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寄生虫学的开拓者,洪式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父亲洪国垣是
清朝秀才,平日为人正直,轻财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常变卖田地修建校舍,或捐资兴办医院、育婴堂等。他用心钻研,刻苦勤奋,成为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
寄生虫病研究机构的创始者。
简历
1910年 从开封中州中学毕业。
1912~1917年 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并毕业。
1917~1920年 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病理学助教。
1920~1922年 赴德国柏林市立病院病理科进修病理学,后赴汉堡热带病研究所攻寄生虫病学。
1924年 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校长。
1925~1926年 在德国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27年 接办浙江杭州英国圣公会广济医院,任院务委员会主任。
1928年 任杭州医院院长。
1928年 建立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任副所长。
1936~1938年 任南通学院医科主任兼寄生虫学教授。
1938~1949年 任
南京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授、部聘教授、寄生虫学研究所主任,兼任
同济大学医学院、
西北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
1946~1948年 兼任台湾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
1950~1955年 任浙江卫生实验院院长,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
1951~1955年 任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任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
简介
洪式闾(1894-1955),中国寄生虫学的开拓者。乳名锦湖,字百容。
乐清市人。洪式闾儿时即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1905年春入
浙江省温州中学,后随父往
开封市进客籍中学,即后来的中州第一中学。1913年
冬至1917年3月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
病理学助教。在校期间,深得国文教师马叙伦先生器重。业余爱读名人传记,尤其崇拜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nr)和
日本细菌学家
北里柴三郎。他们在微生物学和
细菌学方面的贡献及以私人能力创办研究所的业绩,给他很大的影响。1920年夏,被派赴
德国进修。初,在柏林市立病院病理学科专攻病理,发明“基础膜染色法”,同时写成论文《复形虫赤痢病理解剖学》,在德国发表。这一期间,他深感
寄生虫病流行很广,危害甚烈,寄生虫学应从
病理学中分出,成为独立的学科,专门研究。遂转往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专攻寄生虫病学。于1923年发表论文《动物粪线虫之形态学补遗》。自此开始,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执着地从事寄生虫学研究,矢志不渝。1923年3月回国返校。道经
巴黎,参观
巴斯德研究所,留有深刻的印象。第二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改为
北京大学医学部,洪式闾任教授。一度接任校长,不久汉堡热带病研究所函教育部邀他前往继续未完成的研究工作,遂得批准带教授原薪前往,于1925年3月成行。到汉堡热带病研究所后,即在弗来朋(ProfFulleborn)教授措导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在该所一年间,于动物体内发现两种新的寄生性
线虫,其中一种为纪念弗来朋教授六十诞辰,即以弗氏命名。同时又将司徒氏
钩虫卵计算法加以改良,成为唯一计算钩虫卵最精确的方法,即现在世界上还在通用的“洪氏钩虫卵测量法”。后又去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农业部动物工业局,随世界著名寄生虫学家拉森(ProfRanson)教授学习。其间,写出多篇论文,有关动物寄生虫病理组织学,新种动物寄生虫虫种的鉴定等。
生平
洪式闾,字百容,1894年5月3日(农历三月八)出生于
浙江省乐清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及父亲皆为
清代秀才。父亲热心教育事业,创办乐清小学,他即毕业于此学校。他初在
浙江省温州中学读书,后因其父被清朝政府分发
河南省候补,乃随父去
开封市,就读并毕业于中州第一中学。在校时,受到当时号称经学大师的
周嵩年赏识,周嵩年向他传授写作文章与著书的方法,时他年方十五、六岁,而周嵩年已近古稀。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乐清,次年到
杭州市进修英文。1912年,他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在学习期间,他爱读科学名人传记,尤其崇拜
路易斯·巴斯德与
北里柴三郎两人,这对他以后筹设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很有影响。同时,他还受到国文教师马叙伦的器重,马叙伦鼓励他读了不少关于性理方面的书籍,这使他产生了民族自尊心。1917年毕业,留校任病理学助教,他开始编写《病理学总论》和《病理学各论》,这两本书由
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由于他的教学和写作出色,1920年,校长
汤尔和用教员原薪,派他去
德国进修。开始,他在柏林市立医院进修
病理学,发明了“基础膜染色法”,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以后,他鉴于中国
寄生虫病很多,遂转往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专攻寄生虫病学。1922年3月回国途中,途经
巴黎,他参观了
巴斯德研究所,见该所规模宏大,但也看出其逐步建设的迹象。这对他后来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不求铺张的作风很有影响。1924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改称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汤尔和已先一年去职,周颂声接任,因搞派系,遭师生反对。经马叙伦举荐,洪式闾于年初以教授身份出任校长,但因工作难于开展,自知力不胜任,且一心专于学术事业,未及3个月,适汉堡热带病研究所邀请他继续他未完成的研究工作,遂辞去校长职。1925年3月,他取道日、美、英等国再前往
汉堡市,途中参观日本东京北里研究所与
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到汉堡后,在寄生虫学F.Fuelleborn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并发明了“洪氏汉堡盖玻片虫卵计算法”,该法沿用至今。1926年洪式闾回国。
1927年,
浙江省政务委员会成立。应
蔡元培、马叙伦等人之邀,洪式闾南下
杭州市,接收英国中华圣公会广济医院,任院务委员会主任。他对医院进行整顿,同时还收集前广济医院院长英国人梅藤更侵害中国主权和压迫杭州人民的史实,随时刊印,公布于世。正当医院业务有所发展的时候,不料1928年
浙江省民政厅根据
蒋介石在
南京市的总司令部教会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意见,迫令将广济医院交还英圣公会,浙江人民对此非常愤慨,他亦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抗议,但均无效。医院同仁忍痛离开广济医院,自动减薪,租用温州会馆,创办私立杭州医院,以示反帝爱国的决心,并推举他为院长,直到1935年,院长一职才由陈光第继任。他深感
寄生虫病及其他传染病对人民的危害,于是在1928年8月,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寄生虫病研究机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原计划设立六组二部二馆,但因经费不足,仅成立了
病理学、
细菌学及寄生虫
动物界三组。该所设董事会,
蔡元培任董事长,所长汤尔和,洪式闾任副所长。建所以后,在
浙江省开展了
姜片虫病、血吸虫病、
疟疾、
钩虫病等地方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该所内迁
贵阳市陆续工作,因日机轰炸,仪器、资料被付之一炬。以后在四川北,该所继续从事
寄生虫病的研究,直到1943年。
1936年,洪式闾受聘为南通学院医科主任兼寄生虫学教授,并仍兼热带病研究所工作。1937年,抗日军兴。受军医署之托,医科师生组织重伤医院,医院先设在
扬州市,后迁
衡阳市,收治前线伤员。1938年,经教育部核准,南通学院医科与当时迁到湖南陵的江苏医政学院合并,改称
南京医科大学。该院经贵阳,迁至四川北碚。他任寄生虫学教授、部聘教授。1942年,江苏医学院成立寄生虫学研究所,他兼主任,并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强敌压境,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蒿目时艰,忧国世,自歉“枉有疮泪,愧非杀伐才”。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难,但他仍坚持开展
钩虫病、
毛圆线虫病、
疟疾等病的研究,不辞辛劳,定期前往西北医学院和同济医学院讲课。
1945年8月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江苏医学院迁回江苏镇江。1946年冬,应台湾大学之邀,他去台湾兼任台大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3月,教育部无理令台大校长
陆志鸿辞职,他深为反感,遂辞职返回江苏医学院。同年9月,因高血压症,他突然鼻,出血甚多,几致不起,病愈后去
杭州市修养。
1949年7月,洪式闾赴
北平市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9月出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1月,应
浙江省卫生厅之邀,到杭州筹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担任院长。同年12月受中央卫生部之命,兼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1951年10月,他被任命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1950年9月,他出席
捷克斯洛伐克第6届微生物学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介绍中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学。1955年4月,卫生部在
杭州市召开
肺吸虫病治疗研究座谈会。4月15日,洪式闾以“台湾省肺吸虫病流行概况”为题作大会报告。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讲演。4月17日,他因
高血压症突发
中风,4月24日停止了呼吸,终年61岁。
主要成就
发展人体寄生虫学学科
中国
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1920年代,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课程,仅在
病理学和微生物学中讲授。对于寄生虫病的研究,大多由教会医院的外籍医师结合临床进行。当时,国内更没有以寄生虫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机构。
1924年,洪式闾从
德国回国后,在北京医学专科学校(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率先将寄生虫学从病理学中分列出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讲授。1928年,他在
杭州市首先创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以后一直从事寄生虫学和
寄生虫病研究。他是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寄生虫病研究机构创始者。
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建立以后,他即以
浙江省的主要寄生虫病为研究内容。研究所初在杭州浣纱路桂华里,后迁钱王祠井阁,再迁
杭州岳庙附近的村庄。他得到友人
浙江大学化学教授朱昊飞之助,其夫人变卖首饰,集资为研究所建新舍,底定基础。自建所至1939年,该所共发表论文48篇,附录7种。
洪式闾在研究所工作近9年,这是他在国内从事研究的初创时期。在此期间,他的主要研究课题为
布氏姜片虫和
疟疾。当时,浙江萧山、
绍兴市等地
姜片虫病严重流行,他亲自到萧山湘湖地区实地调查,除证实水红菱为姜片虫
囊蚴的媒介外,还在
茭白根部检到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扁卷螺和姜片虫的囊蚴,提出
生食茭白也可感染姜片虫病。根据研究人体姜片虫的形态,他认为姜片虫的形态差异与虫龄有关,姜片虫只有一种,而不是几种。1929年10月,他在日本九州医学会作了题为“关于姜片虫的研究”的讲演,12月,
九州大学授予他医学博士学位。他有关
布氏姜片虫形态研究的论文发表于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主办的杂志上。
疟疾是那时
浙江省又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
寄生虫病。他率领研究所开展疟疾流行学和临床研究,写了《杭州之疟疾》一书。在实验研究方面,他在病人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形态类似动物
疟原虫的虫体,单核细胞吞噬恶性疟原虫和红细胞以及再发型隔日疟原虫之
锥虫型等现象。对这些研究他先后著书立说,在疟疾免疫和疟原虫形态研究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川北碚
南京医科大学领导寄生虫学研究所的工作。
北碚区地处川东,寄生虫病众多。他证实当地有
钩虫病以后,即进行流行学调查,表明钩虫病在农村、煤矿中严重流行,接着争取当地行政部门的支持,1942 年他成立北碚地方病防治队,深入农村、煤矿,开展钩虫病的调查和防治工作。除进行驱虫治疗外,他还在农村推行建筑粪坑,储存粪尿,以利杀卵的工作。同时,他又进行钩虫虫种、钩虫病贫血原因、钩蚴培养方法等实验研究。在研究钩虫病过程中,他发现有的病人同时感染毛圆线虫。于是进一步追踪调查,证明
涪江下游的
潼南区、
铜陵市、
合川区等县有毛圆线虫病的地方性流行,主要虫种为
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偶有蛇形毛圆线虫。除了调查流行学和研究驱虫药物以外,他还作了虫种鉴定、幼虫发育与抗力以及动物感染途径等实验研究。这个发现在中国当时尚属首次。
北碚区也有地方性疟疾,包括恶性疟流行。他在观察病人外周血涂片中,发现类似泰勒原虫形态的虫体,联系他早年在
杭州市观察到的
疟原虫形态,认为梨桨虫类的虫种有可能在人体
寄生。20世纪后叶,国内外已证明梨桨虫类的巴贝斯氏虫(Babesia)可寄生于人体。虽然这段时期岁月十分艰难,但他清贫自励,奋力工作,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研究工作的第二个阶段。
防治寄生虫病
洪式闾的研究工作真正得到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事,在他担任
浙江省省卫生实验院院长的时期,他领导该院以防治严重危害浙江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为主要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影响波及全国。他在
诸暨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
脑血吸虫病病灭病试点,系统地研究出土埋灭螺、热水灭螺、
巴豆灭螺等方法,系统地研究
钉螺的生殖器官和产卵过程以及幼螺发育,开始了中药对血吸虫作用的体外试验。土埋灭螺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钉螺生殖研究推动了中国钉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植物杀螺剂是当前世界瞩目的研究课题,而他们在1950年代就进行了巴豆灭螺的研究。在
钩虫病病方面,他们调查了钩虫病在
浙江省的分布,研究了驱虫结合粪便管理的防治方法,改进了洪氏虫卵计算法,并进行了钩虫幼虫的生态研究。
浙江省卫生厅实验院后称浙江医学科学院,成为国内研究钩虫病的重要基地,
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
肺吸虫病在浙江流行已久,1950年,该院在绍兴兰亭设立肺吸虫病防治研究试点,调查了肺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和流行特征,肯定了皮内试验的诊断价值以及吐根素、氯的治疗效果,为当时国内防治肺吸虫病提供了科学资料。洪式闾十分关心
浙江省的
姜片虫病和
疟疾,1950年,他在
萧山区宪元等姜片虫病严重流行区开展了防治试点研究,迅速控制了该病的流行。1954年,他任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成立了浙江省疟疾防治站,迅速控制了
青田县等地恶性疟疾的流行。在浙江卫生实验院,他工作了近6年,直到逝世。
主要论著
1 Hung SL. eine Methode zur Darstellung der Basalmembran.Virchows Archiv für pathologische Anatomie und Physiologie,1922, 240.
2 Hung SL. den Nachweis von Hakenwurmeier im Kote, den Wert ihrer quantitativen Bestimmung und eine einfache neue Methode für letztere. Archiv für Schiffs-und Tropen Hygiene, 1926, 23.
3 Hung SL. die Morphologie von Fasciolopsis buski beim Menschen in Hsian-Shan. Archiv für Schiffs-und Tropen Hygiene,1934, 38.
4 Hung SL. Beitrag zur Phagozytose von
疟原虫属 immaculatum in peripheren Blut. Archiv für Schiffs-und Tropen Hygiene,1934, 38.
5 Hung SL. die Erythrophagozytose durch Monozyten und Lymphozyten im peripheren Blut bei Febris recurrens und
疟疾Archiv für Schiffs-und Tropen Hygiene, 1936, 40.
6 洪式闾。
北碚区所见类似动物
疟原虫初步报告。中国预防医学研究论文,1943.
7 Hung SL, Li FP. On the egg discrimination, larvae culture and infective course of 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 Chinese Review of Tropical Medicine, 1948, 1 (1).
个人评价
洪式闾是一位热爱专业,面向实际的科学家。在科学思想上,他一贯主张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科水平;在科学作风上,他博采众家之长,团结同道,实事求是,诚朴谦逊。洪式闾与同道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论文44篇,出版书籍11种。
洪式闾还是一位努力培养后辈的医学教育家。凡是受过他教诲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师长。他言传身教,恢宏大度,言简意,潜移默化。他曾写《青苗》诗云:“忽见青苗忆少年,滋培也要有情天,倘无一夜潺潺雨,那得今朝色更鲜。”他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1952年,
浙江大学医学院师生百余人去
嘉兴市农村防治血吸虫病。行前,他谆谆嘱咐:一定要慎之又慎,保证安全和疗效;要同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向他们普及卫生科学预防知识,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