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
中国传统武术
咏春拳也称为“泳春”拳,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则使用繁体字的“”,福建省地区有的使用“永春”。咏春拳是中国武术南拳中一个具有独特风格且体系完备的拳种,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咏春拳出现于清代中晚期,关于其起源的说法较多,从后期咏春拳的发展和各地的传承谱系来看,严咏春为咏春拳始祖,是较多人更为认可的源流。
叶问叶问撰写《咏春拳源流》记载,严咏春首传其夫梁博俦咏春拳,梁博俦又传族亲梁兰桂,后经黄华宝、梁二娣传承,于清代年间传佛山市。此后,通过的整理、改良,咏春拳逐渐发展成形。20世纪30年代,咏春名家阮济云将咏春拳传到,并普及到东南亚一带。1949年后,梁赞的第二代弟子到香港公开设馆授徒,推动了咏春拳的平民化发展。此后又经叶问的弟子李小龙梁挺等人将咏春拳传播到海外,其练习者和爱好者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多个国家的世界十大特种部队特警定为训练课目。
咏春拳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是一门适用于近身搏击,攻守兼备的武术。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六点半棍法、八斩刀法等依次进阶的拳法套路。咏春拳的主要流派有红船咏春拳、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顺德咏春拳、佛山咏春拳、香港咏春拳。
咏春拳作为一项简单实用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不仅在散打竞技方面颇具特色,还在全民健身、民族精神传承以及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2014年,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开设传承示范基地。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申报的咏春拳(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展历史
起源
咏春拳出现于清代中晚期,早期源流并无史料记载,仅有门人口口相传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形成以下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咏春拳开创于五枚师太。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偶见蛇鹤相争的场景,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传于弟子严咏春
第二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严咏春,而是传给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严咏春传给丈夫梁博俦。严先于梁逝世,梁为纪念爱妻,遂将此拳取名为"咏春拳"。梁博俦又将咏春拳传授红船(粤剧戏班)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再传在佛山市行医的梁赞(公元1826年-1901年)。此说法为米机王咏春拳流派认同。
第三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省严咏春,因此得名。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咏春拳术。
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始创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受到"蛇鹤相争"的启发。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泳春拳,是清代反清组织"洪门"的一个拳种,为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孟瑶《中国戏剧史》载:“张五因故不能在京师存身,逃亡至禅城区,时间在雍正年间,此人绰号张五,尤精于少林技击”。张五落脚于南海区禅城区大基尾"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咸丰年间,李文茂(粤剧演员)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泳春拳”的“泳”字改为“永”或“咏”。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陆锦(大花面锦)等学得此拳,又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说与现代佛山市咏春拳的本地传说较为接近。
第五种说法是,咏春拳原作"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是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家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南少林被焚,少林弟子至善禅师避祸至禅城区,曾躲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显露功夫,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来三娘将武功传于南湖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黄华宝、梁二娣又传梁赞
第六种说法是源于永春白鹤拳,清代初年顺治(公元1644-1662年),由少林拳师方种的女儿方七娘于五梅山观音寺中织布,观白鹤种种舞姿,感悟所创。1857年,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众多永春白鹤拳弟子在南平市遭到清军镇压,一部分人逃避广东省一带,埋名隐姓传授永春白鹤拳。因惧清廷缉捕,便借名“原永春师”(严、颜咏春)授徒,并把永春拳改为“咏春拳”。其传人在白鹤拳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将这一新拳法传授黄华宝梁赞叶问等人。
以上种种说法,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但也存在矛盾。大凡谈及咏春起源,都会提及南少林永春殿、福建永春县、五枚和严咏春。从总体上看,这些起源说都没有确凿证据支撑,但是通过后期咏春拳的发展和各地的传承谱系可以看出,严咏春为咏春拳始祖,是较多人更为认可的源流。
发展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和发展,叶问曾撰写《咏春拳源流》一文:“清代康熙,五枚法师于大凉山(川滇边区)传严咏春,严咏春婚后,授拳给丈夫梁博俦。”梁博俦在南雄市(韶关市)设馆授艺,后将咏春拳传于以医治跌打损伤为生的族亲梁兰桂,梁兰桂膝下无子,便将咏春拳传于戏班出身的武生黄华宝,黄华宝又将咏春拳传于同戏班的武术好手梁二娣。梁二娣不仅是咏春拳的传人,同时还是"少林五祖"之一的至善禅师的入室弟子,得至善禅师真传六点半棍。此后,咏春拳中便多了一套六点半棍法。
现代佛山市咏春拳及广州市米机王咏春拳流派则认为,严咏春传咏春拳于夫婿梁博俦后,梁博俦的传人不仅有黄华宝、梁二娣,还有陆锦(又称大花面锦)一脉。此后,陆锦传冯少青,冯少青传阮奇山阮济云、邓算等人。阮济云传姚才,阮奇山传黄祯、岑能, 黄祯、岑能传黄沪芳(“米机王”)。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梁二娣授拳给佛山市梁赞之后,又将梁赞引荐到黄华宝门下,至清同治年间,通过梁赞的整理、适应甚至改良,咏春拳逐渐成形,并在佛山发扬光大,梁赞也因此赢得"咏春拳王、梁赞"之誉。至此,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始有明确的记载,并逐渐衍生出多家流派。
1870年至1890年间,梁赞在其医馆"赞生堂"内收徒授技,得其真传者除两个儿子梁璧和梁春外,还有陈华顺(绰号"找钱华")、梁奇、猪肉桂等六七人,而真正公开的徒弟只有陈华顺一人。梁赞晚年回乡时,把原来的正身咏春拳改为偏身,传给古劳(今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乡中后人,形成了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一脉。陈华顺传咏春拳于其子陈汝棉,徒弟吴仲素叶问(公元1893年-1972年)等。1909年-1913年间,叶问在香港读书期间,认识了师公梁赞之子梁壁,又随师叔梁壁进修咏春拳,尽得其学。叶问两次拜师,深得咏春拳之精髓。民国期间,叶问与阮奇山、姚才一起被门人誉为"咏春三雄"。
1939年,咏春名家阮济云移民,当地华人团体“南番顺同乡会”礼聘阮济云为华人矿工传授拳技,以抗拒当地不法之徒。阮济云在河内停留四年期间,将拳术传授给一批警官,之后他在越南北部传授武技,被后人称为越南咏春拳门派的师祖。
1949年,叶问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其后二十多年间在香港各地设馆,公开授徒,由于其在社会和武术界的崇高威望,跟其习武者遍及各个阶层。叶问门徒众多,得其真传且技艺有成者有黄淳梁梁相徐尚田梁挺,还有后来闻名世界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叶问的封门弟子梁挺,出了不少关于咏春拳的书籍,并于1973年开始创办“国际咏春拳总会”, 此会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门徒过百万,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武术组织之一,梁挺还担任多个国家的特种部队教练。
阮奇山的弟子岑能, 1989年在广州市设立“岑能咏春拳会”,广州习练咏春拳人数达数万人,他还常常应邀到国外授拳,弟子遍布省、港、澳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地区。梁赞第五代弟子彭南,是深得咏春门人敬重的著名拳师,对咏春拳的研究和发扬光大做了大量工作,1994年被授予广东省武林百杰称号。其弟子梁东升1984年把咏春拳推广到非洲和南美洲,另一弟子韩广玖著《咏春拳》一书出版发行,对咏春拳起到了传播作用。
1996年,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邀请香港咏春体育会黄淳梁主席,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大陆首次的“1996全国咏春拳短训班”。他第一次提出了“咏春拳学”的理论,即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释随意对抗的规律性。自此,咏春拳在中国南方不再受到限制,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拳术内容
咏春拳功夫内容主要包括粘手、自由搏击、功力训练、小念头、寻桥、标指。器械练习有木人桩、八斩刀和六点半棍等。小念头是咏春拳的初级入门套路,寻桥是中级套路,标指是高级套路,而木人桩法则是咏春拳中最为高深的套路。这四种拳法呈递进形式,不断强化咏春拳练习者的技击能力,深化其对咏春拳的理解。
基本技法
基本手法咏春拳基本动作是摊、 膀、伏。 摊手,练时意在前臂,用时如水决堤,是一种化解对手攻击的动作,属于长桥发力;膀手,练时意在前穿,用时如雷轰顶,是一种消解对方攻击的动作;伏手,练时意在降气,用时如山滑坡,是咏春拳的标志性起手式,同时也是一种打法。手型有凤眼拳、析叶掌、挫手。手法有左右破排手、沉桥等。
步形腿法咏春拳马步使用短桥窄马,有立定的二字钳羊马、子午马,也有移动的转马、圈马、标马、三角马等;脚法以直踢、横撑、上蹬为主,组合运用在木人桩法中成"咏春八脚",皆以脚跟踢击,直取腰、膝、胫等人体重要部位。
黏手(又称粘手)咏春拳主要的攻击技巧和方式多数来自手法。其核心技术就是"粘手"。粘手,分为单粘手、双粘手,是咏春拳三套拳法中攻守技术的随意组合,训练的是习练者的反应速度。粘手对练是以摊、膀、伏为基本手法的攻防技术对练,三种手法轮流使用,达到卸力、逼力的效果,同时习练者也在对练过程中不断寻求化解对手套路的方法,体会让对手腰马浮动的技巧。
自由搏击是咏春拳技击实战最主要的训练方法。讲究"守中用中",即拳谚讲的"二桥上势、里帘必争",注重"攻守抢中线",招式多变,善发寸劲,攻防兼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功力训练主要是强化练习者自身机体素质,同时增强咏春拳的杀伤力。内容包括打沙包、打木人桩、打墙靶、打吊腿桩、藤圈手、铁臂功等。其中,打木人桩是培养习练者的战术意识、增强手脚协调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技击水平的训练项目;藤圈手是利用一个藤圈来训练两手的协调性的项目,增强"攻防同动"的意识及两手攻防动作的紧密型和严密性。
拳术套路
小念头
所谓“小念头”,就是要排除杂念,做到沉心、定心,戒除贪和浮躁,克服自身的弱点,心若不正,很难坚持下来,练习的是咏春拳以巧胜力的道理。小念头蕴含着咏春拳术劲短意长的技击意念,它同时也是修炼内功,应用内力将全身的力量运化为一点,即如"劲满全身、力达指梢"的手段,将人体有限的力量转化为无限能量的过程。除练习规范动作外,还通过意念活动达到养气修身的效果,增强招式的协调性。更重要的是练习接手,培养对敌的距离感。
寻桥
寻桥,又称"沉桥"。是利用桥手的接触,通过进步发出长劲将人打出丈外的理念。是使内力运化,劲长意长,令对手如被巨蟒缠身而无法逃脱,或令对手搭手即飞的手段。它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练习以柔制刚的宽弹内功。沉桥利用手桥进步发出长劲,沉即重的意思,重就是长,这里的长不单指距离长短,亦指时间。桥重即可留住对方的劲,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标指
标指,练的是短劲,短距离、瞬间爆发力。如果说沉桥的长劲能打飞人,那么,标指所练的就是能打断对方手脚和骨骼的穿透性短劲。标指体现了咏春拳的霸气,是实现快、准、狠的训练功法。
器械套路
木人桩
木人桩是咏春拳最重要的器械,是为了在小的空间也能够练功而发明的。它的基本动作都源自于咏春拳三套拳法技术,练习咏春拳木人桩器械也分为三个阶段。学会整套木人桩套路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基础,需要反复练习,理解桩法,深刻体会,确保达到熟能生巧。最高阶段是把木人桩当作真人对打,融合咏春拳的拳法、手法、步法、脚法,运用黏手所获得的元素,模拟实战练习。
八斩刀
八斩刀是咏春拳的短武器,与一般南派短刀相似,双手各执一柄。全套刀法划分为八节,由咏春拳三套拳术的招式演变而来,例如刀套里有耕刀、摊刀、滚刀、问刀,包括斩、刺、摊、径、捆等,每节开首均有八个主题动作,各有不同形式的斩法,因而名为八斩刀。
六点半棍
六点半棍是咏春拳的长武器,与八斩刀一短一长,应不同场合的需要而使用。六点半棍为单头长棍,棍法从南少林棍法中借用,非咏春本门所创,但融合咏春拳理演变而成。使用时要手握棍尾,使尽全棍长度。棍法包括枪、挑、钉、弹、雷、拦六下,以及消棍半下,因此合称六点半棍法。
拳术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较为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其主要特点是:动作朴素,招法实用,手法丰富多变,起脚必配手,发腿隐蔽,出手护中。短桥手,上拦下按,连消带打,贴身靠打。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肘、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咏春拳讲究中线理论,在进攻时,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创立的截拳道,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主要流派
红船咏春拳,由福建省咏春白鹤拳演变而来,代表人物是冯少青。冯少青少年时期跟随红船中人大花面锦(陆锦)学拳,其传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阮奇山,阮奇山传人有姚琪、岑能等。红船咏春拳流传至今,成为现今的广州咏春拳。其代表人物黄沪芳,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拜在名师黄祯和岑能门下,后在原咏春拳的基础上,合南北诸家拳术精华研创成"米机王咏春拳"。“米机王”咏春拳主要拳法套路包括十二路散手、小念头、沉桥、标指、木人桩、 手、搏击、六点半棍、二字钳阳夺命刀和肾气归元养生功法等。”
古劳偏身咏春拳,鹤山古劳偏身咏(詠)春拳是梁赞晚年回乡时传给古劳乡中后人的。梁赞把原来的正身咏春拳改为偏身,缩小了被打击面,更容易消卸对方,并精简提炼出十二路散手拳法,招招致用,宜于实战。其徒王华三得其真传。王华三又传给了门下八个弟子,其中冯振最突出,冯振的得意弟子有冯根珠及两个儿子冯良、冯强。他们广收门徒,推广古劳偏身咏春拳,除实战外,更偏重于强身健体。鹤山古劳咏春拳第五代代表人物有候德贤、罗强富、冯广全、李振强、劳六根、梁仕强等。
顺德区咏春拳,是由陈华顺一脉流传下来的,陈华顺是梁赞的嫡系传人。顺德咏春拳称为永春拳,其历史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好的历史传承,代表人物是永春第四代掌门人陈国基(陈华顺之孙)。顺德咏春拳保留了最原始的十二种拳法、三套刀法、六套棍法。其拳术除了3种套路与咏春拳相同外,还有伏虎拳、红砂手拳、木人桩拳、一路花拳、二路花拳、佛掌、大练拳、三娘拳(镜拳)、五雷拳等其他9套拳。
佛山市咏春拳,由梁赞一脉流传下来,以叶问为代表。主要在佛山、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流传。 佛山咏春拳注重的是对反应速度的训练, 对招式套路要求相对要少,对习练对象没有要求,多人、双人可以合练,单人可以独练。当今佛山地区的咏春拳传人中,比较活跃的主要有姚才支系的弟子姚祺、林瑞文、林瑞波、霍超等拳师的传人,有彭南的传人,有阮奇山的传人、还有邓算脉系的传人等。
香港咏春拳,是叶问随师父陈华顺习艺后,又追随梁璧再次学习深造咏春拳,由梁璧师父所教的功夫融合而成,即当今叶问宗师所传之香港咏春拳。代表人物有梁挺、黄淳梁、叶准、张卓庆等。香港咏春拳经叶问师徒研习、教学、比武交流的实践活动,已提升精华,剔除了不常用到的细微手法,使咏春拳技术法度更加精简、直接、合理。在功法训练上,香港咏春拳更着重于腰马合一之基础训练及力从地起的整体发力架构形成。其拳法风格属于手脚并用,手引脚打。
谱系介绍
价值影响
文化价值
咏春拳是岭南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咏春拳理追求和谐、 整体与全面 , 在训练中追求顺应自然变化法则 , 体现了 “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价值追求。
咏春拳传承至今,不仅衍生出更为科学的技击原理,也完整的保留了拳种自身文化的精神内核。创拳人物精神隐喻了习武者品格的修炼,以及“侠”与传承者的责任担当;粘手中体现咏春拳对技击态度的“探索”与“求真”;木人桩重现了不同时代咏春拳的智慧与民族气节;三种文化符号是咏春拳的文化记忆载体,也是咏春拳“仁、义、 礼、智、信”崇高品质的现实重现。
健身价值
咏春拳套路简单,马步灵活、动静结合、人体各部位器官和神经都参与运动。科学的进行咏春拳训练,能使人体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较大提高,而且还能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青少年易形成的含胸弓背等不良身体姿态,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艺术观赏价值
咏春拳可供观赏,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咏春拳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能表现人们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同时,咏春拳既有套路又有对抗性练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欣赏需求。咏春拳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间各种喜庆集会活动中常有咏春拳表演,这就使咏春拳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衍生拳法
李小龙自十三岁开始跟随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自此与咏春结下不解之缘。李小龙所学广泛,除洪拳、白鹤、谭腿、少林拳等中国功夫外,亦在泰拳、西洋拳、空手道等武术上有一定造诣,但对他个人成就影响最深的,还是咏春拳,包括他自创的“截拳道”,亦是以咏春为基本,特别是咏春拳的中线理论、自由搏击成为截拳道不可或缺的内容。截拳道通过吸收其它门派的功夫,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咏春拳的格斗体系,两者密不可分。
广泛传播
随着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海外知名度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咏春拳也开始闻名世界。由于咏春拳向来注重实战,具备近身格斗的优势,且不提倡斗力,练习者也不压腿、不跑步,简单易练,所以被很多个国家的世界十大特种部队特种警察定为训练课目,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联邦调查局( FBI )、德国的特种部队( SEK )、埃及空降特种部队等。
李小龙的授业师兄黄淳梁,被誉为“讲手王”,在“咏春功夫欧洲总会” 创立人(德国)菲腊、拜耳的邀请下,将咏春事务扩展到海外,并多次应邀到英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去传授咏春拳学。
的另一位师兄弟,还曾执教过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特战人员。曾因为亮相美国 《黑带》杂志、编著出版10本咏春功夫专业图书,主演的第一部中国功夫教学片《咏春之路》而闻名于世, 被广泛公认为当下最当红的武功最强的咏春拳人物之一。其在国外也开设武馆,广收咏春弟子。此外,咏春拳的另一争议人物梁挺在20世纪70年代后,通过开武馆、办杂志、著书、拍电影等途径,将咏春拳发展至欧美各国。
福建省传统咏春拳第七代传人、祖籍福建的国际咏春拳大师郑忠,曾担任沙特阿拉伯多根王子的咏春拳师父兼贴身保镖达17年。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咏春拳武馆开遍英伦三岛,美国影视巨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等众多外国名流都曾拜他为师。
传承保护
发展现状
2017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开设传承示范基地,设在福建警察学院内的“咏春拳传习所”亦同步开张启用,“警察搏击与咏春格斗课题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
佛山市为推进对咏春拳的保护和研究,先后于2011年、2018年成立了佛山咏春拳总会、佛山市咏春拳协会。并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有43所中小学在第二课堂开展咏春拳教学。佛山科技学院将咏春拳列为大学体育必修课,还开展了咏春拳口述历史研究。现有咏春拳馆200多家,传承场所共1.9万多平方米,正式弟子过万人;拥有郭氏咏春拳馆、咏春拳伟志拳馆、姚才姚祺咏春拳馆、阮奇山咏春堂拳馆4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
1998年12月,“米机王”咏春拳的传承人黄念怡在体育西横街创建"米机王咏春馆", 将家传咏春拳命名为"米机王咏春拳"。“米机王”咏春馆的建成使得咏春拳的教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结束了咏春拳封闭式教学的历史。发展至今,中国国内传习“米机王”咏春拳人数过万。并分别在佛山三水区南海区,广州天河区、越秀区花都区黄埔区从化区番禺区以及东莞市等地设有教学点。 2018年起非遗进校园普及达到1500人以上。
在海外,学习咏春拳氛围较好的地方是欧洲,其次为北美等国家。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则是梁挺创建的国际咏春总会,他们借鉴现代武道管理组织模式,将咏春拳进行类似于空手道的段位划分,建立了包括"三段十二级"的教练晋级体制、和"十二阶"的学员晋级体制,将之形成可供修习、教授、考核、升级的教学体系。截至2014年,世界范围内已有近万家正规的咏春拳馆,其中,叶问系咏春拳在欧洲就有超过6000家武馆和100万学员。
代表性传承人
黄念怡1963年生,黄沪芳长子。自小随父练习咏春拳,技艺精湛,曾获2000年穗、港、禅精武"玫瑰园杯"咏春拳黐手邀请赛男子青年组60公斤级第一名,中国武术段位六段。曾担任《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咏春拳册编委、广东省精武会咏春拳总代表、广州市武术协会委员等。1998年,黄念怡在广州创办了米机王咏春馆。他将咏春拳术旧的教学方法与父亲所传咏春拳术重新整合进行教学。在他的带领下,在广东省内和欧洲开设了多家分馆,为咏春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黄念怡成为广东省级非遗传承人
郑祖杰,福建福清人,自小痴迷武术,10岁开始跟随名家学武。1996年,认识从海外回国的著名爱国华侨武术家、国际咏春拳大师郑忠,拜其为师,成为福建省传统咏春拳第八代弟子。发起成立“福建传统咏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以社团组织进行传承推广。2014年,还曾向郑祖杰颁发证书,聘请他为反恐特种部队队员传授咏春拳。2018年,受中国文旅部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派遣,来到欧洲共和国,首次与当地武术协会合作举办咏春拳培训,受到马耳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掀起了一股咏春拳热。
郭伟湛,叶问佛山市的大徒弟郭富之子,20世纪90年代,郭伟湛曾通过举办比赛推广咏春拳。他的弟子在全球开设数十家武馆,总人数过万。2013年,郭伟湛成为佛山市咏春拳非遗传承人
保护措施
比赛竞技
2006年8月,首届国际咏春拳擂台赛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英国、荷兰等八个外国代表队以及中国的广东省、福建省和港澳地区共29支代表队,261名咏春拳选手参加擂台比赛。此次举办的首届世界咏春拳大赛最重要的意义是为该个性化拳种产生第一部比赛规则。此后,佛山市将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咏春拳邀请赛。
2017年11月,广东鹤山市市举办中国(鹤山)"梁赞杯"国际咏春拳邀请赛。擂台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为指导单位,鹤山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武术协会等为主办单位。赛事使用“邀请赛制”。在赛事规则方面,咏春擂主办单位之一广东省武术协会出台了《广东省咏春拳搏击竞赛规则》,对咏春拳的手法、腿法、肘法等做了明确的规范,并严禁使用咏春拳外的技法,凸显咏春拳独有的本质特征。
2018年12月,首届世界咏春拳公开赛(WWCC)在广东佛山举行。公开赛由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办,中国武术协会、广东省武术协会、佛山市体育局协办。此次比赛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为推行国际咏春拳体系而进行的示范赛,旨在为全球咏春拳习练者提供交流和切磋平台。
衍生作品
戏剧作品
音乐剧《侠影.咏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鹤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出品。该剧以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为原型,借助歌、舞、乐、戏曲、武术融于一体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主人公研习咏春武学、授徒传艺、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的故事。该剧由中国歌剧舞剧历时5年打造。
舞剧《咏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舞剧《咏春》采用“双故事线”,讲述了一个致敬凡人英雄的故事。《咏春》创新性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深圳市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双非遗、双线索、双场景”带来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是本剧最大亮点。舞台上,《咏春》剧组与电影《咏春》中叶问赴香港打拼的故事并行展现、无缝切换。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咏春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8
南拳.蒋剑民,黄一棉编著. 中国红 武术[M]. 2012第:132页.2023-12-02
咏春拳. 王暐琦著. 六安武术文化探索与当代传承发展研究[M]. 2021第:36-38页.2023-10-31
咏春拳(佛山咏春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8
..2023-11-07
咏春拳.李龙. 中国武术记忆[M]. 2022第:128-134页.2023-10-31
咏春拳.佛山市博物馆编;吴子洲绘. 手绘佛山非遗作品集[M]. 2022第:57-59页.2023-10-31
咏春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著.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2[M]. 2013第:89-90页.2023-10-31
闽南的民间医术与拳术.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策划编写. 闽南历史文化概说[M]. 2013第:249页.2023-12-02
咏春拳宗师梁赞.方继浩选编;《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 第1辑 佛山历史人物录[M]. 2016第:424-428页.2023-10-31
鹤山詠春拳.鹤山市人民政府 .2023-11-04
咏春拳.徐燕琳编著. 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M]. 2012第:189-190页.2023-11-05
米机王咏春拳. 贡儿珍主编;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上[M]. 2015第478-479页.2023-11-05
咏春拳. 魏峰编著. 世界特种部队高级格斗术与功力训练[M]. 2005第:24页.2023-10-31
咏春拳.学习强国.2023-10-30
VI-1米机王咏春拳. 广州市文化馆编.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 2019第:50-53页.2023-11-05
香港叶问咏春拳与早期佛山咏春拳的区别.李健魁著. 香港叶问咏春[M]. 2018 第11页.2023-12-12
..2023-12-13
..2023-12-13
咏春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0
永春白鹤拳简介.永春县人民政府.2023-11-24
咏春拳的前身应为泳春拳.张颖主编. 咏春拳[M]. 2019第:3-4页.2023-11-27
佛山功夫•咏春拳.关宏著. 留住芳菲 佛山非遗散文[M]. 2022第:48-53页.2023-11-07
众说纷纭话咏春.李健魁著. 香港叶问咏春[M]. 2018第:3-4页.2023-11-27
..2023-11-02
拳种命名之人名. 薛文忠著. 地域文化生态保护背景下的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研究[M]. 2020第125-128页.2023-10-31
叶问拳馆.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编. 佛山古镇历史辉煌与寻迹[M]. 2015第:176-178页.2023-11-28
晚清民国时期的西樵武术. 黄国信,温春来主编. 西樵历史研究 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成果集[M]. 2016第156-161页.2023-11-28
起源与发展.莎莉娃主编. 全民健身项目指导用书 咏春拳[M]. 2010第:1-4页.2023-11-27
咏春拳与木人桩.舒建臣著. 咏春木人桩法[M]. 2015第:69-71页.2023-11-07
咏春拳技术特征. 张勇. 咏春拳研究[M]. 2018第:88-90页.2023-10-31
偏身咏春拳.江门市委宣传部主编. 五邑历史文化丛书 五邑民俗撷趣[M]. 2011第:107-108页 .2023-11-27
永春拳入“非遗”.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2023-11-04
..2023-11-23
..2023-11-23
泳春拳概述.刘云发,赵锦锦,王连生等主编. 校园体育 二十四式太极拳 咏春拳[M]. 2011第:84-86页.2023-11-27
..2023-11-29
李小龙.青闰主编. 杰出人物[M]. 2021第:269页.2023-12-02
咏春拳源流探秘.魏峰编著. 詠春拳速成搏击术训练[M]. 2003第:1-9页.2023-11-27
李小龙和咏春拳.习洛编著. 中国的四大功夫[M]. 2013第:155-159页.2023-11-27
咏春拳. 邓力主编. 武术训练与欣赏[M]. 2006第:101-105页.2023-11-27
..2023-12-15
咏春拳宗掌门人——梁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博击》2003年第1期第62页.2023-12-12
传统文化——中华武术.今日头条.2023-12-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 张丽著.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M]. 2021第94页.2023-12-12
..2023-12-12
舞剧《咏春》开启全国巡演.今日头条.2023-11-29
舞剧《咏春》今晚广州上演.今日头条.2023-11-29
永春三娘与洪熙官.1905电影网.2023-10-31
《洪拳与咏春》.腾讯视频.2023-10-31
咏春.1905电影网.2023-10-31
咏春.腾讯视频.2023-10-31
叶问.腾讯视频.2023-10-31
功夫咏春.腾讯视频.2023-10-31
咏春传奇.腾讯视频.2023-10-31
一代宗师.腾讯视频.2023-10-31
咏春小龙.腾讯视频.2023-10-3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起源
发展
拳术内容
基本技法
拳术套路
小念头
寻桥
标指
器械套路
木人桩
八斩刀
六点半棍
拳术特点
主要流派
谱系介绍
价值影响
文化价值
健身价值
艺术观赏价值
衍生拳法
广泛传播
传承保护
发展现状
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比赛竞技
衍生作品
戏剧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