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俗称龙江河,不同河段称龙溪,龙潭河,桂坑水等,
南海水系河流,位于广东潮汕西南部,流经
普宁市、
陆丰市、
惠来县三市县。其
河源市与
榕江近在咫尺,即普宁
南阳山区南水凹村附近。上游称
龙潭河;流经
陆丰市境在
葵潭镇西部进入
惠来县。从葵潭向东4公里的磁窑附近有来自南阳山区的三条支流汇入,即南洋仔水、高埔水、
崩坎水。磁窑以下始称龙江,河道流向东南。
邦山以下进入龙江下游平原,有来自大南山的罗溪水、盐岭水、雷岭水汇入,在
神泉港出海,1979年改于南海哨所出海。
干流概况
在普宁市境,龙江干流从源头后溪林场的南水凹南坡流出,经 半径田、后溪、
龙潭水库后出境。龙江主流于
普宁市境内流长26.7公里,集水面积635.6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40%。
在
陆丰市境内,龙江干流称龙潭河,又名桂坑水,流经
陂洋镇深渡村后进入陆丰市境,境内干流河段长15公里,
流域面积123平方公里。
在
惠来县境内,龙江干流历史上称龙溪,经陆丰市桂坑流入惠来县
葵潭镇,在窑水轮泵陂上游的溪口村与发源于
普宁市大坪镇黄泥田的南溪仔溪、发源于普宁县大坪青山坳的高埔溪和发源于普宁县
南阳乡大坳口的崩坎水,四流汇合,成为龙江干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葵潭、兵营、邦山、隆江、孔美、钓石、金东洲,与
雷岭河汇合,经
神泉镇港入
南海。全长88公里,总集水面积1164平方公里;县内长51.3公里,集水面积554.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3‰。
由于下游平原比降小,泥沙淤积,排水不畅,加上
大南山的
山洪,故常发生洪涝灾。1979年完成了下游河道的改道工程,开挖5公里长的新河道出海,实现洪涝分家。改道后龙江的长度由原88公里缩短到82公里,
流域面积由1631平方公里变为1187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龙江干流
普宁市境多年平均径流深1661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558 亿立方米。耕地面积6.8万亩,流域为南阳山区和
马鞍山市。流域内山地
丘陵与河谷平原比例为9:1,
谷地、
梯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间,域间累年年平均降雨量2403毫米。1960年前
植被葱郁,坑谷农田引泉而灌。后因滥伐林木,大量开垦,
水土流失入溪,河槽展宽变浅滞流,
水毁农田,汛期遇降雨100毫米时,梅林圩遂成泽国,使崩坎溪沿岸5500亩、高埔溪沿岸1100亩农田受浸。1979年起,对县境内龙江
水系施行封山育林、拆陂改溪的综合整治,洪涝灾害有所减轻。下游
惠来县隆江桥头最大洪峰流量为3830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南洋仔水、高埔水、
崩坎水、罗溪水、盐岭水、雷岭水。
普宁县
龙江水系
普宁市段,主要支流有
南营村水、高埔溪、崩坎溪。
南洋仔水,发源于大坪镇黄泥田,过惠来县后于吉镇汇入龙江。县境内流长19.12公里,集水面积64.02平方公里,河床处于
花岗石与
沉积岩接触破碎带,
渗透性大,径流小。
高埔镇溪,发源于
大坪镇青山坳,在船埔圩桥汇梅田水后过
天青村、圆埔、石马头、高埔、龙窟、月塘入
惠来县境,于溪口同主流与崩坎溪汇合。流长36.6公里,坡降2.21‰,集水面积150.07平方公里。1962年前,龙江1.5吨
货船可拖纤抵船埔圩,因而船埔圩又称
船埔村。1963年后山地大量开垦,沿江筑陂引水灌溉,常因淤沙阻水致涝。1979年后实行封山育林、拆陂整治,涝患已减轻。
崩坎溪,源起南阳乡大坳口,自西北向东南流经
松阳县、梅林、古庵、崩坎、谢家洋,从马鞍山农场新圩东侧过惠来县境。在县内流长40.3公里,集水面积288.8平方公里。河道弯曲,沿流多深潭。上游从发源至大高田3.3公里河段落差300多米,至军田2.5公里,落差58米,水流如泻,洪峰流速3-6
米每秒,梅林圩以下
水势较为平缓,1956年以前龙江帆船可达梅林圩,今因泥沙淤积不能通航。
惠来县
龙江在县境内的主要支流为螺溪、头水和葛内溪。
螺溪,发源于乌坑顶,经石榴潭、峰霞,于山美汇合山美水至钓石与龙江干流汇合。河长41公里,集水面积173.2平方公里。螺溪支流山美水发源于双过年山南麓,经石古、必章、后洋至山美,集水面积42.3平方公里。
头寮水,主要发源后斜、盐坑两条支流汇合而成,流经尾寮、曲溪、邦山、
北洋政府,汇入龙江中游。全长
南京地铁16号线7公里,集水面积51.92平方公里。
葛内溪,起自葛内,贯穿溪西,在
新圩镇汇入龙江。1963年,新开溪西排涝河,改经山陇直通洋下闸出龙江下游。集水面积60.55平方公里。
雷岭河,位于县境中部。发源于潮阳县刘士可,在双溪村汇合大水流入
惠来县,经华湖、头,于赤洲安澜桥与盐岭河汇合,经
神泉港入
南海。全长22.24公里,河流比降6.13‰,集水面积140.1平方公里,县内集水面积81.7平方公里。其最大支流为
盐岭河。
盐岭河,发源于县北部双过年山,经盐岭、蜈蚣岭至水尾潭,沿途汇入虎头岩水、镇北水,经
惠城镇西南流入东陇洋,至赤洲安澜桥与雷岭河汇合入神泉港。全长15.4公里,河流比降1.25‰,总集水面积60.1平方公里。
水利概况
航道航运
龙江航道
龙江干流大坪溪,支流高埔溪和崩坎溪,水域宽度40-70米,可通航里程共93公里。1958年前,
普宁市境内河段可通航载重1.50吨以下尖船至
惠来县的
葵潭镇、
隆江镇和
神泉港。1958年后,因干流大坪溪下游筑为水库而停航。崩坎溪、高埔溪因河道淤塞而断航。
龙江惠来县通航里程47公里,主流航道弯曲,水浅滩多,自葵潭至溪南有浅滩18处,共长1090米。新中国建立前,
航运发达。龙江流域乡村的农副产品和穗、港等地的工业品,以及沿海的鱼盐,都是通过神泉港经龙江进出交流。正常情况下,5吨的船只可通航。
隋唐以来,航运业发达,年货运量达10万吨。50年代起,由于发展水利业需要而建库修闸使航运业受挫。如先后在航道上筑桥5座,在中游建邦山桥闸,上游建磁窑水陂,1979年,龙江改道人海,故
神泉港日见淤浅,致运输需搬驳,下游需候潮通航。因此龙江通航条件差,至1987年多数物资转陆运。
龙江水系在县内可通航支流有:青坑溪、头寮溪、罗溪3条。青坑溪发源于
普宁市高埔,经
葵潭镇的溪口汇入龙江,航程3公里,水深0.5米,宽10米,5吨船只可通航,每年货运量1500吨。头寮溪发源于九福坑,经尾寮、曲溪,由邦山桥闸处汇入龙江,全长15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在上游修建詹官陂水库,故水源短缺,于60年代断航。罗溪发源于
分水岭,经钓石汇入龙江,全长9公里,夏秋时可通航,年货运量200多吨,春冬季停航。
位于东经116°18′,北纬22°58′,县城南7.5公里。东距
汕头港60,西距
香港特别行政区137浬,龙江、
雷岭河汇集于此出海,属
河口湾型海港。古时,神泉是个浮脉亘连
小岛,岛上立有1座圣王庙,祀
南海广利王(即南海神),由闽粤商人从广州南海移香火于此建庙。新中国建立后,庙内有铁钟1口,钟上铸有“
李纯元和庚子
中秋节福建省胡其成6人敬送”题款。钟毁于1967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
惠来县知县林春秀为防倭寇,于小岛上建城,在城南筑炮台,驻兵防守。建城时,圣王庙前有村民114户,村名神前乡,后因淡水泉,故改称神泉。
隋唐以来,粤、闽、浙船只进出港口频繁,为潮、普、惠物资集散地。民国27~38年(1938~1949),港嘴水深3.1~7米,港区水域20万平方米,可泊船只2000艘,200吨级以下船只可自由进出港。1946年港口吞吐量20万吨。1950~1977年水深2~3米,货运时需引船接驳。1960年港口吞吐量仍有13万吨。1979年后,由于龙江改道人海,该港出海口处沙嘴伸出,口门变窄,航道淤浅,低潮时水深仅0.5米,70吨以下船只需乘潮进港。70吨以上船只能在港外过驳。1979年后,港口年吞吐量仅1~2万吨。
1982年省市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领导小组,组织
广东省省内38个单位中的1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用2年时间,先后对
神泉港淤塞原因,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并由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了《
惠来县神泉港综合整治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分四期实施。经过1985年及1987年先后实施第一、二期工程:新开航道1220米,宽130米,水深4.2米,港池由西向东延伸2000米。已可航行500吨级船只。
神泉港码头建于1971年。由神泉港务所投资3万元,建筑钢筋混凝土柜架式码头1个,总长13米,最大靠泊能力80吨,仓库2座,总面积394平方米,堆场1个,总面积248平方米。1986年,省航运公司和
惠来县政府投资330万元,在港内烟墩西面,建设钢筋混凝土交桩梁板式码头,长83米,500吨级泊位2个,新建仓库1座,面积1080平方米,堆场1个,面积5934平方米。
龙江航线
神泉至
隆江镇15公里,可航行载重10吨以下船舶,隆江至
葵潭镇29公里,可航行5吨以下船只,葵潭至大坪28公里,可航行5吨以下船只,磁窑至梅林27公里,可航行5吨以下船只。
水利工程
邦山桥闸,位于龙江干流邦山与西湖两村之间的河段上,距隆江镇5公里,因桥闸紧靠邦山村,闸顶为交通桥,故名。闸址上游集水面积1020平方公里(水库控制面积238.63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为2.9%0,多年平均枯水流量为9.26秒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为2930秒立方米。是一座拦蓄引水灌溉和利用流发电的大型桥闸工程。1970年1月动工兴建,同年5月竣工。1972年加固续建。按20年一遇设计过闸流量为3160秒立方米。相应桥前水位22.52米,设闸34孔(其中西侧设发电进水闸3孔9米,东侧设船闸1孔宽4米),有排水闸30孔,总净宽120米。闸底
高程15.7米(惠水),闸顶高程20米(惠水),桥闸面宽10米。正常引水蓄水位19.5米,最大引水量6秒立方米。提水高度3.5~4米。配套南北干渠,灌溉面积1.88万亩。1984年将原
水轮泵电站改建为低水头大流量的迳流电站,装机2台,容量1000千瓦。
磁窑拦河滚水坝(磁窑水陂),位于龙江中游新联村河段。距
葵潭镇5公里。上游集水面积820平方公里,主流长6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O.35‰。多年平均降雨量2132毫米,最少枯水流量每秒0.103立方米(1963年),最大洪峰流量3440秒立方米,相应水位30.2米(1970年9月14日)。1966年动工兴建,1970年2月竣工。坝总长116米,陂长83.5米,陂底
高程17.8米(惠水),陂顶高程23.2米(惠水)。陂高5.4米。1971年安装
水轮泵8台,东西两岸各4台,引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灌溉
葵潭镇的吉镇村、新光村、南照埔村、石田村、新联村农田1.7万亩(1987年只0.75万亩),并利用水轮泵5台,配
发电机5台,容量365千瓦。
龙潭水库,是
陆丰市骨干
水利工程。1958年秋开始动工兴建,1960 年1月主坝建成开始拦洪蓄水,同年3月下旬开始投入农田灌溉。水库集雨面积156.03平方公里,总库容1.128亿立方米。是一宗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
航运的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龙潭水库初步设计阶段,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原为中型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68米,库容587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47.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2.2万亩;涵管出口和总干渠头行跌水,两处电站计划装机5台共1460千瓦。主坝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二百年一遇校核。1965年以后,因土坝经过加固如高,集雨面积经过核实,改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1960年 龙潭水库建成后,灌区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至1990年,区内人口发展至63.09万人,耕地面积29.15万亩,人平耕地0.46亩。粮食年亩产达到254公斤,其他经济也随着发展,经济收入增加。
河道整治
堤防建设
1952年整治
雷岭河,修筑从
惠政桥到
安澜桥的堤围6.2公里,同年修筑
狮石湖防潮闸坝;1953年修筑
东陇镇防潮堤围,全长14.9公里,初步保障了东陇洋、京陇洋、华陇洋的
安全生产。1954年开始,农民对兴修水利以抗拒水旱潮灾有了迫切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加强了水利建设,全面规划,分期进行。首先动工兴建
绿岛水库与关门水库,以提高华陇洋和京陇洋苦旱地区的抗旱能力。1955年与
陆丰市合作,在鳌江
览表村河段,建筑鳌江防潮排涝闸坝。
惠来县在
鳌江左岸,自下涂楼村至览表村,修筑防洪堤19.25公里。初步抗拒洪涝,改善了灌溉。1957年冬,全县集中1万多劳力,修筑龙江中下游干堤25公里,以后逐年加固延长,并堵塞了两条支流,使龙江堤围防洪标准逐渐提高。1959年全民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在全县掀起群众性兴建农田水利建设高潮。9月,动工修筑
石榴潭水库,1959年竣工后,并在象湖村附近建造反虹管穿过龙江,将水引至龙江右岸。这不仅缓和了龙江右岸大片农田的旱患,而且也减轻了总铺洋的洪涝灾害。
龙江是县内最大
尼罗河,发源于
普宁市,流经
陆丰市进入
惠来县,在县内
流域面积554.5平方公里,干流总长88公里。新中国建立初期,干流两岸堤围分散、低矮、残缺,暴潮时,潮水长驱直入,为害农田;暴雨时,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受洪潮摧毁堤围尚未修复。1957年冬,开始全面修复龙江干流堤围,至1958年2月,修筑了下游干堤25公里。右岸起自后山乡的
塘田村,至南海乡的洋下村;左岸自邦山村至钓石村。堤顶宽2~3米,内外边坡为1:2和1:2.5,堤顶
高程18.2~22.5米(惠水),沿堤岸有大小建筑物69宗,国家投资120万元,使龙江堤围提高到抵御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由于龙江中、下游属平原型河道,河槽渲泄量有限,加上原有工程标准低,筑堤土料多为河细沙质,强度差,堤身单薄,致堤基
渗漏,滑坡严重,堤围险段多。原按20年一遇设计标准,洪峰流量为3210秒立方米修堤,而实际达到安全泄量只有2300秒立方米,仅接近10年一遇标准。加上上游
陆丰市的龙潭、巷口等大中型水库的
泄洪,严重威协着龙江堤防安全。1986年7月13日7号台风期间,隆江桥头水位达21.34米(警戒水位19米)洪峰流量2946秒立方米,中游兵营、
鲁山县等堤段决口47处,长1852米,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1986年冬开始,根据16处主要险段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段加固筑修,使堤围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二三年的冬春水利维修加固,已解除了龙江堤防的部分险段,但限于人力、物力、财力,还有不少险段未能及时消除。
下游整治
龙江在县境内集雨面积746.9平方公里,上流进入县境内至
神泉港41.3公里。自
葵潭镇长埔村至
隆江镇邦山桥闸,上河段有高埔、崩坎两大支流和17条小支流,从左右两岸汇入主流。邦山桥闸下至神泉港有较大支流头寮水、罗溪水、南沟水、溪西排涝河自左右岸汇入主流,形成县中部平原,耕地面积11.9万亩。经过1957年大规模修筑中下游干堤,并堵塞葛内溪、双溪嘴两条支流,此后洪水归主河道人海,潮水也不能直入农田,洪潮灾害逐步减少。由于上游各支流均发源高山峻岭,
植被情况不良,河床比降大,每当
山洪暴发,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主河道,淤积极为严重。20多年来上中游各支流兴建水库,控制削弱部分洪峰,但枯水期主流流量减少,又使中下游淤积激增。最大断面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722公斤,河床逐渐淤高。下游靠近出海口的钓石村至金东洲,河床淤高达1.5米,影响排洪能力,使中游水位持续时间大大延长,造成中下游两岸内涝严重。特别是每年冬末春初流量减少,海潮带来的泥沙,漂积神泉港口,面向东南拦门沙绵延达2公里,航道闭塞。多年来各涝区虽采取蓄、堵、截、围、排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江淤积日见严重,各排涝河道的顶托时间也大大加长。
1977年5月27日~6月3日,连续暴雨,3天的降雨量为643.2毫米,龙江最大的流量每秒1410立方米。仅相当20年一遇,而钓石村段洪水位达16.39米,持续达一星期,中下游(包括雷岭河系)内涝受灾面积达6万亩,遭灾3.5万亩。因此整治龙江下游河道已成当务之急。经过多次勘查、研究,作出干流独流人海,实行洪涝分家的规划。即放弃钓石至金东洲一段河道,将龙江尾水直接导入
南海。同年9月将规划上报
汕头地区,经地区批准,工程于同年10月26日动工,年底完成了主槽“龙沟”开挖工程,并修筑进口段1.5公里堤防。
新河县下段有3.5公里是微沙土层段,先开冲水龙沟,底宽20米,边坡1:3,龙沟底
高程13米。龙沟开挖后,即筑沙堤假堵邦庄~赤岑
老河口市,利用邦山桥闸调节的迳流冲刷龙沟。自1978年3~6月,共冲刷6次,主槽沟的宽度从20米冲至100米,冲刷深度平均0.5米。冲走的
土方为94.3万立方米。1979年9月25日,新河道通过洪水流量每秒2543立方米,新河道下段3.5公里,龙沟宽发展到300米,深度平均2米,最深4米,洪水带走的泥沙约554万立方米。
从龙江流量和水位的观察,由于洪涝分家,洪水过程短,排洪快,使农田受浸的面积减少,受浸的时间不超过两天,特别是总铺洋和东陇洋基本不受浸。溪西围虽受浸,但受浸的时间大大缩短,不超过两昼夜。由此可见龙江下游整治工程,对防洪、排涝已初见成效。由于资金不足,
新河县上段干砌护堤仅有1公里,海堤石篱化和洋下分洪闸,仍未完成。
出海口整治
龙江干流改道由赤岑人海后,经由
神泉港人海的河流只有龙江支流罗溪水和
雷岭河水系,每年流量从19亿立方米,下降到4亿立方米。神泉港的口门淤积和位移加速发展,至1983年旧航道口门被拦门沙阻塞后,转向西南方向发展成狭长的出海通道,宽仅七八十米,水深1米左右,低潮时水深只有0.5米左右。神泉港口的淤塞,不仅严重影响
交通运输和
渔业生产,而且因排洪不畅,内涝经常发生。遇暴雨或大雨时,排洪速度比过去推迟20多个小时。
1982年,省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组织省内38个单位10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用2年时间,专门对
神泉港淤塞原因进行考查、论证,并由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了《
惠来县神泉港综合整治工程设计案》,工程规划分四期实施,总投资3873.47万元。
1985年3月第一期工程动工,至1986年3月
新航道竣工通航。实际施工期10个月,挖通新航道一条,长1220米,面宽130米,底宽60米,设计低潮水深3.22米,高潮水深4.55米。并封填了老口门340米,筑防波拦沙堤240米,航道护岸石堤南北合共2412米,防洪防潮堤围880米。一期工程共投资727.2万元。
1987年2月第二期工程动工,至1988年4月竣工。计延伸航道北护岸挡土墙砌体552米,
疏浚航道出口段的淤沙10万立方米,筑拦沙防波堤380米(连一期工程共长620米),以及其他附属加固工程。经决算,工程造价共413.72万元。
流域概况
龙江下游有龙江平原,位于大南山街道以南、
惠来县中部沿海,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由龙江及来自大南山的罗溪水、雷岭水等冲积而成,是惠来县的农业腹地。平原东西两侧是连片缺水的滨海
台地。
惠来县地域
东晋时届海宁县,后
行政区划多变。由于水旱
风暴潮灾害较严重,加上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
潮汕平原其他地方落后。至明代仍是“道造僻远,顽民负因,壤地空旷”,“盗贼潜匿”之地。明嘉靖三年(1524年)置惠来县。解放后经济、文化获得较大的发展。
深圳—汕头高速公路横贯全县东西,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惠城镇又称
惠来县,位于龙江平原北部,南距
神泉港7公里。自明代置县至今400多年一直是县城所在,但至1949年城区面积仍不足1平方公里,公共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建起工业区,吸引外商投资,城区范围有所扩大。为了解决龙江中下游两岸的内涝,1977年10月开挖龙江新的出海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