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短短五十年一生翻译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及不计其数的短篇著作,共七、八百万字。对译介俄苏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耿济之先生与郑振铎一起最早从俄文直接翻译了《
国际歌》。两个弟弟耿式之、耿勉之也是
俄语翻译家。
初涉文坛
耿济之原名耿匡。1899年1月20日生于
上海市。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
俄罗斯文学最早,最著名,成就最辉煌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济之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1917-1919年在北平俄文专修馆学习,与瞿秋白同学并成为挚友。1918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同年与郑振铎相识成为挚友。1919年积极参加
五四运动,与瞿秋白同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五四运动后,在陈独秀的亲自指导下,与瞿秋白,郑振铎共同编辑《新社会》和《人道》刊物,积极转播新思想,宣扬新社会。1921年1月4日与郑振铎,
瞿世英,
许地山,王统照,
蒋百里,
周作人,
茅盾等十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成立了
中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
文学研究会。1921年与郑振铎一起从俄文直接翻译了《
国际歌》。后经瞿秋白修改并谱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
从俄专毕业后,被派往
苏联,先后在
赤塔、伊库茨克、海参威,
圣彼得堡和
莫斯科等地任副领事、领事、总领事、一等秘书和代理大使。曾会见过
马克西姆·高尔基等苏联著名作家。1935年
梅兰芳访苏,济之亲自为梅兰芳翻译,与梅兰芳结为莫逆之交。同年瞿秋白被
蒋介石密令处死,为纪念秋白,济之先生与鲁迅先生,郑振铎,
茅盾,
陈望道等朋友积极捐款,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文集《
海上述林》。1937年因病辞职回国。
以笔作战
抗战期间与梅兰芳,郑振铎,王统照,
徐调孚、
赵家璧等人被困在上海的外国
租界”孤岛“上。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日寇经常到他们家里骚扰。面临着敌伪的威胁利诱,处境险恶。
济之在上海的寓所两次被日寇查抄。济之先生与朋友们互相鼓励、励志。
梅兰芳蓄须明志,济之先生则隐名埋姓,以开”蕴华阁“旧书店为掩护,躲避日伪的查询,继续翻译
俄罗斯文学。为保护
华族文化,济之还与郑振铎等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文化武器与
日本侵略者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济之先生在《民主》周刊上发表文章,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四项要求,要求(一)最低生活的保障;(二)严厉惩办曾直接或间接贼害国家与人民的汉奸,贪官污吏及发国难财者,并没收其财产;(三)实行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四)立即实现民主,建立为一个现代国家。
好友评价
1947年济之先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客死
沈阳市。噩耗传来,文艺界极为震惊悲哀。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协总会与1947年4月5日在上海
静安寺举行
公祭。
颜惠庆,郭沫若,马叙伦,郑振铎,
许广平(
鲁迅夫人),
田汉,
洪深,叶圣陶,
葛一虹,
梅兰芳,
戈宝权,
赵家璧,
赵景深,
应云卫,
于伶,
欧阳予倩,
唐弢等济之生前好友到场向济之告别。郭沫若主持了公祭大会。诗人
袁鹰写下《悼耿济之先生》一诗云:”像荒园倒下一个垦植者--撒下满把籽籽,像长空陨落一颗星星--披着满身的光芒。而你--你是更苦难的,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在这方生未死的岁月里,连衣食都失去保障。记住你--永远地,记住又一个先驱者的名字。因为,由于你我们才多得到一份丰富的食粮。
“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济之先生“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死在戏台上一样。”
人物年谱
耿济之,
中原地区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
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
时父失业,靠母手工编织毛衣并在一
女校教手工维持生活。
1903年 五岁入学。幼时体弱多病,但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1910年 家被炮火所毁,无处栖身。时父耿梦在北京蒙藏学校教书;于是随母及弟妹四人去北京寻父。考入公费学校——北京公立第一中学,成绩名列第一。
1917年,时年十八岁,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瞿秋白等同学(不在一个班级)。他两个的学业成绩是全校最优异的,而且几乎同时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便结为深挚无间的知友。
1918年 在俄专攻读,每日手不释卷。此时即开始练习翻译。他的第一篇译文是
列夫·托尔斯泰著的《克莱采尔奏鸣曲》(
中文译名《旅客夜谭》),是用
文言文译的。随后又译了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刊载在
天津市《
大公报》上。
这年在北京青年会与郑振锋相识,结为挚友。并与郑振锋、瞿秋白等人一起为《新中国》撰稿。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他与瞿秋白被推举为俄文专修馆的代表,成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五月四日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以后又参加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五月应北京青年会之请,与郑振择、瞿秋白、
许地山、
瞿世英等人一起编辑《新社会》周刊,宣传
俄罗斯革命和
社会主义,销行甚广,远至
四川省、南洋各地,影响极大。
时与瞿秋白合译了《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1921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与郑振锋等合译了《俄罗斯戏曲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0年 《新社会》被反动的
北洋军阀当局封闭。又与瞿秋白、郑振择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人道》月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方面的宣传。后因青年会怕麻烦,仅出一期而天折。七月从俄专毕业,毕业后被派到外交部当练习生。
八月,与郑振锋合作从俄文翻译《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即《
国际歌》),后刊载在1921年出版的《
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
俄罗斯文学研究》上。这是《国际歌》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
十月,瞿秋白、
俞颂华等赴苏。与郑振锋到车站送行。归时二人作诗《追寄秋白、宋武、颂华》一首。
十一月二十九日,与郑振译等人在李大钊同志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开会,积极筹备发起
文学研究会。
十二月四日,于北京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讨论并通过会章,起草宣言书。遂以郑振锋、耿济之、
郭绍虞、
许地山、叶圣陶、王统照等十二人名义发起文学研究会。
十二月三十日在北京的发起人又在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通过加入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并议决召开成立大会和会议秩序等事宜。
在此期间,与郑振铎一起两次会见
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且先生,商妥改革《
小说月报》事宜,并推荐
茅盾担任主编。这年,他在《小说月报》和《
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短篇译作,如柴霍甫(即契珂夫)的《戏言》,《犯罪》,《赌胜》,《阴雨》;柯洛连科的《撞钟老人》;迦尔询的《一株棕树》等。
1921年 1月4日,参加丁在中央公园(现
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
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会章,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选举于事二人。郑振锋当选为书记干事,耿济之当选为会计干事,并担任了读书会、小说组和批评文学组成员。5月,与郑振铎、
茅盾、胡愈之等人编辑出版《
文学旬刊》,并为之撰稿。
这年著译颇多。翻译了很多
俄罗斯文学名著,有: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由
商务印书馆分上中下三集于次年3月出版),《艺术论》(商务3月版),《黑暗之势力》(商务3月版);
伊凡·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剧本,商务3月版);郭克里(即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疯人日记》(载《
小说月报》12卷1号);奥斯特罗夫斯基的《
雷雨》(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契珂夫)的《
侯爵夫人》(裁《小说月报》12卷2号)。
在《小说月报》第12卷《俄国文学研究》号外上刊载了他的七篇著译,有:《十九世纪
俄罗斯文学的背景》\u003c;沙洛维甫著),《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俄国乡村文学家伯得洛柏夫洛斯基》,《阿里鲍甫略传》,《一桩事件》(安得列夫著),《
尺素书》(
伊凡·屠格涅夫著),《赤色的诗歌》(与郑振铎合译)。另外,从这年开始在《
小说月报》上连载译介屠格涅夫的名著的《猎人日记》。
1922年 被派往苏联赤塔中国领事馆当随习员。在
赤塔三年,译了不少俄国小说,其中有屠格涅夫的《
父与子》(商务1月版);列维托夫的《莫斯科处女街的风俗》(载《小说月报》13卷5号);万雷萨夫的《甚么是作文学家必须的条件》(载《小说月报》13卷9号);以及
瑞典作家奥托马尔?恩金的《生与死》(载《
东方杂志》19卷17号)等。发表了有名的《猎人日记研究》。同时继续为《
小说月报》译介
伊凡·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
这年8月,第一个女儿静芬出生。
1923年 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安得列夫的《人之一生》(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勉之合译,商务1月版);
法国莫泊桑的《遗产》(商务1月版)。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译文,如柴霍甫的《熊》;布利乌沙夫的《
俄罗斯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万雷萨夫的《偏激》;《中东铁路成立秘史》等。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如《阿史德洛夫斯基(即奥斯特罗夫斯基)评传》,《日木的帝国主义与西伯利亚(赤塔通讯)——日本侵略史的一页》。
1924年 继续在《
小说月报》上译介
伊凡·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卢那却尔斯基的喜剧《爱艺术的国王》(载《
东方杂志》21卷13、14号)以及迦尔询的一些短篇小说,如《美术家》(载《东方杂志》2l卷9号)、《
胆怯的人》等,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如《拜伦对于
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等。
这年鲁迅先生组织的“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曾为“末名社”撰稿。
1925年 被调往
伊尔库茨克中国领事馆工作。仍从事翻译研究,译有安得列夫的《爱恋、信仰与愿望》以及德国赫卜特曼(即
盖哈特·霍普特曼)的五幕剧本《日出之前》,均载于《
小说月报》16卷各号上。
1926年 在伊尔库次克居住二年,又调到
圣彼得堡任副领事,替华侨们办理些琐碎的事务。不久,发现心脏病,归国休养。
这年8月,二女宁芬出生。
1927年 于国内养病期间,仍不停地从事翻译工作,他对于文学有着深切的爱好,在任何地方不曾放弃介绍的热忱。这年又译了
德国作家施德芳?支魏格的小说《保姆》(载《
东方杂志》24卷15号)。
1928年 在国内休养一年后,又被派往赤培
中原地区领事馆工作。
为了纪念高尔基三十五年创作和六十年生辰,撰写了《高尔基》一文,译了高尔基的小说《我的旅伴》,发表在《东方杂志》25卷8、9号上。这年还译了《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史(托尔斯泰致女友的几封书信)》以及
法国作家杜哈美尔的小说《骑卫兵曲韦里》,均发表在《
小说月报》上。
这年二月,三女美芬在北京出生。
1929年 为《小说月报》撰稿,译了伊凡诺夫的《乞援泉》和
德国作家支魏格的《黄昏的故事》,并着手重新校译
伊凡·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
1931年 译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但可惜译稿在
商务印书馆付印中被“一二八”战事炮火所毁)。
1933年 从1929年起四年一直在
赤塔,除料理
侨民的一些日常事务外,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学著作和翻译研究工作上。
这年译了《
列夫·托尔斯泰孙女回忆录》(载《
小说月报》22卷1号),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剧本《蒲雷曹夫》,阿宁阔夫的《屠格涅夫的回忆》,以狄谟的笔名撰写了《晌谷村中的人物一一论唆罗珂夫(即肖洛霍夫)著《已开发的荒地》,均载于《文学》杂念。
这年三月,四女敏芬出生。
1935年 中国著名
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访苏演出,陪同梅兰芳去
莫斯科。期间亲自担任梅的翻译,与梅结为挚友,并与梅兰芳同志一起会见结识了
苏联文艺界的著名人士。
这年开始为鲁迅先生、
黄源先生编辑的《译文》撰稿,译了契珂夫故友司基塔列茨著的《契珂夫纪念》;万雷萨夫编的《果戈理的悲剧》等。还撰写了《苏联的文学基金制度》,《
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明年苏联文坛的预测》等文章,均载《文学》杂志。
这年11月,最小的儿子肃出生。
1936年 8月因心脏病发作回国治疗休养了一段时间,不久又被派往
莫斯科中国大使馆任秘书。在莫斯科时与
戈宝权同志常相往来,共同研讨翻译工作。当时对于他的文学修养和翻译工作,莫斯科文艺界的人士知道的很多,但他生性不善交际,终日埋头详著。
这年5月,他重新校译的
伊凡·屠格涅夫的名著《猎人日记》出版了,他仍继续为《译文》和《文学》杂志撰稿,译了屠格涅夫的《混人》,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婚事》(剧本),奥列莎的《与读者的谈话》,格洛司曼的《夫妻》,蒂莫费也夫的《怎样创造文学上的形象》,诺维可夫?布里鲍依的《漂流》等,并撰写了《苏联的文艺翻译会议》及《一九三五年苏联文坛的回顾》等。
1937年 为赵家壁同志编辑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编选了《
俄罗斯短篇小说集》,
戈宝权同志协助编选工作。在莫斯科半年后,被调到海参威总领事馆工作。国事务工作忙迫,血压日升,医嘱长期休养。他一向对担任的职务兴趣不大,只为了养家糊口,这时便向外交部提出辞职。时值
日本发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于是转道
欧洲,从
意大利乘船回国。
抗战期间,许多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撤离
上海市到
大后方去,他也曾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想到后方,但因严重心脏病不能作长途旅行,只得又回沪,蛰居“孤岛”,杜门索居,把全部精力放到翻译工作中去,为良友、开明、生活等书店译稿,并以此为生。
1940年 在上海“孤岛”蛰居,轻易不见人,所经常过往的只是有限的几位老友:郑振铎、王统照、赵家壁、
徐调孚、
周予同、
赵景深.
梅兰芳、
许广平等。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他自“五四”以来的翻译介绍工作。又译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
1941年 生活在敌人刀光剑影之下,家累沉重,小得不卖掉些东西来补助家用。米珠薪桂,往往以
玉米棒、
豆类充饥。生活虽艰苦,但意志坚强,以笔为刀枪,顽强战斗在文艺战线上。译了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
俄罗斯浪游散记》等。为了避开敌伪的扰乱,与郑振铎商量,开了一爿仅能容纳一、二个顾客的小旧书店作为掩护,继续从事翻译工作。书店取名“蕴华阁”,以明其志。
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
日寇进占
租界。敌伪便衣和日寇几次到家里搜查。他嫉恶如仇,坚贞不渝,隐名匿迹,经常离家避居在外。就是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译作。又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
白痴》、《
死屋手记》,改译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慈母心》。
1943年 与郑振铎、王统照、
周予同等留在
上海市的文艺界进步人士一起筹备成立“
中原地区大
百科全书刊行会”,意欲编著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以振
华族之声威。他译了《苏俄大百科全书序》,《苏俄小百科全书第二版序》以及《如何利用苏俄小百科全书》等文章,以作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参考。
1944年 继续译作。这几年以狄谟的笔名创作了几篇短篇小说,如《顾大嫂》、《重逢》、《保姆》等,均发表在《万象》杂志上。
这年还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长篇小说《
少年》。另外又译了
伊凡·蒲宁的小说《驿马》。
1945年 抗战胜利,他满心喜悦,以为在文艺事业上可以放手大干一番。可是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仍不得不为柴米谋。
这年译完《少年》后,即着手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司帖彭奇阔夫村》,同时开始译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
1946年,因为生活所迫,在亲友的介绍下,不得不弃家只身去东北沈阳中长铁路总务处工作。此时物价飞涨、薪金菲薄、事务繁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处理繁琐的事务之外,仍不愿放弃心爱的翻译事业,在夜间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经常译至深夜。译了高尔基的《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同时开始编撰《华俄大字典》。此时心脏病,
高血压日益严重,曾回沪休养两月。但在沪无法找到工作,只得再去
东北地区做他不愿做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离沪前他又约了些译稿,带了些书去,答应为
曹靖华同志所编的《苏联文学丛书》译卡威林的《两个上尉》,并己动手译卡泰耶夫的《雾海白帆》。
这年为郑振绎主编的《民主司刊》撰稿,写了《梦醒时》等文章。后《民主周刊》被
中国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
1947年,终因贫病交迫,劳累过度,于三月二日下午三时突患
脑出血在
沈阳市去世。正如郑振铎所写的那样:“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之死在戏台上一样。”在那残酷无情的旧中国,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甚至连草也吃不饱,终于不得不倒下了完事。”噩耗传来,文艺界同声悲悼。沈阳友好于三月十六日在小西关关帝庙举行了“耿济之先生
追悼会”;中华文协和中苏文协于四月五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郭沫若问志主祭,生前友好马叙伦、
颜惠庆、郭沫若、
许广平、
田汉、
洪深、叶圣陶、郑振铎、赵家壁、
戈宝权、海兰芳、
赵景深等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挽联。
郑振择挽词:“呜呼济之,君不能死,而乃竟死,死不瞑目!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天乃不佑,何夺之速!遗稿满案,何人可续?上有老父,下有幼子,君竞死矣,何以养育? 呜呼济之,死不限日!”
文化交流
2006年
俄罗斯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
瓦连京·拉斯普京在回顾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时说:”中国人真正‘阅读俄罗斯’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我们要记住两位最早也是最杰出‘阅读俄罗斯’的中国人——瞿秋白和耿济之,他俩是中国最早的
俄语学校——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同窗。表达出来,如果不说优于,至少也丝毫不逊于英语。“
济之先生从1918年开始发表第一篇译作——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尔奏鸣曲》(后译为《旅客夜谭》)一直到他在去世前翻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和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翻译生涯历时三十年。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他翻译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篇名作。其中大多数是俄罗斯作家的名作。他翻译的短篇散布在许多期刊上就更不计其数了。济之先生在短短五十年的一生中,共翻译了有七、八百万字的作品。他是著名的
俄罗斯和苏联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
列夫·托尔斯泰,
伊凡·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
亚历山大·普希金,
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著名研究学者。
济之先生在《
小说月报》、《
时事新报》、《文艺春秋》、《万象》等报刊杂志还发表了很多评论、通讯、和短篇小说。
济之先生对中国的戏剧事业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雷雨》就是他最早翻译的。后经
曹禺改编成
话剧,在上海的舞台上赢得了极大的轰动。他翻译的托尔斯泰的《复活》被
田汉和
夏衍两次改编成话剧,在上海公演时震动了广大观众的心灵。
著作书目
蕴华集(散文集)与郑振铎、王统照合著,1985,海峡
翻译书目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俄国托尔斯泰著,与瞿秋白合译,1921,商务
艺术论 俄国托尔斯泰著,1921,商务雷雨 俄国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1921,商务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
伊凡·屠格涅夫著,1922,商务
复活(上下卷)俄国托尔斯泰著,1922,商务
村中之月(剧本)俄国屠格涅夫著,,1922,商务
紫霍夫短篇小说集 与耿勉之合译,俄国
契诃夫著,1923,商务
疯人日记(小说)俄国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著1925,商务
猎人日记 俄国 屠格涅夫著,1936,文生
人之一生 俄国安特列夫著1936 商务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上册,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0 良友;(1—4册)1947晨光
巡按使与其他(剧本)俄国果戈理著,1941,文生
俄罗斯浪游散记俄国高尔基著,1943,开明
白痴(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6,开明
死屋手记(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7,开明
给青年作家俄国高尔基著,1947,上海生活出版社
少年(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8,开明
玛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长篇小说)俄国高尔基著,1958,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