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中国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向,毗邻
南平市樟湖镇,距
北京-台北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仅14公里。桂峰海拔550米,为半高山谷地。桂峰村坐东朝西,背靠后门岭与后门山,以其为主山,两边以后门田等其他小山为砂山,前临峡谷,远接连绵的群山作为朝山,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人口1152,农户339户,土地面积23187亩;其中耕地面积3402亩;山地面积18526亩;全村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
桂峰村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迁此定居有据可考迄今已有760多年。传统村落建筑特色有:古道、古街、古树、古书斋、古碑刻。现存有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石狮、楼坪厅等明、清典型古建筑39座,构成了桂峰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是
福建省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
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2003年,桂峰村被
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1月,被
福建省旅游局授予“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1年,被中国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村”称号;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桂峰村接待游客人数达15万人次,经济收入1255万元,其中村民旅游从业人员113人,年人均旅游收入7560元。
历史沿革
桂峰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乾宁年间。据民国《
尤溪县志》载:“
资寿寺,在十六都。唐
干宁四年(897年)建。”
唐光启元年(885年),桂峰村先祖用元三公从
王潮、
王审知入闽。
宋
靖康元年(1126年),桂峰村先祖用元三公之十一
世孙諲公,自莆田仙游迁居尤溪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
宋庆元元年(1195年),諲公孙煌公,迁居十六都三石井头湾。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
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
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自三石井头湾迁居桂峰村,便在今
祖庙处结庐而居,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初定村名为“岭头”。
元代初年,桂峰村其它族姓或外迁或消失,而蔡氏子孙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建设村庄,铺设石路,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长公五世孙基公,建造门首石桥。
明代
洪武初年,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760年),这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据记载,这期间又新建了华屋近30座。同时还建起了“
蔡氏大宗祠”,重建了“祖庙”。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4月27日,桂峰村大火焚
断石桥,同年12月25日,石印桥重新建成。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桂峰村第一次修
家谱。
清雍正二年(1724年),桂峰村阴阳两房合建祖庙竣工。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9月,
大学士蔡新亲题桂峰村宗祠楹联一副,谱叙一篇。
民国时期,桂峰村实行保甲制。
解放后,桂峰村是洋中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
1962年,
尤溪县成立“桂峰公社”,管辖有:桂峰村、天堂村、上塘村等。
1969年,桂峰村龙亭水电站发电。
1974年,桂峰村开通桂峰至炉下公路四千米。
1978年,桂峰会场落成。
1979年,桂峰村建成会场门首路桥和桂峰小学新校舍。
1981年,桂峰村水尾三桥建成和下厝坑桥通车。
1982年7月29日,桂峰村高压线通电。
1985年,桂峰村石印二桥连接会场
涵洞建成并用水泥
盖面。
2000年,桂峰村第十一次修谱,为上、中、下三册印刷版问世。
地名由来
明代
洪武初年,尤溪区划分为50个都,桂峰为十六都的中心村。至明中叶,人口逐步增多,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文化氛围开始浓厚。读书人中有多人先后考中了
秀才、
贡生、
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又有20几座新居拔地而起。
蔡姓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所以,外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
历史人物
据记载,桂峰村明清两代中
进士3名,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解放以后,桂峰村考取
中等专业学校以上的就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大学生107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
桂峰村主要历史人物:
蔡襄、
蔡新、蔡候采、蔡念殷、蔡长、蔡新、蔡龙豪、蔡鸣凤等;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七年(1247年)肇基;清
文华殿大学士葛山蔡新作《八景总咏》诗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桂峰村位于
尤溪县洋中镇,村域面积为15.39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为333亩。
地形地貌
桂峰村海拔550米,为半高山
谷地,地貌特征为
丘陵、山地、谷地。
气候特征
桂峰村四季温和湿润,全年平均气温17℃—19℃,年均降雨1650毫米。
人口民族
据2020年5月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桂峰村
户籍人口为1152人,常住人口为382人,主要民族为
汉族。
经济
综述
据2020年5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桂峰村主要产业为酿酒、土特产销售、旅游业,村集体年收入为3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3500元。
文化
桂峰蔡氏家族重视传统的
宗族血缘关系,蔡氏族谱定为三十年一修,现存的130多册族谱,详细介绍了蔡氏宗亲渊源,激励着蔡氏后人不断进取。即所谓的“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
桂峰村从古就有敬祖穆宗、重视
编修族谱的传统,《桂峰蔡氏族谱》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间先后修续编了9次。20世纪60—70年代,
家谱在历史性的灾难中数次遭劫,幸得宗亲保护。1989年,谱系曾作部分续修。1998年,桂峰村前辈长者倡议再次续纂族谱,世纪之交,修纂之功业已完竣。
特产美食
桂峰村有尤溪金柑、尤溪绿笋、尤溪绿茶、尤溪红、尤溪茶籽油等特产。
桂峰村盛产
孟宗竹、
油茶、
毛木耳、布朗李等
经济作物,同时
黑山羊、山地鸡等生态养殖业较为发达桂峰村主要为
梯田,种植水稻、辣椒、玉米、
番薯、南瓜和红
白萝卜等农副产品。
自酿美酒是桂峰的一大特色。“足未临村口,已闻
佳丽酿香”,是桂峰的真实写照。因为桂峰山高而水清,适合酿酒。桂峰的“桂花佳酿”早已名声在外,饮酒行拳成为日常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
美味美食
桂峰村有地方特色名莱桂沁冬粉和玫醉香排;特色莱有红糟焙兔肉、
椒盐烤全鸭、糟莱烩牛肉、茴香焖猪脚、泥鳅煮粉干、红煨粉丝、当归炖羊肉、笋豆炒下水、肉丁炒笋干、过冬盐腊肉、红芽芋沾虾酢、老酒醉鲜虾、椒盐煎泥鳅、酱蒜蒸田螺、红糟
炒田螺、秋炒腌
春笋、药薯煨
猪肚、苦莱熬上排、
百合属煎蛋、金针烩
环颈雉等;草根汤类有带仔藤煮兔肉、草根上排汤、草根熬
猪蹄等;地方风味小吃还有阿言伯切面、七里婆锅边、阿武公糕饼、阿培哥光饼等。
传统技艺
桂峰村“闽剧戏社”,俗称“琴馆”,后发展成为名传四邻的闽剧团“蔡岭班”,被誉为“尤溪第一团”。
20世纪40年代,闽剧戏社剧团已具规模,前后台人员齐备。有人街头统计,全村千余人口的桂峰有近五分之一的人(约二百多人)曾上过桂峰戏台。行头(服装道具)皆是演员志愿者利用农闲时去湾口、
高州市一带拖轳和挑柴爿挣的钱拿去购置的。
祭祀崇礼
桂峰村有祭祀祖先的习俗,除了家祭外,
聂氏宗祠祭祖是家族祭祖活动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一种。
家谱中规定有春风、秋风、
冬至祭祖的惯例。祠祭礼仪讲究繁文节,一般都比较隆重、排场。祭礼前,主祭与
执事人将祠堂打扫干净,布置厅堂,摆好各种用具。执事
人中有正献主祭、助祭、陪祭、通赞、引赞、陈设、读祝、东配分献、西配分献。
行祭当天,全族都要盛装打扮,时辰一到,仪式开始,鸣鼓而入祠。司仪者引导族亲按性别、辈份分别站好,男左女右。先由执事者点燃各种香烛,并把各种祭品摆上供案,有全猪、
全羊、全鸡、全鱼以及果品、糕点、
寺院菜、酒。摆好供品,司仪引主祭人盥洗双手,洗毕,司仪高唱“迎神”开中门,迎接祖神的降临,鼓乐齐鸣,主祭人上香并奠酌、一跪三拜。跪毕,开始行古代大礼三献礼。
节庆活动
社日:二月择吉日赛社迎社神,以祈祷风调雨顺,到秋天收成后亦然。
浴佛节:四月初八,寺僧以甘草汤浴佛。各家各户买饼分食,俗称“养齿”,实际上是因麦秋至而尝新。
旅游
桂峰村坐东朝西,背靠后门岭与后门山,前临峡谷,远接群山作为朝山,群山环抱。桂峰村村口处建“石印三桥”,以扼水口,形成了典型的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风景景点
桂峰村是高山型传统村落,从空间形态上看,桂峰村是顺应
等高线布局的自由式山地
聚落,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正面临谷,一条山溪贯穿全村。整体布局顺应地势层次错落,层叠而上,既尊重自然
肌理又与环境相得益彰。全村共有11条岭,一条街和一条环村路组成桂峰村交通构架。东西向有:百阶岭、神龟岭、
丹桂岭和石狮岭,南北向有:三十两岭、下坪街、武举岭、后门岭、老蓝岭、步云岭等。
桂峰村附近有桂峰蔡氏民居、桂峰蔡氏民居、朱子文化园、桂峰古村、侠天下旅游区等旅游景点。
桂峰八景
石笋擎天,距桂峰村左里许,山高有石三,相连矗立,高入霄汉。
翰林院检讨韶九蔡以成诗:“参天森立影离离,濯雨捎云翠色奇,莫道此君心似石,龙孙才见化龙时。”
金鸡耀日,位于桂峰村右,《
尤溪县志》记载“山有石盘,盘内一石,状似翰音,翅足具备,长仞余日出时,羽仪尤璨。”翰林院检讨蔡以成赞其:“疑向空中报晓筹,花冠欲带彩霞流。从今好作高风凤,一唱蜚声遍九州。”
玉泉涌蜜,位于桂峰村对面凉亭峡之下,泉水自石隙中涌出,清纯沁齿,味甘如蜜。翰林院检讨蔡以成诗:“石罅涓涓涌细流,甜于蜜碧于油。欲知山源何处,请向南溪活水求。”
丹桂飘香,桂峰村尾外有石岭数百级,环岭皆桂,四时花开,香气
袭人。距里
许尚带余馨。蔡以成诗:“分来灵九
秋分,散植丹厓月地凉。休讶蟾宫莫高折,桂花原是岭头香。”
酒座清风,《
尤溪县志》记载,“地坦而旷,石立周正,旁有小石,环列类座,行人至此,每披襟称快。”拔贡蔡梦笔诗云:“一席当头坐正东,青山道上酒家通。未逢陶谢先开瓮,饮酒权酬君子风。”
印桥皓月,所谓印桥,即“石印桥”,桥位于桂峰村中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桥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桥周边种有四株
丹桂、两株
紫荆,
汉桂头的石墩砌成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方形状,称为日、月、书、印。小溪边有一石,平正如卵,每逢皓月时,石印中篆文恍惚可见。清
举人蔡鸣凤诗云:“雁齿双痕似卧波,圆灵境下影如何。分明一月千潭镜,人迹何年印得多。”
双漈龙吟,桂峰村水尾有一潭,潭上有漈,漈水双流,如悬双匹练,潭内另有一井,水清如镜,大风雨时,有
蛟龙飞腾像。举人蔡钟鸣诗:“上流分走如箭激,流入盘涡声寂寂。时当夜月闻潜龙,知有
仙人吹铁笛。”
三峡虎啸,桂峰村边峡间有一亭,地高亭旷。盛夏至此,真有细葛含风之概。清岁贡霁堂蔡占霖诗:“风虎由来气类通,风声宛似虎声雄。扶摇万里从兹悟,只在灵虚变化中。”
下坪古街
下坪古街,简称“下坪街”,位于桂峰村中心地带,游客一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排紧密相连、小巧玲珑的古建筑。它左接石印桥,面前有一块开阔地,建筑年代大多为清中后期之物。建筑风格较之于其它房屋略显得矮些。其特色是,各座屋面用
封火墙隔离,一旦发生火灾,能起到堵塞火路作用。
石建街区
桂峰村的一个特点是有路皆石,曲巷通幽。因为桂峰地势崎岖,各座建筑之间的距离相对窄小,故而要用大量的石材构筑护坡,诸如后门山厝的护坡多达14层、高达余30米,这样就形成了各条曲径通幽的小巷。为便于行走,又在各小巷的路面铺上石板条,形成独特的街区路面。因每座房屋构建工程浩大,新建扩建相当困难,为保留街区的传统风貌,奠定了基础。
蔡氏祖庙
蔡氏祖庙位于桂峰村中心,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
建筑面积731平方米,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
祖庙背倚青山,面朝绿水,地理先生称之为“飞凤衔书”。
原祖庙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二十二日夜,周围民房失火,殃及祖庙,遂于次年在旧址上重新鼎建,现存建筑基本完整。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天井、下堂。正堂为三层建筑,迭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粗梁大柱,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面阔五间,明间高大宽敞,厅头设有神,置历代祖宗之
牌位,供后裔
春秋祭祀。堂上高悬“九峰秀”、“
进士”、“
举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
匾额。三楼大厅两侧分置两个圆窗,寓丹凤之双眼。沿11级垂带踏跺而下,便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两旁设花架、置盆景。左右为厢房,边走廊各置9级如意踏跺。下堂建筑简单大方,屋面正脊彩绘各种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栩栩如生。门厅两侧分置两个圆形花窗,次间各置两扇大门。顺堂前11级垂带踏跺而下,是三个前埕,埕前立有照墙。整座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誉为风水的“
龙眼”。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石印桥上游,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蔡茂相(名云鹤)
高中进士后,第三年主持兴建的。据桂峰《蔡氏
家谱》记载:当时正值盛世,也是蔡氏家族鼎盛时期,“一时拨币兴工,备极辉煌冠冕”。从此,它成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蔡氏宗祠为
二进制单檐
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方向270°,占地面积948平方米,
建筑面积61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山门华表。面阔五间,左右次间与明间相通,构成一个宽敞的大厅。地面用石板和
生石灰三合土铺就,异常坚固。正堂为祀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采用减柱法构建,即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故有五爪龙构件。厅中植四柱,宽10米有余。正楣中设一神龛,龛内竖立“皇清敕授儒林郎
翰林院吉士粉六世祖登瀛蔡公妣徐安人
牌位”灵牌。楣柱悬挂清乾隆宰相、
大学士蔡新亲笔题写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的联筒。额悬“着存”、“
进士”、“兄弟
举人”匾,左悬一匾,文曰“钦命内阁大学士兼
礼部侍郎巡抚福建省等处地方提督学院
邵享豫为文魁
同治戊辰年乡荐中武
贡生蔡阳章立”。前左悬今人立“兄妹硕士”匾,前右悬今人立“硕士”匾各一方等。沿垂带踏跺而下,为天井,左右各置花架。两侧为厢房,成门厅式结构。中堂内昂上悬“父子举人”匾,正楣柱悬挂“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筒联,外廊悬挂“宗功垂福泽,祖德衍家声”筒联。中堂之前是一个小庭院,院内树一根石旗杆,旁植奇花异草。
蔡氏宗祠门楼华表小巧华丽,额书“蔡氏宗祠”,左额画“鹿竹(禄足)双庆”,右额画“鹤寿松龄”;左侧墙檐有“凤朝牡丹、鸳鸯戏水、四喜登梅、
孔雀竹芋、鱼跃龙门”组画。右侧墙檐串画“福寿平安、花开富贵、梅鹊争春、傲霜
秋菊、喜气馥沁”组画。门内柱联为“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门联上为“绳其祖武唯耕读”,下为“贻厥孙谋在俭勤”。大门以石材为框,厚重的大门板上绘制
尉迟敬德、
秦琼两位
门神像。值得一提的是,全祠用80根巨大
杉木柱子构建,宽枋大梁,不用一钉一铁,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结构严密,富有特色。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楼坪厅大厝
楼坪厅大厝位于村部后侧,方向170°,占地面积594.6平方米,
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为
二进制穿斗式木构建筑。因地势陡峭,于右侧另搭一
预制板为厅,故曰“楼坪厅”,主体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楼坪厅大厝楼坪厅大门为石筑,与四周围墙相连。门上方额题“绩绍西山”四个大字,
隶书“丙申仲冬月”(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右落款“黄绍芳拜题”。大门两侧绘有壁画,实际上是门楼的大门,折进门厅,中置一道封闭式大门,平常行走往两旁出入,逢重大喜庆才打开中门。门楼左右与厢房转角处各设一个拱门钱库,左额书“彤云”,右额书“紫气”。门楼后是天井,地面全部用青石铺砌,沿垂带踏跺便登上了正堂。
楼坪厅大厝正堂主体为二层
歇山顶建筑,厅与走廊的地面均为
三合土构。厅四周昂、枋的两头,均有
木雕作替,中柱雕刻有
古龙双庆、
梅花雀科替、荷花撑托等。前廊内檐明次间的脊上,均有古龙和五蝠木雕。前廊左右木
墙裙浮雕内容,分别有
八卦(
太极)瓶菊花、博古吊、寿瓶牡丹、
古琴宝剑和八仙故事等。廊柱础石刻,左为暗
八仙镶镌琴棋书画,右暗八仙镶镌菊梅桃牡。左厢房边有一石砌古井,井水清澈见底。
楼坪厅大厝正堂明间与厢房交接处屋面置有挡溅墙,主要功用是防止雨水溅喷。在挡溅墙上作画,是该民居的又一特色。右墙内侧浮雕
鹧鸪、石榴、幽兰;外侧浮雕
风景画,
松柏翠绿,百花斗艳。画面构图似乎就是本座房子大门的外观,门上
对联:“风调雨顺享安乐,国泰民安定太平”。左墙内侧
浮雕斑鸠属、翠荷、
秋菊;外侧浮雕
风景园林等。
石狮厝为于村部右后侧,方向113°,因厝藏一精美的石狮而得名。该厝系蔡氏天房25世加朝公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所建。面阔五间,进深3间,占地面积590平方米,
建筑面积486平方米。
石狮厝山门(门头仔)有一副精雕石刻对联,文曰“三谏风高勋业在
苏轼以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背额书“紫气东来”四字。
石狮厝主体建筑为
二进制穿斗式
歇山顶木结构,斗拱翘角,房屋四周依地势筑有围墙,即能防寒保暖又策安全。正房(中堂)部分分别为明间、次间、梢间,地面为
三合土捣筑,坚固异常。前方左右分列厢房,中为天井,中砌垂带踏跺,天井内全部用青石板铺砌。与厢房相接的为中堂,整座建筑均为
杉木构建。房屋
台基全用青石砌筑,中为垂带踏跺,两旁为如意踏跺。正堂厅中柱穿斗
木雕双龙朝斗,计有六条
古龙。昂首
雀替中雕双鹤、左为双凤朝阳,右为双麒麟。前廊明间与次间脊檩用卷棚拱筑,中置斗拱,左斗拱上有双
麒麟、空城计、“福”、“禧”人物木雕组合;右斗拱上有狮、马和“寿”“禄”人物木雕组合,极富地方特色。走廊墙裙,左右各有三副木
浮雕,右廊
墙裙中为凤朝牡丹、左为博古
秋菊、右为博古幽兰。左廊墙裙中为凤朝牡丹、左为博古水仙、右为荷花。正房和厢房交接处,因地势有落差,为防止雨水溅喷,左右各置一道挡溅墙,并在上面浮雕作画。主要内容有风景、花卉、仕女、流云及博古图案等。厢房为单层建筑,面阔两间。两个槛窗为镂空
木雕,左槛窗中为“福”、“禄”抽象木刻团雕,上首嵌雕二块“琴、棋”图案,下为“书、画”图案;右槛窗中为“寿”、“禧”抽象木刻团雕,上首为嵌雕“松、梅”图案,下为“竹、荷”图案。
石雕是石狮厝的又一特色:正厅柱础雕刻内容有“
鲤鱼跃龙门”、“松鹤延龄”、“
麒麟送子”、“鹿竹双庆”、“马上封侯”等。最华丽的是中堂正门
额枋卷书石刻:中为“爱吾庐”,左为“居仁”、右为“由义”。石门下方
浮雕:中圆为
太极,外圈为火焰,比喻
太阳,左右为双凤、双蝠,边为祥云,下方为翻腾波涛。整个画面构图,即为“双凤朝阳”之意。石构门框侧为如意,正面各雕刻一身着甲武士,单手撑托上石枋,其右分别浮雕麒麟送子、双狮戏球和柱杖
南极仙翁等。门柱下方浮雕缠枝花卉、松鼠、
古龙。在门的两侧各镶嵌一方形
石雕图案,中为
长命锁,四周边框镌刻琴棋书画与暗八仙组合浮雕等。
七家头
七家头是桂峰村现存的
明代建筑之一,建于明朝末年,方向坐南朝北。当地人也称之为七家堂,占地面6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为两层式建筑,建筑较为简陋。
后门田大厝
后门田大厝位于桂峰村右侧山边,方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为三进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筑以围墙。始建年代为清
咸丰年间,据载,因厝主在该房建筑后期出现意外变故,地面部分还来不及装修,迫使工程中断,故留下一些缺憾。
后门田大厝正堂为二层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厅)宽大气派,雕刻精美。中正栋柱上为如意穿斗,下为五爪
古龙,缠枝菊花为枋替。正楣设一神龛,整块大额枋雕刻“双寿”、“卷书”、万蝠流云等花卉图案。厅左整块大额枋雕刻龙卷草、琴书及人物故事;厅右整块大额枋雕刻“寿”钱、
中式屏风式卷书及人物故事。前廊明间内檐雕刻琴棋书画和人物故事,出挑雕刻牡丹、
蟠桃、石榴、书剑等。前廊次间内檐雕刻清“太平通宝”钱币、“圆寿”,外檐雕刻牡丹、龙纹图案。左右大额枋和前廊内外檐
木雕的内容大体相同。
后门田大厝前廊外
墙裙四扇分别雕有博古花瓶、琴棋书画、八仙福(蝠)寿与飞禽走兽;窗花镂空雕刻蟹、虾、花瓶、琴书、博古、暗八仙等。两边雕刻风格大致相同,内容有所变化。正堂前两旁是厢房,在厢房走廊的
额枋上雕刻是该厝的又一特色。左厢房首枋正背雕刻内容为牡丹;二枋正背雕有双鲤鱼;三枋雕刻不老松;转角昂上雕刻缠枝花卉。右厢房首枋正雕如意牡丹,背雕花篮;二枋正雕三鱼戏水,背雕三鱼;三枋正背雕刻木锦花;
角雕藤本牡丹。中堂后走廊内檐镂雕菊花、
桃花等。
后门田大厝中堂中设正楣,中楣边
木雕方天画戟、斗象、箭壶、马鞍、钟磬等。中堂正栋柱
浮雕如意穿斗、
呀呀葫芦宝瓶。中堂通廊内檐磨间为人物、松鹤,次间雕刻花瓶、
麒麟等。内廊外枋串雕百花卷草,在桂峰古建筑中为仅见,堪称一绝。正堂的柱础成鼓形状,中堂柱础为瓜瓣形,前廊的柱础为方斗形。除外,还发现该厝的墙上张贴着的
清代厝主
蔡兆源等科举考试的捷报多张。
长房厝
长房厝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方向坐北朝南,为二进重檐五间七架梁三层木构建筑,其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因是桂峰本地一
蔡姓人家的长子所建,由此而得长房厝。历经两年将房屋建成。正厅中置神龛,祭供先祖。此厝背靠山田,内建护坡十几米高。据
家谱记载,本厝出过
秀才两名,此户人家因其是长子的身份和地位,在当地的也享有较高的威望。
相传,长房厝在当年建造时,其所处的位置在半山腰上,后门山上便是一片田地,由于土质疏松,每到下雨的季节便造成山体滑坡,
坡度达90度,高十几米,如若遇到暴雨则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预防灾害发生,在建造这座房子时,就先建成了较为牢固的护坡,据说,当年为了建成护坡,这家人便将山铁铸入山田内,层层铸入,整整耗用了好几万吨的山铁,而后再用
花岗石层层砌到最高处,这样才使得这一护坡如此坚固。
后门山大厝
后门山大厝为独立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方向113度。为三进重檐
歇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据记载,该厝出过文武
举人各1名、
秀才7名,文化氛围浓厚,在桂峰村影响较大。
后门山大厝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下堂、厢房,右侧为附厝、左侧为附厝、书斋、书楼、洗砚池及崖刻所组成。四面用土石围墙圈筑。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结构而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正堂为二层,面阔五间,明间宽大,地面为
三合土捣筑。大厅中植四柱,下垫八角
花岗石柱础。正楣为朱色大门镶龛,构建独特。厅正栋柱雕刻五龙,镶刻五福(蝠);造
月梁底托为龙凤,中柱枋雕有蝙蝠、菊花
雀替。厅柱础底为莲瓣,鼓腹处镌刻鸳鸯戏水、梅花鹿竹、荷花鸳鸯、鹤寿延龄等图案。正厅上悬“国之屏翰”、“文魁”、“武魁”等匾,已毁,只留下匾座。厅前廊边置两块移动式
中式屏风,中间团画博古山水、
八仙过海等画。前廊墙裙
木雕缠枝状
古龙,上窗为镂空花窗,窗下方木雕双狮戏球等。正堂与中堂结合处置一挡溅墙,左墙
浮雕呀呀葫芦、芭蕉圃扇与松鹤;右墙浮雕松鹤
蜡梅与书剑琴棋。其余空间,绘有如意、卷草晕彩画等。边厢窗花均为古“寿”字,佐以缠枝花卉,构图别具一格。
后门山大厝中堂为厝主接待普通宾客之处,中为客厅,中柱梁架上雕有古龙
雀替。厅后边置设三重门,正门平常关闭,逢重大红白喜事才能打开,而日常只能从两旁出入。明间与正堂相对小些,次间、梢间、尽间与厢房相连。下堂形制基本与中堂相符,所不同的是其右为边厢,左边为门头仔,上雕双菱、缠枝花雀替、钱纹、双圈纹等木刻。门头仔之下另设一石门亭,额题与对联基本毁坏,只发现下联“四迎送礼”几字。
书斋是桂峰明末清初建筑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座古建筑都有,并在书斋周围配有池塘、花圃等,可见当时当地蔡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后门山的书楼、书斋和崖刻题字位于附厝之左约20米,中间浚有一方约30平方米的洗砚池。洗砚池右后侧刻有“活源”,左后镌有“蒸云”崖刻。书斋正厅壁上贴有很多当时考取功名的
捷报,据记载,该厝子孙中考取
举人1名、
贡生2名、
秀才6名。
后门岭民居
后门岭民居位于村部左后侧山边,方向坐丁向(45°),为
二进制单檐穿斗式木构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后堂、厢房、二堂、门亭。左右为横厝,左侧建有华表山门。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
建筑面积893.75平方米。始建年代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后门岭民居的特殊之处在于二堂为主厅堂,厅宽近8米。高传说厝主在建筑该房时,听说萧公菩萨(保护神)不进有两层的房屋,但
台基已就,也不便再进行更改,放弃了建两层房的主张。所以,才有该房二堂作为主厅堂之故。二堂正厅设正楣,后为神龛,祀祖宗之
牌位,平常两扇大门关闭,祭祀时开启。正楣柱悬挂一副筒联,上联“
大业帷修德”,下联“敦纶在读书”。二堂梁枋雕刻形意
古龙,下有各类花卉雀替。
后门岭民居后堂为双层木建筑,共分明、次、稍、尽间,进深两间。廊外有横厝,进深三间。正设垂带踏跺,有11级落差。最特别之处是象服石往里凹,深约0.5米,使踏跺的垂带成悬空状。天井全部用石板条铺砌。天井两侧为双开间厢房。窗花稍成简单。前廊柱础阴阳雕刻荷花
丹顶鹤、蟾宫折桂、喜鹊登梅以及左男官女右侍等图案。天井镶铺青石板,边沿修成弧形,做工讲究。
后门岭民居下堂相对
矮小症,中厅
木雕为
古龙、蝙蝠及花卉。前右为厢房,左为门亭。左侧距离正厝25米处,设一华表山门。额题“功绩兰水”四个行书大字,上书“丁卯年(1747年)菊月”,下书“林慈题”。旁佐绘喜鹊登梅、夏荷
秋菊等图案。
文物古迹
桂峰村保存有多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包括古道、古岭、古街、古树、古书斋、山岭式民居、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现存
清代前古建筑39座,有蔡氏祖庙、
蔡氏宗祠、石狮厝、楼坪厅、步云楼等典型古建筑。
获得荣誉
2003年1月8日,桂峰村被
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07年5月31日,桂峰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7日,桂峰村被福建省农业局授予首批“福建省生态文化村”。
2012年12月17日,桂峰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
中国传统村落。
2013年3月2日,桂峰村被原农业部评为2012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2015年7月31日,桂峰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017年12月27日,桂峰村被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
2019年7月23日,桂峰村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参考资料
环境格局.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