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平,男,1957年10月生,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 4 名。2001 年被辽宁省委确定为“首批省优秀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 2003 年,应邀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作专题学术讲座,在国内外反响良好。所在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人物经历
1957年10月生,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师从
孙中田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 博士(师 从
王富仁 教授)。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兼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曹禺研究会常务理事。连续四届担任
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社会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成员、
辽宁省教育厅职称评审专家、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本科专业设置评审专家、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等。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名家研究;
中原地区现当代小说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研究等。
主要贡献
2008 年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主持、承担省部级重点项目、重大委托项目、一般项目等计 8 项。出版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 4 部,主编、参撰著作多部。累计发表论文105篇。文章多次被《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CSSCI 等全文转载、转载摘要或收录。获得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15 项。
出版著作:
《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东方睿智学人——钱书的独特个性与魅力》,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97 年出版。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参撰著作:
《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孙中田主编),
高教社 1988 年出版。
《 20 世纪中国文学通史》(
唐金海、周斌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03 年出版。
《
现代文学》(李平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讲评》(李平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冯光廉、
刘增人、
谭桂林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发表论文:
1 .
茅盾的《黄昏》简析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2 年第 6 期
2 .试论湖畔诗人
汪静之的诗歌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2 年第 6 期
3 .关于
吴荪甫评价的几个问题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3 年第 3 期
4 .
茹志鹃小说的细节描写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4 年第 4 期
5 .略论茅盾的文学翻译理论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5 年第 4 期
6 .新时期散文寂寞原因的全方位思考 《艺谭》(安徽) 1987 年第 6 期
7 .《水藻行》在
茅盾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独特意义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 第1期
8. 应该重视实用文学批评 《
新长征》(
吉林省) 1988 年第 3 期
9. 四十年代讽刺小说的叙述方式 《
文学评论》 1989 年第 5 期
10 .鲁迅与二十年代的讽刺小说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9 年第 4 期
11 .革新教学,锐意改革——从现代文学的教学谈起《高等师范教育》 1989年第 2 期
12 .从接受美学看鲁迅小说的精神价值与永恒魅力《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 年第 4 期
13 .戏剧的共感性与参与意识 《
戏剧文学》(
吉林省) 1990 年第 4 期
14 .
孙树勋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贡献 《函授通讯》 1991 年第 1 期
15 .在雅与俗之间——小品热中话小品 《
文艺报》 1991 年 10 月 19 日
16 .四十年代讽刺小说综论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17 .四十年代讽刺小说的时代风貌和风格特征 《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2 年第 1 期
18 .论《
围城》的三次接受高潮及其嬗变 《钱钟书研究》(北京) 1992 年第 3 辑
19 .现代讽刺小说研究之一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3 期
20 .新时期十年《
子夜》研究述评 《
中国社会科学》 1993 年第 1 期
21 .论
徐志摩对青年读者的魅力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3 期
22 .评《从荒原走向世界》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
23 .简论巴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2 期
24 .接受与变形——曹禺剧作的主现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社会科学战线》 1994 年第 1 期
25 .论鲁迅人格的意志力量 《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第 6 期
26 .从接受美学看艺术生命的奥秘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4 期
27 .重排大师座次的思考 《
大连日报》 1995 年 3 月 30 日
28. 对人自身认识的两大发现——《阿 Q 正传》与《围城》比较分析《鲁迅研究月刊》 1995 年第 9 期
29 .从接受美学看《
子夜》的价值取向 《茅盾研究》第 6 期( 1995 年)
30 .也说重排大师座次 《
文艺评论》 1995 年第 5 期
31 .《围城》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联结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 第2期
32 .《
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 《
江海学刊》 1996 年第 1 期
33 .
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初探 《
牡丹江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3 期
34 .
茅盾短篇小说新论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35 .现代
讽刺文学与鲁迅传统 《
鲁迅研究月刊》 1997 年第 2 期
36 .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
学术月刊》 1997 年第 11 期
37 .现代幽默闲适小品文价值的历史变异 《
社会科学辑刊》 1997 年第 2 期
38 .《围城》与《
我是猫》的比较研究 《
东北亚论坛》 1997 年第 3 期
39 .简评《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
中国图书评论》 1997 年第 7 期
40 .
林语堂研究六十年概观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6 期
41 .
茅盾在小说文体建构上的独特贡献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42 .
钱锺书对中国讽刺幽默文学的贡献 《
贵州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43 .《
儒林外史》与《围城》的比较研究
韩国:《
现代文学》第 17 辑( 1999 年 12 月)
44 .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的反思及重建 《
当代文坛》 1999 年第 3 期
45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46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韩国:《中国语文学》第 35 辑(2000年6月)
47 .中国话剧缘何被冷落 《
文艺报》 2000 年 2 月 17 月
48 .中国话剧如何走出低谷 《文艺报》 2000 年 8 月 24 日
49 .接受学: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1 期
50 .鲁迅接受与解读的接受学阐释及重建策略 《
鲁迅研究月刊》 2001 年第 11 期
51 .传记的写作原则及评价尺度 《
中国文化报》 2001 年 2 月 24 日
52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
学术月刊》 2002 年第 3 期
53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中国电视》 2002 年第 12 期
54 .优秀人文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地位 《
光明日报》 2002 年 10 月 9 日
55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
文艺报》 2002 年 10 月 17 日
56 .名著改编:应该“戴着脚镣跳舞” 《文艺报》 2002 年 8 月 8 日
57 .
鲁迅接受中的误读与曲解、攻击和辱骂现象研究《三峡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5 期
58 .幽默:生命的支点——
老舍幽默风格形成的原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5 期
59 .悟者的逃离——张爱玲解读之一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5 期
60 .鲁迅在韩国的接受、影响与研究 《
鲁迅研究月刊》 2003 年第 1 期
61 .
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 《
北京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5 期
62 .拓宽与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八个问题 《
文艺评论》 2004 年第 1 期
63 . 90 年代都市文学的缺失 《
艺术广角》 2004 年第 1 期
64 .当代文学批评:多元建构与优势互补《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2004 年第 1 期
65 .人文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
66 .影视批评的贫乏与丰富 《
中国电视》 2004 年第 3 期
67 .重振文学的影响力与震撼力 《
文艺报》 2004 年 3 月 4 日
68 .文学不能承受之“软” 《文艺报》 2004 年 6 月 3 日
69 .精神和文品 《
求是》 2004 年第12期(半月刊)
70 .走出知识分子的神话——四十年代与九十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种考察 《社会科学战线》 2004 年第 5 期
71 .论
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5 期
72 .四十年代读者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5 期
73 .当代小说中的“孤独者”精神基因 《
文艺评论》 2005 年第 1 期
74 .当今小说的缺失与自救 《
文艺报》 2005 年 4 月 5 日
75 .巴金:跨世纪的接受与延传 《
大连日报》 2005 年 10 月 24 日
76 .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 《
文学评论》 2005 年第 6 期
77 .研究姿态的确立与学术品位的提升 《文艺报》 2005 年 12 月 8 日
78 .张爱玲王安忆小说悲剧艺术比较论 《
中国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79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创新与突破 《
文艺争鸣》 2006 年第 2 期
80 .“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的知识分子小说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3 期
81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及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4 期
82 . 20 世纪 40 年代知识分子小说纵论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5 期
83 .茅盾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转型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9 期
84 .论
端木蕻良及其短篇小说创作 《
渤海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4 期
85 .微尘中的无量有情——解读
许地山的《七宝池上底乡思》 《名作欣赏》 2006 年第 12 期
86 .一代晋商的慷慨悲歌 《
求是》 2007 年第 11 期
87 .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 《
文史哲》 2007 年第 6 期
88 .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人物描写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 2007 年第 4 期
89 .现代都市小说中的北京想象—以
老舍、
沈从文、张恨水的创作为中心 《北方论丛》 2007 年第 1 期
90 .写得怎样:文学史写作的一种缺失 《
文艺评论》 2007 年第 1 期
91 .
周文小说风格论 《
延安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1 期
92 .话剧《立秋》成功的启示 《
文艺报》 2007 年 9 月 20 日
93 .《立秋》:重振中国话剧之雄风 《
艺术广角》 2007 年第 5 期
94 .
邓刚的近年长篇及随笔创作 收入张玉珠主编《世纪之交的大连文艺》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年 5 月出版
95 .二三十年代“典妻”题材小说的出现及其嬗变 《远东高教学刊》 2007 年第 4 期
96 .稳步改革与守正创新 《
北京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3 期
97.
身份认同:知识分子与革命、民众之关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一种解读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3 期
98. 评
曹万生主编的《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 年第 3 期
99. 穿越古今的文学对话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5 期
100. 爱与理想的救赎——解读
舒婷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5 期
101. 从现代小说中的文人形象看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 《
文学评论》 2009 年第 1 期
102 .评王泽龙的《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博览群书》 2009 年第 2 期
103 . 困顿行者与不安定的灵魂——新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1 期
104. 自我反省的力度与理想人格的缺失 ——从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史看作家的写作立场和描写侧重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3 期
主讲课程
王卫平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主干课程。
获奖记录
其中省级
一等奖 2 项,
二等奖 2 项,
三等奖2项;副省级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1 项, 3 等奖 1 项,
优秀奖 3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