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隶属于台湾省
彰化县,地处台湾省中部偏西,彰化县东北角,为彰化县驻地,人口数为彰化县最多的乡镇市,市内共辖73个里,境内的八卦山为台湾著名的观光胜地。面积65.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3万人(2018年3月)。
彰化市一带早期为隶属平埔族的巴布萨族半线社人的活动场域,旧称“半线”,后明郑部将
刘国轩屯兵镇压台湾少数民族,在军队保护下,
汉族陆续到来,开凿水利,人口渐聚,发展出村落街巷,在
台中市崛起前,曾是台湾中部的政治中心,居南北交通要冲,每当民变动乱,此地首当其冲。之后有地方官员植竹为城,略作防卫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称。
历史沿革
垦荒时期
彰化市早期为台湾少数民族平埔族群巴布萨族的活动区域,分属半线社、柴坑仔社及阿束社,古名“半线”。荷西时期,此地隶属瓦布兰行政区,受
荷兰东印度公司福尔摩沙北部评议会管辖。到了明郑时期(1661年),
郑成功在台实施郡县制,当时此地隶属
天兴县。1666年,郑氏部将
刘国轩率兵进驻,行屯田制,以此地作为镇压平埔族斗尾龙岸社(今大甲溪北)及沙辘社(今
台中市沙鹿区)武力抗争的根据地,为
汉族势力打下开垦基础。1683年,施琅攻台,明正朔亡,台湾进入清领时期,全台设一府三县,此地隶属诸罗县管辖。
汉人较具规模的屯垦始于1684年之后,相继有福建人
施世榜、吴洛、
台南市人
杨志申等,大肆招徕闽粤移民,以此地为中心向四周垦荒凿圳,原有的平埔族部落遂逐渐被汉人取代。十年后(1694年),
高拱干修的《
台湾府志》已经载有彰化地区第一个汉人聚落“半线庄”,随着水利灌溉系统的完成,入垦人口陆续增加,到了1717年,在
陈梦林纂修的《
诸罗县志》里加列半线庄内有一“半线街”,分东南西北四条街道,说明此地已经开始具有商业机能。
彰化设县
1721年,凤山
知府代理知县王珍之子滥用职权横征暴敛,激起民变,公推
朱一贵为盟主,
反清复明,攻占台湾府城(今
台南市),后因内部闽粤内讧,两月后即遭清军剿灭。因此,清廷为巩固统治,于1723年划
大甲溪以南、虎尾溪以北的土地为“彰化县”,据福建巡抚
王绍兰的《彰化县城碑记》,“彰化”两字为“显彰皇化”之意。县治所在地半线街改名“彰化街”,隶属于
彰化县半线堡。
彰化设县之初并无城墙,曾遭台湾少数民族起事围攻,于是1734年知县秦士望在街道周围种植竹作为城垣,并建四方城门,故彰化也素有“竹城”或“竹邑”之雅称。1782年,彰化莿桐脚庄发生
漳泉械斗,彰化地区的分类械斗由此开始。1786年,漳州人天地会众
林爽文起事,占据彰化县署为作为盟主府,与
福康安在八卦山会战,史称“林爽文事件”。1795年,
陈周全藉
洪门余势起事,再占彰化县城,后被攻破。经历两次战乱,城周莿竹也遭砍伐尽,直到两年后(1797年),知县胡应魁才再行复植,又于四门增建城楼。
1885年,台湾建省,大幅调整行政区域,
彰化县归
台湾府彰化县管辖,领有线东、猫罗二堡的部分街庄。在此之前,彰化县城一直是台湾中部地区的首要中心,故多次民变都以彰化街(县城所在)为目标,但是建省后台湾省首任
巡抚刘铭传选定在今日的
台中市建立省城,从此之后,中部地区的都市发展重心就从彰化逐渐转移到台中,彰化市遂沦为台中都会区的一个“卫星都市”。
彰化市诞生
1895年,清朝因
中日甲午战争失利,与
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军从台湾北部澳底登陆,受到台湾民众武力抵抗,8月26日,日军与台湾抗军在八卦山发生激烈战况,两日后彰化城沦陷。1897年,日本政府修改台湾行政区,彰化街隶属台中县彰化支厅管辖,并以“城堡阻挡了现代化的建设”为由,陆续拆除城楼。其后日本政府曾多次修改台湾行政区:1920年行政区变革,设立彰化街,属于
台中州。1933年进行“市区改正计划”,南郭庄、大竹庄并入彰化街,成立彰化市,此后范围迄今未变。
战后,
国民政府接掌台湾,将台中州改为
台中市,彰化市则脱离台中县升为省辖市,下分彰北、彰西、彰南与大竹四区,区下分里,共辖92个里。1950年合并四区,将彰化市与台中县南半部合并,成立
彰化县。彰化市则降为县辖市,为彰化县治。之后境内里数历经三次变更,至2002年为止,彰化市共辖73个里,1322邻,23余万人口,辖区面积共65.6947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地形
彰化市分为两个地形区,一为东南部的八卦台地区,一为西北、东北部的平原区。八卦台地又称八卦山脉,在3万到50万年前是
大肚溪河床,在板块挤压作用下,隆起褶曲造成八卦山
背斜,背斜西翼弯曲断裂,形成彰化
断层,长5.8公里。原来的河床隆升为台地,最高点在东南部的银行山,海拔232公尺,到了西北角的八卦山则降为97公尺。八卦台地部份崖壁陡峭,豪雨过后容易发生山崩,土石崩落堆置崖脚形成落石堆,
地层不稳,故此处不宜建筑房舍。
彰化市西北、东北部是地势低平的平原区,属于
彰化平原的一部份,为全新世的冲积扇、泛滥原与海埔地地形。1959年8月7日,豪雨成灾,
大肚溪南岸溃堤,造成此区泛滥,史称“
八七水灾”。
水文
彰化市东北面以大肚溪与
台中市为界,西南面则有洋仔溪,并有东西二圳及东西三圳流贯市区。大肚溪虽是区域性的主要河川,但是彰化市西南部的水流并未注入大肚溪,而是沿坡向西南方流入洋子厝溪水系。洋仔厝溪为彰化地区排水的主要承受水体,发源自八卦台地,介于大肚溪与
浊水溪流域之间,流经彰化、
员林镇、
和美镇、
鹿港镇、大村、花坛及秀水等七乡镇,西临
台湾海峡。
气候
彰化市气候宜人,从台湾东部接近的台风受到
中央山屏障,风雨减缓,但是因此带来夏季的重要雨水来源。1898年到1990年的气象观测平均数据显示,彰化市的年平均温度为
摄氏度22.5度,7月温度最热,1月最冷。年降雨量为1723.4公厘,6月雨量最多,11月最少,雨量自山边向海边递减。
行政区划
政治
历任市长
彰化市尹(1933年设市)
彰化市长(1941年更名)
实施地方自治前(省辖市)
实施地方自治后(县辖市)
经济
综述
彰化市是彰化县辖下都市化较高的城市,自1970年代开始,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4年仅有2千余公顷(主要作物为稻米),反映都市化程度提高与农业人口的外流。1965年,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在彰化市设厂,占地70余公顷,员工数万余人,生产内外销塑料、化学产品为主,为彰化市提供众多就业机会,不过该厂属高度污染产业,对彰化市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都市化的调度,在1992年三级产业(零售、服务业)以43.2%领先二级产业(制造业)的42.4%,一级产业(农林渔牧业)以14.4%垫底。
交通
公路
彰化市地处内陆,市内并无可供船行的河道,亦无航空站的建设,故联外交通悉赖陆路。二次大战后,“
国民政府”陆续在台进行新建公路与改善工作,着手改善西部纵贯公路的路面并拓宽路基、新建大肚桥、完成中山高速公路以及王田、彰化交流道等工程,对彰化市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彰化市内的市区道路主要仍依循日据时期所订定的市区改正计划,为严整的格子型系统,1960年华山路开辟完成,亦已不再配合彰化古城椭圆形状修筑,改采直线处理。
铁路
彰化市铁路中枢为
彰化车站,亦为目前市境内唯一的铁路车站。
彰化市铁路肇始于日据时期。1898年第四任台湾总督
儿玉源太郎抵台后,着手筹措台湾西部
纵贯线的筑路款项,来年4月起分段施工。1905年3月26日,彰化=
斗六市开通,同时设立彰化驿,即今彰化车站。
纵贯铁路
竹南镇=彰化的路段,由于坡度陡峻,致使运输能力不彰,随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客货运输日增,火车竟无力运送车站仓库中囤积如山的货物。为此,总督府于1921年完成竹南=彰化之间,改经滨岸大甲、沙鹿的铁路,称为
海岸线并列为纵贯线之一段。原
纵贯线同区间改称
台中线。彰化市因此成为山海二线铁路的南端交会处,对彰化市的发展有莫大帮助。
彰化车站另保有台湾唯一一座扇形车库,1994年台湾“
台湾铁路管理局”原计划将扇形车库拆除,原处兴建电车基地,引起地方文史工作者与铁道文史工作者的抗议,在与铁路局折冲协调后才保存下来。彰化县政府并在2000年公告指定为县定古迹。彰化扇形车库建于1922年,主要用途是停放并保养经长途运作的
机车,维护人员透过转盘移动扇形分布的铁轨,方便火车头进出,因此扇形车库又有“火车头旅馆”之称。1998年
台北机厂历经7个月整修,成功使蒸汽机车CK101复驶,完成环岛铁路怀旧之旅后进驻扇形车库,另一辆蒸汽机车CK124也在整修复驶后进驻扇形车库。
另外,
彰化车站昔日尚有数条轻便铁路,唯今已悉数废止:
1.彰南铁道株式会社彰南线(彰化─
南投市):1914年9月5日行通车营业至石头埔、12月20日全线通车至南投,1916年7月1日废止。
2.新高制糖株式会社(线西─彰化─
鹿港镇):1911年8月26日设立彰化驿,此后分段通车。战后由
台糖管辖,1975年全线停办客运。
邮政
彰化邮政始于
清代,清政府在台设铺递,徒步传递军书,其中
彰化县辖有七铺,其中一铺即是“半线铺”。当时邮路从
台南市到彰化,有牛车作交通工具,彰化以北较为荒芜,只得步行。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督办军务,改制铺递,此后邮政除了传递公文之外,也可供私人邮寄,但仅止于大城市。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办新制邮政,彰化邮政机构改称“彰化正站”。
日据时期初期,由于施行军政,加以兵马倥偬,因此只设野战邮便局。1895年,彰化“第六野战邮便局”设立,仍是以人力投递为主,初时只为军用,来年也接受民间寄件。1896年,日本政府施行民政,当时邮政与电信事业合而为一,分一等二等,彰化的邮电机构核定为“二等邮便电信局”,直到1921年才改制分为“邮便局”、“电信局”和“电话局”。1941年废除局等制度,彰化邮政机构改为“彰化普通邮便局”。
二次大战后,彰化普通邮便局遭战火摧毁,遂在原址建一木造邮局(即今光复路邮局),复采邮电合办制,改制为“彰化普通邮电局”,在邮电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沿用原局长森本辰一,来年才由台湾邮电管理局正式接管。1949年,邮电分制,改称“彰化邮局”,1950年核定为“彰化二等邮局”,之后历经三次升格,1981年升为“彰化特等邮局”。其后为加强服务需要,先后设立支局服务彰化市民,目前彰化市内共有15间邮政机构。
电信
台湾电信始于清领时期,而彰化电信事业则始于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其筹划建设下,台湾电信陆线在1888年11月由
台南市取道
嘉义市、彰化、
新竹市而达
台北市。1896年,日人在彰化设立彰化通信所,之后采邮电合办制,由“彰化普通邮便局”兼办电信及电话业务,主要为传递电报之用。1900年,电话开放民用,在彰化设
市内电话,采
磁石式人工电话。战后
国民政府于1949年在彰化市成立彰化电信局,历经多期四年计划,扩充整修电话线路,1952年到1957年间,彰化的市内电话机型改为大型复式交换机,1960年底开始计划改为自动电话,1966年开放使用后,彰化市共有3000具自动电话。
彰化市内公用电话在1950年设立拨盘式市内公用电话,1963年改为拨号式市内短程长话公用电话,1975年改为拨号式市内长途直拨公用电话,1977年改为按钮式市内长途直拨公用电话,1990年改为卡式公用电话并开放直拨国际电话。
社会
教育事业
彰化市是
彰化县的县治中心,与其它乡镇相比,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早在清领时期1726年,知县张镐建儒学学宫(今彰化孔子庙)为县内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县儒学教育学子。但彰化市的近代化教育始于日据时期,日本政府为推行殖民地政策,故初等教育及实业教育最为发达。战后“
国民政府”废除差别待遇的殖民教育,根据三民主义教育政策及学制,调整全台各级学校。目前彰化市计有小学14所,中学6所,高中职学校6所,大专院校2所。
旅游
彰化以八卦山为地标,位于彰化市区东侧,包括八卦山大佛、国军忠灵塔、抗日烈士纪念碑公园及健康步道等,合称八卦山风景区,隶属于参山国家风景区。八卦山古称“望山”或“定军山”,曾是彰化八景之首,具有富丰的景观资源,八卦山上并有一尊高达23公尺的巨型如来佛,闻名全省。彰化市内拥有“内政部”指定古迹11座,其中有一座是具有近300百历史的一级古迹彰化孔子庙,曾是中部地区文教发展重地。在特产方面,
肉圆与爌肉饭、
猫鼠面素有“彰化三宝”之称,彰化
市徽并且以此为象征意涵。
代表人物
施世榜
字文标,福建泉州人,清领时期对彰化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具有卓越贡献。1697年为
凤山县贡生,1719年化名施长龄,召集
汉族移民开垦凿圳,引
浊水溪修筑水利灌溉工程。工程完工后一度无法畅流,此时有一名不知名的林先生指示引水方法才顺利启用,埤圳流经八个堡区,故称八堡圳,为纪念施氏之功,又称施厝圳。为台湾三大古老埤圳之一。
兰戴维
(David Landsborough),1870年出生于英国
苏格兰,彰化基督教医院创建人。1895年毕业于
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之后在台展开长达40年的医疗传道工作。1892年,一名13岁幼童周金耀腿部溃疡,无法长皮,兰戴维将妻子
连玛玉四块腿皮移植予周金耀,后虽因排斥而手术失败,在悉心照顾下仍逐渐痊愈,此一事迹后来传为“切肤之爱”的美名,周金耀后来不仅成为牧师,而且成为长老教会总会议长。1936年,兰戴维退休返回
英国,1957年因车祸去世。
连玛玉
(Marjorie Learner),1884年出生于英格兰,1909年爱丁堡女宣教师学院毕业,旋即来台传道。1912年与兰戴维结婚,协助丈夫进行医疗布道工作,1936年随兰戴维退休返国,1959年曾来台为教会新建礼拜堂募款,1971年完工后开设玛玉托儿所以为纪念,1984年去世。
赖和
,本名赖河,1894年出生于市仔尾,1910年毕业于台北医学校,两年后年仅18岁的赖和开设医院悬壶济世,对贫户常减免医疗费,甚至赠送昂贵药材,因此彰化市民尊称“彰化妈祖”。1917年赴厦门博爱医院服务,受
五四运动影响,返台后开始参加台湾文化运动。1921年加入
台湾文化协会,当选理事,此后陆续发表新文学作品。1923年因治警事件入狱。1927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斗热闹》,接着又发表《
一杆称仔》,为台湾新文学白话文创作树立典范,被称为“
赖和”,他的诗作被公认是台湾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之一。1931年创办《南音》半月刊,鼓吹抗日意识被捕入狱,1932年在狱中因心脏病去世。1951年台湾“内政部”明令褒扬,入祀
台湾忠烈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