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曾用名苏怀法,
陵川县人。中国电影事业家。1925年出生。13岁时就参加了抗日宣传队,不久又加入晋东南八路军太行山剧团。1941年后相继在晋东南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系,普西北晋绥鲁艺分院美术系学习木刻,版画等。1943年,在晋绥十月剧社担任舞台美术工作。1947年他参加西北工学队赴
东北地区,苏云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生产工艺过程和
电影摄影、洗印方面的知识。1948年,工学队到达
东北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0年后,他相继任技术处,制片处副处长、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等职。1980年被选为
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生平事迹
1925年生于
陵川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十三岁的时候,
八路军开进他的家乡,他参加了抗日宣传队,和十多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一起,在陵川至
晋城市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时隔不久,他在晋城参加了八路军太行山剧团,每天学唱歌、跳舞,学文化,经常为八路军指战员演出。
1941年,他被组织送进
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在战争环境中,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而且学校经常遭到
日寇的袭击。他们一面参加反扫荡斗争;一面挤时间上课、学习。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木刻、版画和美术理论知识,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书籍,开阔了眼界,充实了头脑。
1942年5月,由于日寇的疯狂扫荡,学校决定迁往
延安市。当到达
晋绥军区时,学生们被留在晋绥“鲁艺”分院。
1943年初,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晋绥“鲁艺”分院改成文化服务团,不久又改为七月剧社,到前线和敌后为抗日军民演出。苏云在第二队担任舞台美术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考虑到需要培养更多的电影干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于是决定以延安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为基础,并吸收晋绥解放区的部分文艺干部,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
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和实习。苏云是西北电影工学从的成员之一。
1947年10月24日,苏云随西北电影工学队从晋西北的
原平市出发,向东北解放区行进。当到达
晋察冀时,由于交通受阻,停留了一段时间。他们利用这段时间,在华北电影队的帮助下,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生产工艺过程和
电影摄影、洗印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冲洗电影胶片的实际操作。他们在水缸里进行显影、定影,然后挂在绳子上,晾干。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冲洗了《毛主席在陕北》等新闻片。
1948年6月,
西北电影工学队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到达
东北电影制片厂。不久,苏云被任命为东影摄影科副科长。东影迁回
长春市后,他历任技术处副处长、处长、副厂长,1978年被任命为厂长,兼任党委副书记。
苏云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他靠刻苦勤奋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锻炼,成为一名电影技术的内行和电影生产、制片管理的专家。他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就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进城以后,虽然担负了繁重的行政工作,仍然挤时间坚持学习。从1949年到1953年,他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数学、物理、
化学。厂里组织的一些专业学习或讲座,如
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等,他都积极参加,认真做笔记,不懂就问,一丝不苟。
1953年,他在北京参加了苏联专家办公室的工作,又学到了许多电影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担任
东北电影制片厂领导工作后,他仍然坚持学习,经常到生产第一线,向创作人员、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学习。
他出国的机会较多。每次出国,他都抓紧时间考察和学习电影生产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制片管理上的好方法。1956年,他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去
捷克参加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时,参观了捷克故事片厂、美术片厂、洗印厂,对这些电影厂的生产和制片管理做了认真的考察。他到
苏联、
日本、
印度尼西亚、
英国、美国等国家访问时,也都抓紧时间学习,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研究。
1964年,文艺界极左思潮又一次抬头,电影界身受其影响。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时期,广大电影工作者冲破风浪开拓电影题材新领域,一批优秀影片随之涌现。大家所熟悉的《
英雄儿女》、《兵临城下》正是苏云担任
东北电影制片厂代理厂长是主抓生产的。这两部影片艺术个性突出,在人性、人情的表达上有较大的突破。电影《
兵临城下》,反映的是
解放战争中,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在正确政策感召下,固守孤城的
中国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孤城获得解放的故事。
1966年,江青给这部影片横加了“鼓吹议会道路”、“美化国民党”等罪名,责令批判。文革中,苏云因此第一批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里,一次次被揪出来批斗。直到1969年,因为精通电影生产和管理,苏云才复出工作。当时能拍的电影很少,全国人民只有八部样板戏可看。1973年周总理根据群众反映电影太少的意见,着手解决电影问题。苏云主抓的工业题材影片《创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74年完成的。
在那个经历浩劫的年代,人们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这部以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电影,象一道曙光振奋人心,再次把人们的干劲儿都鼓起来。然而影片刚刚放映,江青就列出了十大罪状,下令停止宣传,责令
东北电影制片厂领导和创作人员进行检讨。毛主席在收到编剧
张天民的信后,看了一遍影片,感动得落了泪,并作了影片《创业》可以发行的批示。对此江青恼羞成怒,把苏云和主创人员叫到
大寨村,指责张天民告了她的状,指责苏云在其中没有起好作用。
粉碎了四人帮,电影界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三大电影制片厂共同把
中影股份迎入一个新的时代。苏云厂长和长影人一起勾划了长影新时期的璀璨画卷。
1982年,电影《
人到中年》的上映引起了轰动,并荣获1983年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但人们却想不到,这部影片的问世曾经是那么艰难,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
在苏云的坚持下,《人到中年》终于在1982年问世,并好评如潮。此后苏云又主抓拍摄了《将军》、《
开国大典》、《
七七事变》、《
重庆谈判》等影片。
1988年兼任《中国电影年鉴》主编。
东影的工作
苏云进入东影之后,先是跟着摄影科的大师们学习。这个时候,时年24岁的苏云一门心思想着多学点东西,尽早真正跨入电影艺术殿堂。当他兴致勃勃地要跟着
包杰、
徐肖冰他们去前线拍新闻纪录片的时候,他被袁牧之留了下来。袁牧之希望苏云边学习边负责厂里的工作。他被任命为
摄影科科长,开始了电影事业的管理工作。
1949年,东影由兴山迁回
长春市,厂里的电影工作者们也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还在兴山的时候,
于敏创作了《桥》和《
赵一曼》,
王震之完成了《白衣战士》和《
内蒙人民的胜利》(后更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
伊明完成了《
无形的战线》,
颜一烟创作出了《
中华儿女》,
陈波儿将舞台剧《电》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光芒万丈》。一大批优秀的剧本相继开拍。随之,苏云主持的摄影科的工作也繁忙起来。在兴山时,他们主要是为新闻纪录片忙碌,现在加上了故事片这个重头戏,真是忙上加忙!
摄影科不仅管理着摄影器材和设备,而且设有编辑照片文字的照片组和印制照片的照相组。上接新闻摄影队,下接制作幻灯片的洗印科和制造幻灯机的修理科。苏云深知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对于影片的生产是多么重要,他要求每一个同志都要做好本职工作,保养好、维修好各类摄影机,确保每个摄影组有关物资和器材的及时供应。他还派出人员深入摄制组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确保影片生产的顺利进行。
苏云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经常到
摄影棚里去看拍戏,除了学习还想着一旦摄影组需要什么,自己可以应个急。有一次,他看到摄影棚里的照明灯因故爆灭,闪出火花,突然想到摄影机上胶片盒里转动的胶片,那可是易燃性的
硝酸胶片!不由得忧心忡忡起来。之后,在全厂的管理委员会议上,他再一次强调安全防火,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事也凑巧,那之后没几天,主楼的楼道里突然响起了“救火”的惊叫声。只见二楼的还音室里冒出滚滚浓烟,一股刺鼻的味道蔓延开来。原来,正在为影片《桥》进行后期混合录音的同志,因为夜以继日的劳累,疏忽了操作规章,竟拿着样片去开灯,岂料,闸门上的电火花将那胶片击燃,随即,放在还音室内的全部样片猛然起火,燃烧起来……苏云所在的摄影科就在还音室的楼下,他见楼上发生了火情,立即意识到还音室还紧挨着仓库,那里面保存着数千部资料影片,均为易燃的硝酸片。一旦引燃,无异于引爆一个弹药库,其后果不堪设想。他一面吩咐科里的人赶快将库房里的摄影机和摄影器材向院子里转移,一面飞身上楼,拼命地呼喊着:“快搬资料库里的资料片!快搬资料片!”他边喊边冲进了浓烟。苏云的喊声,唤来了更多的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扑灭了火。结果影片《桥》的音带样片化为灰烬,这虽然影响了《桥》的后期制作,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其他物资并没有祸及,尤其是那几千部资料片安然无恙。
这场火灾给全厂职工敲响了警钟。苏云认为,仅仅搞好电影的制作是不行的,厂里的规章制度建设也同样重要。此后,就任厂长的苏云,一直很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收效。
感情历程
苏云与著名配音演员
向隽殊的恋爱。向隽殊出身非劳动人民家庭,所谓“社会关系复杂”,婚姻亦有过挫折。当年他们相爱时,在厂内是爆了一个大冷门,上上下下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双方都受到了很大压力。有的领导怕因此影响苏云的大好前程,奉劝苏云另择配偶。也有好心人给他介绍别的对象,还有一些女孩子向他表达爱慕之情,可苏云都不为之所动。向隽殊怕因此影响苏云的前程,忍痛向他提出分手。但苏云说:“他们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都不真正了解你。你的决定我会尊重,不过今后我不会再考虑这件事了”。说这话时,他的眼里含满了泪水。
苏云宁可不升官也不愿放弃真正的爱情,这在他这种经历的干部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是个重感情敢于坚持独立见解的人。后来半个多世纪的事实证明,苏云慧眼识珠,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不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风雨雨,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互助支持,各自为电影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婚姻也成为影坛佳话。
创业的勇气
在文革中,苏云被关进牛棚,有人毒打了他。
向隽殊带着女儿借故走进牛棚时,看见他正在擦洗身上带血的伤痕,脑后的颈椎部位起了一个
鸡蛋大的血包。向隽殊又气又疼地说:“怎么往死里打啊?”苏云却用一种谅解的口吻说:“啊,小娃娃,小娃娃………”事后,他的颈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经常头晕。他明明知道是谁打了自己,但一直对夫人和儿女守口如瓶。直到临终离去,家里亲人也不知到底是谁打了他。
1969年,苏云已被“三结合”当了厂革委会生产组长,管的还是生产副厂长那一大摊事。工、军宣队不懂业务,
东北电影制片厂创作生产(主要是拍样板戏电影)的重担主要由苏云承担。但此时苏云处境并不宽松。不抓生产,于心不忍,也是他性格做不到的;抓生产,又要时时谨防被扣上“以生产压革命”的罪名。有一次,他在送样板戏影片去京审查时,用补发的工资买了一块表,回来后就被工、
军宣队扣上“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大帽子,要他在会上当众做检查。苏云认为此事没什么错误,又被扣上“对文化大革命态度不好”的帽子。
坚持不懈
就在这种处境下,许多老干部采取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有风吹草动就住进医院。而苏云始终坚守岗位,不退缩,不放弃,领导全厂拍摄了《
沙家浜》、《奇袭白虎团》、《
艳阳天》、《
青松岭》、《
战洪图》、《
车轮滚滚》等影片,接着,他又以超人的胆识与眼光,策划、组织、领导了影片《创业》的摄制。
获得荣誉
1985年,第五届影代会上,苏云当选为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在每年的
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苏云坚持他一贯的尊重事实,敢讲真话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电影家协会会员的赞许。1995年,从影近半个世纪的苏云从影协退下来,但他依然关心
中影股份事业的发展,还担任着影协顾问和
中国电影基金会会长的职务。
人物评价
他最早迈入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他的影片曾被江青列出十条罪状。
在北京地坛公园,每天早晨都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锻炼身体,平常人根本看不出,他曾经在中国电影界身居要职,他就是原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苏云。这位从
太行山走出来的电影事业家,虽然电影胶片上没有印他的名字,但一些优秀影片的诞生,中国电影的发展,都有着他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