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是
惠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自建置以来,系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城镇位于惠来县中部,
大南山主脉以南,
雷岭镇、盐岭河中间,即东经116°17′,北纬23°02′。北与
普宁市和
汕头市潮南区以分水岭为界;东接
华湖镇;南接
东陇镇和
隆江镇;西与青坑林场少部份邻界,大部份与
石榴潭水库连接。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北部为山区、丘陵,中南部为小
冲积平原。常住人口152855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惠城镇倚山濒海(距
神泉港7公里),地处
亚热带,呈高温多雨特色,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宜农宜果,四季常春。惠城镇地处粤东沿海,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现有农田耕地面积13914亩,山地面积22万亩,山地造林主要以杉、
松柏、相思为主,造林绿化占有96%以上。
地形地貌
镇境西北最高峰珍珠帘,海拔767米,向东绵延第二山峰称五福顶,海拔617米;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双过年山,海拔605米。双过年山向东绵延有盐岭山、五朝山,形成县城北面屏障,其最高山峰称尖山,海拔495米。再向东是学地山,进入华湖镇境。
水文
雷岭河为镇境最大河流,发源于
潮南区,流经
华湖镇,从虎头山旁至惠政桥,为县城与华湖镇分界线。盐岭河发源于镇境盐岭山,故名。从镇西北流向东南,河长15.4公里,集水面积60.1公里,在
东陇镇赤洲村北汇入
雷岭镇河,经
神泉港入
南海,是雷岭水系的主要支流。
原河林乡境内有3条水系,一是林樟水,发源于与
普宁市(现为市)的分水岭;河流长22.6公里,为
石榴潭水库的主要水源;二是五福田水,发源于珍珠帘山,流入石榴潭水库,为水库的主要水源;三是山美水,发源于双过年山南麓,经石古、毕章、后洋汇入螺溪。
建制沿革
1980年12月,撤销惠城镇人民公社,建立了惠城镇人民政府,辖原惠城公社的15个大队。1983年全县实施政社分设,置区建乡,惠城镇为区级镇,辖14个管理区,3个街道办事处。1986年11月,全县撤区建乡镇,惠城镇人民政府下辖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行政村建立村委会。
1992年10月惠城镇委、镇政府经县委批准,按原各行政村,增设管区办事处21个(原墩南村分设为墩高和南美村,增设两个管区;原东山村分为通、华群;塘边村增设三个管区。全镇共有21个管理区,并在镇区17个村委会中分建17个居委会。
1999年5月,按
广东省政府要求撤销管理区办事处。
2002年6月,根据广东省政府文件精神,并经县政府批准,原镇区14个行政村,建立的14个村委会、居委会,全部撤销,改设为14个社区,并成立社区居委会(即祚通、华群、塘边、东安、东郊、西一、西二、西三、英内、梅北、墩高、南美、元春、洋美)。
2004年2月,撤销河林乡政府,其所辖的山美、叮美、后洋、新风、石兰口、
泗竹埔、牛角兰、河田、林樟、
上林县、五福田、石古共12个行政村,归属惠城镇。
2006年底,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辖有镇区14个社区居委会和19个行政村、并建立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68908人,非农业人口92597人,农业人口76311人,另有海外侨胞、旅居港、澳、台同胞7000多人。
人口数据
2021年6月,
惠来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惠城常住人口152855人。
公路
高速公路
深圳—汕头高速公路,从葵岭山入镇境,至虎头山下过
雷岭河入
华湖镇,全长6公里,在镇区梅北村西设有
惠城区出入口。
省道
S236线(亦称揭神公路)从
揭阳市榕城区至惠来县神泉镇区。全长100.7公里,惠来路段从船桥至神泉镇区40公里。其中惠城镇区至神泉镇区7公里,于2002年先后分段改修为水泥路面;从镇区至船桥33公里,于1998年改建为二级水泥路面,路基宽12~15米,路面宽9~14米,于2002年完工。
S337线(即广葵公路)俗称
葵和公路,从
葵潭镇到
汕头市潮南区和平镇,从惠政桥到惠西桥,穿过镇区,长4公里。
县道
惠河公路。从镇区至河田村。全长13.5公里。1978年建成通车,为沿线各村至镇区的主要干线。
流前公路
从普宁流沙至惠来前埔,1958年建成,镇境内从船桥到
山美村共21公里沙土路面,2002年
省道S236线(揭神公路)改建完成,此路剩下河林村至山美村长11公里,仍是沙土路面。
惠红公路
从镇区到汕头市潮南区红山,镇内从镇区到陇头坑,全长10.5公里,水泥路面6米。
村道
从镇区到盐岭村,全长15公里,水泥路面。从镇区到四香场,全长5公里,沙土路面。从镇区到将军湖村全长11.5公里。沙土路面。从镇区至
黄大仙祠,全长7公里,水泥路面。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城区路巷道全面实现路面硬底化。
水利
水库
至2004年全镇建有水库12宗,集水面积77.06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367.4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三宗,有蜈蚣岭水库、镇北水库、船桥水库,集水面积52平方公里,正常库容4639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三宗,有
绿岛水库、虎头岩水库、长戈水库,集水面积11.3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1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6宗,有必田水库、小溪水库、狐狸田水库、打 坑水库、鲤鱼岭水库、风门水库,集水面积3.76平方里,正常库容212.4万立方米。
发电站
镇境内有6宗水力发电站,并入县电网,有牛拖二级水力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6000千瓦;蜈蚣岭水库坝后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375千瓦;船桥水库坝后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500千瓦;竹内水力发电站装机1台,容量149千瓦;镇北水库坝后发电站,装机1台,容量125千瓦,北旗水电站,装机1台,容量100千瓦。总装机9台,总容量7149千瓦。以上都属县管电站。还有私营电站4座(照壁潭、
上林县、将军湖、茅坪仔)总装机容量1765千瓦。
变电站
惠城区35千伏变电站,位于寄港村后,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1974年1月动工,1976年10月竣工。总工程费用66万元,由国家投资,装机2台,总容量6400千伏安。
惠城110千伏变电站,位于
寄陇村飞鹅山,工程于1986年11月动工, 1987年6月竣工,同年7月投产,由普宁变电站,输进
汕头市电网电力。工程概算约239万元。
镇区建设
惠城镇始置于明嘉靖三年(1524)的
惠来县治,原称惠来都,,即今惠城镇区,至2004年已有480年历史。后不断发展,成为惠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城镇区,也称县城,2004年建成区约9平方公里,至2010年城区规划面积将达10.8平方公里,有14个社区。城区总人口134511人,镇人民政府驻梅北。
市政建设
街道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城街道,基本是土路明沟。1980年后按县城建设规划,先后进行骨干街道的建设。至2006年,县城骨干街道共14条,全长14.6公里,大多水泥路面,少数沥青路面。
桥梁
葵和公路经过镇区一段路,全长3.8公里。80年代前建有三座桥:一是惠西桥,横跨盐岭河,全长60.5米,石拱3孔,1974年建;二是
惠政桥,横跨
雷岭河,全长114米,石拱6孔,1966年建;三是祚通桥,横跨马头河,为水泥混凝土板梁,1985年建;另有广鸣桥,横跨盐岭河,为水泥桥梁桥,全长12米,1992年建。
镇区其它桥 主要是城内城外通过原
护城河而建,除原有的西门桥、南门桥、东门桥、北栅桥四座桥,长为5~8米,新中国建立后,根据需要建的桥共有18座。
排水 镇区排水系统是根据镇区北高南低的地势设计。从1980年起在修筑镇区街道时,同时建筑排水沟,总排水干渠是从镇区西北的水关起,进入文化路,通过南门桥面的护城河底,进入南门大街,穿过南门西路,排于原惠城运河,入盐岭河下游。城内东部地区排入城内大池,入马夹河。这些排水沟,都埋于道路中心或两旁,最大规格宽1.4米,高1.45米,底铺石,盖水泥板,1997年遭遇一场急雨,城内与
宜宾南门大桥都成河流,证明排水沟的容积不够。
供水 随之镇区人口的增多,工业生产的发展,镇区供水从1975年建水尾潭水厂(已废),到1985年建龟头山水厂、1986年建镇北水库水厂,月供水量从5000吨增加到3万吨。
照明 镇区公私单位,都以户安装电表,以计度电费,全镇区分4个供电所交电费。街道照明,自1980年开始,由普通的
白炽灯逐步换成低压水银灯、钠灯、碘钨灯。14条主要街道晚上都有不同类型的照明灯。
文化设施 2006年镇区有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影剧院、
文化广场、
上海人民广场等文化设施,镇有文化站, 1998年投资20万元
新建镇文化站。其中文化广场位于南环中路,是惠城群众休闲处
房屋建设
1985年全国城镇住房调查时,惠城镇区住宅面积共50129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镇区基本没有新建房屋, 1980年至1985年镇区新建住宅约5万平方米。1985年后,镇区向四面发展住宅建设,1986年县建设委员会根据县府指示,成立了县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镇区商品房建设,到2006年,已建成蓬莱新村、蓬馨园、蓬发园、金丰花园、中裕花园、嘉怡苑等20多个商品房小区,总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多万平方米。,同时公房建筑,也大量增加,包括县、镇二级政府机关办公楼、工厂、学校、市场、卫生医疗机构,县级企业、事业单位。镇区面积将规划扩大至10.8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惠城镇的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商业均不发达,新中国建立后,于1954年开始建立了国营犁鼎厂和印刷厂。1966年联合
靖海镇、
葵潭镇、
隆江镇等主要镇的酒业、
酱油、烟丝,联合成了三个公私合营厂。全镇的手工业,组织了十二个手工业社。1980年,惠城镇的工业,是以国营、集体为主,全县国营工业17户,建于镇区的12户,工业年产值1105万元,占全县国营工业产值总数的30%。职工总数1664人,占全县国营工业职工总数40%。是地方国营工业与二轻工业一统天下。惠城镇政府在
改革开放形势下,另觅蹊径,引进来料加工工业,并在1985年在东安村建立一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占地面积67亩,建成楼式通用厂房20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从此惠城镇乡镇工业崛起,仅工业区就接纳了各种工业企业20户。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惠城镇的乡镇工业,不断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镇区原国营工业和二轻业,由于产品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衰退,到90年代末,基本退出市场。 2000年开始,惠城镇的乡镇工业,代替了80年代的国营、集体工业。到2006年,全镇工业企业共715个,从业人员9600人,完成工业产值15.85亿元。其中规模上企业18个,完成工业产值8.62亿元,上缴税金1850万元。其中个人独资经营625个,港商投资经营19个;按经营产品分,有112个为服装业,196个为五金机械,20个为化工塑料,60个为食品制药,其中规模较大企业为春南电器制造厂,于2003年3月新建厂正式交付生产,共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厂房、仓库、办公室、宿舍等。各种生产设备200多台(套),总值3000万元;全部职工900人。2006年该厂进出口总值10328万港元。(该厂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春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投资创办,原料由香港供给,产品由香港销售,属两头在外企业)。
惠城镇的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总的形势是:“耕地减少,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5年全镇耕地面积19225亩,到2006年存有13914亩,减少了5311亩耕地;亩产从1986年324.5公斤,提高到371公斤,单产提高了46.5公斤,总产1986年是6928.8吨,2006年增加到8700吨,增加了1771.2吨(包括原河林乡的数字)。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经济体制改革,惠城镇委、镇政府按照惠城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立足当地资源,以兴办果蔬基地为突破口,带动以水果、蔬菜、禽畜、水产等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步伐”的指导思想。在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调整了种植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开发山地荒坡,形成了以荔枝、菠萝、青橄榄、
余甘子、杂果为主的6万多亩的水果生产。2006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 24000亩,总产量8700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7500亩,总产6480吨;蔬菜种植面积23000亩,总产42790吨;水果种植面积 108541亩,总产23710吨。
1997年引进
惠来县金马
集团公司投资,在镇区北郊“第一山”下,创建了龙泉果林山庄,开发总面积 8000亩,集果树种植、禽畜养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1998年开始投建,完成区内道路,供电线路,建设了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房屋,种植了优稀水果6万多株,养殖禽畜1万头(只),2001年又投资1200万元,建厂房、办公楼仓库10000平方米,创办了“圣龙泉”天然山泉水厂,引进美国反渗透滤膜净化技术和生产线一条,于2002年6月正式投产上市。
惠城镇的商业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为主,私营商业很少,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商业经营,有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城乡相继建立固定的市场,商业出现繁荣景象。2006年全镇有大小市场11个,总面积45000平方米。
惠城镇的服务业,主要是住宿业和餐饮业,在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镇区住宿业在2006年有旅馆酒店10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酒店3家,年开房率在70%左右,属于一般性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与餐饮;餐饮业,主要是酒店提供餐饮,服务于住宿客人,都有厨师,具有
惠来县特色的海鲜菜。有服务于一些会议需要,但不够经常。经常性的餐饮业,是主要街道晚上的大排挡。在南门大街与葵和大道十字路口附近。大排挡长盛不衰,一年四季有各种海鲜供应,食客不断,是镇区夜宵的主要地方, 2006年统计惠城镇的住宿、餐饮业共63户,从业人员480人,总产值970万元,其中餐饮业54户,从业人员306人,产值840万元。
201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4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72.03亿元、规模上工业产值167.3亿元、农业产值4.39亿元;社会零售总额19.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税收收入8418.54万元,其中国税2418.54万元,地税60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二十世纪80年代,
惠城区镇教育设施不足,十分突出,尤其是镇区小学,出现了“大班制”和“二部制”的情况。惠城镇政府,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学位。自1990年开始,先后新建了四所小学(华群、塘边、东安、东郊)、改建了洋美、盐岭、潮青小学,扩建了梅北、英内、西联小学。到2006年全镇现有小学26所,其中公办21所,在校学生21332人,入学率达99%,教师674人,私办5所,在校学生3874人,教师131人。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全镇教育投入达到1753.5万元,其中用于基建投入67万元。小学教师805人,教师学历都符合要求。
全镇中学,80年代初,原有三所,(一中、侨中、
新兴县惠能中学),在
改革开放中又建三座中学(粤东、葵梅、实验中学)。2006年全镇有中学6所,
技工学校1所,在校学生18868人,其中初中学生10792人,高中生8076人,在校教职员工数1034人。教师学历达标。
卫生医疗
惠城镇在改革开放后,卫生医疗工作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镇区内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慢性病防治站、县防疫站、镇红十字医院、卫生院以及县
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镇计生服务所。合计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还有个体执业医生125人,各社区卫生站17家。
农村主要是组织新式合作医疗,2006年全镇参加合作医疗共31496人,缴纳保障金314960元,覆盖率44﹒6 %;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57户、1847人。
惠来县县历史上依靠传统中医中药防病治病。
清代至民国主要圩镇都有中医药店。
光绪六年(1880)随着
天主教传人,始有西医西药,先后有了西医诊所和西药房。民国19年(1930)始建惠来民众医院,但规模很小。由于缺医少药,加上县经济文化落后,民众贫穷愚昧,封建
迷信盛行,故神医药签到处可见。政府对传染病、地方病缺乏防治措施,致疫病经常流行,百姓遭殃。清末民初,
鼠疫肆虐,死者无数。民国32年(1943)
霍乱为害,沿海村民死者过半。至于天花、
麻疹、
疟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痢疾、
百日咳、麻疯等症,接连不断发生,人民性命得不到保障,死人如麻,惨不忍睹。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贯彻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建立卫生机构,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对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开展医学教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实施各项卫生执法监督,解决了缺医少药的问题。30多年来,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卫生防疫方面,根除了
鼠疫、天花;控制了
霍乱(
副霍乱)、
白喉、
麻疹、
百日咳、小儿麻痹症、
疟疾等传染病;麻疯病的患病率从1956年的1.43%,下降到1987年的O.16%。改水工作有很大进展,1985年全县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占总人口19.4%,饮用井水人口占总人口68.1 %新法接生得到普及,新法接生率达100%。新生儿、产妇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在医疗机构方面,1949年全县仅有1家卫生院,至1956年已建立起三级医疗卫生网,县有人民医院,17个镇(乡)都设有卫生院,202个村委会设有医疗站,农场、工厂、学校设有卫生室(所),个体开业医生、药店129家。 1949年全县仅有病床1张,到1987年增至597张,平均每1000人有病床0.8张。全民和集体医疗人员从1949年的7人,至1987年发展到944人,平均每万人有12.5人。全县医疗工作用房面积从1950年的440平方米,至1987年增加到3.76万平方米。
在医疗技术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各乡镇卫生院,都能处理一般危重病人,中心卫生院能施行腹部手术。县人民医院内科、外科、传染病已有了专业分工。外科已能施行开颅清创、食道喷门癌切除、肾窦切开取石、肝叶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医疗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防治经验,撰写翻译有关文献资料67篇,约23万字。有的参加全省的学术交流,有的在全国、省市的医学刊物上刊登。医学教育方面,培训农村保健员1000多人,县卫生学校培训人数达202人。历年通过进修、培训等途径,共培训在职人员236人。
979年以来,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卫生系统以经济管理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推行院、所、站长负责制与责、权、利相结合的多种经济管理形式,逐步克服卫生部门吃“大锅饭”的弊端。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文明医院”活动,院容、院风有所改善,社会效益、医疗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城乡卫生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宗教信仰
佛教
主要信仰是佛教。惠城镇有佛教
庙寺7处,有僧尼18人,
永福寺、普陀岩、东山禅院、天竺庵、
龙岩寺、蜈蚣岭庵、
西竺庵)。拜佛者是有愿所求,求佛消灾解难,保平安,把佛当成“神”,僧尼是宗教职业者,他们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吃素,早晚念经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县成立佛教协会,地址在
永福寺东侧。
惠城镇的道教宫观不多,较大的有赤松观一座,在必田村东山上,1990年兴建,到二十一世纪仍在大兴土木,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惠来较大规模的道教建筑。道士是
道教的宗教职业者,他们尊奉道教经典规戒,并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民间人死后七日举行“打锣”(即超度亡魂),都是请道士主持的,至今仍盛行。
基督教
清
光绪年间传入惠来城,规定入教须经
洗礼,婴儿受洗礼后,也成为教徒,按照教规,周日要到礼拜堂礼拜。惠城礼拜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在祚通村,1990年新建礼拜堂于东山,龟头山水厂西侧。
惠城镇非宗教的民间信仰,主要有信奉鬼神的习俗,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问神祷求保佑,崇拜的对象有自然神、英雄神。在镇区神庙有:
真武庙(祀
真武大帝);三山庙(祀
古揭阳霖田都中山、明山、独山之神);天地庙(四方神);火帝庙(祀
祝融);龙王庙(祀龙王)、真君庙(祀吴真君)、天后庙(祀
妈祖)、
吕祖庙(祀
吕洞宾)、大峰庙(林)、宋禅祖师庙(祀宋超月)。还有县城的
城隍庙,各自然村的伯公庙、各户家中的地主爷。上述各种大小神庙,新中国建立后都多已毁坏,1980年后,由附近部分群众集资修复,部份群众按节日奉祀,并设有自己的理事管理机构。
文化风俗
名胜古迹
永福禅寺 原名榕石庵,位于镇区北部,寺内有
榕树一株,长于巨石中,巨石上有麾崖石刻。其东面有
惠来县革命烈士碑 公园,占地4000平方米。
普陀岩 位于镇北十公里,现有水泥公路通到附近。岩内有明清碑刻3块,麾崖石刻多处。崖前于1997年兴建了龙泉果林山庄,创办了圣龙泉天然山泉水厂。
葵阳公园 位于镇区南门大街中部东侧,属小型园林建设,内有建于
明朝的文昌阁。
革命遗址
上林村大坪山石洞,民国18年(1929)至24年(1935)中共潮普惠县委驻地,石洞深有数米,上有巨石覆盖。其旁有缝衣厂、印刷厂、交通站等单位。
黄上栅石洞位于五福田村附近,民国17年(1928)1~5月为彭湃办公旧址,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祠位于林樟村内,民国17年(1928)5月,东江特委书记
彭湃退出惠城后驻此,在这里召开了潮普惠暴动会议,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朝聚祠位于上林村内,民国17年(1928)4~5月,彭湃在此办公,是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风俗
冬至,即夏历的“冬至”。民间非常重视,称为圆满节。早晨,全家的人都要先吃一碗汤圆,吃了冬节圆,就叫增加一岁了。冬节圆除供人吃外,还用表来表示节日气氛。门环、灶头、谷囤、猪牢、牛舍,都要贴摺一粒,表示到处都圆圆满满。这一天,又是耕牛的节日。要让牛休息,不放牧,主人要用冬节圆喂它,割蔗尾供它啮,在牛的前额贴上一粒汤圆。除了汤圆,还包饺子,叫“
冬节茧”。这种
饺子与北方不同,是用米粕制成的。
特产
姜薯为石古村特产,属
薯蓣科,蔓生,叶心脏形互生,块根植物。雨水种,
立冬收,薯形似姜,皮薄肉白粉泥沾连,风味独特,刨片煮甜汤,清香爽口。
尖湖茶:老尖湖位于双过年
山西省麓,有4.8万平方米的平坦山地,名为老尖湖。适宜茶树生长,现有茶树400亩,制茶户36户,所制茶叶称“尖湖茶”气味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