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礼(Robert Ho Tung,1906年—1998年),出生于中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祖籍广东宝安,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之子,曾参与中国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国民党陆军二级
上将。
1923年,何世礼从香港皇仁书院毕业。1925年,一心从军,立志做一名将军的何世礼以香港爵士之子的身份考入英国胡列兹
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Woolwich),接受西式军事训练,学会骑马、射击等技能,强壮了体魄。翌年底毕业,继入英国勒希尔炮兵学校(Royal School of Artillery)专攻炮科,毕业后分入英国装甲兵团第二营见习。1927年,何世礼在伦敦的中国公使馆正式宣称放弃
英国国籍,震惊
女王陛下政府。1928年6月6日,何世礼与同样为欧亚混血儿的洪奇芬在港注册结婚。同年8月,何世礼携新婚妻子前往
法国,进入方丁布鲁炮兵军事学校,修读“战略与战术课程”。1930年3月,何世礼毕业返回香港。1930年6月,担任
张学良侍从副官起,历任炮兵连长、营长等职务。1933年春,何世礼率
炮兵营参加古北口一线防守战,用炮火轰击过日军,取得一些成绩。张学良认为他确是优秀的军事人才,
保送他去美国
堪萨斯州参谋大学深造。1936年,“
西安事变”后被解职。抗战期间,任三战区炮兵指挥官,因“
万家岭战役”获得军功
勋章。1939年,任驻港办事处主任,从事地下工作,利用家族在香港的便利条件,搜集日本军海陆运输情报,做出特殊贡献。1944年,为联勤
中将副司令,负责与盟军总部协同联络,接受美援助物资,增强
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为
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作战提供了后勤物资保障。内战爆发后,为范汉杰兵团副司令兼
葫芦岛市港口司令部司令,联勤司令部广州指挥所主任。1949年,任联勤代总司令。同年转赴台湾后,相继任东南补给区司令,台湾“国防部”常务次长,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62年以陆军二级
上将退役,到香港接手家族产业,主持《
工商日报》工作。1998年7月26日,何世礼在香港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06年4月21日,何世礼出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其父何东和生母张静蓉均为欧亚混血儿。他从小就由何东元配夫人麦秀英照顾,与麦秀英一起在西摩道八号“红行”居住,一直被视为麦秀英一房的血脉,被当做家族的“当然继承人”,拥有传统社会的嫡子地位。
何东曾入英国籍,但何世礼与其父不同,他以是炎黄子孙为荣。9岁那年,何东在香港山顶何园接待新一任港督麦士礼爵士。麦士礼问何世礼是否以能随父母入籍
大英帝国为荣,他回答:“我是个中国孩子,这没什么不好。”何世礼少年时期不愿入
英国国籍,与父亲产生分歧,于
上海市诉诸法院,结果,法院判定他仍持中国国籍。沪上各报争相报道这一起官司。
1914年,何世礼入读
拔萃女书院,成为“女校男生”。1916年,何世礼转到父亲的母校皇仁书院就读中学。1923年,何世礼从香港皇仁书院毕业。
军校锤炼
1923年,何世礼经督军
齐燮元保荐进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因江浙两省的督军齐元与
卢永祥之间发生战争,导致军校资金日绌而停办。何世礼于当年返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重投皇仁书院,继续大学预科的课程。
1925年,何世礼以香港爵士之子的名义考取英国胡列兹
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Woolwich),接受西式军事训练。翌年底毕业,继入英国勒希尔炮兵学校(Royal School of Artillery)专攻炮科,毕业后分入英国装甲兵团第二营见习。
1927年8月2日,何世礼在伦敦的中国公使馆正式宣称放弃
英国国籍,震惊
女王陛下政府。1928年6月6日,何世礼与同样为欧亚混血儿的洪奇芬在港注册结婚,并在“红行”举行“世纪婚礼”。同年8月,何世礼携新婚妻子前往
法国,进入方丁布鲁炮兵军事学校,修读“战略与战术课程”。1930年3月,何世礼毕业返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
军政生涯
追随少帅
1930年6月底,何世礼进入张学良大元帅府。当时
张学良拟以高阶或基层军官让何世礼选择,何世礼选择以基层自效,是为其一生事业之发韧。最初职衔为“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上尉侍从副官”。同年11月,张学良任命何世礼为驻沈阳北大营的王铁汉第620团的平射炮连连长,授上尉军衔。
1931年3月,何世礼升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行营”少校参谋,直接听命于张学良,改驻北平行营。同年9月18日,日军制造“
九一八事变”,炮轰
北大营并发动突袭,不宣而战。在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何世礼随东北军王铁汉团撤往
锦州市。不久,日军又进攻锦州,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又奉令后撤入关。何世礼部炮兵营驻扎在北平郊区
昌平区,他一度想离开部队,他的父亲何东写信叮嘱他要安心为国。
1932年1月上旬,何世礼返回
北平市,并擢升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行营卫队炮兵营”
少校营长,直属上司为刘多荃。在“128淞沪战役”中,何世礼奉令陪同英、美两国武官亲赴前线观战,了解战况;同年6月,何世礼升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北平行营卫队”
中校营长,上司仍为刘多荃。12月,返回香港,计划前往美国接受进一步的军事训练。
1933年2月底,何世礼再次回到北平,调派到“北平绥靖公署”任
上校高级参谋,4月,何世礼起程前往美国,正式踏上军事深造之旅,9月因
张学良关系
保送入美国利云和夫参谋大学深造,主要“研习步炮兵及
装甲兵的大规模协同作战技术”。1935年6月,何世礼以突出的成绩完成美国的军训后返港,在港短暂停留后北上,9月,出任江苏海州“税警总务参谋处”
少校科长。
1936年3月,何世礼为“陆军通讯大队”上校大队长。同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暴发,何世礼因认为张学良“兵谏”是为了抗日大业,实出无奈,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他被解除军职,在
天津市被军调处特务监视居住,监听电话。
投身抗战
1937年初,何世礼打算返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商,路经
南京市,受到时任政府财政部长
宋子文的笼络,委派他为广东广州盐务总局潮桥督销局局长。何世礼上任后,短期内就在整顿
广东省盐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宋子文和广东各界人士的好评,
宋子文也拟向
广东省当局推荐何世礼为省财政厅长或建设厅长。同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暴发。全国军民投入抗战,何世礼遂辞去官职,致电
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请缨杀敌。随后何世礼接受时任
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
薛岳的邀请,到皖南屯溪出任炮兵指挥官。到任后,何世礼重组炮兵3个团,强化训练。同时请父亲
何东和
宋子文帮忙,配备武器装备和炮弹。何世礼带领
炮兵团,随
薛岳参加安徽流动桥战役,初试锋芒。
1938年5月,薛岳被调任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何世礼率炮兵团随行北调,在前线指挥炮兵作战,重创日军。在兰封血战中,何世礼指挥炮兵团摧毁日军炮兵阵地,击毁击伤日军装甲战车7辆。在连日作战中,何世礼两次负伤,坚持指挥炮兵掩护六十四军攻克罗王寨火车站,使困在豫东的第八军等两个军顺利西撤,保住抗战实力。几个月后,为了保卫重镇
武汉市,
薛岳受命出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负责南(昌)浔(九江)铁路沿线和
鄱阳湖沿岸的防卫。何世礼以炮兵的火力支援各师、旅的协同作战,浴血赣北山野,因“
万家岭战役”获得军功勋章。
1939年3月,何世礼出任薛岳第九战区司令部
少将高级参谋,同时出任张发奎第四战区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第九及第四战区两战区协商,得派有力人士留驻
香港特别行政区,搜集日本军海陆运输情报。于是薛岳及
张发奎交托何世礼兼任第四及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驻港联合办事处主任,从事地下工作;还兼任“财政部盐务总局”驻港运输处帮办一职。他赴任后,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与驻港英军及南洋侨胞密切联系,完全掌握日军动态,将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四、九两战区司令部,作出独特贡献。1941年月,何世礼出任“后方勤务部第四战区兵站总监部”
少将总监,追随张发奎第四战区驻扎于
柳州市。香港陷落前,何世礼已携家小撤退至
桂林市,不久被调往
重庆市,负责轮训炮兵指挥官。
1942年,中国组成
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开往缅北,与美国远征军听命于
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区总参谋长
约瑟夫·史迪威指挥,与日本军作战。由于
英国、美国各有盘算,对中国军队缺乏支援和信任,盟军在缅甸之第一次反击战挫折重大,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至于总指挥史迪威,甚至要落荒而逃,远走
印度。同年12月,
国民政府委任何世礼为“后方勤务部远征军兵站总监部”
少将副监暨代总监;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介石委任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高级参谋。蒋介石遵照美国示意,乃派何世礼到
昆明市参加
中国远征军总部,为补给司令,参与盟军机要。
1944年,何世礼升任后勤部
中将副司令,负责与盟军总部协同联络,接受美援物资,增强
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因何世礼与盟军总部参谋长、
美国阿尔伯特·魏德迈中将是美国参谋大学的同学,协调洽商事半功倍,大量飞机、坦克、
大炮、卡车等装备源源不断进入中国西南大后方,为
中国远征军新编组的坦克战车部队在
缅甸战役重创日军提供了物资保障。
1945年5月,
蒋介石要求何世礼兼任“后方勤务总司令部”中将副参谋长,听任于
陈诚指挥。同年6月,委任何世礼为“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后勤司令部”
中将副司令,兼任“前进指挥所”主任。此后,何世礼长期追随陈诚任职。8月,抗战胜利,何世礼奉令抵达
广东省,安抚民心,联络社会绅商贤达,收编
地方武装。他是最先进入
广州市的
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收拾残局
1946年春,何世礼接受时任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长的
陈诚电邀,出任辽宁
葫芦岛市及
秦皇岛市的秦葫港口司令,负责接收战后
美国军队剩余物资,并运送军火粮食等补给在
东北地区与民主联军作战的国民党军队。何世礼到任后颇能恪尽职守。同年底,何世礼调任联勤
中将副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剿总副总司令,负责防守辽西走廊及
北戴河区一带,仍以运输补给为主。
东北地区几十万日侨和被释放出的几十万日军俘虏均由葫芦岛乘
轮船返回
日本,何严令官兵和民众不得袭扰报复日军战俘,做到秩序井然,令日侨日俘多年后还感念不已。
1949年春,
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何世礼奉调
广东省,以联勤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负责指挥运输华南国民党军队的补给及运转。同年秋,何世礼奉命转赴台湾,担任东南补给区司令。
1950年,何世礼升任台湾“国防部”常务次长。按
蒋介石指示邀美国驻日的盟军最高司令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将军秘密访台,促成台湾与
日本签订“中日和约”。此后,何世礼相继担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行政院”顾问。
1954年,何世礼以
联合国的轮替制度出任“军事参谋委员会”的主席,巩固台湾的军事关系,并在“
金门炮战”中成功取得美国的“八英寸榴炮”,提升台湾军力。其后晋升为陆军二级
上将。1962年1月,何世礼以家族事务繁多为由,获准辞去军职。
暮年生活
何世礼返港重掌家族企业,主持《
工商日报》工作。凡事亲力亲为,主持工商日晚报的业务十多年。他最关心的是社论和头条新闻,每天批阅社论,遇着有问题,便跟主笔讨论,提出意见,请主笔改写,有时凌晨一两点钟,也会打电话回报社询问当日的头条新闻是什么。
1984年12月1日,《工商日报》在中英两国签订联合声明两个月后宣布因负债亏空、经营艰难而停刊。据自称“末代总编辑”的
喻舲居说:“见风转舵非其志也;坚持立场甚为难也;后代如何对应未可知也。所以干脆早作了结。”或许是该报走到停刊的一个脚注。
1995年,昔日的老长官
张学良终于获准离开台湾,移居美国夏威夷,何世礼专程陪同赴美,次年张学良九十六岁大寿,何世礼又专程赴美为其祝寿。1996年,何世礼出资50万美元,在
东北大学兴建一座教学大楼,命名“何世礼教学馆”。1998年6月12日何世礼携同子女
何鸿毅及
何勉君北上,主持大楼开幕。
1998年7月26日,何世礼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山顶何家大宅中逝世。享年92岁。8月5日在
香港殡仪馆举殡,到场致祭者超过两百人,包括两岸三地军、政、商各界的要人。丧礼完毕,择吉下葬于港岛
摩星岭昭远坟场,那是一个专为安葬欧亚混血儿的私家坟场,里面有葬有他的祖母、母亲和其他亲人。
人物关系
影响与评价
何世礼作为华洋沟通桥梁的第二代欧亚混血儿,代表着独特的混血文化,从中国社会边缘地区出发,突显了自身的中西混血、华洋交汇的优势。他从军四十年,曾追随少帅
张学良,不再担任军职后,也未与张学良脱离从属关系。二次大战后何世礼曾任
中国国民党军事外交职务,“他英文好,太太也懂和洋人交际,餐桌及外交礼仪都很好,他在欧美军校建立的人事网络,都派上用场。”对何世礼混血儿将军的历史性发掘,对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民族包容和认同经验,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之处,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新闻网评)
何世礼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香港开埠后的首富——
何东,而他主动放弃英国籍,要成为中国人;他在英、法、美学习军事,真正做到了“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的抗日名将。(深圳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