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澜
冯培澜
冯培澜,博白县人。中共党员。历任梧州市桂林市南宁市等地教师,《广西日报》编辑,《南侨日报》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讯员,1950年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
出身
冯培澜出生、成长于典型的封建书香世家。其曾祖父冯佩玉,字珂卿,族人尊称“珂卿公”。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丁亥科拨贡,历任博白县知县、陆川县知县、郁州知府。戛卿公先后在石南(今兴业县)至博邑的沙河镇之间的南流江沿岸,置下一些田产,连同祖上留下的祖田,大概有数百亩土地。每年的夏收和秋收之后,家人便撑着木船沿南流江上下收租。后来,随着家庭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开支逐年增多,到了冯培澜这一辈时,这个封建的大家庭明显没落了。但是与周围的其他农家相比,冯培澜家里的生活,虽然不再可能每天有鱼有肉,但米饭杂粮尚可充足,在当时穷乡僻壤的博白县,还算得上小康水平。
冯培澜七岁免费入本村的私塾(书房)读书。私塾是由村里的“蒸尝田”(老祖宗的公田)的众租供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蓝塘村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祖训。在前辈们的循循诱导下,冯培澜和村里所有的孩子一样,最初的求学阶段都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接受私塾先生的“三字经”、“之、呼、者、也”的国学熏陶
成就
上个世纪初、中期,王贞谔王力、冯培澜、梁存真被誉为博白四大才子。
创办《新博白》外,还积极撰写进步文章向外投稿,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劳苦大众生活的文学作品,用了许多笔名发表在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上。如《莽原》、《奔流》、《萌芽》(鲁迅编),《太白》(陈望道编),《小说月刊》(茅盾编)。特别是他写的一首诗《记住,中国人》发表后,冯培澜在进步文化圈内名气大振。他先后认识了中国左冀作家联盟(简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鲁讯、周扬和胡风(胡风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回国,与左联的作家联系密切)等人,并加入了左联,成为左联作家。这为他在解放后被定为“历史上的胡风分子”埋下了祸根。
评价
他的文章犀利、尖锐,被称为“小鲁讯”。他撰写的《我们要打杀汪狗群》、《希特立将被洪流淹死》、《写在元旦后二日》等文章在《救亡日报》等报刊发表后,在当时影响比较大。
冯培澜很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一群群追求进步的大、中学生及社会青年,经常到他家作客,他总是热情地对他们分析抗战形势、国际形势、国共问题以及传播革命真理。有几位青年如甘文绍、李闲、朱光祥、王奇(她后来成了冯培澜的妻子)、秦泥等,对新诗特别热爱,他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他特地邀请诗人艾青定时到他家开讲座,讲诗的真、善、美以及诗的技巧等。在冯培澜的关怀、教育和鼓励下,青年人进步很快。受冯培澜革命思想熏陶,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少人在他的指引下奔向延安,诸如杨烈、黄嘉、陈盛年、覃桂荣、陈贞娴、黄耿、李毓筹等,解放后都成为广西的部委厅局级领导干部。
经历
1919年,聪明好学的冯培澜,考入博白县最高学府一一博白县国立高等小学堂,与王贞谔、梁存真成为同窗好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1年春,王力在大车坪得到了李月初赠给他的14箱书。同年夏,王力邀冯培澜等七八个知识青年,办起了“民十书社” (民十,即民国十年)。
1925年秋,冯培澜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玉林广西省立二高中(也称省立玉林高中)读书。
1926年4月 , 冯培澜化名张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继朱锡昂之后,博白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
1927中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大范围清党,屠杀共产党员,白色恐怖遍布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党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国民党广西当局通缉朱锡昂,他被迫辞去玉林市二中校长一职,离开玉林到上海市去寻找党组织。朱锡昂走后,冯培澜失去了党的领导。
1928年8月进入光华大学中文系学习。
1929年2月,冯培澜决定到广州市寻找恩师朱锡昂。
1929年6月,冯培澜惊闻恩师朱锡昂在玉林城北英勇就义。悲痛之余,他决心继承恩师的遗志,坚决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懈的斗争。
1930年9月3日,朱光翼被国民党博白县当局逮捕杀害。冯培澜得知同窗好友、革命同志朱光翼牺牲,在悲痛和愤怒中,写下了《哭光翼》一文,在留穗学会的《南流潮》上发表。
1932 年 1 月,冯培澜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应在梧州市任教的博白同窗好友梁存真和王贞谔之邀,到苍梧县中学任教。
1933年3月,因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需要,冯培澜又回到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并在该校的图书管谋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以学生身份作掩护为当时中共设在左联的地下党团书记处工作。
1933 年 9 月,冯培澜又回到广西梧州。用“陈闲”之名到桂林初中任教。由于“陈闲”笔名在国内己有了相当影响,校方欢迎,学生拥护。许多青年在冯培澜的教诲下奔向革命。
1934 年9月,冯培澜东渡日本,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哲学系。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结识了曾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先生。郭沫若的严谨治学精神,对他日后的文艺理论观念影响很大。
1936年8月,冯培澜完成了学业回国。同年9月,他进入梧州高级中学任教。期间,他又精心磨就了一把利剑,指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日本帝国主义:他积极向学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李毓筹等留梧学生组织博白留学梧州学会,出版进步刊物《博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影响很大,
1937年3月被国民党梧州当局撤掉教师职务。1941年9 月冯培澜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动,被中国国民党当局撤掉桂林高中教师职务。
1945年10月冯培澜随《广西日报》迁回桂林市,任《广西日报》桂林(光复版)副刊《大时代》主编。
1946 年11月转移到香港后,负责编辑《南侨日报》兼做通讯工作,且笔耕不断,在文艺界纪念鲁迅逝世十二周年时,他在中共南方局机关报《华商报》1948年10月19日第二版发表了一篇祭文《鲁迅十二年祭》,以纪念鲁迅这位中国当代文学先驱。
1948年1月,冯培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周钢鸣、粟捻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香港地下党组织开展对胡风文艺理论的批判 , 冯培澜因在任《广西日报桂林市(光复版)《大时代》副刊主编时,与胡风有过联系也受到批判。
1950年11月,冯培澜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0年11月—1952年12月),参加广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会议。
1951 年 1 月,冯培澜调广西省文联。在周钢鸣、陆地、冯培澜、胡明树苗延秀等人的努力下,1950年6月,广西省召开了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议,成立了以周钢鸣为主任、陆地为副主任,冯培澜为秘书长的广西省文联筹委会。作为秘书长,冯培澜负责文联的各项具体工作,着手培训作家、筹办《广西文艺》、开展文艺活动。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冯培澜走完了他八十三年漫长的、艰辛的人生历程,安然逝去。
参考资料
冯培澜.中国作家网.2022-10-30
目录
概述
出身
成就
评价
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