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谔
王贞谔
王贞谔,别名季直,汉族博白县人,字季直,号精一,1903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城厢岐山坡村。村西即冬春平静如镜,而夏秋则浪潮滔滔的南流江。王贞谔与王力、冯培澜、梁存真被誉为博白四大才子。王贞谔是最早在广西博白县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党派民主人士。
正文
王贞谔(1903-1978)
王贞谔与王力、冯培澜、梁存真被誉为博白四大才子。
王贞谔是最早在博白传播马列主义的无党派民主人士。
王贞谔,字张謇,号精一,1903年出生于博白城厢岐山坡村。村西即冬春平静如镜,而夏秋则浪潮滔滔的南流江。
王贞谔的父亲王叙炽,字元羲,为人公私分明,一丝不苟,乐于助人,聪明好学,家中藏书颇多。王元羲有三子:长子贞藩,字伯屏,清末秀才,毕业于桂林广西法政学堂,目睹当时吏治的黑暗腐败,青年时代即远赴南洋印尼,以经营小胡椒园及种菜为业。他劳动之余,喜读进步书报,1941年回国定居,1950年参加博白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其后,县党政领导曾赠其《毛泽东选集》。次子王贞弼,字叔亮,玉林五属中学毕业,后也前往印度尼西亚以代人售货谋生,于1941年同伯屏回国。三子即王贞谔。
王贞谔青少年时期的二十世纪一十和二十年代,正当整个世界和中原地区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中国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尔后,国共合作,广州市成为革命策源地,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及失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就世界范围来说,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十月革命成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十年代末,世界经济大恐慌。王贞谔就是在伟大的革命时代和严谨、勤劳的家庭成长起来的,这对他思想品格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世纪一十年代初,王贞谔在本村私塾就读,后期考入博白县立高小,他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此时他已开始阅读翻译外国的冒险小说。他曾有两件事轰动了县立高小。一件是他的母亲希望他早婚,他坚决把已到家的媒婆赶走。另一件是在县立高小毕业后单身远道到广州市谋求升学,正当他旅费已罄,踯躅 街头时,被当时在广州工作的博白老前辈李慕鸿先生获悉,此时又不是考校期间,遂派人偕同王贞谔回博白。
1920年秋,王贞谔和同邑梁存真考入梧州广西县立第二中学。校长是北流陈柱(即陈柱尊,著名国学家),陈办学颇严,新生入学时每班五、六十人,毕业时已所剩无几。王贞谔、梁存真和玉林陶绍勤,因成绩优异,号称二中三凤。
1921年,王贞谔寒暑假回乡时动员村中和附近的好学同组织民十图书社。书籍除征集各家藏书外,还采购了一些新书,互相传阅,读后研讨,古今中外,无所不议。他们集合的地点,有时在王力家,有时在李大庸家,多数在王贞谔家。
民十图书社社员阅读讨论的范围很广,在阅读古典作品时,有的说:“咬得菜根香,无事不可为,两句教人以艰苦奋斗为乐事。”呤诵《金缕衣》后,王力说,:“这首诗通俗易懂。”王贞谔则说:“它还有双关意,策勉青年人及时努力奋斗,不要等到白了头发才奋斗。”有人说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好,王贞谔道:“思想落后,要开倒车的。”他们还议论家、国直至世界大事。如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复辟称帝,丁巳复辟曹锟贿选大总统。议论曹贿选时,谈到当时博白县两个国会议员,一个叫张某某,拒绝贿金,保持了节操,众口赞许(张后任财政局长有贪污行为,《南流潮》曾撰文抨击)。另一刘某某接受了曹锟5000块银元的贿金,则备受臭骂。谈到五四运动,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列宁宣布废除俄罗斯帝国时代与我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和所取得的特权等震撼世界的划时代的事件的发生,王贞谔更是意气风发,大事宣扬,认为苏联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苏俄的道路才是我国应走的道路。他认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不彻底,没有实力,只是利用此军阀消灭彼军阀,以暴易暴,根本不可能实现革命的目的。因此,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主张,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1923年秋,梧州省立二中校长易人。当年,朱锡昂出任玉林省立九中校长。王贞谔素仰朱校长,经朱批准插入九中第13班。与王贞谔同去梧州市第二中学就读的梁存真,应玉林鹏桐陈家学校聘任为高小教师。
王贞谔将梧州省立二中严谨的学风带进九中。当年的二中在梧州口岸,得风气之先,早已呼吸到五四运动的气息。王贞谔在九中向同学传播五四运动科学民主,文化革命思潮,爱国主义思想,介绍阅读新书刊如《新青年》、《东方杂志》等。朱锡昂在九中传播新思想,介绍学生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共产党刊物,并组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改革,主张课堂独立思考,以自学为主,老师上课只讲个要点,不懂的就问老师。当时,九中的国文教员大多是秀才、举人、拔贡之类的老学究。这样,国文课开展课堂讨论,师生间从问难发展到辩论,那些秀才举人出身的教员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文法等素无研究,对科学与民主,更是一窍不通,于是只有悄悄引退。这样,班上的国文教员经常更换。后来,学校聘来了陶守中才站住了脚。这位陶先生素以“陶中饮酒诗百篇”闻名,他和王贞谔很谈得来,和学生的关系也很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其后,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工、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二十年代前期的广州市成为中原地区的革命策源地。1923年夏,王贞谔在九中毕业。他深为革命策源地所吸引,大力鼓吹冲出博白县到外省去求学。在鹏桐教书的梁存真,在大平坡任教的王力都被王贞谔说服,辞去教席,决心外出求学。
为了解决到外省求学的经费,王贞谔向王姓的族老建议大小蒸尝春秋停祭,或大祭改作小祭,祀款改作省外留学生的补助费。这一建议得到族老的支持。其后大平坡李姓,三育刘姓都起而效法。王贞谔、梁存真还进一步向教育局陶生熙局长建议,由陶局长倡首,号召博白十二大姓停祭,以经费助学;另请宾兴将每年祭孔及奖励功名款移作学生外出升大学及高中的补助。陶局长的倡议提出后,又经《南流潮》的鼓吹,革命青年的奋力斗争,于是,全县形成了一股助学及升学的热潮。1924年秋,王贞谔、梁存真、何义智、王贞茂、王力一行六人坐木船由关厂沿南流江经北海转广州市升学。亲友认为这是一件大喜事,居然大鸣鞭炮,送他们到关厂而回。六人到广州后,王贞谔、何义智、梁存真考入中山大学。贞谔从预科到本科攻读哲学,至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王荣读广东工专,王力、王贞茂往上海市就读,之后到北京分别入清华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不久,陈人鸿,陈人闱、王祥徽等亦到广州入中山大学就读。其后,博白县青年到省外如广州、上海、北京求学的逐年增多,也有远至西欧、日本留学的。
当年,陶生熙局长评论博白知识青年,称王力、王贞谔、梁存真、冯培澜为博白“四才子”。他又认为论文章王力、王贞谔最好,论活动能力梁存真最强,冯培澜则兼有二者之长。
1925年,王贞谔等在当时革命形势的启发下,下定了边学习边为家乡革命事业服务的决心,成立了“南流潮”社,并取得印度尼西亚爱国侨胞李光前等多次捐款和撰稿的支持。出版《南流潮》月刊,由王贞谔主编。《南流潮》同当时在共产党人朱锡昂等领导下,已在县内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相呼应,锋芒直指封建势力。贪官污吏莫遗贤在1926年、朱孟勋在1927年被打倒,土豪劣绅陆续被挞伐。这一年的夏天,博白县各界在文庙大雄殿举行孙中山逝世追悼大会。王贞谔从广州市回县参加大会发表演说,赞扬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孙的革命思想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能随时代潮流进步,其伟大在此。其后,还在博白街上宣传“五”上海工人反帝运动。
1926年,“南流潮”社改为博白革命青年社。(主要负责人是王贞谔和梁存真,王负责训育,梁负责组织,王祥徽负责宣传。1927年梁存真回广州工作后,总负责人是王贞谔。)博白革青社在广州设总社。中国共产党党员冯培澜、朱光翼在玉林市设分社。冯培澜到上海市升学后,又成立了上海分社。1928年朱光翼回博中任训育主任,吸收进步青年刘敦安、李强(李隆)组织博白分社。这样,博白革青社从开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开展活动的。革青社的宗旨是团结革命青年,改造桑梓,“向外要革帝国主义的命,对内要革封建主义的命,凡封建社会内一切制度,一切封建思想及军阀、官僚、政客、土劣等封建余孽,都要大革其命。”反帝反封的旗帜是鲜明的。
1927年暑假,王贞谔、王荣等革青社员,在教育局长陶生熙的支持下,在博白中学办暑期学校,由王贞谔主持校务,王祥徽主办出版《暑期日报》。参加暑期学校的以各乡小学教师为主体,吸收一部分学生和职工共100多人。该校开设革命理论如经济常识、农村阶级分析、工、农、、青、妇、学运,还有国文、教育学等课程。他们采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讲所的部分教材作讲义。王贞谔讲授经济常识课,其中讲了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货币、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的学说。王荣讲授的农村阶级分析,主要以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主要内容。《暑期日报》还报道博白县农运动态,既传播了革命思想,也推动了农运的开展。该校师生还针对封建剥削和妇女的受压迫,在天后宫公演《可怜农》、《盲婚的惨剧》等剧目。王祥徽在《南流潮》发表了反对封建婚姻的长文《不堪回首》,成为博白反对封建婚姻的先声。
革青社社员在举办暑假学校中,深入了解民间疾苦,搜集了土劣李郁金香的十大罪证,开展了对大土劣李郁香的斗争。朱锡昂为了支持鼓励革青社的正义斗争,提出了“铲平封建堡垒大平坡”的号召。九月,打倒李郁香运动进入高潮。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局摄于群众压力,同时也由于梁存真在中国国民党上层人物中做了工作,遂逮捕李郁香解。博中学生会、县妇女联合会、马禄区文周乡农民协会等五十八个团体分别发出代电控诉声讨李郁香。《南流潮》出版打倒李郁香专号。王贞谔在该刊撰文说:“我们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者、军阀,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这些使人民贫困的总因。”建立一个“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育乐六大民生问题,谋人民利益”的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可以简单地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的“四•一二”事变,该文的发表和办暑期学校,都是在白色恐怖已遍布中国时候,这就表明王贞谔思想上的一个新飞跃,已由反帝反封的民主主义思想明确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1928年暑假,王贞谔继续组织革青社社员回到博中举办暑期学校。当时,博白商会会长陈某某图谋保释李郁金香出狱。王贞谔等闻讯后即组织暑期学校学员上街宣传,揭露其阴谋。群众包围了陈某某设在大街的苏杭铺。过去该店顾客盈门,但此后生意一落千丈,几乎门可罗雀。
王贞谔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渴望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寻求革命真理。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国内翻译力量薄弱,出版此类书刊不多。他便自修日语,通过日文广泛阅读了马列和革命理论著作。他曾翻译一些日文文章,发表于上海辛垦书店的《辛垦月刊》。
以王贞谔后来是高福桂为主要负责人的博白县革命青年社对博白革命活动起了先导作用,并初步有系统地传播了马列理论。主要功绩有:
一、革青社大部分同志对晚辈青年起了带头作用。许多革青社社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是走上了革命进步道路。出版了《南流潮》、举办暑期学校,向家乡的帝国主义附庸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猛烈冲击。对后辈知识青年确实起了带头作用。
二、革青社唤起了博白民众,传播了革命火种。《南流潮》大力鼓吹在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暑期学校讲马克思主义学说,讲工农青妇运动。王贞谔介绍健伟书庄出售《向导》、《新青年》等党刊,在广州市为博白图书馆购买了一批革命理论及文艺书籍,对传播革命思想起了作用。二十年代革青社为博中介绍了进步的校长教师。四十年代博中的主要领导人王贞鹭高福桂都是革青社社员。他们或与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密切配合或直接参加工作,使博中在四十年代成为博白县“革命的摇篮”,为党培养输送一大批革命干部,他们对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929、1930年博白封建势力向革命反扑,朱光翼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牺牲,王荣被广西省政府通缉。
1930年秋,王贞谔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将革青社工作交给高福桂,继续坚持革命旗帜,而他本人则进入教育界通过讲坛继续散播革命火种。
王贞谔在1930年秋至1933年在梧州省立四高中任教。其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任各名牌高中国文教员,他在教坛上不倦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古今文学作品,宣传革命真理,介绍进步书刊给学生阅读,深受学生欢迎。
他担任国文课,对思想内容华而不实的文章,则评价说:“这篇文章肉重千斤,骨无四两。”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一位学生描写灯蛾扑火造成的惨剧,就作了眉批,歌颂灯蛾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怕牺牲的精神。
1934、35年,王贞谔应杨东的聘请,去桂林广西师专任哲学教员。杨东莼提出“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各派书籍。王贞谔在中山大学所学的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坛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自由讨论中,学生还是指出他哲学观点中存在机械唯物的因素。他辅导王祥勤撰写分析帝国主义特征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的人类社会已将由资本主义社会演进至社会主义社会。”这篇论文发表于1935年1月出版的《博中学生》第二期上。
1936至38年秋,王贞谔在南宁高中任教。他担任国文课,自编自刻讲义,以进步的文艺理论为指导分析文艺作品。他对学生作《社会环境与天才》的演讲。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个进步教师。熊景升喜欢学哲学,同王贞谔来往较多,常谈论唯物辩证法、国内形势等。1938年上期,南宁高中学生自治会政选。熊景升等中共地下党员组织进步学生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操纵的学生开展争夺学生会领导权的斗争,把领导权掌握在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手上。学生自治会主席由博白县人杨锡琮担任。熊景升等以学生自治会名义出版校刊《新长城》(铅印)、《反攻》(墙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亡主张,揭露妥协投降派破坏抗日的行为。在编委会上,熊景升提出王贞谔对文艺造诣颇深,可请他担任刊物指导。其后,编委会再次开会时,王贞谔来了。他同编委们一起讨论出版刊物的宗旨、办法等,显得很融洽。会上还提出,他认识一位姓马的正在南宁市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盟员,可以介绍同学去认识。
1938年10月,王贞谔因病回博白县休养。39年春,博白战工团成立。中共博白特支在县城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培训抗日救亡宣传骨干。玉林民间指挥部政治部指导员某某某在训练班散布汪精卫投降谬论。中共博白特支请王贞谔作抗战专题报告,对汪派投降谬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某某某等离开培训班,使斗争取得胜利。中共博白特支牢牢掌握了博白战工团的领导权。在反投降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中共博白特支进一步发动小学教师训练班学员和博中学生参加战工团。
1940年,博白战工团常在星期天常常召开一些座谈会,邀请王贞谔主讲哲学、经济学、时事。这些座谈会的组织和主持人是地下党员熊福芝同志。在讲课中,他以联共党史(布)的理论作基础,用图解法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力的关系的原理,并联系博白县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去分析,讲课深入浅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经常同熊景升和中共博白特支的同志保持接触。由于王贞谔的革命活动,曾被博白特务分子密报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局,因而受到“注意”。
1941年秋至1944年秋,王贞谔先后在桂林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德智中学任教。是时,中国国民党当局不断掀起反共高潮。1942年,桂林市发生“七•九”事件,国民党大肆逮捕迫害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王贞谔亦受牵连,曾在一段时间受监视失去自由。他热爱青年,在德智中学任教时,一张姓女生被特务追捕,正当危急之际,在王贞谔协助下得以脱险。
1944年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桂林乃至广西大部已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王贞谔由桂林至柳州市广西柳州高级中学任教。其后,柳高疏散至融安县,他激于爱国热情,常在集市中向农民作抗日爱国宣传。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贞谔由容肇祖教授介绍,到岭南大学任讲师。在工余,常翻译一些日语进步文艺理论文章在报刊发表。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行。王贞谔不为广州中国国民党当局所容,被迫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寄食宿于太白台德华学校。他任香港中华中学教师,薪给颇丰,其后,他发觉该校进行的是“洋奴”教育,遂愤然辞去教席,改任私人家庭教师,每月薪入仅足糊口,生活备极艰苦。
1949年十月,新中国成立,接着广州解放。王贞谔回到广州市,参加广西工作团。他精神愉快,对解放后的国家充满信心,于十二月随团回到刚解放的玉林市。组织安排他同岳平等同志接管玉林高级中学
1950年春,王贞谔由玉林到了南宁市,任西江学院政治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学等课程。1951年冬,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土改团到兴业县参加土地改革。其后,又到桂中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参加土改。在土改中,他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思想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1953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组织上安排他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院长职务,但他以长期在学校工作,易脱离实际为由婉辞,向党组织提出继续留在南宁工作的要求。党根据他的愿望,安排他在南宁市工作。1953年,被遴选为南宁市市政委员,1955-59年任市政协第一届常委,1959-62年任第二届常委。在这段时间,王贞谔担任南宁市劳动局长和商业局长。1962-78年担任南宁政协第三届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王贞谔在此期间曾去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78年4月18日晨无疾而终于工作岗位上,年75岁。
王贞谔从青年时期起就坚定地跟共产党走,不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正遍中国时,他同革青社社员回博白县办暑期学校,勇敢无畏地以党所主办的广东农讲所教材为主要内容,讲工农青妇运动,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主编《南流潮》,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发起猛烈冲击。带领暑期学校学员与农民相结合,掀起了打倒博白“天字第一号”土劣李郁香运动。30和40年代,王贞谔通过教学工作,在讲坛上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课文,或通过讲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理论,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王贞谔有党外布尔什维克之称。
解放后,王贞谔在南宁市工作期间,在党领导下,努力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他为人正直廉洁,当官不摆架子,有学问但不外露,不讲私情。有一族侄向他求职,他说:“青年人要有志气,要努力学习,服从国家需要,自求职业。”他对亲属严格要求。他说:“你们在家搞好生产或工作,不要随便到南宁来,你们当上了劳动模范到南宁开会才来见我。”他还教育后辈说:宁可在经济上受损失,也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他在南宁市工作多年,没有为任何一个亲属谋取一职或一物。
他生活极其艰苦朴素。在中山大学就读时,常至校门外买番薯汤当餐,有时或一两餐不进食,有人怪而问之,他说:这也是锻炼嘛!在家时他经常吃的是青菜青萝卜稀粥,对艰苦生活安之若素。他穿的是中山装,脚踏胶底平跟鞋,出门一把雨伞步行。在南宁高中和岭南大学教书时住的是一间大房子,房内除一张光头床、一张办公台、一个破网篮堆放书籍外,再无它物。解放后在南宁市工作期间,还基本是如此。
作者:王天解(博白县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客家文化时空副主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