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相送》是明代的一部海道针经,现存钞本被收藏在英国
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著者姓名不详,封面有“顺风相送”四字,因此得名。该抄本是记载中国人航海线路及沿途山川地形的史地类书籍。1935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员
向达至牛津大学图书馆整理、抄录
中原地区古籍,1961年出版《
两种海道针经》,将《顺风相送》收录其中。《顺风相送》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16世纪晚期,迄今仅
牛津大学收藏的
孤本存世。该抄本,长20.4、宽12.6公分,每页9行,行24字,封面稍有残缺,封底有收藏者1637年所写题记。
《顺风相送》在“
钓鱼岛”一节记载道:“澚口好取柴水开,打水十五托”,意指港湾可供船舶停靠和补给,并标明水深。
内容简介
《顺风相送》是一部航海指南,约成书于明代,共127则,主要记录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州府山形水势、前往各地的航程等。其中“
福建省往
琉球王国”一则记载了福建到琉球的海路,第一次出现了“钓鱼屿”(即钓鱼岛)、“
赤尾屿”(即赤尾屿)的名称。内容丰富,包括气象观察、
天气预报、危险警告、指南针导航纪录、水文观测和拜神等部分。
创作背景
永乐元年(1403)九月,
朱棣确曾分别派遣太监“李兴等敕劳罗国王昭禄群哆罗帝剌”、马“彬等赍诏谕西洋苏门答剌诸番国王,并赐之文绮纱罗”。而《顺风相送》一书,则由修订者佚名氏根据业已“年深破坏”的“古本”,校订整理而来;且“古本”原系图文并茂,《顺风相送》只是佚名氏“攒写”了其中的文字部分。
明初
朱元璋在位的30年间(1368—1398),
中原地区派出途经
钓鱼岛等岛屿前往
琉球王国官方活动的频繁。
自明初以来,中国派遣前往琉球的大量官员及其随行人员,都是由
福州市出发途经
台湾海峡之后,趁着
东南季风,顺着
黑潮流向,经过钓鱼岛等岛屿之后,进入琉球国境的。他们本身虽未留下直接记录,但已在作为《顺风相送》的祖本中清楚地记载下来。
年代考证
《顺风相送》的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现留最古抄本保留在
博德利图书馆《顺风相送》,其副页有一行拉丁文,说明此抄本是1639年(明
崇祯12年)牛津大学校长赠送,因此其成书下限为明朝崇祯年间。
荷兰汉学家
戴闻达(J. J. Duyvendak)认为《顺风相送》在1430年(明宣宗
宣德5年),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完成,其校正者可能就是
宝船上的舟师,
英国汉学家
李约瑟赞同戴文达对《顺风相送》成稿年代的论断。《顺风相送》序文有字句:“又以牵星为准,保得宝舟安稳”。“宝舟”一词专指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牵星”指
过洋牵星术,是《
郑和航海图》中使用的术语。“
永乐元年奉差往西洋等国开昭,累次校正针路,牵
星图样,海屿
水势山形图画...”,清楚说明《顺风相送》所传抄著作底本的作者根据已有的针路图进行校正针路、牵星图、水势山形。该原著底本的校正者极可能就是
宝船上的舟师,原著底本的著书年代应该是明永乐年间。
该原著底本可能是根据元代的一种海道针经校正而来。
元朝拥有发达的海军,曾派出海军攻打
日本和爪哇,元朝海军必定有海道针经一类的航海指南。《顺风相送》中祈拜护国庇民妙灵昭应明著天妃,“明著天妃”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封赐天妃的
封号,一直沿用到元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永乐七年1409年,
朱棣赐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顺风相送》中护国庇民妙灵昭应明著天妃既有元朝封号“明著天妃”又有明朝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可见该原著底本可能是明代舟师校正元代航海指南而来,而成书不早于1409年。
此书将
交州(
越南北部)记为安南国,故成书应晚于其重新独立的1427年。
此书多处记载佛郎,应为
葡萄牙与
西班牙。在吕宋港有城,吕宋港即今
马尼拉,马尼拉于1571年开埠通商,1573年建立炮寨,即此书所说的铳城。同卷中又记载“收入长岐港,即笼仔沙矶,有佛郎番在此”。长岐港在1570年至1571年间,因葡萄牙商人到此贸易而建港
开盘,在此之前只是小渔村。根据这两个记载,
日本学者一般将此书的成书上限定为1570年代(明
隆庆年间)。台湾学者
陈宗仁也支持这个观点。
此书记有往返
万丹苏丹(印尼
爪哇岛上)的五六条针路,而万丹是1568年独立建国,十六世纪70年代成为著名的港口,亦可推论此书成书不早于1570年代。
台湾学者
陈佳荣认为此书传抄底本为1537年
吴朴堂编撰的《渡海方程·海道针经》再所删节增补,而该底本又传抄
永乐年间著作。依比对前后著新增补资料等时序,删去
刘家港以北的国内航路,新增东洋针路(日本、
琉球王国、台湾、
菲律宾等地)为前著所无,1562年刻郑若曾《
筹海图编》―约1567年刻
郑舜功《日本一鉴》―《顺风相送》―约1598年刻慎
朱燮元《四夷广记》―约1685年《指南正法》一脉相承,推断此书约成书于16世纪末1593年。
学术思想
更路解析
在遗留至今的海道针经和
更路簿中,更数和针位为其主要内容,以更计程、以针位定向,共同引航海舶。此中,“更”作为一个标准里程单位告诉人们两地的大约距离,针位作为方向标告诉人们两地的大致方位,为人们通过针经和更路簿推断古代地名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可能。
1、更数的相对稳定性为地名定位提供前提条件
在“更”进入航海世界之前,航海书籍是以时间来计算航程的。由于航海活动的频繁,航海者对估算航程提出了更加精确的要求,于是用以计算航程的时间单位又从“昼夜”、“日”再细分到“更”,并规定“一昼夜为十更”,即所谓“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焚香几枝为度’,“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准”;“海道不可以里计,舟人分一昼夜为十更,故以‘更’计道里”。而后,随着以钟代香、
沙漏而成为海上计时工具,又有将1天分为12更,一更为五线的分法。一更是2小时,可航行一迈。
“刻”与“更”一样,但只指时间,而渔民用的“更”,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里程。“更”进入航海世界后,成为一个航程单位,实现以“更”计程。
对于定更法,史籍中有记载:
船在大洋,
风暴潮有顺逆,行驶有迟速,水程难辫。以木片于
船首投海中,人从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齐至,则更数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则为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则为过更,皆不合更也。持木片一块,在船头放入
海里,人即疾趋至船尾,其木片亦流至船尾者,此其气力相称,即可随漏以计更矣。更者每一登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枝数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从船面行,验风迅缓,定更多寨,可知船至某山洋界。
凡行船先看风汛急慢,流水顺逆。可明其法,则将片柴从船头丢下与人齐到船尾,可准更数,凡行船先看风汛顺逆。将片柴丢下水,人走船尾,此柴片齐到,为之上更,方可为准。这样,“更”由于它的相对精确性,很快运用于航海实践中。
在分析这些针路时,将“更”诠释成一个标准里程单位显然更为合理,而这也为人们从更路出发确定各个地点的相对位置提供了前提条件。
2、针路方位的确定性为地名定位提供可能性
指南针在中国运用的历史悠久。在《
西洋番国志》中有也有记载:“皆凿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明末海舶方兴
旱罗盘。
《顺风相送》中有取水法和下针法等内容,可见所用
罗盘仍为
水罗盘。但不论水罗盘还是早罗盘,其盘面所刻干支位置一样,所用定位原理亦同。
在干支位置上,一个罗盘共分24个方位,每一方位占15度:以12
地支中的“子”为正北向,而后右转,依次序将罗盘分成12等份;以
八卦中的艮、、坤、乾分列罗盘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方位,即罗盘的45度、135度、225度和315度4个方位;再以
顺时针方向分置壬癸、甲乙、丙丁、庚辛于子、卯、午、酉两旁。但由于在实际运用中,“指南针或单指,或指两间”,因此
罗盘虽仅24方位,却可作48方位使用。
罗盘的定位原理,主要利用罗盘的南北基准线、船的首位线、
磁针指向和罗盘方位之间的关系定向。在航行中,或者是将所要求的罗盘方位平行于船的轴线,而使磁针保持丝线的方位;或者是将丝线平行于船的轴线,而使磁针指向与所要求的罗盘方位相对的方向,例如以东北代替西北”。随着航海经验的累积,人们逐渐将罗盘南北线与船只轴线固定下来。
在阅读古代的针路簿时,有两种情况必须分清楚。如果航行时使用的是“将所要求的罗盘方位平行于船的轴线,而使磁针保持丝线的方位”这一定位法时,则记录的针位方向为船只实际航向;如果航行时使用的是“将丝线平行于船的轴线,而使
磁针指向与所要求的
罗盘方位相对的方向”这一定位法时,针经和
更路簿里所记载的方位是船只的实际航行时磁针所指的方位,这时船只的实际航线与罗盘针位同南北线的夹角
相等,但分处于南北线的两边,即罗盘针位为东南向时,船只的实际航向为西南向。
因此,在使用《顺风相送》中更路的记载推断船只的航行方向前,必须确定其使用于哪种定位法,然后方可结合定程更数,综合比较不同航线对于某一地名方位的记载,进而判断地名的位置。
后世影响
该书籍为
钓鱼岛的归属提供了鉴证,福建人最早发现了钓鱼岛列屿的存在,并予以命名,在《顺风相送》
手抄本中记载:“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
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此文献中,钓鱼岛名称为“钓鱼屿”。
影印版首次面世
长期以来,这两本书被珍藏在
博德利图书馆内,一般人难以一睹尊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华书局经过一年努力,出版了这两本书的仿真影印本,把它们带到伦敦书展,让各国读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2017年3月16日于
牛津大学举行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新书发布会上,最早记载
钓鱼岛的史籍《顺风相送》影印本首次面世,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华书局出版,为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