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
中国内地女演员
于蓝(1921年6月3日—2020年6月27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国内地女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1940年于蓝被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正式专业演员,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革命文艺生涯。在鲁艺实验剧团,于蓝先后参加演出了话剧《佃户》、《求婚》、五幕话剧《粮食》、苏联话剧《带枪的人》等带有陕北地区浓郁地方特色的秧歌剧。1945年在东北文工一团参加了《血泪仇》、《日出》等舞台剧的演出。1946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表演艺木生涯。1949年主演了第一部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白衣战士》,扮演了女主角——医疗队队长庄毅,该片让于蓝受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嘉奖,邓颖超同志亲自向于蓝颁奖。1953年,她和于是之合作主演了由冼群执导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龙须沟》,她刻画了一位热爱自己丈夫和生活的北京妇女“程娘子”;195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两年,师从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学习表演理论;1956年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期间参加了《同甘共苦》《小市民》《百丑图》等话剧的演出,同年又与胡思庆、任德耀合作执导根据周立波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多幕同名话剧《暴风骤雨》。1961年于蓝与水华导演合作电影《革命家庭》,其中《革命家庭》是于蓝与丈夫田方在银幕上的唯一一次合作,于蓝在《革命家庭》中成功塑造坚强的红色母亲周莲,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62年被文化部定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1965年2月1日,她在《红岩》改编的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烈士江姐的光辉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女性形象,而且于蓝也是影片最初的编剧。1973年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被安排跟田方一起负责北影厂编导室工作。于蓝在1974年主演完《侦察兵》后,她发现自己脸上有个伤疤,已不能自如地控制表情,于是遗憾地与银幕告别,转去学习导演,并在1978年执导了处女作《萨里玛珂》。1982年于蓝在《电影故事》第6期发表文章《为儿童电影献身》等多篇文章。1993年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1995年获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2001年才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离休,同年获第9届中国电影童牛奖孺子牛奖”。2020年6月27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2021年5月,入围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女演员奖;8月,荣获第30届华鼎奖致敬伟大征程全国优秀女演员;10月30日,其参演的纪录片《演员》在中国大陆上映。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22年,于蓝跟随父母居住在哈尔滨市;1928年入学;1929年母亲去世,于蓝只身投奔在沈阳市老家的祖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随继母逃难到张家口市读高小;1934年考进河北女师学院中学部初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辍学;1938年从日寇占领的北平市徒步爬越妙峰山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后抵达延安市,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此时年仅17岁;之后被她的同窗好友母亲将她的原名“于佩文”改名为“于蓝”,寓意是: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由于她普通话说得好,就被派去参加抗日题材的话剧演出,随后调任鲁迅美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于蓝在“鲁艺”时期下乡为群众表演话剧的经历,启蒙了她的文艺思想。
演艺经历
于蓝曾在学校参加业余演出活动,1940年3月正式从事文艺工作,担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革命文艺生涯,在鲁艺实验剧团,于蓝先后参加演出了话剧《佃户》《求婚》、五幕话剧《粮食》、苏联话刷《带枪的人》等带有陕北浓郁地方特色的秧歌剧;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东北干部团到达沈阳市,加入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曾演出《血泪仇》《日出》等舞台剧。1946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摄制的筹备工作,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期训练班指导员。1949年主演了第一部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白衣战士》,扮演了女主角——医疗队队长庄毅,该片让于蓝受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嘉奖,邓颖超同志亲自向于蓝颁奖。1950年3月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1951年3月8日,其主演的第二部影视作品《翠岗红旗》在大陆上映,于蓝演绎了始终关怀革命的中国工农红军家属“向五儿”,与张骏祥导演的这次合作让她终于找到了拍电影的感觉,截止2023年12月,在美团猫眼电影获得6.1分。1953年,她和于是之合作主演了由冼群执导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龙须沟》,她刻画了一位热爱自己丈夫和生活的北京妇女“程娘子”;195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两年,师从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学习表演理论;1956年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期间参加了《同甘共苦》《小市民》《百丑图》等话剧的演出,同年又与胡思庆、任德耀合作执导根据周立波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多幕同名话剧《暴风骤雨》。
1959年10月6日,与谢添马薇联合主演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林家铺子》上映,在片中饰演与儿子阿毛相依为命的穷苦张寡妇;1961年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之后,于蓝与张水华导演合作电影《革命家庭》,其中《革命家庭》是于蓝与丈夫田方在银幕上的唯一一次合作,于蓝在《革命家庭》中成功塑造坚强的红色母亲周莲,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周总理也赞扬她的表演,在某次电影会议上亲切握住于蓝的手,当着大家说道:“于蓝演了个好妈妈!”。经历过磨炼,于蓝的演艺巅峰,也很快到来了。同年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小说《红岩》的连载,和水华导演一起决定将《红岩》改编成电影,他们一同到北戴河区重庆市等地采访,与《红岩》作者交谈,整理出30多万字的笔记,前后写了三稿剧本;后来,在夏衍左作家的帮助下成功改写剧本。1962年被文化部定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文革期间和丈夫田方同时被打倒并遭残酷批斗,之后下放到北京郊区大兴区天堂河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五七干校”参加劳动。1965年2月1日,她在《红岩》改编的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烈士江姐的光辉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女性形象,而且于蓝也是影片最初的编剧,“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我也知道,但我是绝不能告诉敌人的。”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坚定说出的台词振聋发聩,被广大观众铭记于心,后来于蓝成了“江姐”的代名词。回忆这部影片时,于蓝说:“江姐走了我似乎成了她了,我挺不好意思的”,“我希望大家忘记我,只记住江姐。”于蓝起初饰演江姐很困惑,后来慢慢抓住了江姐身上的复杂特质:在家庭里是温柔女性,在监狱里是坚强战士,最终她以真实自然的表演状态演绎出了这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女性形象;在电影结尾江姐和许云峰共赴刑场,《国际歌》的壮烈旋律响起,他们的背后是高山与松柏,这是于蓝最满意的一场戏,她说每看一遍就感到“激动、入戏”《烈火中永生》铸就了于蓝的高光时刻。1973年回到北影厂,被安排跟田方一起负责北影厂编导室工作。于蓝在1974年主演完《侦察兵》后,她发现自己脸上有个伤疤,已不能自如地控制表情,这是她在干校劳动期间,从房顶上摔下,脸部摔伤导致的,于是只能遗憾地与银幕告别,转去学习导演,并在1978年和李伟合作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萨里玛珂》。
60岁那年,于蓝走向了她的第三片蓝天:投身儿童电影事业,从无到有,创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一直干到了80岁。1981年5月23日,于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寄语张瑜——写在首届电影“金鸡奖”评选之际》。1981年,于蓝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北京儿影后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儿影厂创立之初,于蓝积极组织创作团队拍摄儿童片,《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少年彭德怀》等一系列作品斩获了国内外电影节的众多奖项;其中拍摄的《四个小伙伴》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4佳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应声阿哥》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少年彭德怀》获1986年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但是于蓝不满意,因为儿童片在国内发行放映情况不佳,她曾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是儿童电影的头头,却不能给孩子们送去丰富多彩的儿童片。我愧对三亿儿童。越到节日,我越痛苦。但儿影厂厂小力薄,难孚众望。”于蓝力求提升儿童电影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为少年儿童提供电影艺术的精神食粮,她也年复一年奔走号召众人对儿童电影的关注。1982年于蓝在《电影故事》第6期发表文章《为儿童电影献身》等多篇文章。之后,她发起成立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创立儿童电影“中国电影童牛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提交促进儿童电影发展的相关提案;撰文疾呼“救救儿童电影”。1987年于蓝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积极热忱地致力于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1988年任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理事、执委。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历任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创办了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推广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倾注了满腔热情。1992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1995年获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
于蓝从 60岁本该退休的年龄又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离休。离休后,她继续关注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在她的直接关心下,恢复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品牌,拍摄了儿童励志片《旋风女队》,影片深受儿童喜爱,并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之后更是大力支持中影集团优秀电影文化传承系列工程,积极参加影史纪录项目《口述历史》的拍摄,并为中影集团内部刊物《中影史料》题写刊名。2001年获第9届中国电影童牛奖“孺子牛奖”。2003年5月15日,其参演喜剧电影《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在大陆上映,2005年获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5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同年担任配音的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在中国大陆上映;还获得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第11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于蓝积极参政议政,就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问题、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电影发展问题、少年儿童教育问题、帮扶贫困地区农民脱贫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她还积极促进两岸电影人的交流,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工作。2009年与张一山成龙等共同出演喜剧电影《寻找成龙》;同年与杨利伟、于洋共同主演儿童电影《锦绣花园》;随后获得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此外还获得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领奖时她说:“我为党的事业,为电影事业只是做了非常少的工作”;同年被列入“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2018年出演由江平李作楠联合执导的剧情电影《那些女人》;2019年与秦怡田华等联合主演由四位年轻新锐导演执导的“养老、孝老、敬老”主题电影《一切如你》,片名《一切如你》由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题写,电影中“如果你忘记时间,我会为你讲述从前”的深情表白,将影片对于亲情和陪伴的关注诠释得淋漓尽致;同年,97岁高龄的她还出席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周,共商儿童电影发展未来。2020年6月28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于蓝的小儿子、著名电影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发文确认了这个消息;随后八一厂原厂长、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中影集团、长影集团以及陈数曹可凡、张一山、倪萍等文艺界人士纷纷发文悼念。
2021年5月,入围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女演员奖;8月,荣获第30届华鼎奖致敬伟大征程全国优秀女演员;10月30日,其参演的纪录片《演员》在中国大陆上映。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29年母亲去世,于蓝只身投奔在沈阳市老家的祖父。1947年12月儿子田新新出生,于蓝本来希望大儿子能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后来,他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录音师;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作品几乎都是田新新做前期录音;还有李谷一毛阿敏韦唯刘欢蔡国庆等歌唱家的演出,田新新也都有参与录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新新是录音界一把响当当的好手;当时轰动一时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就是他录的音。
1952年第二个儿子田壮壮出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仅14岁的田壮壮就经历了那场动乱的洗礼,上山下乡、参军入伍,但也积累了不少文学方面的知识;1975年,田壮壮复员被分配到农影厂工作。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田壮壮报考考北京电影学院;当时他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最终在于蓝的支持下成功报考并成为之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作为自中国影史最灿烂夺目的北电导演系78班出身的学生,拍出过超越时代的《猎场札撒》《盗马贼》《蓝风筝》等名作,助力过第六代导演的横空出世,作为导演、监制、演员、北电教授皆有瞩目成就——他是功成名遂、令人尊敬的电影大师。
情感生活
于蓝在观看文工团演出的舞台剧《到马德里去》时,发现舞台上那个有着深眼神的人,正是自己一直敬仰的演员田方。于蓝与田方相识在延河岸边,1940年,19岁的于蓝与29岁的田方在延安喜结连理。1949年4月20日,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10月1日改名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为田方,田方还曾参加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相继在文化部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等担任领导职务,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还在《革命家庭》《风从东方来》《英雄儿女》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以正直的领导作风、朴素的人格魅力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备受尊重与爱戴。
1974年8月27日田方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终年63岁。
健康状况
1969年底,她在北影厂“五七”干校修理农场屋顶时,因太阳毒晒而突然晕倒,不幸跌落下,诊断为腰椎滑脱和脑震荡。“当时面部摔伤,下嘴唇缝了五针,右边的脸部肌肉受伤,恢复后神经受到损害,有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抽搐,两个月后才能下床走动。1983 年冬天。时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于蓝照例早早上班,开门后由于门的反弹力过猛,手没来得及抽出,一节断指留在了门缝间。
1978年,于蓝筹拍电影《陈毅出山》,在片场她偶然觉得左侧肋骨处有一点痛,顺手一摸发现有一个肿块,检查后得知自己得了乳腺癌。
2020年6月28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个人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参演纪录片
配音作品
参演话剧
执导电影
参演综艺
参考资料:
执导舞台作品
发表文章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1年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1984年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首任会长。1988年任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理事、执委。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历任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5月,北京召开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年会,于蓝当选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新的执委会成员。
人物评价
于蓝在角色的创造中,不分主角还是配角,不论戏多还是戏少,都全身心地投入浸注进她全部的爱。她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她无法想像没有生活做基础能去塑造人物,于蓝每扮演一个角色都要尽力寻找到角色的依据,不仅大量阅读文字材料,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和角色的原型及其亲友们交朋友,谈家常,使自己的感情随着人物的命运翻江倒海地折腾,方能深刻地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角色的种子也就孕育其中了。在电影《革命家庭》中,她深刻地体验着周莲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周莲的思想变化、情感跌宕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由于内心生活的充实,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电影艺术》评)。
在电影《翠岗红旗》中,向五儿形象的塑造,虽然显示出于蓝表演创造的才华和潜力,也有些不完美之处,那就是在时间跨度大的情况下,虽注意到把握人物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却对变化之间的呼应联系注意不够,缺乏层次之间的流畅与连贯,因此,时有人物塑造突兀跳跃的断裂之感。(《电影艺术》评)。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于蓝虽是女主角江姐的扮演者,可她却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电影明星”,而是哪里有危险就去哪里,什么活最辛苦她就抢着干什么。(齐鲁壹点 评)在她主演的第二部影片《翠岗红旗》中,她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她把一个对革命充满信心并坚定不移的母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她自然、朴实、淡雅的表演风格,也逐渐形成。(齐鲁壹点 评)
无论是做演员演电影,还是做厂长组织拍电影,她永远都是以身作则,毫不含糊。我想,也正因此,于蓝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生动,而她在儿影厂所组织拍摄的那些电影,也大多都成了经典之作,成了太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齐鲁壹点 评)
于蓝同志在80多年的革命和艺术生涯中,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电影事业,她把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深深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为中国文艺繁荣和发展贡献了毕生全部力量。她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爱党爱国的敬业精神,从人民中吸取艺术营养的精神和在困境、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中国电影工作者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 评)
参考资料
于蓝 Lan Yu.豆瓣.2023-12-21
于蓝.中共中央宣传部.2023-12-21
龙须沟.猫眼电影.2023-12-21
别了!永远的“江姐”于蓝.今日头条.2023-12-21
革命家庭.猫眼电影.2023-12-21
演员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2021-10-01
翠岗红旗.猫眼电影.2023-12-21
林家铺子.猫眼电影.2023-12-21
小兵张嘎 (豆瓣).豆瓣电影.2022-01-24
寻找成龙.猫眼电影.2023-12-21
锦绣花园.猫眼电影.2023-12-21
..2023-12-21
..2023-12-21
情陷中英街.猫眼电影.2023-12-21
西出玉门.猫眼电影.2023-12-21
白衣战士.猫眼电影.2023-12-21
烈火中永生.猫眼电影.2023-12-21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猫眼电影.2023-12-21
分手合约.猫眼电影.2023-12-21
那些女人.猫眼电影.2023-12-21
一切如你.猫眼电影.2023-12-21
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猫眼电影.2023-12-21
演员.猫眼电影.2023-12-21
小兵张嘎.猫眼电影.2023-12-21
萨里玛珂.猫眼电影.2023-12-21
烟花女儿翻身记.猫眼电影.2023-12-21
..2023-12-21
于蓝去世,享年99岁.政事儿.2023-12-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演艺经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情感生活
健康状况
个人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参演纪录片
配音作品
参演话剧
执导电影
参演综艺
执导舞台作品
发表文章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