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文学院,前身为扬州师院中文系。一代词曲学大师
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学院设有
汉语言文学(师范、文秘方向)、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介绍
扬州大学文学院前身是扬州师院中文系。一代词曲学大师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文秘方向)、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文学院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
中国文化研究所、扬州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一级学 科博士点。文艺学学科为
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文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省级一类精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教材《文学理论》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文学院办学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学养深厚、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如李光信、
任中敏、
蒋逸雪、徐沁君、
谭佛雏、
王善业、
孙龙父、李人鉴、江树峰、
李廷先、顾黄初、
曾华鹏等,他们薪火相传、泽被后学,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的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
学缘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他们教书育人,砥砺学问,奋力开拓出文学院广阔的学术天地。
近年来,文学院教师在《
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800多篇,出版论著80余部,具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数十项,其中14项成果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报》以及
香港电台、
日本、
越南、
韩国学术刊物,曾多次推介我院的重要学术成果和学术带头人的业绩。我院学者与美国、
加拿大、
瑞典、
挪威、韩国、越南、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部、省级科研项目。承担并完成
江苏省十五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目前正在承担江苏省十一五参照“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院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其中既有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又有连续获得“
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更有众多奋斗在高等教育和中学教学第一线的辛勤的园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扬州大学文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此前已建成硕士点多年。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文艺学博士点设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已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部省级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1项,该项目获科研经费500万元。出版著作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60多篇次被《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文学理论方向从事文艺学教学和科研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历史较长、质态良好、基础厚实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文艺社会学研究这一较为明显和相对稳定的特色,主要从文艺社会学研究入手,对于当前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作出说明、界定和反思。出版《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美学文艺学本体论》、《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等专著。在《
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从关键词看我国现代文论的发展》、《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等论文。
文艺美学方向较早展开了关于文艺美学一般原理的研讨,在对于文艺美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框架,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文艺部门美学,以及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出版《
笑与喜剧美学》、《悲剧美学》、《
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等专著,在《
光明日报》、《
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等重要论文多篇。
中国文艺学方向在保持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基本学理的基础上,侧重于文论思潮研究,致力于揭示雅俗文学的流变与整合对于文论思潮的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在叙事研究、文体研究、语言研究、
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理论探讨。出版《中国美学初步》、《
意境探微》等专著,在《
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现代大众小说:新旧小说的流变与整合》等论文。
本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谭佛雏(佛雏)先生有关文学理论以及
王国维诗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期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卓有成效,博士生导师
姚文放教授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基础研究,博士生导师
佴荣本教授的文艺美学范畴、文学史论研究,古风教授的中国文艺学研究,
陈学广博士的文学语言学研究等身于学术前沿且各具个性。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著名词曲学家
任中敏(半塘)先生是该学位点的开创人。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著,在《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学科目前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等方向上卓有建树,形成特色。
中原地区古代通俗文学研究方向由
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他以《敦煌歌辞总编》、《
唐戏弄》、《
唐声诗》等巨著为代表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拥有学术经典的地位。前辈学者徐沁君先生的《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元散曲补校》,谢伯阳先生的《全明散曲》、《全清散曲》等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居领先水平。数代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的学术进展。本研究方向以研究自古以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形态为主,包括小说、戏曲、诗词、变文、
俗讲、宝卷等,取一条与高雅文学、精英文学研究不同的路径,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博士生导师
董国炎教授的论著着意将通俗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相区别,显示与主流文学史、小说史的体系性差别;博士生导师
许建中教授、黄强教授、汪俊教授、陆永峰博士等在戏曲研究、诗词研究、讲唱文学研究、宝卷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近年来出版《明清小说思潮》、《
明代小说》、《施耐庵与水浒》、《明清传奇结构研究》、《李渔研究》、《词学散步》、《两宋之交诗歌研究》、《敦煌变文研究》、《中国宝卷研究论集》、《
中国宝卷总目》、《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等著作,以及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现承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扬州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
清代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而
任中敏(半塘)先生的词曲学研究和
敦煌市文学研究原本就富于学术史研究的内涵。本方向人员从当代视角出发,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着重研究学术史、思想史、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学的关系,深入探讨推动文学演变、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近代经学史》、《六朝经学与玄学》、《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嘉定钱大昕全集》、《刘熙载全集》等著作,现承担《汪中全集》、《
嘉定王鸣盛全集》校点等项目。特别是承担国家清史编委员会的《清史·朴学志》的编纂工作,获科研经费55万元。博士生导师
田汉云教授在经学史研究方面跻身于学科前沿,博士生导师王永平教授、陈文和副教授等在学术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方面各有建树。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于1984年建成硕士点,
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诸如
丁帆、
汪辉、
吴义勤、
杨剑龙等,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或国内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和骨干。有的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青年作家
毕飞宇、
祁智等,毕飞宇的的短篇小说《
哺乳期的女人》曾获得
鲁迅文学奖,近期又以中篇小说《
玉米》和吴义勤的当代文学评论一同获得鲁迅文学奖。
本学科的开创人
曾华鹏先生,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与影响,他从长篇论文《郁达夫论》开始的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基础。本学科成员保持并发展了这一学科优势和特色,近期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流变与整合》、《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散文审美与解读》等专著,在《
文学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历史与个人之间:王安忆的“众生话语”》、《〈花腔〉:现代知识氛围中的小说体裁建构》、《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的实践》、《五四后周作人文艺思想之转变》、《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等学术论文。另外,还编著多部高质量、有影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些成果的特点是,注重作家自己阐述的创作宗旨,未曾专门阐述的则通过作品的细读进行发明,由此而注重在细读的微观研究中彰显作家的诗学践行,实现与诗学建构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的理论追求,形成了新的研究格局与进路。目前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叙事诗学的现代整合》(99BZW026),
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语境中的虚构方法研究》(04SJD750025)、《现代白话语言与文学叙事互动关系研究》(A0108072)等。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本学科有着一支实力强劲、结构合理、颇具潜质的学科梯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
徐德明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作家的诗学追求之间寻求和确立其诗学价值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刘小中教授对于现代作家的文艺观念与现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文论史之关系的研究独具特色;
吴周文教授从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扩展到散文文体和审美风格的研究;陈军博士致力于对现代剧作家、戏剧文本、导表演以及剧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为
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包括今文《
尚书》语言研究、《墨经》的语言与逻辑研究、《
方言》、《
尔雅》及其注家的研究等,通过今文《尚书》专书语言的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甲骨文、金文、《
史记》、《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等语言的纵向对比研究,辅以考古发现的最新材料的研究,探究今文《尚书》的语言特点。二是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基于当代和断代汉语语料库的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词的语法属性、词语的更替、相关句
法语用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历时发展过程。三是汉字学研究,包括说文学、汉字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日整理规范汉字比较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系统梳理探讨
东汉以来《说文》研究的发展源流,结合语言认知和语言比较,对汉语字族、词族等字词类群进行新的诠释,以汉字结体义理为基础研究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
钱宗武教授的先秦专书语言研究特别是今文《
尚书》语言研究视野广阔、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张其昀教授的汉字流变研究特别是“说文学”研究探源发流、史论相生,获得学界赞誉;张亚军博士的汉语语法研究角度新颖、手段先进,得到学界的好评;
于广元副教授的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研究,纵考古今之变化,横辨机理之异同,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近年来出版了《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
今古文尚书全译》、《汉语论丛》、《“说文学”源流考略》、《汉字学纲要》、《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
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现代汉语同素词》等十余部专著,在《
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不少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
语文学资料信息》等复印、摘载,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现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今文《尚书》词汇研究”(02BYY027)和部省级项目10余项。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二个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备博士学位8人,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
学缘结构合理。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具有深厚学术渊源和较高学术地位。
任中敏先生开创了现代散曲学研究的基础,徐沁君先生、谢伯阳先生的工作在相关领域中居领先水平。本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勤奋工作,在戏曲史、小说史、诗歌史等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中原地区古代经学文献整理及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本方向教师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古代经学史、
清代扬州市学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在《
文学遗产》、《
文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34部。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校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学科设有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学科带头人
肖淑芬教授系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在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厚重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