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到
尚小云办的
荣春社学戏,为荣春社“十八子”之一。先学青衣,后因一双顾盼神飞的眼睛受到识才的尚小云注意而改学花旦。在科班里他得到尚小云、筱翠花两位京剧大师的悉心传授,获益匪浅;他本人又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所以进步很快,打下很坚实的基础。
他向尚小云学了《娟娟》《金瓶女》《
汉明妃》等戏,向筱翠花学了《
战宛城》(与
杨荣环同时学,杨踩软跷,他踩硬跷)《
乌龙院》《挑帘裁衣》《梅玉配》《活捉三郎》等多出戏,成为得到真传的优秀筱派弟子。此外他还向
阎岚秋、孙晓华、
筱桂花、
贾多才、
高富远等多位名家学习,广采博收,充实腹。特别是阎岚秋对他的跷功给以严格的教导、训练,对他帮助很大,使他的跷功达到很高水平。
荣春社学生边学边演,而且演出很多,很多时候还是日夜两场,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崔荣英此时也演出了很多戏。如他(饰潘金莲)和尚
长春市(饰武松)合演《挑帘裁衣》《武松杀嫂》,配合默契,特别是他的扮相漂亮,眼睛灵活传神,做表准确优美。在《
珠帘寨》中他饰二皇娘(
徐荣奎饰
李克用),在《乾坤福寿镜》中饰寿春(
杨荣环饰
胡姓),在该社新排的大型神话剧《
西游记》(包括八出戏)中饰玉面公主等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演出,崔荣英很快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尚长春在《尚小云与荣春社》一文中列举优秀的学生时就说“旦行演员有
孙荣蕙、杨荣环、郭荣珍、崔荣英等”。俞勋也说“花旦
尚荣芳、崔荣英,武旦
田荣芬皆童伶后起之隽材”。(《
立言画刊》,1938年第2期)证明他小小年纪尚未出科却已小有名气了。
崔荣英在
荣春社学习七年,出科后仍留在杜内。一面演出一面做教师,教导年轻的学员。他曾向尚长麟教授《娟娟》《
花田八错》《拾玉镯》等戏
1949年底尚小云剧团成立,一些学生各自谋生。崔荣英也开始搭班到各地演出。按说他的基本功扎实,戏路宽,会戏多,又有多年舞台实践经验,而且正当年
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强、精力旺盛(20岁刚出头),正是大有作为,充分施展技艺的好时候,很可惜不久他的嗓子出了问题,因而不得不辍演,离开他心爱的舞台。这可说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苦学多年痴心热爱的
京剧事业,而是把全部精力心血花费于课徒授业、培养京剧人才上面,而且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几十年,真是弹心竭虑,鞠躬尽。大约在1956年,他到
北京第二机床厂辅导厂职工业余京剧团,给他们排了很多戏。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他很快排出了《人造卫星闹天空》,配合时事宣传,引起不小轰动。排这些戏时他一人全面负责,不但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角色的唱做念舞、表演身段他一一指导、教授,就是舞台调度灯光布景也是他自己设计,充分证明他的多才多艺。
20世纪50年代末,他应邀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京剧团传艺,
乌鲁木齐市等地的京剧团演员闻讯也赶来向他学习。他教授了《拾玉镯》《
小放牛》《三不愿意》《
贵妃醉酒》等戏。他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播撒了筱派艺术的种子,有力地支援了边远地区京剧艺术的发展。
后来他又相继到天津戏曲学校(当时
杨荣环任校长)、
河北省戏曲学校(当时在
保定市)及
石家庄市等地的京剧团教戏传艺。文化大革命后期从被迫下放劳动的
涿州市又回到
北京第二机床厂,给职工京剧团排演了《审椅子》等现代戏。“四人帮”被打倒后,他以满腔的热情与义愤编排了活报剧《王张江姚现形记》,表现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良知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1978年5月崔荣英进入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时年已50岁,他努力工作,教的花旦组进步很快。除学生外,学校的一些年轻教师如马清明、谢华等也向他请教、学戏(1981年马拜崔为师),提高业务和教学能力。他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成绩受到领导和教师、同学普遍好评。戏校领导袁声、
于世文对他很器重,他很快就转为正式工作人员,并被评为国家文艺
一级演员,后来还把北京市文化局拨给戏校仅有的两套住房分给他一套。他在北京戏校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仍被返聘,继续发挥余热。
在2005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荣获花旦组第一名的
常秋月,从1991年到1997年,一直跟崔荣英学戏。几年来先后学习了筱派戏《活捉三郎》、《
乌龙院》、《拾玉镯》、《
大英杰烈》、《
小放牛》、《下河南》等。在这次电视大赛上常秋月还展示了绝迹五十多年的跷功,使之重现舞台,令广大观众又惊又喜。同时,此次大赛中展现跷功的另一位旦角演员——来自台湾的黄宇琳也是崔荣英的学生。1990年代初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在
孙毓敏校长带领下赴台进行演出和艺术交流活动,崔也同行;就是借此机会黄宇琳向他学了筱派表演艺术和跷功。
常秋月和黄宇琳两位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
京剧新人,一大陆一台湾。相映生辉地显示着跷功这一精湛艺术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个京剧爱好者,而崔荣英为此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综观崔荣英先生的一生,由于在舞台上演出的时间不长,主要从事幕后教学、授徒工作,所以知名度不高,了解他的人不多。但是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努力认真地在梨园这一方土地上耕耘,为未来的京剧丰收付出了自己的一片心血。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还应邀到
河北省京剧院帮助排戏、教戏,扶植地方京剧院团,精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