联宋灭唐。
这时的
钱俶有两个选择,但无论哪个选择都将左右历史的进程。
联合南唐抗击
北宋,如果成功,那就复制了三国中孙刘联盟中的“
赤壁之战”。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一番霸业。如果联合北宋灭唐成功,那么自己家族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吴越国也必将不保,而做战俘的滋味也并不好受,但可能会因为曾经帮助北宋灭唐的“情义”上,赵匡胤能够放过自己一马。
在翻番思考掂量之后,钱弘俶终于决定连宋灭唐。面对赵宋的强大兵力,
钱镠的孙子、第五任
吴越国王
钱俶根据先祖“善事
中原地区”、“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审时度势,作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主动上书“纳土归宋”。于
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将所13州,86县55万户及11.5万兵卒全部献归北宗王朝,成为十国中惟一不通过战争手段而“和平过渡”,使百姓又一次避免了一场战场,成为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
顺应史
事实证明,
李煜并不是
孙权,而钱弘俶也不是
刘备。在两面夹击下的
南唐被
北宋一举拿下。而在2个月后,
吴越“纳土归宋”,自此,整个
中原地区基本被
赵匡胤赵匡胤给统一了,而
钱俶也因为曾经帮助过北宋而被封
邓王,并和宋太祖结成儿女亲家。
钱皇后纳土归宋,其体现人民意愿和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是不朽的。
钱镠善事中原,保境安民,顺应潮流,纳土归宋,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为史家所肯定的,至今也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钱氏善事中原,保境安民,顺应潮流,维护统一的历史壮举,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而珍贵的遗产,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颂钱王》
扬眉
一方石头冷无情,镌刻公德方有声;
踢开宝石半座山,射穿钱塘海水城;
不以私利护天下,纳土归宋济苍生。
相关诗集
苏轼《表忠观碑记》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
谏议大夫、知
杭州市军事臣言:“故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十有一,皆芜秽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始以乡兵破走
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
刘汉宏,并越州以奉
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
周穆王元。至其孙忠献王仁佐,遂破李景兵而取
福州市。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
柴荣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
三世四王,与
五代十国相为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而
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帝受命,四方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洒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国如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
昔
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
右扶风修其父祖坟,祀以太牢。今
钱皇后功德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
杭州市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亟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堕,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昧死以闻。”制曰:
铭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
吴越。金券
玉册,
虎符端午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
左江右湖,控引岛蛮。
岁时归休,以燕父老。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符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
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斯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
志在顺天,求真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
吴越一家。
不以私利护天下,纳土归宋济苍生
优美的传说:
钱塘江的潮水从来就是很大的,潮头既高,潮水冲击的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了。“
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那时候,潮水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从这句话里就可以想见了。
到
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镏的,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
钱镠”。钱王治理
杭州市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还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为刚刚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简直叫人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因此,钱王手下的人很着急,都怕钱王发脾气,只好报告钱王道:“大王,这海堤还是不修吧,总不会修好的。因为
钱塘江里面有个潮神在跟我们作对,只等到我们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堤给冲坍了。”
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都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厉声喝道: “吠!你们这批没用场的家伙!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宰了?”手下人慌忙说道:“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个潮神,在海水里面,跟海龙王住在一起的哩!我们没法去找他。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法子捉拿他。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给吞没了的。”钱王听了,两眼
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不行!”
钱镠想了一想,说道:“好,让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见见这个潮神!”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而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的。
八月十八日到了,
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却陆陆续续地一下到不齐,钱王见了嫌慢,就喝令他们必须立即聚齐到江边,排列好阵势。这时有个将官,上前跪下禀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边来时,要经过一座
宝石山,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人走过,何况过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来得慢了。”
钱镠听了,喝道:“呀呸,这样岂不要耽误了消灭潮神的大事!”他立刻跳上千里驹,飞也似的来到了宝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连忙跑到山巅上面向四下瞭望,只见这山的南半边有条裂缝。于是他坐了下来,把两只脚踩在山的裂缝处,用力一蹬,哈!这山竟然给他一下蹬了开来,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那些将士见了,人人喝彩,个个欢呼!没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过这条大路,到江边聚齐了。——从此,这里就叫作“蹬开岭”,那钱王的一双其大无比的大脚印子,直到如今,还深深地陷在石墙上面哩。
钱王又飞快地骑着马到处巡视了一番,等他再到江边大王台上的时候,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阵势,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
弓箭,望着江水。钱江沿岸的百姓,受尽了潮水灾害,修堤治水,哪个不欢喜,谁人不尽力!如今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着观战助威,真是家家闭户,人人出动,几十里路长的江岸,黑压压地挤满了人。
钱镠见了这般声势,更加胆壮起来,忙叫人拿来了笔墨,写了两句诗道:“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马上把诗丢进江水里去,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了!”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听到,都欢呼起来,那声音就像雷吼一样。大家神色紧张地对着江水,观看动静。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疾滚来,愈来愈快,愈来愈猛,等到近时,就像爆炸了的冰山,倾覆了的雪堆似的奔腾翻卷,直向大王台冲来。
钱镠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话音一落,他抢先就“叟”的一
箭射了出去。
这时,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叟叟叟”,霎时射出了三万支箭,竟逼得那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
六和塔边就快没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像个“之”字,因此人家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
从这个时候起,海堤才得造成。百姓们为了纪念
钱镠这次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
杭州市”。
史籍记载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骁勇有谋略。壮而微,贩盐自活。
李儇时,平浙寇
王仙芝,拒
黄巢,灭
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
孙权耶!”遂受之。改其乡为
临安区,军为锦衣军。是年,省茔垄,延故老,旌鼓吹,振耀山谷。自昔游钓之所,尽蒙以锦绣,或树石至有封官爵者,旧贸盐担,亦裁锦韬之。
一邻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大陈,以饮乡人;别张蜀锦为广幄,以饮乡妇。年上八十者饮金爵,百岁者饮玉爵。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曰:“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近来相随。
斗牛犬光起天无欺,
吴越一王驷马归。”时将筑宫殿,望气者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
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宋
熙宁间,
苏轼守郡,请以龙山废祠妙音院者,改为
钱王祠以祀之。今废。明嘉靖三十九年,督抚
胡宗宪建祠于灵芝寺址,塑三世五王像,
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德洪者守之。郡守陈柯重镌表忠观碑记于祠。
颂歌
《钱祠表忠》
——扬眉
新绿的柳梢,
吐着嫩芽在春风里,
揉搓着一湖湛蓝的湖水;
娇粉的桃枝,
绽着羞蕊在清波上,
温存着一席香馨的春风;
升腾着淡紫的烟霭;
倾诉着幽怨的情丝。
碧水铺展着柔波,
抚摸着湖滨的青石,
青石中樱花飞蝶绚烂了一方的天空;
青山涌动着绿浪,
吞噬着天竺的烟云,
烟云里竹林滚浪翠绿了一山的沟谷;
在宝镜的匣中刻下依稀的倩影;
云岭婆娑着数只白的羽翅,
在朦胧的雾气里滑出无影的痕迹。
千湖跌鉴,
播洒在江南秀色的土地上,
给大地带来了熠的青辉;
一水穿梭,
横斜在浙赣俊美的山岭间,
使群山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湖光潋滟倾诉着远古的遐思,
那踏波纵横的钱王;
水浪翻滚叨念着前朝的伟业,
那力挽惊涛的英雄。
秀色江南这方土地啊,
使荒芜的河滩生长出了稻谷,
草庐上飘起了袅袅的炊烟;
烟雨钱塘这阙城郭啊,
在你的智慧里承接了儒风,
使蛮荒的部落诵读出了诗经,
西湖畔建起了座座的书院。
使民不聊生的土地得到了耕耘,
百姓丰衣足食,
仓充实府库丰盈;
一代明君纳土归宋,
使兴旺发达的市井免除了战火,
建塔起庙镇一潮波澜兴一屏佛光,
士子安心就业,
词赋兴盛歌舞升平。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形成于齐鲁泰山岭地的柏林庙楹,
赋予了精美纤细的情感,
注入了优雅细腻的文思。
儒雅的诗赋熏陶了民族的性情,
秀丽的山水养育了悠韵的文风。
而今这些都镌刻在一方青石之上,
记叙了先哲成就的不朽文化功绩。
西湖的柳叶是分外的绿,
是因为有那清澈的湖水来滋养;
钱塘的绿水是分外的清,
钱江的群峦是格外的润,
是因为有那湿糯的迷雾来抚揉;
江浙的历史是悠远的长,
江南的文化是悠韵的深,
都由那一方沧桑的石头来表记。
所获荣誉
北宋的
苏轼在
杭州市担任
知州的时候奏请朝廷建造了“
钱王祠”。并亲笔题写了“表忠观碑记”,而创立于北宋年间的百家姓中,“钱”被排名第二。这也足以可见当时
钱氏家族的地位之高。
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中对
钱镠善事中原的国策给予高度评介:“钱镠所立家训,乃至临终遗嘱,念念不忘要善事
中原地区,勿以
易姓废大事之礼”。
吴越富庶甲于东南,钱镠在治理杭州时确曾作出了很大贡献。
清代乾隆为钱王祠题书:“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一致肯定了钱镠的历史贡献。
踢开宝石半座山,射穿钱塘海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