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那古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约40千米,南邻高昌故城。占地约10平方千米,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古墓群发现于1898年,现存500余座墓葬,分为晋至十六国(高昌国郡)时期、氏高昌时期和唐西州时期,依姓氏家族分区埋葬。墓葬中多葬汉族,同时也有车师、匈奴、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
阿斯塔那古墓群被誉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和“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50至60年代,英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学者先后在此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然而,由于干燥的气候,孙策墓中随葬器物得以保存,甚至包括食物、墓主人遗体和纸本文书。
简介
地理位置:晋朝唐朝贵族墓地,位于中原地区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年代:公元3世纪中叶~公元8世纪末。
简介: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清理西晋至唐代墓葬近400座。墓中所见的绘画有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内容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天文图。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等。此外,还出土各种文书2000余件,文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居民的种族、民族特征的珍贵人体标本。
意义:阿斯塔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晋朝唐朝高昌城居民的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基本状况
阿斯塔那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吐鲁番市市区东偏南约40公里处,距高昌故城6公里,是古代高昌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约形成于公元3-8世纪,距今有1700多年
历史。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旁边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二者合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阿斯塔那”为维吾尔语“京都”之意;“哈拉和卓”为传说中怒斩恶龙为民除害的维吾尔古国一位勇士的名字。这两处现分别为当地两个相邻村庄之名。
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历史学界受到广泛的重视,素有有“地下博物馆”之美称。整个墓葬群共有古墓葬500余座,埋葬着晋朝初年到唐朝中期的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是尚未发现高昌国国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国名将张雄夫妇及其子张怀寂,就葬在这里。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从夹有戈壁石的黄土层中掏挖而成。由于这里地势高敞,气候炎热干燥,墓穴内形成天然无菌环境;墓中古尸及随葬物品历经千年都不腐烂,从而保存了大量文物。很多绘画、泥俑及其他成千上万件出土文物色彩鲜丽如新,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唐代素三鲜饺子,形状与今无异,里面的馅,也完好如初。
墓葬结构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鲁番市约40多公里,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区域分明。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个家族的习俗来营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区处处可见井然有序、界线分明的一个个院。鼓区内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的墓园,按照祖、父、子、孙辈份大小,依次进行排列,非常正规。墓葬皆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当地汉族人,少数为兄弟民族,此处以姓氏为家族的墓葬结构,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墓葬有许多相似之处。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平顶或穹窿形顶。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孙策墓中出土有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这里出土的木乃伊(即木乃伊),足可与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汉族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铁勒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名称来历
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旁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它们分别是两个相邻的居民村的名称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首府”的意思,因高昌回鹘王国的首都离此不远而得名。
哈拉和卓是古代维吾尔王国一位大将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就将其生前驻地命名为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西面,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东面,本是两个墓区,后统称"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各位知道,高昌故城在吐鲁番市的历史上曾经是汉代以后,元代以前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高昌故城北郊、东北郊和西北郊的地方就成了当年各族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
在这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埋葬在这里的有达官贵人,也有将军和武士,更多的是平民百姓经历代沿袭,再加上吐鲁番地区特殊的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就成了一座著名的反映高昌故城风貌的地下历史博物馆
墓葬的形制
阿斯塔那古墓群现清理出三座斜坡式墓道土洞墓,先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墓葬形制阿斯塔那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米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内一般为夫妻合葬,有的一男二女或三女,此外还有少量的单人葬墓室顶为平顶或穹隆形,一般高为2米以上,长宽4米见方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墓室后墙的壁画,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人们可由此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据考证,墓室主人大多数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族人,少数为兄弟民族这说明当时高昌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挖掘情况
盗窃破坏
在晚清之前,这里因由数量较多的古墓,便有盗贼时常光顾,但规模较小。18世纪以来,欧洲学者通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发现自己来自于亚洲,这是欧洲探险家的盗窃中国文物的一个动机。阿斯塔那墓群在20世纪初遭英国的A.斯坦因、俄国人П.К.彼得·科兹洛夫、德国人A.von勒科克、日本人桔瑞超等盗劫。遭遇了80年左右的挖掘,其中以1900-1930年代的挖掘最为疯狂,留下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因价值不大而被欧洲“探险家”丢弃,最有价值、最宝贵的早已被探险家们所盗窃。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马尔克·斯坦因分别于进行了四次中亚探险,重点是中原地区的新疆和甘肃省,盗窃文物和书籍无数,今日学者研究中亚和、敦煌市、西域,必须参看他的系列书。仅仅在1915年9、10两个月份,他就从高昌遗址附近的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盗窃了323大箱文物,在运送回英国途中,因文物较多,即使是高大力壮的骆驼也被累死,据说前后在中国和中亚境内累死的骆驼就高达300多头。为了避开中国政府的监管,他曾把这些文物存放在英国驻新疆领事馆内,以领事馆物资的名义躲避中国政府的监管检查。
1905年及之后,德国人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先后在哈拉和卓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破坏性挖掘,盗走文物。
1912年3月,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在阿斯塔那古墓地进行了发掘,外国探险家首次在这里发现了木乃伊。下半年,吉川小一郎又独自一人在这里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取大量干尸。他们将干尸装箱,于1914年运到了日本。这次运往日本的阿斯塔那干尸共有10具,计有男尸5具、女尸4具、小孩尸1具。其他文物无数。
1930年,中原地区黄文弼在此进行过发掘。
1946年,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在阿斯塔那发掘墓葬4座。
1947年,记者杨帆群在阿斯塔那发掘墓葬11座。
俄国人也不客气,他们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侵华特权,疯狂盗窃中国文物。
经过外国探险家破坏性的挖掘之后,古墓群最精华的文物基本流失尽。现留下的文物是因价值不高而被外国探险家随手丢弃的。
建国后挖掘情况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圭了数万件文物,包括丝绸织品、壁画、陶器、木器、钱币、各种墓俑、墓表、墓志等,尤为珍贵的是这里还出土了2700多件各种古代文书。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者们清理了近400座古墓。当地文物工作者发掘了12个,只有一个墓未被盗,其余都遭到中外盗墓人的洗劫,墓室里找到的一个俄罗斯火柴盒便是他们遗落的,文物遭到了极大的损害,令人扼腕。
但残存的文物仍极为珍贵:仅文书一项,经学者们多年精心整理,拼合出总数2700多种,文书上的纪年,最早是晋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前后历时五百年,其中晋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文书100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5%;割据的高昌王朝时期的文书700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30%,其余为唐朝文书,约1700多件。按文书形式分,有契约(包括租佃、买卖、雇佣、借贷等),籍帐(手实、计帐、户籍、受田帐、欠田帐、退田帐、差科薄、定户等帐等),官府文书(符沾状,审理案件的辩词和录案,授官授勋告身行旅的过所和公验、收发文薄、收支帐历等),私人信札、经籍写本、随葬衣物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所及,大自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纯属私人生活的琐事,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高昌国郡时代和曲氏高昌王朝的文书填补了本地区历史记载的空白。现这批文书已经编成《吐鲁番出土文书》,分十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
墓葬中的尸体在当地特别干燥的条件下保存良好,有80%变为木乃伊—木乃伊,高500多号墓穴中,80%的尸体都没有腐烂,形成了干尸-木乃伊。干尸大多完整无损,有的连眼睫毛和眼缝中显露的黑白眼珠都历历可见。其中,昌国一代名将张雄的干尸身高1.9米左右,须发衣物,保存完好,大将风度犹存。从直观看,他们的人种族属问题引发了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极大的兴趣:即使研究分析他们的头发,也可了解当时的环境、饮食和人们疾病健康情况。阿斯塔那的墓葬壁画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面貌,如高昌郡时期的哈拉和卓第98号墓的壁画,画面分成五组九个方框格,中心是墓主人一男一女拱手跪坐,身后两名侍女站立,还有多人在劳作,有的执盆,有的推磨,有的牵牛执鞭,画上有高轮牛车和鞍马,有田地和葡萄园,是地主庄园生活的写照。高昌国时期的墓有的张挂着大幅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绢画,伏羲手中并持墨斗为其他地方不见。绢画还每以侍女为题材,画她们栾棋玩耍,一幅仅存头胸手的绢画,穿小袖翻领“西装”是古画中最美的妇女形象。
随葬的大宗商品多数是陶瓷和木器,有些是仅具形式的明器,波斯银币和少量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含在死者口中,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镇墓兽和各色木俑,墓中还出土有墓表、墓志、墓砖,对研究工作十分有用。
阿斯塔那墓葬区看不到石刻、聂氏宗祠、树林之类地面物,甚至连封土都没有,迄今还未找到高昌王室墓地,有的判断就在墓区内某处,恐怕是要把探寻的目标移到山里去。当地的墓葬形制都比较简单,只是在深约四、五米的地下建一单室或双室的墓,及个别的有天井、土台子上陈放尸体,多数不用棺木,埋后填平墓坑并不起坟。但就在这一片空旷无物的戈壁下面,静卧着数千具木乃伊,人们设想在这里建造一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乃伊博物馆。
出土文物
斯塔那古墓的发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迄今为止,国家先后有计划地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墓葬最早从晋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到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时间跨度为500多年。古墓中出土了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著名的有共命鸟纹刺绣、伏羲女娲图、壁画等,这些文物,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人类学、考古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疆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游客们,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参观即将结束了,就古墓而言,参观是比较枯燥的,然而它向人们揭示的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透过一个侧面,它向我们展现了古代西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吐鲁番市出土的晋代纸画——遥望天上人间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晋代《墓主人生活图》一度被誉为是我国最早的纸画。《墓主人生活图》最直观的向世人展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它既是绘画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及思想变迁的成果。这也反映出中原地区丧葬风俗对西域的影响,体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历史渊源上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印记的史实。
在印度国立博物馆也藏有吐鲁番阿斯塔那其他两座墓葬出土的墓主生活题材的壁画,斯坦因掠走后将其命名为《死后的宴》。这两幅作品都是在纸上用黑线描绘而成,略施色彩,画面灵动,内容写实。
早在先秦时期,丧葬文化就是我国传统“五礼”中“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代起,丧葬文化在传统礼乐文化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墓室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陵)以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陵以其难以想象的恢宏,展现了统治阶级倡导的“事死如生”的葬俗,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巩固了封建等级制度。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厚葬时代,海昏侯墓葬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金板、麟趾金、黄金器具、玉制品等陪葬品不计其数,这一时期的墓葬陪葬器物之多、葬礼与丧礼之繁复、丧礼所涉人员之广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王堆汉墓作为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其中著名的“T形帛画”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将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
到了魏晋时期,丧葬文蕴含着更为为丰富的伦理价值。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考古发现的墓室壁画、帛画、木俑、绢画、文书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原地区古代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习俗思想。
▲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3号墓出土的晋朝时期《墓主人生活图》纸画局部
墓室壁画作为反映丧葬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墓葬当中均有出现,吐鲁番地区的墓室壁画,内容包括世俗生活、花鸟山水、日月星辰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1964年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墓主人生活图》一度被誉为是我国最早的纸画。从风格和内容上可以看出它与嘉峪关出土同时期的画像砖很相似。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3号墓出土的东晋时期《墓主人生活图》纸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这幅墓主生活图由六块相等的图纸拼接而成。墓主人绘于画面中央,神态严肃,头戴高冠,身穿条纹袍服,手拿团扇端坐于榻上做乘凉状。他身旁的女子着红裙,头梳双髻、毕恭毕敬,不难看出两者的主仆关系;马夫手执马策站于马后,似乎要出行。从主人的右侧依次绘有曲盖、节、麾、幢。《资治通鉴》记载:“晋制:诸公任方面者,皆给节、麾、幢、曲盖。”由此推断该墓主人,虽然其姓名不可考,但其身份高贵。画面的右边是个厨房,里面摆满了石臼、磨盘、考究的炊具、精美的双耳酒坛,鞍形烤炉等厨房用具。炉内炉火正旺,一位厨娘正在烹饭菜。画的右上方是一片田地,阡陌分明,庄稼茂盛,田边放着犁、耙、杈等农具,散发着浓浓的田园气息。画面左右上角各有一个圆形图样,左边的圆中画有蟾蜍形象,从月光花变蟾蜍的古代传说到《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金乌,而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可知,这两个圆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此外,空中还绘有两组不同形制的北斗七星,与日月组成了日月星辰的变化场面。画面中央的大树枝叶繁茂,上面落有一只长尾大鸟,好似不死鸟,若按“凤凰非梧桐不栖”之说,那么这颗大树应是梧桐树。小小画面以墨为黑,以石取红寥寥数笔,虽说乍一看似小孩涂鸦,但细品其内容却可谓博大精深。作者不费吹灰之力囊括了神话传说、天文地理,以及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衣食住行都得显得干净利落。可谓是中原地区墓葬壁画中的精品之作。
▲《死后的飨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印度新国立博物馆收藏)
此外,在印度国立博物馆也藏有吐鲁番阿斯塔那其他两座墓葬出土的墓主生活题材的壁画,马尔克·斯坦因掠走后将它们命名为《死后的飨宴》。这两幅作品都是在纸上用黑线描绘而成,略施色彩,画面灵动,内容写实。其中图二右上方躺在坛坐上的人物应为墓主人,前方一名侍仆正为他端送盛满美酒的耳杯。画中左下方由上至下分别绘有一方田园,庄稼茂盛,树上也结满果实;田边绘有一辆牛车,线条逼真栩栩如生;牛车旁摆放着鼎、壶、盆和零星农具。画面右下方舞者舞蹈、乐者们作吹笛打拍状,还有一人似乎正在生火准备美食。
吐鲁番市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绘画
《墓主人生活图》最地观的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它既是绘画艺术发展的结果,也是时是人类社会及思想变迁的成果。无论是生前的繁荣生活,还是死后对来世幸福的祈求;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物质追求;甚至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被转化成各种艺术符号用画笔描绘在墓室的墙壁上,向我们昭示出古人对“事亡如事存”的社会伦理和丧葬理念。这也反映出中原地区丧葬风俗对西域的影响,体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历史渊源上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印记的史实。
气候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稀少,极端干燥。全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日照市3049.5小时;高温期长;温差大,平均在14~15℃;极端最高气温47.7℃;无霜期在220天左右;年降水16.6毫米,蒸发量在2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30%左右。
交通
前往阿斯塔那古墓交通便捷,道路平坦(标准二级旅游专线公路),可根据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前往。
出租车:夏利往返(停留1小时)80元/车。夏利车单程送至阿斯塔那,约50元/车。公交车:A、从吐鲁番客运站乘吐鲁番至鄯善县班车在胜金口下车,换乘当地客运三轮摩托车至阿斯塔那古墓(吐鲁番一胜金口5元/人,胜金口一阿斯塔那2元/人)。
B、从客运站乘至三堡乡政府的班车,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口下车即可(吐鲁番市三堡5元/人)。
自驾车:从市区40分钟可达。
游览须知
A、前往阿斯塔那古墓游览时,请不要将照相机和摄像机带入,您可放在车上或寄存在售票处。
B、在墓室内参观时请不要触摸壁画。
C、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去未开放区游览。
D、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在游览时注意景点的具体参观说明。
附近景点
A、高昌故城,距阿斯塔那古墓群4公里。
B、火焰山,距阿斯塔那古墓群7公里。
C、柏致克里克千佛洞,距阿斯塔那古墓约11/公里。旅游专线标准二级公路
获得荣誉
2021年10月18日,阿斯塔那古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目录
概述
简介
基本状况
墓葬结构
名称来历
墓葬的形制
挖掘情况
盗窃破坏
建国后挖掘情况
出土文物
气候
交通
游览须知
附近景点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