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年,原名家鹤,字颂年,笔名丹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二十一日生,
锡山区东亭镇人。7岁起先后就读与当地私塾和小学、无锡第三师范附小、
同济大学德语班和基督教青年会中学。1919即发表评论和小说。1921年赴
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入
里昂大学文学院学习。1930年2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又毕业于巴黎万国学校商实业总理科函授部。1930年11月回国,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与出版科科长。
1932年起,任南京
中央大学西语系
法语教授,兼任
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教授。1931年任法国文化协会和中法联谊会理事。1939年任中、法、比、瑞文化协会理事兼主任秘书和学术股长。
建国后任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法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兼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56至1976年任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教授,兼院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1961年主编建国后首部《简明法汉词典》。1976年退休后,仍积极参与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并为
上海京剧院出访西欧,赶译出多部京剧法文本。1981年12月9日病逝,终年77岁。
1921年他赴法留学,先后在
里昂中法大学、里昂花园中学及昂贝尔中学补习法文和拉丁文,1926中入
里昂大学文学院,1930年回国,1930年1月以最优成绩获得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李太白的时代、生平和著作》以及早期译作《
子夜歌》15首诗,一度风靡巴黎文坛,继而又进
巴黎大学文科进修。
旅居
法国期间,曾发表大量各类法文学术著作,如《诗人杜甫》、《红楼梦简介》、《自居易研究》等,并译过《
杜甫诗选》、《中国诗15首》。他第一个把
鲁迅《
呐喊》译成法文。1930中10月,徐仲年回国后,任上海江湾劳动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与出版科长。1931年为
巴黎《新法兰西杂志》开辟并主持《中国文学》专栏,1933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诗文选》。1932—1949年,任中央大学教授,曾被选为中大教授会主席,又在上海
震旦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公学、中法通惠工专兼任教授。其间,他积极投身于中法文化交流等活动,1931—1936年,在上海参加法文协会和中法联谊会,任理事,1936年被推举为联谊会“翻译奖”总评判员,还与汪亚坐、
孙福熙等人发起星期文艺茶话会,编辑《文艺茶话》月刊、《弥罗》周刊。1937年“八一三”战事发生,他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参加了
上海市名界抗敌后援会,负责国际宣传委员会的
法语广播工作。是年中央大学内迁
重庆市后,他与
周钦岳、
金满成等组织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任席。1939年成立中、法、比、瑞文化协会,任理事,曾担任主任秘书和学术股长,主编《科学、艺术、文学》法语周刊和《法国文学》汉语双月刊。此外还曾加入
老舍领导的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参加中国文艺社、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
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等文化团体。1944年参加邵力子领导的世界反侵略大会重庆分会,任理事,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反
法西斯主义大会。抗战期间,他以观实为题材,创作了不少揭露性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主要有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沙坪集》、《流离集》、《鬻儿记》、《双尾蝎》,长诗《逝波》,剧本大青山》等。1943年,他在法文《
上海日报》星期增刊上,开辟并主持《今日之中国文学》专栏,评介
鲁迅、郭沫若、
丁玲、
刘大白、
黄庐隐等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持续一年。在解放以前,他还曾在《上海月报》、《北京新闻报》上发表郭沫若的《春》、《子夜新歌》、《
唐人小说》、《徐文长》、《杜甫的师承》等法文译作及论文,编过《法国文学ABC》、《四十年来的法国文学》,分别由世界书店、
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他著作还有《彼美人兮》、《留法生活》、《曼侬传》、《哥德小传》、《赫里欧》、《哥德之认识》、《虞赛的情诗》。法译中主要有《鸽姑娘》、《
三剑客(上下)》、 《阿笃儿夫》、《法国文学的主要思潮》、《大学基本法文文法》等。1949年还出版了《春梦集》。
徐仲年在1925年和1941年曾经两度加入
中国国民党,又两次退出。1949年,他拒绝同外祖父
吴稚晖去台湾。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法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兼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并继续从事法文写作及翻译。1929一1954年,他经常向
法国、
比利时、
瑞士、
越南等国投稿,广泛介绍中国文学,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法文稿件300多篇。1956一1976年,他任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筹备委员、德法语系法语教授,兼院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
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外国语学院支部主任、上海外文协会理事。1957年,主编了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简明法汉词典》。1958中被错划为
右派,但他认为决不能因个人一时的挫折,动摇自己对祖国效劳的决心,所以仍参加了《
法汉词典》的编工作。1960年
几内亚总统
约翰·杜尔即将访华之前,他欣然接受了单独赶译杜尔总统的法文著作《政论集》的任务,不顾年老体衰,仅以一个半月时间译成了全书(30余万言),周恩来总理把这本书作为礼物赠送给杜尔总统。在“四人帮”猖的年代里,他不事声张地与
四川大学敦煌学家
任中敏建立了联系,仅以11天时间,译出了
法国汉学家
戴密微的《敦煌曲》一书,接着又写了一篇《归汉论》,由任中敏作跋,对戴密微书中的错误,详加纠正。
1976年,徐仲年退休,虽然他已是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但他豪迈地提出“退而不休”在退休后的五年多时间里,仍天天认认真真地工作。编写成一部60多万字的《法语动词变位词典》;与黄沂合译了《拉芳丹纳》寓言诗;校订了
儒勒·凡尔纳、凡尔纳的《一个十五岁的船长》;并帮助
李治华在法国出版了《
红楼梦》法译本。在上海京剧团出访西欧以前,他以两个星期的时间,为京剧团赶译了《
杨门女将》、《
贵妃醉酒》、《
三岔口》、《拾玉镯》、《除三害》、《雁荡山》、《
秋江》等7个剧本和剧情介绍。此外还写有中译法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出土文物》及《鲁迅诗选》。由于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法国拉罗斯百科辞典在“中国”条目下,列录了他的名字。1984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在对南京大学师生讲话中谈到中法文学交流时,还提及他的名字。
1979年9月,徐仲年被错划
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同年任
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联络委员。当时港澳亲友、海外同事纷纷来函来电,邀他出国访问、讲学,他也兴致勃勃地准备出访,为中外文化交流继续多作贡献。终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未能成行。但他仍然精神焕发地制订了十年科研计划,决心在有生之年赶写“中国人学法语,闯三关”的一整套辞典,书分五部,每部约100万言。他为写这部巨著早在20年前就开始收集有关资料。可惜这个计划尚未实现,却于1981年12月9日病逝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鞠躬尽的忘我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
因其为中法文化交流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其名字被列为
法国拉罗斯百科辞典。主要译作有《
茶花女》、《
三剑客(上下)》等,出版编著有《大学基本法文文法》、《实用法华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