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国是
西汉由游牧民族乌孙在
西域建立的行国,是汉代西域36国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其存在时间从
中原地区汉代到
南北朝时期,长达五个世纪。
战国秦汉,游牧民族乌孙族在
河西走廊西部建立了早期乌孙国,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国被
匈奴所灭,乌孙昆弥
难兜靡被杀。难兜靡之子
猎骄靡先被匈奴
单于收养,后率领部众西迁至今伊犁河、
伊塞克湖流域复国,建立乌孙王国。猎骄靡晚年,乌孙国因王位继承问题产生纷争,国分为三。直到
翁归靡继承王位,娶汉朝的
刘解忧,乌孙归于一统。此后乌孙与汉联合对抗匈奴,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获得大量战利品,国力愈发强盛。
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乌孙国再次因王位继承问题产生纷争,在汉调解下,解忧公主之子
元贵靡为大昆弥,匈奴夫人之子
乌就屠为小昆弥,此后也沿袭此封,分立大小昆弥。公元5世纪前,乌孙与中原有关王朝都保持着政治联系。直到
柔然出兵
西域,攻打乌孙,乌孙被迫南迁
帕米尔高原,以后逐渐与邻近各族融合。
乌孙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经济产业以畜牧业为主,也发展了一定的农业和
手工业经济。在政治上,乌孙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昆弥,其他官职既有仿中原
丞相的大禄,也有仿
匈奴分左右治之的左右大将、左右
都尉等。军事制度上实行全民皆兵。乌孙人崇拜天地、
太阳等自然现象,也存在鬼魂、祖先以及图腾崇拜,狼、马和
嗤怪子都曾作为乌孙的氏族图腾。
国号
日本学者
羽田亨在《西域文化史·西域的民族》中认为乌孙族语言属于突厥语,从事突厥语研究的斯拉菲尔(维吾尔族)亦持此看法。乌孙是突厥语“Uysun”的音译,意为“团结”“联合”。中国学者洪涛根据《
汉书》所记载的三个侯推测古代乌孙至少由三个部落联盟组成,故而代表着“团结”“联合”的乌孙正是这种不同部落联盟组成国家的体现。中国学者钱伯礼在分析相关史料及语言后认为,乌孙族在改称乌孙之前,自号为“昆”,“昆”在突厥语中是“
太阳”的意思,乌孙的称号是在
猎骄靡带领全族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立国后才更改的。还有一种解释是乌孙即崇拜黑色的意思。学者
何光岳在《焉耆、乌孙的族源和迁徙》一文中认为焉耆及乌孙发祥于山西
孝义市水一带,当地有一种鸟名叫焉鸟,两族共以焉鸟为
图腾。因为焉含有红色之意,而焉鸟一身羽毛有红黑之分,所以焉耆尚红,乌孙尚黑。
历史
早期乌孙国的灭亡
战国秦汉之际,乌孙族在
河西走廊建立了乌孙国,《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乌孙,是
匈奴西边的小国”。《汉书·张骞传》记载:“孙本来和
大月氏都是
祁连山脉、
敦煌市之间的小国。”
刘恒前元三年(前177年)秋,乌孙被匈奴右贤王攻灭,乌孙昆弥
难兜靡被杀,剩余的部众全部被俘虏到匈奴,乌孙国灭亡。
猎骄靡复国
乌孙国灭亡时,难兜靡之子
猎骄靡刚刚出生,被匈奴老上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收养,等到猎骄靡长大后,为匈老上单于率领军队,多次立下战功,于是老上单于将难兜靡的部众还给了猎骄靡,令其镇守西城。老上单于死后,猎骄靡便率领部众迁徙到远方,宣布中立,不再向朝见
匈奴。匈奴人派遣奇兵攻击猎骄靡,但没能战胜,便不再攻打。猎骄靡带领部众今伊犁河、
伊塞克湖流域复国,建王城赤谷城(今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部),这就是后来的乌孙王国。
国家三分
猎骄靡复国后,立长子为太子,但太子早亡,按照长子继承法应立长孙为太子。但猎骄靡次子大禄身居高位,军事才能出众且手握重兵,因不能继位而率领部众一万多名骑兵准备反叛。
猎骄靡无奈之下,将国家一分为三,长孙率领一万多名骑兵另居一地,自己也率领一万多名骑兵防备,三者总属昆莫猎骄靡。
与汉结姻
乌孙国一分为三的事情发生在汉朝
刘彻时期,汉武帝
元狩四年(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
西域,想要和乌孙结盟,共击
匈奴。猎骄靡接见了张骞,但由于内部分裂,猎骄靡无法专制,而且乌孙不了解汉王朝实力,又畏惧匈奴,故而未同意结盟。猎骄靡向汉朝回赠了马匹,并派遣使节送张骞回汉,使者跟随张骞回到汉朝后,见到了汉朝的强盛,回来报告中原人众富厚,乌孙便开始与汉交好。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朝出兵攻打
楼兰、姑师,威震西域。匈奴单于得知乌孙与汉朝通使往来,非常不满,便准备攻打乌孙国。乌孙非常恐谎,猎骄靡便派遣使者前往汉朝进献马匹,表示愿意与汉朝联姻,结为兄弟。
刘彻把
刘非之女
刘细君嫁给乌孙猎骄靡,
匈奴听说了这件事后,也将一位公主嫁给猎骄靡。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猎骄靡死后,长孙
军须靡继位,根据乌孙的习俗,细君公主又嫁给了军须靡。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武帝在太初四年(前101年)以楚王
刘戊孙女
刘解忧嫁
军须靡,
女官冯燎随嫁。
国家统一
军须靡死后,其子
泥靡幼小,便让位于大禄之子
翁归靡。翁归靡继承王位后,按习俗娶解忧公主,乌孙归于一统,国力强盛。前74-前73年,匈奴
去特若尸逐就单于派大军进攻乌孙,让乌孙交出汉朝公主,想要阻断汉朝和乌孙的联系。
本始二年(前72年),乌孙派遣使者到汉朝,表示愿意发动全国一半的兵力与汉朝共同出击
匈奴,
汉宣帝遂派出十五万骑兵,与乌孙共击匈奴,大胜。乌孙俘获匈奴男女四万余口,马牛羊驴等牲口七十余万头。同年冬,匈奴再次进犯乌孙,乌孙联合
乌桓、丁零从西、东、北三面合击匈奴,匈奴大败。从匈奴那俘获的大量人口和牲畜大大增强了乌孙实力,使乌孙在
西域威望大增。
元康二年(前64年),
翁归靡上书,希望把汉朝外孙
元贵靡(
刘解忧之子)立为继承人,迎娶汉公主,再次与汉朝联姻。
汉宣帝便封
刘解忧弟弟的女儿相夫为公主,派长罗侯
光禄大夫常惠为使者,护送公主到
敦煌市,但翁归靡去世后,
泥靡在乌孙贵族的支持下复位,号称狂王,由于
泥靡继位不符合
西汉朝廷的意向,汉朝便把公主召回。
汉朝臣属
泥靡继位后,行为残暴,逐渐失去了国人的支持。不久后翁归靡与匈奴夫人所生的儿子
乌就屠袭杀泥靡,自立为昆弥,乌孙爆发内乱。
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汉朝派兵讨伐乌就屠,同时又派乌孙右大将的妻子、
刘解忧的随嫁
女官冯燎游说乌就屠,在两方施压下,乌就屠非常害怕,表示愿意臣服于汉朝。汉朝便封
元贵靡为大昆弥,封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汉王朝还划分乌孙的人民和地界,大昆弥辖六万余户,小昆弥辖四万余户。甘露三年(前51年),元贵靡去世,其子
星靡代为大昆弥。
大昆弥星靡继位后软弱无能,以致王权衰落。侵夺昆弥牧地及各级贵族之间相互争斗兼并牧地草场的事时有发生,乌孙内乱纷争不已。
竟宁元年(前33年),星靡死,其子雌栗靡为乌孙大昆弥。雌栗靡为人非常威严,贵族都很敬畏他。雌栗靡颁布了草场划分,明令规定不得侵犯王室牧场,不得互相抢牧,使社会相对安定。西汉后期,乌孙有12万户,63万人,骑兵近20万人,是
都护府统领下最强大的国家。
永始元年(前16年),在位的小昆弥末振将害怕自己被雌栗靡吞并,便指使乌孙贵族乌日领诈降并刺杀了雌栗靡。汉朝得到消息后,想要发兵讨伐但未能成行,便派遣
中郎将段会宗拥立雌栗靡的
叔父伊秩靡为大昆弥。汉
刘欣元寿二年(前1年),大昆弥伊秩靡与
匈奴去特若尸逐就单于都来朝见汉帝,汉朝以此为荣。末振将被伊秩靡的部下所杀后,汉马上派兵杀死末振将太子番丘。末振将之弟卑爰疐率领八万人投靠康居,经常发兵攻打乌孙,企图吞并大、小昆弥的部众。最后被都护
孙建领兵袭杀。
衰落灭亡
王莽建国五年(13年),乌孙大小昆弥皆遣使贡献,大昆弥为君,小昆弥为臣,王莽却派遣使者引导小昆弥的使者坐在大昆弥使者的上席,保成师友
祭酒满昌弹劾使者“大不敬”,惹恼王莽,免掉了满昌的官职。
西域诸国因为王莽已失恩义诚信,焉耆先行背叛,杀掉了西域都护
但钦。
汉永平十七年(74年),戊
校尉耿恭屯田金满城(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西北),移檄乌孙,大昆弥即遣使献名马,又送质子入侍于汉。
南北朝初年,原小昆弥境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悦般,其西大昆弥所统治的地方则仍为乌孙国。公元5世纪初,
蒙古高原的
柔然强盛,出兵西域,攻打乌孙,乌孙被迫南迁
帕米尔高原(今
帕米尔高原),以后逐渐与邻近各族融合。史载“数为
柔然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廓,随畜牧逐水草。”在公元五世纪前,乌孙与中原有关王朝的政治联系始终没有间断。到中国进入
隋朝后,
隋炀帝准备经营
西域,令大臣
裴矩调查西域诸国情况,无乌孙国。清
乾隆时,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尚有乌孙部落,乃是乌孙后裔。
疆域
汉以前,乌孙国位于
河西走廊西部。之后在昆莫
猎骄靡的带领下,乌孙西迁至伊犁河和
伊塞克湖一带,建都赤古城(今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部)。乌孙的主要活动区域东境达
准噶尔盆地的西缘,南境抵
天山北麓伊犁河流域,西界至
咸海东岸,北至
巴尔喀什湖,以伊塞克湖和
特克斯河流域为中心。此外,现代考古通过对乌孙典型墓地的分布研究,发现早期乌孙在伊犁河上游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特克斯河、
巩乃斯河流域,后期占据了整个伊犁河上游地区及
七河地区。
两汉以后,乌孙因
柔然的入侵,居地由伊犁河流域迁徙到
帕米尔高原(今
帕米尔高原)。但这一迁徙究竟在何时,史料无明确记载。王明哲、
王炳华的《
乌孙研究》中根据公元437年,
北魏董琬使乌孙,乌孙尚未南迁。又《
资治通鉴》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处罗多居乌孙故地”推测乌孙南迁葱岭的时间最大可能是在公元五世纪初中时左右。
人口
乌孙极盛时期,《汉书·西域传》载其人口情况:“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士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学者王明哲根据其户、口、兵三组数字推算户、口以及兵三者间的换算比例,即每户约5人,每户士兵约1.5人,每3.3
人中约有一兵。并以此推测乌孙国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
政治制度
职官制度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了乌孙国的
官制:“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
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
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其中昆弥是乌孙的王号,掌握着乌孙国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大权,具有强有力的权威和享有很高的尊严。相大禄是乌孙的高级官员,掌管行政,还握有军权,其职权相当于秦之
丞相和
太尉。大禄之下是左大将、右大将。左、右大将均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握有一定的军权。左、右大将之下是侯。侯,即
翕侯,是乌孙地方
军政长官。侯之下是左、右都尉,掌握首府赤谷城的防卫军队。大都尉之下是大监,掌管乌孙的律法。
奴隶制
战国时期,乌孙在
河西走廊活动时就已进入阶级社会。史籍中记录了大量乌孙掠取人口,虏获大量战争俘虏的资料。这些被掠人口的归宿,只能是作为
统治阶级的奴隶。在出土的乌孙墓葬中,发现了埋葬散乱的骨架,应是惨遭杀殉的奴隶骸骨。
氏族制
两汉时期的乌孙社会,存在一套简单的政权、军事、社会组织,反映了一定的氏族社会阶段的痕迹。在乌孙社会内部,从诸
翕侯上至大小昆弥均有自己的地域、人众,说明在乌孙社会中氏族、部落残留的痕迹较多。乌孙平常的
生产组织与战时
军事组织是完全合一的,而组织形式应该就是从氏族社会接受过来的氏族、部落的外壳。在乌孙社会的婚姻制度上,同样可以看到浓厚的氏族社会习惯。
对外关系
与汉朝关系
刘彻时,
张骞出使乌孙,由此开启了
西汉和乌孙的通使往来。汉武帝将细君公主嫁给乌孙昆弥
猎骄靡,细君公主死后,
汉复以
刘解忧,嫁乌孙昆弥
军须靡。汉与乌孙的和亲,促进了乌孙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细君初嫁乌孙时,和亲使团数百人,包含着各方面的人才。解忧在乌孙生活有五十年左右,先后嫁与军须靡、
翁归靡、
泥靡三个昆弥,对乌孙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她与翁归靡生三男两女,都居于显要地位。解忧的女儿
弟史至京师学鼓琴,弟史的丈夫
龟兹王宾企图在龟兹推行汉王朝的制度。乌孙国的冶金技术也在和汉交往中得到很大提高,缩短了和内地
冶炼技术间的差距。在
长安,可以学习乌孙语言。
自
都护府设立以后,乌孙从政治上隶属
西汉。乌孙自昆弥以下各级官员,均接受汉王朝的册封,佩汉廷颁赐的印绶。不仅是这种配带印绶,乌孙昆弥的继承、废立,亦均要得到汉王朝的认可。之后乌孙国的内外事端,皆由西域都护府援助。自首任都护
郑吉以来,几乎每位都护都卷入了乌孙事务,其中都护段会宗在西域很有威信,病死于乌孙,西域诸国皆其为发丧立祠。
与匈奴关系
早期的乌孙国灭于匈奴之手,
猎骄靡则在匈奴
老上单于的扶持下恢复了力量,老上单于死后,猎骄靡带领部众西迁,起初受匈奴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僮仆都尉”管辖,但随着乌孙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日益强大,乌孙开始谋求从匈奴独立,在和匈奴交战获胜后,乌孙脱离匈奴管辖,获得相对独立地位。此后乌孙与匈奴时有战和,特别是乌苏与汉朝联姻后。
汉宣帝时,乌苏与汉朝共同发兵攻打匈奴,取得了大胜利,从匈奴那俘获的大量人口和牲畜大大增强了乌孙实力。
与西域诸国关系
西汉时,乌孙是西域大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密切,
刘解忧所生次子万年曾为莎车国国王;其长女弟史嫁给
龟兹国王为妻。解忧公主还派侍者
冯嫽,持汉朝
符节,代表公主遍至天山南北,赏赐各城郭之国。冯嫽是乌孙右大将之妻,为西域诸国敬信,尊称为
冯夫人。
经济
畜牧业
畜牧业是乌孙的经济主体,乌孙国所在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尤其是伊犁河南岸至
天山山麓这一片草原,以及天山中间的高山草场,是非常优良的牧业基地。乌孙的牧畜种类,据有关文献记载主要有马、羊、牛、骆驼、驴等,而以马、羊为主。当雌栗靡为大昆弥时,特颁政令,明确保护对草场的占有、使用,不允许侵夺、进入“王室”的草场牧地,也不允许互相侵夺,这就既保证了昆弥的最高占有权,也可以相对地调节各级贵族之间的矛盾。而且对牧业生产来说,也使水草资源得到适当的保护、开发和合理的使用,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农业
乌孙在西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后一段时间,也开始了发展农业。
汉宣帝时,曾派
常惠率领三校士卒,驻屯赤谷,屯田自养。在今新疆
昭苏县发掘的一座乌孙墓中,出土铁犁一类的农业生产工具,在
苏联有关乌孙的考古工作中,也出土了谷物、
青铜镰刀、
石磨盘、
杵磨等遗物。“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这种气候适合旱作农业,而粟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生长季节较短耐储藏,是乌孙栽种较多的一种粮食作物。除了黍,他们还种植
大麦,在
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乌孙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底部发现了这些农作物的外壳。他们会设法脱去谷物之皮,以食其谷粒,并且用人力或畜力推动石磨把谷物磨成粉末。
手工业
手工业是乌孙社会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资料并参照有关文献记录,这时手工业的种类有金属冶炼,陶器制造,毛纺织,骨、角器加工等等。乌孙居地
天山西部山脉有铜、铁矿产,在
尼勒克县的奴拉赛山,发现了距今约2600年的古代采炼铜遗址,证明了在伊型河流域,至少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知道炼铜了。但由于早期乌孙
冶炼技术不成熟,只能造一些小铁刀,小铁锥之类,且数量不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和汉朝的交往紧密,乌孙国学习了汉朝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在金属冶炼以及武器制作上获得提升。
在陶器制造方面,乌孙的早期陶器均为手工制作,制作粗糙,器形较小,类型主要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器的壶、钵、碟等。中期陶器,仍然是手制的,但经过慢轮加工,陶器较紧实致密,陶质较细,器形较规整,出现前期不见的烛台、盘、大而深腹的钵等。进入后期,变化发展更为显著,陶器均为轮制,有的有匀称的弦纹,陶器形体规整,陶质细,火候高。陶器的使用及
烧造技术的提高,说明制陶业已从家庭
副业的生产状态脱离出来,成为社会上一个新的
手工业生产部门。
在乌孙国,毛纺织物是重要的材料,
毛毡的加工、擀制是每户牧民都必须掌握的一种技术。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乌孙墓中发现了为数尚不太多的毛织物标本,或在墓室底部,或见于木内壁。
社会
宗教信仰
乌孙对日、月、星、天、地、火、温泉等自然事物都尤为崇拜。乌孙王自称“昆莫(昆弥)”,直译为“一千个
太阳”,意为“像天一样广大”,乌孙统治者将“太阳”“天”的称谓引入自己的尊号以示王的尊贵、权威和神圣不可侵犯。之后,乌孙又产生了鬼魂、祖先以及
图腾崇拜,图腾不仅是崇拜对象,也是氏族标志,乌孙曾以狼为氏族图腾,他们把狼视为本民族的保护神;乌孙也曾将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马作为图腾。最后,乌孙人在母系社会就尊崇萨满教,他们会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萨满还以跳神驱鬼的方式为人除病。
婚姻制度
乌孙的婚姻制度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的收继婚制度,是原始部落
群婚制的遗存,它氏族的女子嫁到本氏族中,即为本氏族一群兄弟的妻子。进入阶级社会,王位以国王的血统为转移,妻子随着王位的继承而被继承,可以保证王族血统的一致。而对一般民众说来,则是保持财产继承与家族血统的一致,不因家族血统的混乱导致财产的转移。
墓葬葬俗
乌孙人施行土葬,墓葬多布在山前
丘陵地带,南北向链状分布,地表堆
黄土封堆,部分墓葬封堆周围绕以石圈,有的表面铺一层卵石。墓葬内仰身直肢葬、头西脚东或头南脚北。随葬器物大都摆放在死者头端,以陶容器为主,还有铁、铜、石器、料珠等。墓葬普遍随葬羊骨,常和小铁匕首共见,有的小铁匕首穿插在羊骨中放置于陶器内,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肉食供奉。有的墓室葬狗,切合现实的牧业生活。这些墓中祭礼体现了当时乌孙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历代昆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