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城
安徽省阜阳市下辖镇
颖城,位于黄淮平原最南端,下辖30个乡镇、346个村委会,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
简介概述
城,地处淮河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全县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7万公顷,人口160万,辖30个乡镇、346个村(居)委会,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平原旅游县、煤电能源城
关屯乡
位于濒临淮河,东依半岗镇,北靠润河镇,西南与六安市市的霍邱县隔河相望。主要民族有汉族回族
关屯乡古时有“关州市”之称,是兵家战略要地。古时黄巢起义时曾在此“屯兵”数十万,现在还留有兵营古井数口,后人据此把此地称为“关屯”;著名历史遗迹有传说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住过的“清凉寺”及其放马饮水的“歪歪井”等。关屯乡人民勤劳朴实、敦厚正直、勇敢淳朴、热情好客,具有典型的“淮北市汉子”、“江淮淑女”的秉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正在为建设和谐,美好新关屯而不懈地努力奋斗着。
南照镇
南照镇位于颖城西南隅105国道与淮河交汇处,辖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人口4.91万。2006年gdp1.68亿元,财政收入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5元,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安徽省重点中心建制镇和安徽省第一批文明城镇。南照已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因有独特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
杨湖镇
杨湖镇是颍城标准建制镇之一,位于颍城东南部,东与鲁口镇接界,南靠淮河,隔河与寿县正阳关镇相望,西界颍河,隔河与王岗镇赛涧回族乡为邻,北邻黄坝乡江店孜镇。全镇总面积49.7平方公里,可耕地43521亩,总人口为53571人,下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民族有汉族回族
该镇平均海拔17.5米,地势低平,土质肥活,多为黄淤土和水稻土。全镇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适宜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红芋。蒜苔生产规模大,年种植面积20010亩,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蒜苔市场的兴起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杨湖古镇。在农业方面,按照高科技高投入的思路,全镇狠抓种植结构的调整,大力引时优良品种,全年粮食总产23966吨,农业总产值达8179万元。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底,全镇乡镇企业593家,其中集体18家,私营4家,联户或个体办571家,企业人员3100人,较好敢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乡镇企业总产值9573万元,上缴税金157万元。主要乡镇企业有塑料彩印厂,蓄电池厂、福利绣品厂、养鸡厂、月华卫生巾厂、轮窑厂及建材、粮食加工、农机维修、商店、浴池、旅社、饭店等。其中蓄电池厂,拥有固定资产112万元,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创利税22万元,成为该镇主要骨干企业;福利绣品厂,拥有固定资产90万元,年营销收入1100万元,创利税185万元,该厂产品有庄上用品、睡衣、童装、台布四大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省外贸包购包销,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和东欧地区,该厂是镇主要骨干企业。
该镇水陆交通便利,水上运输上通颍城、阜阳市等地,下达淮南市蚌埠市颍河入淮口的沫河口镇轮渡是颍城、寿县之间的水上通道。汽车运输十分便捷,夏(桥)杨(湖)路是杨湖镇通往102省道的主干公路,每天都有直达阜阳、淮南、合肥市上海市等地的班车,镇区内杨(湖)沫(口)路、杨(湖)鲁(口)路、杨(湖)江(店)路、杨(湖)黄(坝)路构成了村村相通的公路网络,实现乡村道路硬基础化。
广播、邮电有新发展,镇建广播电视差转台,各村建有广播室,有线电视和3800门程控电话覆盖率达80%。教育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全镇有中小学16所,其中中学3所,教职工85人,在校学生2630人;小学13所,教职工232人,在校学生5612人;幼儿园1所,教职工3人,幼儿34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普及率达98%fty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中小学均建了教学楼,教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镇建中心卫生院1所,增建医院住院部大楼1200平方米,病床120张,医院科室齐全,医疗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各村建有全作医疗室,基本上解决了群众防病治病问题。
集镇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对旧集镇进行改造,拓宽了中华街、胜利街、建设街、交通路等街道,投入资金4845万,建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200吨,保证了集镇人民饮用卫生水,建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务性建筑165400平方米,为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了条件,沿街维修兴建排水道27200米,配置路灯和绿化带等设施,使杨湖古镇旧貌换新颜。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4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1元,在镇党委书记、镇长为首的镇党委政府的率领下,立足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商贸,为杨湖经济的全面振兴而努力拼搏。
垂岗乡位于颍城东南,南临淮河,北靠沙河,东与王岗镇接壤,西与八里河镇毗邻,总面积26.7平方公里。
境内多低湖洼地,土质多为沙土或粘土,尤以粘土居多,地势平洼,土地较肥沃,适宜作物生长。
垂岗乡于1996年11月21日成立,下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3760人,以汉族人口为主,有回族等少数人民族。全乡总耕地面积30484亩,其中岗地13484亩,唐垛湖地17000亩。全乡共有中小学十所,教学楼面积8000多平方米,教职工299人,在校学生5000多人。“两基”教育正驶入快车道,教育教学管理日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较之以前改善很大。
文化工作始终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活力。组建了农民锣鼓队、花鼓灯等一些具有民族化、通俗化特点的文化活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2004年又投资15万元兴建了垂岗乡文化扶贫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收益很大
赛涧回族乡
赛涧原为颍城至古镇寿县正阳关镇的过路店孜,相传原河下有泉眼72眼,铺中祖师庙有3眼,其余多部分在穆台子至彭台子村后河内,天旱水浅时可见,大小如拳头、鸡蛋不等,其中有一大泉眼,喷射泉水,如山涧飞瀑倒悬,故有“赛涧流泉”之美称,乃“颍上八景”之一,清代曾于此设置驿铺,故名赛涧铺,现称赛涧,据“县志”载:明初属正阳关乡,清代乾隆属东六郡所,民国时期曾于此设乡,1949年建赛涧乡,1958年人民公社时,本乡撤销,辖区划为垂岗人民公社,1961年建区划社时,成立赛涧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本社同时撤销,1973年成立赛涧管理区,1979年建区划社时复建赛涧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中,更名为赛涧乡,隶属王岗区公社,1992年撤区并乡时为原王岗大镇的一个总支,1996年11月,成立赛涧乡,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赛涧回族乡
刘集乡
刘集乡位于虞城县东北部,浮龙湖南岸,东邻乔集乡,西靠田庙利民两乡,南与三庄接壤,北隔黄河故道与山东省单县相望。全乡辖23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196个村民组,总人口37000人,耕地67000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
刘集乡处于河南省与山东两省的交界,交通便利,利张公路自西向东从刘集乡中心境内穿过,新修建的刘集--田庙,刘集-三庄,刘集-贾寨-扶贫公路三条长达20公里的柏油路,与利张公路交汇,成十字架形,进一步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30米宽的东西大街路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的商品楼房耸立在大街两侧,对此大街的绿化美化工程近日将开始施工,将为刘集乡的面貌增添一新的亮点。程控电话已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率达8%。移动和联通两座通讯信号全部开通。全乡境内基本实现了移动无缝覆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刘集耕地面积广,地质肥沃,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宝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全,气候条件可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黄坝乡
黄坝乡位于颍城城东24公里处,东与毛集试验区夏集镇、焦岗乡交界,西和刘集乡杨湖镇接壤,南临鲁口镇,北连江店镇。全乡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51000亩,辖24个村委会,72个自然庄,8646户,35424口人,均系汉族。境内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不平,南洼北高,岗湖洼地多,易涝易旱。该乡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年降水有季节性变化,年际之间差异大,一般为夏季多,冬季少,春雨多于秋雨,个别年份降水强度大,暴雨多集中在6—8月份,降水不均,易造成旱涝灾害。
古城乡
古城乡位于颍城城北部15.5公里处,东临谢桥镇,西靠江口镇,南至颍河黄桥镇交接,北到济河与陈桥镇为邻。全乡总面积57.2平方公里,耕地48750亩,辖19个行政村,113个自然庄,8976户,38426口人,全系汉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刘庄煤矿的开发建设,古城正逐步成为颍上县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城乡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小麦、大豆、红芋、玉米,煤矿储存量高达15.6亿吨,1992年建乡以来,全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先后修筑了一批主干道路连接着城镇和乡村,通讯网络覆盖全乡,广播电视通连千家万户。乡委、乡政府正带领全乡人民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
古城乡地处阜淮铁路北侧,224省道东侧,距颍上火车站仅4.2公里,交通便捷、市场活跃。计划中的颍上县至莲花寺的快速通道贯穿古城全境,古城将成为颍上北部主要的商业物流集散地。古城乡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刘庄煤矿移民安置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新集镇
新集镇位于颍城城西北22.5公里的颍河右岸,东与建颍乡接界,西与六十铺镇为邻,南与西三十铺镇相连,北隔河与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相望。全镇总面积51.44平方公里,耕地2816公顷,下辖18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16个自然村,11730户,42666人。该镇原属新集区,1992年3月撤区并乡,由原新集区辖新集镇、蒋庄乡合并成新集镇,党政机关所在地新集。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5361万元,财政收入1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9元。境内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红芋、玉米、棉花、芝麻、蓖麻和各类蔬菜、瓜果等。主要乡镇企业有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13加。主要公路有三条:新余路和102省道相通,颍口路横穿境内,新建路沟通镇东部各村。新集镇有小学16所,中学3所,中心幼儿园1所。全镇广播站1个。
六十铺镇
六十铺镇是安徽省中心建制镇、阜阳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地处105国道与102省道交汇处,1992年设镇。距阜阳市区30km,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阜阳市牛羊肉生产基地。古称夷陵镇,两千年前为楚国疆域。东起农林村桃花店与三十铺镇相邻,西与五十铺乡接壤,南临红星镇,北靠沙河,与新集镇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8.5m左右,最高点30.1m左右,为颍上县最高处。国土面积82.5km2,总人口56840人,耕地面积5271公顷,下辖24个村民委员会,有汉、回两个民族,回族居民主要分布在农林村桃花店。
六十铺镇历史悠久,拥有如九里姑墩、东王庙、太岁庙等许多古迹,但因战乱和历史原因已不存在。姚庄村有棵同根九株皂角树,因古语有“人无十全,树无九丫”,较为神奇,固被群众称为九仙树。六十铺镇是商贸型中心镇。拥有造纸、化工、牛羊肉屠宰加工、小商品批发、家具家电批发、粉丝加工等优势。主要农作物优质小麦、玉蜀黍属、芝麻、薄荷、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六十铺、姚庄、农林、赵庄等村。
耿棚镇
耿棚镇古称“双桥集”,因一耿姓居民在此搭棚卖茶后兴集而得名,为老区大镇,1992年3月撤区并镇,成立耿棚镇。耿棚镇距颍城西南17.5公里处,颍城至润河、颍城至红星二条县乡道穿境而过,土地航测90.8平方公里,人口73153人,耕地面积80197亩,下辖35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1个林场。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紧临小润河湾和第三湖,土质为砂岩漏水土层,是颍颖城面积、人口较大的三个乡镇之一,也是颍上县县农作物麦薯连作的主产区。
夏桥镇
夏桥镇紧靠颍城城东部,南依颍河,北接谢桥镇,东临靠城关镇。中贯102省道,灰沟(又名光辉河)自北向南流经该镇。全镇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66567亩,辖30个村委会,198个自然庄,13875户,56127口人,以汉族为主,间有回族。全镇地势中部高,南北部偏低。地处淮北平原南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2213.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23.8毫米,雨量充沛,适于多种农作物繁育。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5821万元,农民纯收入1443元,人均财政收入176元,个人存款总额4679万元。一九九一年三月,撤区并镇,由原夏桥乡、王桥乡、新河乡合并成立夏桥镇
江店孜镇位于颍城东25公里处,是阜阳市东大门,交通便利,102省道横穿全境12公里,北距黄桥火车站2公里,镇内道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晴雨路。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1530亩,1个社区居委会,9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庄,12289户,总人口5.1万人,有汉、回、朝鲜族;1987年为江店区公所,辖江店乡、姜岳乡、关路陈乡、黄坝乡、小店乡五个小乡,1992年3月撤区并乡,将原江店区的江店乡、姜岳乡、关路陈乡并为江店孜镇。该镇地处淮北平原南部,气候温和湿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适应各种作物的生长。全镇电信业飞速发展,开通了图文传真、移动电话、英特网,程控电话覆盖全镇,已达7100多门,建移动通讯基站2个、联通基站1个;全镇已完成低压线路整改,电价大幅降低;有线电视覆盖江店商贸城,村村建立了广播室;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建农民文化广场1个,有少林文武体校1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3所中学,小学20所,在校学生8800多人,镇直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适龄儿入学率达99.8%,成人脱盲率达98%。镇内有卫生院3所,其中江店中心卫生院被评为一等甲级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方便群众防病就医。
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40元。主要盛产小麦、水稻、棉花,常年种植水稻6.5万亩、小麦6万亩,2006年粮食总产55767吨;1994年获阜阳市“粮食单产状元镇”称号。油料、棉花、池藕等经济作物面积有所扩大。蒋郢养猪专业村,全村养猪200头以上的有20户,人均养猪10头,户均养牛2头,利用猪粪、牛粪发展甲烷120多家。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是以大米、小麦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以大米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30家。
集镇建设飞速发展。1999年引资8000万元,利用废弃地建造一座集办公、商贸、居住、娱乐于一体的商贸城,总占地面积260亩,三纵四横七条街,铺设水泥路面5万平方米,下水道6千米,绿化面积占城区面积的21%,城内水、电、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五通,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入住工商户300多家,市场启动以来,房价彪升,生意兴隆。
江店大米质优米香,口感纯正,远销湖北、辽宁等全国18个省、市,是各地米商采购的“优质米仓”,远近闻名的大米集散地。
该镇还有一个宝贝——双集古井。相传为竹林七贤所掘,井水甘甜,过杯口而不溢。双集酒业有限公司用此水酿造的竹林系列酒,因口感好、不冲头而受到市场的欢迎。双集茶社已发展到13家,远近小有名气。2006年与南京沃华骨制品有限公司签定1300万元双集茶文化综合开发项目,茶文化一条街建房共120套。目前,双集古井保护和开发建、农民文化广场建设、敬老院建设、茶社一条街和娱乐建设五个项目正在实施。另外南京沃华骨制品有限公司与通过实地考察,商定了500万元双集酒厂投资意向,力争年底双集酒厂正式投产。
颍龙少林武校紧靠102省道,学校在现任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关怀下,由其胞兄刘应保创办,占地35亩,是国内唯一一家由少林寺扶持开办的文武学校,为少林寺少林武僧团的培训基地,武术课全部由少林寺委派少林武僧团高僧亲自担任,在校教师16人,武术教练15人,学生500多人,来自全国9个省市,人数逐年猛增。学校已输送20多人到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武僧团任教,并有30多人随少林寺武僧团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巡回演出,该校已被少林寺授予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国际交流培训
迪沟镇
[行政区划概况]
迪沟外埠位于颍城东北部,北靠西淝河,南监济河,与淮南市凤台、州市利辛两县接壤。224省道颍利路纵贯全境。总面积58.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和1个迪沟经济开发区。3.4万人,4.1万亩耕地。迪沟镇的前身是汤店乡,1999年12月改乡为镇。
[自然资源丰富]
迪沟,土肥水甘,物产丰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红芋、棉花、西瓜等。水资源充裕,境内有谢展河、光明沟、截岗沟、庙黄沟等8条主要水系,发展水产养殖和灌溉农业有天然优势。交通优势明显,南与合阜、北与界阜蚌高速公路相接,镇村公路连网,全部柏油路面。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年产600万吨的谢桥煤矿和年产800万吨的刘庄煤矿的首采区处于迪沟镇境内。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0810万元,财政收入276万元。农村经济结构高速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03年农业总产值达10946万元,粮食、棉花、油料和肉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016吨、78吨、60吨和1500吨,粮经比例由1992年的7.1:1,调整到4.2:1。林业生产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运行技师逐年提高。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商贸流通繁荣活跃。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2003年,面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积极抓好生产自救,实施午季损失秋季补,全年损失秋种补。改种了2万亩高产玉米,补种了8000亩日本夏阳白、5000亩美国西芹,利用1.2万亩林带、1.5万亩玉米秸秆、5000亩牧草,分期实施了45万只走地鸡养殖。购牛羊进行补栏,年末黄牛达1.1万头、山羊8.6万只,实现户均10只山羊、2头牛。秋种结构调整,打破原农业生产旧有格局,把全镇近6万亩土地划分订单小麦种植、高产攻关小麦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和杨属种植四大区域。
[改革开放不断扩大]
企业改制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卖断产权、盘活存量、以商引商,走出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姜庄、铁古、前彭三大轮窑厂扭亏增盈。个私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经营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的有9家,50-100万元的有16家,10-50万元的有48家,10万元以下的有65家。1992年以来,共引进外资达3.5亿元。特别是2003年,引进了新阳光大酒店、6家规模达50万元以上的医院、菏泽市巨野天康面粉厂、淮北市顺发养猪厂、金阳光食品厂、镇江陈醋厂、聊城市种鸡厂、商丘市晶大饲料厂、亚森木材厂、黄牛养殖厂等38家民营企业。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2003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00万元。建成了3平方公里的迪沟镇,“四纵四横”宽42米的八条水泥街道,黄牛、服装、鞋类三大专业市场,迪沟农民文化广场,佛教圣地竹音寺,旅游胜地生态公园,民营工业园区和10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实现了水、电、路、讯、车等“八通”,建成移动和联通两座通讯基站,改造农村低压线路7000多米,投入300多万元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沿湾圩堤治理工程。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3年全镇农民为均纯收入1836元。城镇住宅和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28平方米,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农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依法治镇不断强化]
实施了依法治镇方略,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自学坚持依法行政,接受为民群众监督,主动咨询和听取人大和社会各界意见。加强了制度建设,推选了政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务公开。普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广大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经济发展。
迪沟镇简介
迪沟经济开发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县东北的迪沟境内,与淮南市凤台、亳州市利辛两县接壤。全镇总面积58.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和1个迪沟经济开发区,近4万口人。
交通和资源优势
空有阜阳飞机场,水有颍上船闸,陆有阜六(阜阳-六安)、合阜(合肥-阜阳)、阜展(阜阳-展沟)、阜谢(阜阳-谢桥)、界阜蚌(界首-阜阳-蚌埠市)等高速和高级公路形成的交通网络,224省道颍利路纵贯全境,镇村公路大循环,全部柏油路面。周边谢桥、刘庄、罗园、丁集、钱庙、张集、展沟、顾桥等特大型煤矿和年产800万吨的刘庄煤矿的首采区都处在该境内。为迪沟镇和迪沟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经济和社会发展
迪沟镇是传统农业镇。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生态绿色环保农业,走“农村城镇化和农游合一”的发展路子,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全镇招商引资总额3亿多元,个私经济经营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的有36家,50万元以上的近百家。建成了2平方公里的个私工业园区。从聊城市种鸡厂引进,建成了规模达2万套的养鸡厂;从河南周口进港猪厂引进,建成了规模达500头的养猪厂;引进了投资达300万元的商丘市晶大综合饲料厂;由迪沟留美学生桑牛利引进外资60万美元建成了规模达500头的黄牛养殖厂。还有亚森木材加工厂菏泽市巨野天康面粉厂、淮北顺发养猪厂、三星级新阳光大酒店等。迪沟开发区以社会办城镇为主线,按照“以商贸促旅游主、以旅游活商贸”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总投资4.5亿元,建成了“四纵四横”八条水泥街道,3.5万伏变电所,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民广场,现代化的迪沟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功能齐全、可容纳2000人的科技培训中心礼堂。完善了供排水系统,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网,建成了移动、联通两个通讯基站,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移动通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公交车等八通。三大专业市场辐射半径达45公里,年交易额近亿元,特别是肉类批发市场日交易量达百头,春节期间高达500头左右。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完善“两园一区”,即生态公园竹音寺公园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生态园以动物繁育为宗旨,引进了40多种野生动物,栽植了300多种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竹音寺为园林式、生态型旅游胜地,500罗汉堂成为新的旅游亮点。开发区建成了绿化带14条,草坪160亩,整个开发区林木覆盖率达54%,人均占有绿地90多平方米。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即将申报成功。
发展和远景目标
预计到2010年,全镇将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规模化。迪沟开发区固定居住人口达到5万人的规模,逐步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商贸重镇。
江口镇
地理位置:江口镇位于颍城的西北部,西与颍东区杨楼、新乌江乡相邻,北与利辛板集、胡集乡接壤,东与本县陈桥、古城乡镇相连,南与本县建颍乡颍河相望。
地理特征: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地表高程26米,高差只有1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5.1c°,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平均无霜期221天。境内河沟纵横,南靠颍河,北邻苏沟,济河横贯其中,乌江河至北向南注入颍河,与大、中、小沟构成水利网络。
人口: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76873。以汉族为主,有极少数回、苗、傣、布衣、朝鲜等少数民族。有少数群众信仰基督教及佛教,约2000名基督教信仰者在批准的四个堂点内“守礼拜”,极少数佛教信陡在批准开设的观音寺内初一、十五活动。
耕地;全镇耕地面积74835亩,土壤分为三种类型,南部沿颍河一带系沙和沙淤混合土,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济河以北地区为黑土岗地,约占40%,中部是淤地占40%。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行政区划:镇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村建有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情况各自建立若干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据历史记载,江口岸夏商时代属河南省地,称慎城遗址(既北古城遗址),北宋时期称江陂镇,明初为颍阳乡,清未称县北乡五部,民国时期属江口区,解放后一直是区(大公社)所在地,在1991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江口区所辖七个乡镇中的乌江、马圩、江口三个小乡镇并成现在的江口镇,办公地点设在原江口区所在地。
润河镇
润河镇位于颍城城西南部约20公里处的淮河左岸,东与半岗镇接壤,西南以淮河为界,隔河与霍邱县相望,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34亩,辖30个村民委员会,三个街道居委会,124个自然庄,居民15341户,60692口人,其中男31560、女28132,非农人口5448,农业人口55514,主要是汉族回族。全镇西高东低,南岗北湖,逐渐形成坡形平原。沿岗堤以西的岗冲地和小河湾、孔家湾、第三湖的湖洼地约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润河集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镇党委、政府机关所在地。润河集古称双庙集,清乾隆划归南四都所管辖,后因小润河由集西入淮,改双庙集为润河集。解放后一直是区、人民公社、镇机关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组建润河镇。2001年初,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配套进行乡镇机构改革组建新的党政机构,事业单位由原有七站八所,撤销合并为五站一所,全镇机关事业单位共分流247人。政府职能得到有效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发展。
该镇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剪纸艺术尤为突出。田铺村的陶玉英擅长剪纸,她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的动物栩栩如生,剪出的人物惟妙惟肖。她的剪纸作品深受广大爱好者的好评,曾多次代表我镇参加过省、市、县剪纸大赛,每次都载誉而归。
颍城润河镇颍光特优米开展公司与润河镇黄洋村联合开发种植优质水稻8号,该品种是绿色食品,产品市场销路广。颍光特优米开发公司与黄洋村签订了订单农业2000亩,回收价高于其他水稻0.2元/斤,提高了种植效益。
双洋村大力改造低产田,调整种植业结构,栽植优质果树蒙阳红石榴,同时套种高产亿元大豆,亩均600斤,增加了农民收入。
建颍乡
建颍乡位于颍城西北部,是1992年撤区并乡后由新集区、城郊区的3个小乡合并成立的乡镇,总面积79.73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201个自然村,现有人口62109人。多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负重拼搏,着力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式各样的“三农”问题,实现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建颍乡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三面环河,境内大中沟13条、湖泊4个:班草湖、聂家湖、柴湖、马匹湖等,其中班草湖面积达32010亩。1995年在湖底开挖3000亩精养鱼塘,尚有5002.5亩低湖洼地等待开发。四湖一洼(张小洼)面积占全乡可耕地面积的84%,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23℃,年平均无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多集中于6—8月份,为汛期。
建颍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史上养育了齐国名相管仲,当地流传着许多管仲和鲍叔牙的童年故事;近现代又涌现出以官俊亭为代表的一代名流。冠于颍上八景之首的“文地春风”在境内文颍村。班草湖古名为班超府,为西汉班超故里,后因地壳下沉,沉府为湖,后人为纪念班超,把下沉后的湖泊定名为班草湖。如今的班草湖经过开发治理精养塘连成片,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成为人们休闲、垂钓的娱乐场所。
经济发展
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4758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2亿元,财政收入由1989年的187.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365元上升到2005年的1857元。经粮比例由2001年的1:45提高到1:33;蓄禽养殖占农民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46%;劳务收入由2001年的6700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9600万元;2002年到2004年减免农业税298.0018万元,2004、2005年累计发放粮补资金114.0876万元。
“十一五”发展目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1亿元,平均增长7.3%,财政收入559.43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60元平均增长6.7%,劳务收入力争突破1.26亿元人人享受初级保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础建设:灌溉面积达到70%旱涝保收田达6万亩;新修公路28条,通车里程达到117公里。
建颍乡是农业大乡,盛产小麦、大豆、红芋、玉米、棉花等。管谷村的反季节蔬菜、西部的延秋辣椒和班草湖沿岸的编织远近闻名。
建颍乡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饲料、饲草资源优势,在全县首屈一指,利于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全乡交通便利,乡村公路网即将建成,目前通车累计达49公里;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程控、村村通广播电已经基本达到,建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祥和、民风淳朴,是外资外商投资兴业的一方沃土。
五十铺乡
五十铺乡位于颍城最西部,北接阜阳市颍东区,西邻阜南县和阜阳颍州区,东连六十铺镇。全乡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4.6万亩,人口3.6万,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105个自然庄,189个村民小组,居民有汉族回族。农业全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芋、油菜等,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25689吨,近几年来,乡重视科技兴农,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小苗和大赵村的3500亩良种繁育,已成为阜阳市丰乐种业公司的重要基地。2005年全乡新栽植杨属4200亩,全乡林地占整个面积的21%。全乡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也较快,2005年生猪存栏11926头,耕牛存栏422头,羊存栏7632只。家禽存笼49590羽,水产量190吨。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6883万元,财政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
盛堂乡
盛堂乡位于颍城西南8公里处,南临第三湖,北靠柳沟湾,西与耿棚接壤,东与颍河八里河镇毗邻,面积52平方公里,计税地亩36648亩,下辖21个行政村,9789户,37093口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分布在边远村队,该乡岗地交错,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为汛期。
慎城镇成立于2005年11月8日。由颍河乡、城关镇以及夏桥镇的四个行政村(沙北、朱岗、杨台、江岗)组成。该镇位于颍城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全镇辖43个行政村,9个社区,15.2万多人口,6万多亩耕地,总面积87.8平方公里。辖区内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境内有颍河、宋沟湖、柳沟、五里湖、曹池沟五大水系及流域。土地高低悬殊,沙淤土、沙土和粘土相间。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组建后的慎城镇经济发展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优势。辖区内有阜阳市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小麦良种基地。
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水陆交通便利,沙颍河贯穿境内,上通阜阳等地,下至沫河口镇淮河,四季通航,颍上县船闸工程的开工必将给水上运输开通绿色通道。105国道、102省道与224省道在境内交汇,以颍城为中心的县乡公路辐射四面八方。城区内公共汽车、出租车为群众出行带来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是市场建设的优势。社区路面全部水泥化、沿街楼房式样别致,造型美观,主街道路灯华美,下水道、绿化带等设施齐全,配以金三角地区、南园、畅园、长聚园、管仲公园、邮政广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管仲农贸大市场、城南农贸市场、龙门小百货批发市场、罗桥服装大市场、三八星地大卖场、千百意购物中心、管仲商贸城、二新街粮油市场、蔬菜副食品市场及各种超市、专卖店、宾馆、饮食店布满全城。
慎城镇经济发展环境优越,颍上县工业园区位于该镇境内,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颍上县城北新区扩建、颍上船闸工程必将为该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镇基本形成了木材、食品、编织、运输、建材等五大支柱工业体系。
颍城是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保的故乡,慎城镇历史悠久,漫漫的历史长河给慎城留下了管鲍祠、驻驿亭、清真寺、文庙大成殿、魁星楼、管墩步月、东堤柳浪、梧风疏雨、飞龙横亘等丰富人文景观。花鼓灯、彩车灯、彩船、舞狮、舞龙、马叉会、彩轿、肘阁、三仙会、跑驴等数十种民间艺术,在慎城久演不衰。众多的遗址古迹是颍上县历史演进的见证,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是颍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慎城人杰地灵,从革命烈士宋吉生、赵文彬至张尚贤、曹立志,从历史人物管仲、鲍叔牙到知名人士许敬涵、名中医马鲁廷先生,都颍城历史增添了光辉。勤劳朴实的慎城人民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竭诚与海内外朋友和有识之士合作,携手发展,共创美好的明天。
慎城镇
慎城镇的特色企业
颍城健发工艺品编织有限公司
颍城健发工艺品编织有限公司是93年成立的股份公司,2001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6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58万元,年出口创汇40万美元,年利税38万元。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在本县的半岗、王岗、垂岗、润河及、山东省临术有1600多户为公司常年编货。
五里村木材加工厂
慎城镇五里村木材加工市场位于颍利路边,由五里村和外商合资15万元于97年建成投产,99年初具规模,主要生产毛板、光板和板皮等产品。目前,已形成板材加工厂28家,年产板材96万张,年产值864万元,年创利润72万元,上交利税51万元,安置富余劳动力300多人,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854元。
管氏面制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位于102省道北侧,原名“慎城面粉厂”,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拥有职工人数74人的私营企业。法人代表管士喜。现有固定资产550万元,拥有面粉、面条快餐面、淀粉、粉丝等六条自动生活流水线,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年创利润40余万元,主要产品有“慎城”系列面粉、“慎城”系列挂面、“管氏”方便面及淀粉、粉丝、去皮次粉等。是我县首家获得国家授予“市场准入资格证书”的企业。
日月商贸有限公司
安徽颍城日月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规范化集团企业,下设日月超市公司和日月面粉公司,集生产加工、商品零售、批发为一体,现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年生产值、营业额近2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安置社会就业及分流下岗人员就业200余人。
日月超市公司属大型连锁企业,下属八个连锁分店和一个规模型配送中心,二00三年又成功与上海华联超市总部成功合作,新增上海华联超市颍上连锁店,华联超市集餐饮、购物、休闲于一体,公司总营业面积近20000平方米,经营商品达二万余种,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公司始终坚持价格优惠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以朴实无华的形象在阜阳商界悄然崛起,连年为颍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荣获“安徽省民营百强企业”、“安徽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
颍城同达汽运有限责任公司
颍城同达汽运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于1998年,公司坐落在颍城二新北路102省道北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曾多次被市、县、城关镇授予先进企业,被中国品牌发展促进会确认为中国知名品牌推荐单位。2001年先后被阜阳市评为青年文明号和省光彩之星等称号。同达汽运有限责任公司集汽车销售、客运站、货物运输、大中小汽车修理、修配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颍上县慎城镇詹家岗村
颍城慎城镇詹家岗村位于颍城东郊的城乡结合部,102省道穿村而过,一个自然村庄,15个村民小组,468户、1617口人,耕地面积19亩。
詹家岗人在支部书记金汉明、金莹莹二位同志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全面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抓思想道德教育,抓法制教育,抓学校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一方面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计划生育,抓村容村貌的改造,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同步发展。集体企业已发展到10多项,集体总资产达3800万元,年创利税200万元左右,年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其中集体企业收入占98%以上,跨入全省百强,全市十强行列。全村自九一年以来,没有发生政治、刑事、治安案件和其他责任事故。多年来,一直被省、市、县评为“安徽省先进集体”、“带领群众奔小康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计划生育合格村”等,全村实现了农民上缴无负担、小学上学全免费和电话村。村两委以文明小康村建设为目标,全村自筹资金500万元,建小康住宅楼5400平方米,围墙810米,牌楼式村标1个,门楼24处,封闭式下水道870米,栽植各种花木8万余棵,草坪4500平方米,绿化带3500米。马路上安装了豪华路灯,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紧靠村庄西边颍河堤脚下100余亩湖滩洼地,经过综合开发治理,变成精养鱼塘,栽植果树和花木一万余株,形成了集鱼果生产和游乐为一体的生态公园,为村民和周围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概述
关屯乡
南照镇
杨湖镇
赛涧回族乡
刘集乡
黄坝乡
古城乡
新集镇
六十铺镇
耿棚镇
夏桥镇
迪沟镇
江口镇
润河镇
建颍乡
五十铺乡
盛堂乡
慎城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