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又名普光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距张掖市60公里,是集石窟艺术、
祁连县山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
马蹄寺石窟群的总体建筑规模宏大,包括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千佛洞、南北寺等七处石窟群和寺院,共有70余个洞窟。晋人郭瑀曾在这里开岩穴隐居讲学,率弟子凿修石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朝和民国,至今已逾1600多年,历代都有造像和绘画,逐步形成马蹄寺石窟群体艺术。马蹄寺还有莲花仙峰、谷晴岚、卧龙山与格萨尔王殿、试剑石、剑劈石与定刀石、临松瀑布等景观。
马蹄寺石窟群以其承载的特有文化内涵及所处的中西文化传入输出交流的重要地理位置,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马蹄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民间另一传说,藏王格萨尔北征时在这里留下了马蹄印。
文献记录
“马蹄”之称,最早源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和《重修马蹄寺记》:“甘镇城南百里许,有
祁连山脉,又名雪山。山腰建寺,曰’马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肃镇志》载:“
张掖市城南一百里,岩石间有神骥足在焉,故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刊甘镇志》:“普观寺,城南一百三十里祁连山下。内有
佛塔塔,古名‘马蹄寺’。此志出版122年之后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编的《
甘州府志》载:“薤谷中,以石上有马迹,俗名‘马蹄寺’。”清同治四年(1865年)成书的《
安多政教史》称:“马蹄寺以其右侧石岩上有
格萨尔王马蹄足迹得名。”民国十二年《东乐县志》:“普观寺,在临松山下薤谷中。后以石上有马蹄,又名‘马蹄寺’。”
地理环境
马蹄寺位于
张掖市南56公里处的
民乐县大堵麻、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乡交界处。景区内山峦起伏,雪峰屹立,
松柏苍翠,
草甸如茵,
冰川瀑布遥挂,清泉溪水潺潺,
马莲花、格桑花盛开,
裕固族歌声悠扬嚎亮,崖壁上石窟高悬,梵音和雅,是集
祁连山脉风光、石窟艺术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名胜区。
历史沿革
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
北凉。公元412年,匈奴族的
沮渠蒙逊占领了
武威市,统一了
河西走廊,自称“河西王”,北凉国的发展也达到了极盛。沮渠蒙逊信奉佛法,怀有弘扬佛教的志向,他不但在国内修建了华丽壮观的佛寺,还特意邀请了很多中外著名高僧前来翻译佛经,使河西成为当时全国的译经中心之一,重要的佛教基地。马蹄寺在北凉时期为汉传佛教
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香火极为鼎盛。晋人
郭瑀曾在这里开岩穴隐居讲学,后来历代修窟
雕佛以为时尚。《晋书·隐逸传》载:“郭,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弟子著录千余人。”明·任和《重修马蹄寺记》:“启其蛇崛,其岩穴,绘像于中,擅门于外。”清《
甘州府志》载:“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而后人扩之,加以佛像,至明始著。”《敦煌县志》亦云:“郭瑀,晋敦煌人。东游
张掖市,师事
郭荷。荷卒,璃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自郭瑀率弟子凿修石窟以来,历经
北魏、
西魏、
北周、隋、唐、宋(
西夏)、元、明、
清代和民国,至今已逾1600多年,历代都有
造像和绘画,逐步形成
马蹄寺石窟群体艺术。
主要景点
如今人们通常所说的马蹄寺,其实是指马蹄寺石窟群。其总体建筑规模宏大,包括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
锡克沁千佛洞、南北寺等七处石窟群和寺院,共有70余个洞窟。
马蹄寺北寺
马蹄寺北寺名曰“普观寺”,位于马蹄山中部坐西向东的红沙石悬崖峭壁上。窟前平地上原建有马蹄寺院,其中有三佛宝殿;坡下山坳建有数院供数百僧人和香客居住的厢房,古松参天,生机盎然。窟寺有大小窟30多个,其中编号9个,主要有三十三天洞(3号)、藏佛殿(7号)、马王殿(8号)和药王殿(6号)、坐佛洞(1号)等。
3号窟开凿于元代。《东乐县志》载:“有石门二十,石洞七,俱凿大小佛像,即寺僧所谓之三十三天也。”窟距地面42米,自下而上共开五层,计21个窟。第一、二、三层各平列5窟,第四层一列3窟,第五层开1窟,名曰“观音阁”;最高处右上方又开2窟。结构上小下大,宛似宝塔。旧时窟外每层崖壁上,都有木构建筑和栏杆,各窟之间都有隧道相通,石级相连。洞窟形制分为两类,一为平面方形的人字坡顶窟,另为平面方形的覆斗式四面坡顶窟。每窟内正壁开一半圆大龛,原塑一结伽坐佛像。四壁为元代影塑千佛或壁画,有的壁画为明代复绘。
6号窟,即药王殿,又称“南坐佛殿”,开凿于元代。窟呈平面作横长方形,窟高5.5米,宽5.2米,深3米。里壁正中开一大龛,上塑药师如来坐佛像一尊,石胎泥塑,造型庄穆。
塑像历经后代复妆,改型为
藏传佛教式样,左右壁间绘画大型贤劫千佛。
7号窟,俗称“站佛殿”,位于4号窟西侧。修建此殿有两个民间传说:一是一位
印度法师杀死了一个恶魔,将它的首、尾埋在此洞内青石板下,在板上塑造了一尊站佛镇压,以免魔鬼再出来作恶,故名“站佛殿”。二是据说站佛内藏仿转世为帝王太子的观音菩萨雕的白玉菩萨像,因称“藏佛殿”。该窟为一个平面纵长方形的平顶大窟,深33.5米,宽26.3米,高约15米,是马蹄寺石窟群中最大的一窟。窟门有三,均为卷顶。窟内有前堂、拜殿、甬道三大部分。前堂宽26.3米,深9.85米,横卷顶,正中塑造站佛,高约9米。前堂后面是一个方形有中心柱的拜殿,宽9米,深14米,高约10米,正壁高坛基上开三个圆拱大龛,每龛内原各有
大日如来坐佛一尊。环拜殿左、右、后三壁开宽为3.26米、高4米的甬道,甬道两壁及后壁凿有46个
佛龛,每龛内塑一结珈趺坐佛,为元代所作。前堂南北两壁绘大型礼佛图,中心柱及甬道入口的崖壁上彩绘四大金刚,均为明代重绘。窟左右甬道里端原各有一石井,左井早已埋塞,右井水犹清冽。《重刊甘镇志》载:“井口四面各长一丈四寸,深四尺五寸,水常满不溢,冬夏汲之不竭,俗传'八功德水’之一也。
”8号窟,又名“马蹄殿”,因窟内石板地上有一个形态逼真的马蹄印迹而得名。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门三个,均作卷顶。窟高3.9米,宽10.06米,深8.6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龛,龛内原有
造像,今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侧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像残迹。
北寺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主体,艺术价值最高。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
朱棣皇帝朱棣赐寺名“普观寺”,番僧达五六百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康熙帝赐“清莲筏”三字匾额、金镶紫檀塔一座;清
爱新觉罗·弘历御赐甲银马鞍一具、黄
龙袍一件。
马蹄寺南寺
马蹄寺南寺谓之“胜果寺”,位于北寺山梁之南。原建有大经堂,金顶碧瓦,规模宏大,辉煌壮丽。南寺窟龛与北寺恰为相反,数量极少,但山崖上的
浮雕石塔最多。寺内原保藏一部完整的
清代大藏经和清代皇帝御赐的龙袍、马鞍。南寺历史上属青海土观呼图克图管辖。20世纪30年代初,寺僧全为藏民,有喇嘛30余人,堪布1人,名“阿齐堪布”;土观派管家苏罗藏者驻寺,主持政教,寺属居民之田地牲畜,土观有管理处分之权。
千佛洞
莫高窟位于马蹄寺东北约7华里处,窟龛开凿在马蹄河西岸陡峭的崖壁上。《东乐县志》载:“千佛洞在马蹄河,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此为当年窟龛规模和宏伟壮观之情景。今窟龛依山崖形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二段以佛窟为主,北段为浮雕塔林。佛窟中各有中心柱窟两个,其中第二、八、六窟开凿时代较早,保存较完整。原有洞窟十余处,今残留尚有
塑像、壁画的洞窟八处。
第二窟位于南段窟群的南面,平面纵长方形,前部已崩。窟内正中有中心方柱,细长挺拔,直通窟顶。窟高5米,宽5.7米,深4.4米。中心柱下设坛基,四面每面分四层
造像。第一层每面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塑一佛,均结珈趺坐,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龛楣两侧悬塑飞天二身或四身。第二、三、四层每层各塑三佛,结跚趺坐。中心柱南面接近窟顶处有开窟之初所绘的十方佛像,均着通肩大衣,结跚趺坐。南、北、西三壁今存有明代重绘的佛、菩萨及
十八罗汉等。
第八窟平面长方形平顶大窟,窟内正中凿通顶的中心方柱,窟前半部崩塌,中心柱露于崖沿。窟高6米,宽5.9米,深5.65米。中心柱四面,原各分四层开龛
造像,后经
北魏、明、清诸代重修。今中心柱东面与北面下层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原东、南、北三面第二、三、四层每层并排塑五佛,结跚趺坐;四壁均有壁画,今仅存北、南二壁画。从1983年新剥出的中心柱南面下层龛内的壁画内容和风格看,当为北魏晚期(500年以后)所绘。其内容是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图。中心柱东面佛背上的众飞天,为北魏晚期所作。窟内北壁下层隐约可见菩萨及供养弟子等,形体雄健,造型古朴庄重,衣饰特点接近于金塔寺东西二窟内的下层壁画,为开窟之初的作品。
第六窟亦为平顶长方形大窟。窟高6米,宽5.5米,深4.6米。窟内正中雕一立佛,南北两壁各雕一弟子、一菩萨。造像均高达3米左右,全为石雕,为盛唐时期所作。在洞窟周围,错综交织地开凿了许多石雕石佛和塔龛,雕刻精细,造型美观,玲珑别致,独具风格,出自元明两代艺人之手。
莫高窟自晋开凿以来,历经沧桑,民国以前,兴废无考。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
民乐县南古乡阎城村何万善主持,僧众募资修成三层楼式佛堂1座、僧舍6间。1959年,寺院
庙宇被拆,文物古迹遭毁。20世纪80年代,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6年,
临泽县蓼泉乡牛登德融沧弟子谛净返寺,募化筹资,相继建成
大雄宝殿、站佛殿、
观音殿、弥勒殿、药师殿、地藏菩萨殿、阿弥陀殿等7座佛殿,修经堂1座、僧舍20余间。佛寺呈现一派新的气象。
上、中、下观音洞
上、中、下
黔西观音洞遗址位于马蹄寺东南约10公里处。石窟分布在三个不同山谷的红沙石崖壁上,三窟群相距0.5-2公里。上观音洞今存窟龛10余个,有编号洞窟3个,窟内残存明清密教壁画,内容为千佛、菩萨、罗汉、弟子、护法及
曼荼罗、
宗喀巴等佛像。中观音洞有窟龛10余个,都已残毁。岩崖有元明时代凿雕的舍利塔龛。下观音洞今存较为完整的窟龛5个,第一窟保存完好,该窟平面呈长方形,内有中心方柱,窟高5米,宽8.4米,深10米。中心柱分两层开龛造像,今造像俱毁。窟内四壁不开龛,窟顶前部作人字坡,后部作四面坡形。四壁及窟内壁面有明代重绘的佛、菩萨、罗汉、护法、伎乐、天王及曼荼罗等。
金塔寺
金塔寺位于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大都麻乡李家沟村南刺沟内的红砂岩崖壁上,石窟坐北向南,分东西两窟。窟距地面60米,从沟底向上徒登205级石阶。窟内今存
造像227身,壁画近百平方米。两窟开凿于十六国
北凉时期,塑像壁画虽经后代妆绘,但仍不失早期造像的艺术魅力。
东窟规模较大,平面为纵长方形,覆斗形盖平顶。窟宽9.7米,残深7.65米,高6.05米。窟内正中有通顶中心方柱,坛基以上四面分三层开龛造像。下层,四面正中各开一圆拱形大龛,内塑坐佛一尊,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或弟子。正龛与方棱间塑小型坐佛或天王数身,龛楣两侧各塑飞天3~4身,相对做凌空飞舞之势。中层,每面并排凿三个圆拱形浅龛,每龛内塑一佛。南、东两面龛外各塑一胁侍菩萨;西面的释迦苦修龛两侧塑一菩萨、一天王;中心柱背面三龛外塑千佛。上层,除中心柱西面为元代补塑
五佛外,其余三面均为
北魏原作,每面均塑十佛、十菩萨,菩萨多作半身,布局别致,神态各异,婀娜多姿。尤其是四壁龛顶大型飞天,把圆雕和
浮雕有机地结合起来,悬空于壁间,做腾空飞舞之势,造型优美,形式多样,栩栩如生,别具风格。
塑像的彩绘,色泽艳丽,庄重古朴。中心柱四面龛外各层空间壁面上,满塑玲珑多姿的小佛和菩萨。窟内今存于四壁的绘画有两层,底层三壁正中均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周围满绘布局整齐、排列有序的千佛;上层今存壁画为元代重绘。
西窟结构造型与东窟相同,但规模略小。窟宽7.9米,高4.3米,残深3.9米。窟内中心柱也分三层造像,龛内塑佛、交脚
弥勒佛、思惟菩萨;龛外塑以菩萨、天王、弟子。窟内四壁今存三层壁画,由残痕知,下层正中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周围绘千佛,中层与上层彩绘千佛,为西夏时期所作。
天然景观
莲花仙峰
莲花仙峰位于马蹄区公署向南1公里处。此处平地兀立,层峦叠嶂,雄奇秀丽,起伏连绵,远望状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仙峰”。峰区分为东莲花湾和西莲花湾,东莲花湾又分为上莲花湾和下莲花湾。东莲花湾湾深树密,铺青叠翠,繁花似锦,流水潺潺,被誉为“俊秀之湾”;西莲花湾怪石嶙峋,古树参天,置身其间,如入仙境,堪称“雄奇之湾”。
薤谷晴岚
薤谷晴岚位于临松山下的马蹄河
谷地,旧称“薤谷”。《
甘州府志》名胜篇对此谷的描写是:“石泉澄澈,云衣迷径,岚气袭人,游其际者,悠然作出世想。”马蹄山谷以南,夏秋两季多雨,雨后初晴,天上浓云渐退,碧空如洗,而北面平川却涌起深墨色的烟云。云雾逆坡弥漫而上,峰峦、
松柏掩映在云雾之中。不多时,整个山谷都被云雾遮盖,变成白茫茫一片云雾世界,游客宛若“云里神,雾中仙”,隐现在虚无缥缈的云海之中。放眼望去,远处的云雾像一抹轻纱,舒缓而轻柔地向南飘移,而身边的云雾则像一燃雪白的蚕丝从身边飘过,大有“置身黄山云雾中”之感。
卧龙山与格萨尔王殿
卧龙山与格萨尔王殿在马蹄河滩中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独立小山,山体形状奇特,酷似竖卧河中的一条巨龙。小山南侧,有两个东西对峙的天然石洞,远看洞中好似发出幽暗的光泽,俨如卧龙的一对眼睛。1993年,在此建起格萨尔王殿,殿内塑有格萨尔王及其33位骑马大将,威武雄壮,神态逼真。
试剑石、剑劈石与定刀石
马蹄寺附近有三块久负盛名的独特巨石,传说与古代三个极富伟名的人物有关。格萨尔王为了修身养性,游历东土,遍访名山古刹。一日,独自来到马蹄寺,正好遇上朝寺的阿育王和
单于王,三王同行来到上莲花湾。见湾中独立横卧一块长4丈、宽五六丈、高丈余的巨石。格萨尔王指着巨石说:“地上石头最硬,人间我的剑最硬。你们的剑是吃肉的,不知石头吃不吃?”阿育王刚要拔剑,单于王的剑已出鞘:“看我一试!”随着一声震响,巨石裂开,“试剑石”由此得名。三王继续前行,来到莲花湾西山坡上,又见兀立一块巨石,单于王笑问格萨尔王:“大王对它不知有无兴趣?”格萨尔王持剑来到石前说:“你们信不信,石中有宝。”紧接着大喝一声:“开!”一剑下去,巨石轰然裂为两半。其他二王趋近观看,北半中间露出一圆形石窝,窝中果然有宝。这就是“剑劈石”的来历。三王又转到
胜果寺西北山坡上,见一块屹立巨石,阿育王说:“我经数十年征战,领国八万四千,我今诚心皈依佛教,一心向善,造八万四千大寺与八万四千
佛塔。为表心迹,我今定刀于此,你等作证。”他一刀劈下,砍入三丈巨石底部,后人谓之“定刀石”。
临松瀑布
临松瀑布位于
祁连山脉高峰北麓、马蹄寺风光旅游区向南公里处的跌水山山腰。由远看去,在那白雪封巅、云雾缠腰之下,蔚蓝色的悬崖峭壁上,自上而下垂直“悬挂”着一条细而长的“白练”,银光闪烁,那就是闻名遐迩的“临松瀑布”。走近仰头观望,一派神奇壮观的景象呈现在眼前:雄伟的高山,苍莽浩瀚,挺拔峻峭;千姿百态的怪石,好像古代巨兽狰狞地怒目俯视,令人望而生畏;山顶矗一巨石,形状好像一位俯视下界的巨人,当地人称为石佛;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令人心旷神怡;只见陡峭的山崖上,一条喧声如雷的悬泉飞瀑,像决堤的银河一样倾泻而下,在崖下激起千波万浪,水雾漾漾。在这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静寂、水声如涛、水流越峻疾奔而下的情景中,使人如入森严、神秘而幽深的仙境之中。
文物遗迹
乾隆皇帝赐给马蹄寺的龙袍
乾隆皇帝赐给马蹄寺的龙袍(The Imperial Robe Emperor Qianlong Bestowed to Mati Temple)。长1.5m,腰围1.4m。龙袍为金黄色缎面,圆领,大襟右,马蹄袖口、襟前、背后用金丝线绣金色正龙一条,腹部前后用金丝线绣二龙戏珠图案,领衽及袖口、两肩绣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金色游龙,间绣五色祥云、火焰和蝙蝠,袍下摆绣海水江牙图。整件龙袍龙腾蝠舞,祥云瑞气,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威严华贵的气派,此龙袍为乾隆皇帝赐给马蹄寺的圣物。现藏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
康熙皇帝赐给马蹄寺的马鞍
康熙皇帝赐给马蹄寺的马鞍(The Saddle Emperor。Kangxi Bestowed to Mati Temple)。康熙皇帝御赐。马鞍前后桥都用银片包裹,上饰二龙戏珠云纹图,镂空。鞍心用牛皮包裹,鞍翘外连马袭,饰有银质鎏金圆饰件。做工精细,华丽庄重。一级文物,现存肃南县民族博物馆。
泥塑飞天头部(金塔寺石窟采集)
泥塑飞天头部(金塔寺石窟采集),现存肃南县民族博物馆。
影塑千佛(马蹄寺采集)
影塑千佛(马蹄寺采集),高19cm,现存肃南县民族博物馆。
泥塔婆(马蹄寺采集)
泥塔婆(马蹄寺采集)(Clay Stupa,Collected in Mati Temple)。又称擦擦,萨擦,洽擦。是一种模制的泥塔。由红胶泥塑成,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大都印有藏文或
梵语般若经咒。
开发与保护
马蹄寺石窟群的保护维修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964年-1990年为初期阶段。主要是对石窟群的各个洞窟进行编号,制作保护标志。对裸露在外的洞窟安装了木质防护门窗,修造了木构和砖混结合的窟檐。对部分渗水洞窟做了简易的防渗水处理。对濒危
塑像、壁画采取牵拉、支顶、安装防护档板等措施进行临时抢救性保护。1983年,
张掖市文化处拨专款,由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化馆组织人力对马蹄北寺、千佛洞7个主要洞窟进行清理并安装木质门窗。1987年,
甘肃省宗教局拨专款,由马蹄寺管理所负责对马蹄北寺进行了维修。
1990年-1998年为地质调查、方案制作、本体维修、岩体加固抢救性保护阶段。1992年由张掖地区马蹄寺文物管理研究所邀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航测大队对马蹄寺石窟群进行了自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测绘学、水文、地质调查、锚实验;1997年-1998年,对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进行了岩体锚固、防渗水、混凝土支梁等维修工程,并安装了铁质防盗门。
2000年-2016年为壁画、塑像修复、岩体加固、防渗水加固抢救性保护阶段。由
张掖市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
甘肃省文物局申请保护项目,对石窟群的重要洞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期间有22个项目进入了国家文物局项目库,申报资金5200余万元;2000年-2001年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拨专款,由甘肃省地质勘察院对千佛洞第6窟、第8窟进行了危岩体加固、危石清理工程;2004年-2006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由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对千佛洞、马蹄北寺的壁画、塑像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维修;2005年-2006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由中铁西北科学院对马蹄北寺岩体病害进行了治理。2009年-2010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保护规划,2015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2013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由北京长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实施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安全防范系统工程;2015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观音洞窟区岩体加固工程,现正在实施;2016年邀请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4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勘察,上报了计划书;201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启动实施;十三五期间,向国家文物局、发改委申报马蹄寺石窟群数字化展示、马蹄寺石窟群考古测绘及预防性保护项目19个,申报资金9300多万元。
所获荣誉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马蹄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0月,马蹄寺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12月,马蹄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区。
相关事件
1992年8月12日,江泽民来
张掖市视察时,深入肃南县马蹄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座谈,并挥毫题词“祁连松柏挺拔俊秀,各族人民情深意长”,使这颗耀眼夺目的明珠更加灿烂。
2004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敦煌研究院设计,
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协助,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对
马蹄寺石窟群壁画、
塑像实施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面、系统的修复保护工程。2009年9月竣工,历时5年,先后修复石窟群塑像280多身、壁画800多平方米。
2007年,马蹄寺景区修编了 《甘肃省马蹄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了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鉴定,2009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马蹄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面积为109.78平方公里,包括马蹄寺风景游览区、酥油口生态保护区和马蹄乡旅游管理服务区三大部分。
评价和影响
马蹄寺石窟群以其承载的特有文化内涵及所处的中西文化传入输出交流的重要地理位置,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马蹄寺石窟群最早开凿时期考》评)
马蹄寺石窟
郭瑀的始凿及授佛学于众千弟子,推动了前凉佛教的兴盛,并导引了
莫高窟的开凿。(《《马蹄寺石窟群最早开凿时期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