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下辖乡
云集乡地处江油市东北部,距江油市中心63公里,东南与剑州接壤,西北与江油市重兴乡二郎庙镇石元乡相连。幅员面积81.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50米,平均气温14℃,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总数1367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全乡林地面积66782亩,全乡常年耕地12145亩,森林覆盖率74%,以松树柏树、杂木为主,木材蓄积量54万立方米,居全市首位。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735户,农业人口9130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5元。群众收入来源是种养殖业和务工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油菜、核桃、生姜为主。
基本简介
2001年云集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262万元,其中畜
牧业收入占7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5元,上缴国家税金5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境内有公路41.5公里,其中青云公路(青林口镇—云集)11.5公里;云观路(云集—关田坝)14公里;云重路(云 集—重兴)12公里;云东路(云集—东宝)4公里。2001年,云集乡对境内80%以上的公路进行了清理,排除交通隐患,并新修村级公路12.5公里,使境内的村级公路达到132.5公里。全乡电话总数达到700部,比2000年增加了20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继续完善和深化农网改造、农网延伸工程项目,提高供电质量,收费合理合法,减轻老百姓负担。
云集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发展
云集乡下大功夫调整产业结构,走特色化经济道路。2001年农作物总的种植面积为24266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5943亩,总产量为3766吨;油料作物面积5493亩,总产量为712.9吨;种植海椒面积325亩,总产量为30.7吨;种植生姜面积539亩,总产量为650.8吨;种植魔芋面积353亩,总产量为268吨。以官将、石台两个老旱区为试点,以优惠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引导农民旱地改制,推广节水农业。在洗脚、五妇、石门、高桥4个村建立白果仁、板栗等干果药材基地,购回白果800斤、板栗种1000斤、白果树苗23万株,无偿发放给农户栽种。以品种改良为前提,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小家禽业。云集乡政府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二元、三元杂交种猪50余头,生猪出栏5500只。母猪现已达1050头,年产仔猪13000余头,逐步形成母猪优良品种基地。以购买的38只南江黄羊为契机,加快本地山羊品种改良,截止2001年底,已出栏9000余头。继续深化云集乡本地走地鸡家鸭等小家禽的发展,逐步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肉牛肉羊肉兔,提高优质牛、羊以及雷克斯兔、肉兔等养殖,以点带面,推动畜牧
安全生产
树立“隐患胜于明光,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道路安全管理,组织召开有时组干部和车主参加的安全工作会议,并请来市安办和公安局领导到会指导培训。主动联系交警3次上门服务,既方便和优惠车主,又现场讲法培训,共审证照400余人车次,同时加强对农用车、货车等载客处理、查处无证黑车。使云集乡内7辆大小客车有序运行。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整顿烟花爆竹,加强对建筑市场、中小学幼儿园等重点行业部门的安全监管。专门召开安全专题会议6次,取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烟花爆竹、加油站点、液化石油气换气站点。整顿建筑市场,加强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实行上岗资格证书,拆除安全隐患的建筑。加强对中小学住校生的安全管理,严禁火种人学生宿舍。加强对水库、塘堰的白蚂蚁防治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安全防范。
文教发展
云集乡把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放在首位。树立“科技兴国,兴国科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把基础工作作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大中心小学大楼堡坎以及云丰、官将、洗脚、尹家寺村小的改水设厕和排危建设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拆并两所村小,完善村校和基点校的教育设施配套。通过公开招标等将中心小学后勤全社会化,中小学教育取得可喜成绩,中考、高考人数急剧增加,各项工作有序开展。2001年中心小学被市委、市府评为“安全文明校园”称号,中小学均获市教育局、马角片区教研室以及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好评。
卫生发展
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加大对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硬件设施的投入,乡卫生院成功升级B超、化验、X光和外科手术系。积极规划落实卫生院新门诊的修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医药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打击游医,取缔无证行医。加强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监管,成立爱卫领导小组场镇消毒队,搞好爱卫工作。加强卫生防疫,预防人畜传染病发生。
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实干,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全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公仆意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真正取信于民。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村干部头脑,为乡上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计生活动
为迎接2009年7月11日第20个世界人口日的到来,200年7月9日上午,云集乡利用场镇赶集,人口集中的时机,在乡计生服务站门口开展了“送服务、送知识、送健康”大型宣传服务活动。
一是送健康:在场镇街道悬挂了“云集乡纪念7.11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生育关怀、免费送斯利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光荣,违法生育可耻”等宣传横幅;宣传展板上有斯利安的服用方法、避孕药具的选择等健康知识。并发放宣传资料120余份。
二是送服务:乡服务站提供免费领取避孕药具、量血压、打B超等服务。耐心细致的解说、面对面的贴心服务,深受过往人群的热烈欢迎,前来咨询的群众,男女老少络绎不绝,领取避孕药具60多人,量血压12人,打B超16人。
三是送知识:乡计划生育办设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咨询点,口头讲解计生法律法规知识,发放违法生育处罚、照顾生育条件,流动人口办证、验证等法规宣传本和法规知识摘录,有效的提高群众的法规意思,让计生政策进人心。
乡镇风俗
一、家庭
旧时的家庭以年长辈分高的男子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经济收支及生产、生活安排、主持婚嫁丧葬及对外事务。家中子孙取名皆以同宗族谱规定的字派辈分为序。并以大家庭聚居,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为荣耀和光彩。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关系也一改男子当家的封建旧习。除聚族而居的部分农村区域外,尤以城市人口为主,已不再看重按族谱规定的辈分派给子孙取名。那种三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也逐渐少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独生子女渐次居多,三口之家已成为家庭结构的主体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由原来木构建筑的传统民居过渡到钢筋水泥的现代高层建筑的单元式住房。农村的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钢筋水泥的新式楼房从城市或城镇周围向边远山乡辐射而不断增多。
二、宗族
旧时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谱会”、“清明节会”一类的宗族组织负责订立族规族法修建或维修聂氏宗祠编修家谱、族谱,筹办每年清明节的扫墓、祭祀活动,乃至训诫后辈、调解处理族内或外族的纠纷,惩治本族的不法之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宗族组织不复存在,族内的活动自然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后,少数地方又有新修或续修家谱、族谱的活动兴起。90年代后至21世纪初,新修家谱或族谱的活动逐渐有所增多,与此相关的一些家族联谊活动也不时地在一些地方有所开展,类似旧时“清明节会”一样的宗族联谊活动也在某些地方某些家族不定期地举行。
三、
一、婚嫁旧时的男婚女嫁仍以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陋俗为主流。除父母包办、明媒正娶的婚姻外,尚有“童养媳”、“纳妾”等陋俗。“再嫁”被视为耻辱而备受歧视,但也有一些寡妇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再次嫁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虽也提倡自由恋爱和文明结婚,但民间旧习一时难改,仅在机关单位少数知识分子中有所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宣传贯彻新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革除了旧时婚俗中的繁文节,实行婚事新办。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青年大都在宾馆、酒店举行婚礼,其一般程序大致是:典礼开始,鸣放鞭炮;新郎新娘亮相,依次向双方父母、主婚人、证婚人及来宾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喝交杯酒;主婚人、证婚人、父母及亲友依次讲话;来宾致贺词;新郎新娘致答谢辞;礼成后,酒宴开始的同时也开始表演文娱节目……在酒宴的进行中,新郎新娘依次向每一桌的来宾敬酒。酒席完后宾客散去,晚宴的客人仅一部分至亲好友而已。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和宾客闹洞房大体与旧俗同。农村青年也形成自由恋爱的风气,虽在家里举行,其婚礼程序也大致与城市相同。
二、生育
旧时受封建传统影响普遍存在着早生、多生及重男轻女的思想。产前产后有“催生、“洗三”、“取乳名”、“吃满月酒”“抓周”等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计划生育,20世纪80年代后严格规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重男轻女的习俗逐渐有所改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到医院生小孩的渐次增多,至20世纪80年代后一般都是到医院生小孩,旧有的“洗三”习俗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取乳名的习俗尚很普遍,70、80年代后则渐次消失。至于“催生”、“抓周”等习俗也逐渐消失,唯“吃满月酒”尚在少数人群中流行。
四、
一、寿庆旧时中老年人庆贺生日称为“寿庆”,亲朋好友备寿仪登门祝寿,已出嫁的女儿要做寿帽、寿鞋送给老人,主人则备寿酒设宴款待宾客。小孩过生日,父母或长辈做点好吃的,也表示庆贺。新中国成立后寿庆习俗仍然存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讲究庆贺生日的愈来愈多。经济稍好的人家则大摆酒宴,极尽豪奢。加之80年代后多是独生子女,又形成了为小儿做生的新风,往往大摆酒宴招待宾客。贺寿的亲朋好友或同一般送现金,于小儿做生也有送生日蛋糕、衣物或玩具的。
二、丧葬
旧时崇尚土葬,办理丧事主要有送终、烧倒头纸、撤帐子、出煞、净身和穿老衣、点路灯和守灵、披麻带孝、报丧和发讣告、入殓、出丧、烧七、烧百期和周年等程序和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丧事新办,以上程序逐渐减化。后来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时兴开追悼会(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不再开追悼会,而代之以遗体告别仪式),戴黑袖套、白花表示哀悼。加之党和政府提倡火葬,先在城市和近郊推广,20世纪80年代后无论城市和乡村,全部以火葬代替了土葬。
五、社交礼节
一、称谓
旧时习俗称“先生”、“太太”、“小姐”等。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至60年代“同志”为最一般的称呼。70年代后时兴称“师傅”、“老师”。80年代末期又逐渐复兴“先生”、“太太”、“小姐”一类的称谓。只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小姐”的称谓由褒义而渐渐转为贬意。
二、招呼应酬
旧时熟识的人相见,若在吃饭时,往往以“请吃饭!”、“请了!”相互招呼;若在吃饭前后这一段时间内,则相互以“吃了不?”、“吃了!你吃了不?”招呼;若在其他时间,则根据具体情况以询问的口气打招呼,如“上街哇?”、“买菜哇?”之类的;也有的仅点头致意而已。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以相互问“你好?”招呼应酬,旧有的招呼用语渐次废弃。
三、见面礼节
旧时的人见面以拱手、鞠躬的形式相互致礼。民国时期,西方式的握手礼开始在知识界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则渐渐以握手礼为致礼的主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除了握手致礼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数人喜欢以抱拳或拱手致礼。
四、请客
婚嫁、丧葬、寿诞、迁居、做生意开张、建房上梁、过年请春酌等,都要向亲友发送请帖,设家宴款待。婚嫁请客为三天,第一天“知客”,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谢灵运”。
五、馈赠
旧时凡遇逢年过节或亲友家有红白喜事,皆要馈赠礼品相互过从,以增强联络和情感。礼品多少不拘,视财力和关系亲疏而定。婚礼、嫁礼、葬礼、建新房礼、迁居礼、生日礼、寿礼、拜年礼、端午节礼、中秋节礼、月礼、慰问伤病礼等各有大致不同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馈赠习俗虽仍然存在,但礼品内容无论城乡都有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没有较具体的格式,视自身财力与受礼人关系亲疏以及送礼的具体情况而定。自20世纪90年代后送现金渐渐成为时尚
六、一、春节
旧时农业社会过年从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初一旧时亦称“元旦”,因系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为“三朝”。天未明之前便摆上果品佳肴,点燃香烛,焚化纸帛,恭敬地祭祀祖先后,再根据当年历书标明的吉利方向,燃香鸣爆竹,打着灯笼,出门向喜神方向跪拜,称之为“迎喜神”。也有的到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庙行香拜菩萨,祈祷来年。回到家里后则关上门,等待天明,叫做“闭财门”。这天只拜父兄宗族,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以肉、面、果、饼等相馈送。如果宗族邻里数十人为群沿门称贺,则称之为“大拜年”。此后直到正月十五,狮舞龙灯,箫鼓嗷嘈,爆竹声声,游人络绎……十五民间称为“过大年”,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有舞龙、舞狮、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象征月圆人圆,事事如意。新中国成立春节如旧,只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略有更革而已。比如节期,国家规定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只放三天假,农村亦相应有所缩短,尤其是在评大寨工分的年月。亲友间拜年也少了旧的仪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吃团年饭,给小孩压岁钱,燃放爆竹,舞龙舞狮,正月十五吃汤圆等旧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时兴起了单位团年、慰问军烈属、开展游乐活动、办灯会等新风。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过年仅一家人团聚,弄点好吃的而已,一切新旧活动皆无形中停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祀祖先之风再度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初一到寺庙拜菩萨的旧俗又逐渐恢复,不少人看过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后,于新旧年子夜之交时到寺庙(如江油市城区的一般到附近的罗汉寺或灵官庙)拜菩萨,争烧子时香,直到午后,一直人流如潮,络绎不绝。
二、清明节
民间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但一般在清明节前几天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逐渐不太时兴,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又逐渐恢复。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这天家家门上挂陈艾、昌蒲、屋内放硫磺烟驱邪,儿童胸前挂内装樟脑冰片等药物并做成鸡、猴、狗或苹果、辣椒等形状的香包。中午饮雄黄酒,吃包蛋及苋菜等,并开展龙舟竞赛等活动。此俗至今仍存,唯自20世纪70年代后,饮雄黄酒的人渐次减少。
四、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一至十五日期间。本为佛教的三元节,但江油市
间却习于祭祀祖先,设供品、燃香烛并焚化纸钱。祭祖一般在十一至十四日,根
据各家族习俗而各有不同。十五日则焚纸钱、撒水饭以施舍孤魂野鬼。此俗新中国成立
后逐渐消逝,20世纪80年代后又渐次兴起。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时值秋收之后,于此日晚上备月饼、梨、枣、核桃、花生及糖果等祭月赏月,合家团聚,喜庆丰收。新中国成立后不再祭月神,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仍存。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有登高的习俗,民间亦在这天蒸重阳糕,酿重阳酒。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消失,唯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或单位于此日慰问退休老干部,召开座谈会,赠送纪念品并聚餐,逐渐形成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
七、腊八节
农历腊月八日,这天早上家家户户以籼米、糯米、肉、豆子、豆腐干面条以及红白萝卜、白菜等各类蔬菜煮“腊八粥”吃,据说此俗随佛教自印度传来。释迦牟尼苦行六年后于腊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成道前所受的苦难,便在这天吃粥纪念他。
八、祭灶日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晚上张灯烛,设果饼祭祀司命帝君新中国成立后祭灶神之俗消失,唯打扫清洁卫生之习俗仍存。
九、除夕
腊月最末一天。这天张贴对联、门神、年画,祭祀祖先后合家欢聚吃团年饭,然后长辈给晚辈取压岁钱,再“围炉”守岁。夜里灯烛辉煌,爆竹声不绝于耳。新中国成立后旧俗仍存,自198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后,除夕之夜,合家团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成为新的习俗。子时之交,家家户户燃放炮竹。90年代中期后曾一度禁止燃放炮竹,世纪之交后又渐次恢复。
自然资源
旅游景点及地方特产天然洞穴以五妇村老龙洞为主,五妇村与老龙洞相距2公里。老龙洞洞高2米、长80米、宽3米,洞内有溶崖奇观,市旅游局曾到洞中考察。在五台村四组与剑阁县秀钟乡接境处有一盘龙洞,洞口在剑阁县境内,洞形如盘龙静卧,洞口较宽敞,越到洞尾越窄,其洞内有石龙栩栩如生。另有洗脚台小寨子游山、渡师观、五指山、香炉石、小圌山等景点都具有开发价值。云集乡盛产木耳、香菇、核桃、杜仲魔芋生姜等,颇受广大来访客人的欢迎。
窦圌山位于江油武都镇,远看呈团形,平均海拔1140米,最奇的是山巅三峰,拔地而起,高逾百米。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两根铁索相连,铁索飞渡堪称一绝。李白少年时曾游此山,并题下千古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有趣的是,在江油市东北部的云集乡牛郎沟,也有一座跟窦圌山十分相像的山,仿佛是窦圌山的孪生兄弟,当地人都把它称作小圌山。小圌山的大小约窦圌山的一半左右,也是三峰矗立,直上直下,刀砍斧削 一般,无路可通。据地质工作者介绍,小圌山距今至少有4亿年的历史,它跟窦圌山一样,也是以丹霞地貌、岩溶景观和泥盆纪标准剖面为特色,并有优美的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基础设施建设
云集乡人口数据
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
文教发展
卫生发展
干部队伍建设
计生活动
乡镇风俗
自然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