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钧
清末外交家
洪钧(1839年—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祖籍歙县,清末外交家。
洪钧在18岁时补为县学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乡试中举,同治七年 (1868年)以廷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后他历任湖北学政、顺天乡试同考官陕西省乡试正考官、功臣馆修、山东省乡试正考官等职务。光绪九年(1883年),洪钧升詹事府詹事,不久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与治理山东黄河决堤一事。中法战争期间,洪钧主张抵抗法国侵略。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流派开始逐渐形成,洪钧亦参与其中。光绪十三年(1887年),洪钧充任出使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外交大臣。出使外国期间,洪钧见国外电文多用三码,而国内用四码电,洪钧创三码电,为朝廷节省了电文开支。光绪十七年(1891年),洪钧任满回国,入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兼兵部左侍郎。次年,帕米尔中俄争界案发生,洪钧将出使俄国期间获得的《中俄界图》上交朝廷,但朝野上下均认为该图有误,将帕米尔地区诸多哨卡画出中国国界,导致中俄争界案“日益棘手”。之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澄清该地图仅作参考,而非用于中俄交涉。虽最终洗清了冤屈,但洪钧深感气愤,积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病逝,终年五十五岁。
洪钧精通经史,生前撰写了《元史译文证补》一书。此书叙述蒙古历史,是洪钧根据在欧洲图书馆所发现的材料撰写而成的,补充了《元史》之不足,洪钧成为中国第一个用西方资料扩大元史研究成果的人。洪钧去世后,其妾室傅彩云扶送洪钧灵柩回苏,后出走洪家,以曹梦兰、赛金花等名在京、津、沪诸地以一烟花女子谋生,同代人曾朴以洪钧、傅彩云为主线,写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洪钧祖籍歙县,后祖父洪士澍迁往苏州市经商,定居苏州,到其父洪坦则彻底弃文从商。
洪钧出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少时聪颖,但因家境家贫,其父兄劝他放弃读书从商,操持家业,但其坚持要读书。其父去世后,母亲潘氏更加严格监督他的学习,鼓励他坚持读书。清咸丰七年(1857年)18岁的洪钧考中生员,并补为县学生。
步入仕途
同治三年(1864年),洪钧乡试中举,同治七年 (1868年),以廷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他出任湖北学政,光绪元年(1875年)补行散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任陕西省乡试正考官。光绪三年(1877年),洪钧开始参与编修《穆宗毅皇帝实录》,后任功臣馆纂修,山东省乡试正考官。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转侍读,提督江西省学政,随又升任石春坊左庶子,授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转翰林院侍读学士。曾奏定经训书院规章,“令邦人士讲求经世之学”。
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洪钧升詹事府詹事。七月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年八月,山东省发生了黄河决口事件,但洪钧主张重新修筑大堤并保举官吏潘骏文治理黄河。潘骏文对河务有着了解和丰富的经验,但曾有过失而被免官,无人敢举荐他,洪钧却坚持推荐潘骏文。在洪钧的力荐下,潘骏文堵住了黄河的决口,解决了山东省水患问题。
力主抗法
时值中法战争前夕,洪钧对李鸿章的妥协政策颇表不满,他与其他清流党人一起主张抵抗法国的侵略。他条陈“海防机宜甚悉”,认为应由有威望的大员指挥中越边界的抗法战事,并推举云贵总督岑毓英可是选,同时指出“广西巡抚倪文蔚山东巡抚陈士杰恐不足胜任”。当云南巡抚唐炯尚未遇乱即率先后退,放弃越南山西省战略要地时,洪钧与张人骏等上书弹劾,认为后果不堪设想,呼吁清廷严整军纪。同年八月,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马尾,被派往前线的著名清流党人,洪钧的密友张佩纶失职,岑英陆战亦不利,退守国内。不久,洪钧以母老请开缺终养,南归苏州市。次年。洪母病逝,洪钧为母守孝。
洪钧年近五十、又处丧期,仍出入青楼。他不顾世人的非难,倾心于苏州名妓傅彩云,未等三年服满,即纳傅彩云为妾。
出使他国
光绪十三年(1887年)冬季,洪钧服丧期满,回京任职,出使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及荷兰四国。在任期间,洪钧在各国之间奔波劳碌,当时中外交涉多以电文往复,外国用三码电文,而中国用四码,多有不便。洪钧创以天干地支代“十”“百”字,编成三码电,每年为朝廷介巨额支出。
在任期间,洪钧考察各国政治,并积极向朝廷进言。他通过对欧洲各国形势的研究分析,预测欧洲将爆发战争。在上报朝廷的同时,他建议中原地区抓紧时机“修明政事,讲究戒备”。
除正常公务外,洪钧在国外接触到波斯、阿拉伯、俄、英、法、德及土耳其诸国史料,特别是俄人贝勒津所译波斯人拉施特哀丁的《集史》及亚美尼亚多桑等的蒙古史著作。他开始致力于用西方的资料,证中国之事实,从而开拓出研究蒙古史的新途径。
陷入舆论
光绪十七年(1891年),洪钧任满回国,因出使之功兼兵部左侍郎,入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次年,中俄两国在帕米尔高原地区发生边界争端,史称“帕米尔中俄争界案”。洪钧在出使俄罗斯时,以“中原地区图学未精,乏善本”,曾从俄人手中购得《中俄界图》,认为此图较为可靠,于是上呈清廷,以“备不虞”。但朝野人士则认为此图的帕米尔部分有误,将帕米尔地区诸多哨卡画出中国国界,导致了当时“边事日棘”的局面。洪钧由此被弹劾,之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复核后回复说,此图的本意在备参考,并非为中俄交涉的基准,“安得归咎于此图”。
洪钧冤屈洗清后连续上折陈述帕米尔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所译的《中俄界图》辩护。认为“今俄人争帕,早种因喀城定约之年”。同时也提出了在俄罗斯帝国入侵帕米尔高原情况下的相应办法,被朝廷采纳。
郁郁而终
洪钧遭受这场争界案的打击,忧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病逝。赛金花伴送洪钧灵柩回苏,后出走洪家,以曹梦兰、赛金花等名在京、津、沪诸地以一烟花女子谋生,同代人曾朴以洪钧、傅彩云为主线,写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
主要成就
元史研究
洪钧著《经训书院文集》十卷、《洪钧奏稿》不分卷、《洪钧日记》不分卷、《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附《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卷、《中俄交界图》首译元拉施特撰《蒙古全史》,对元史及西北地理研究尤精。洪钧出使前,他致力于元史和西北史地研究。洪钧于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1887-1890)任出使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大臣时,根据贝勒津所译波斯人拉施都丁的《史集》并参考亚美尼亚多桑的《蒙古史》等书,考证和补充《元史译文证补》,开中国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河。归国后洪钧继续修订整理,但不幸因病去世,未能完成全部定稿。临终前,他将清本托付给沈曾植陆润庠,稿本则交由其子洪洛保管,但洪洛也早逝,导致部分稿本散失。
元史译文证补》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陆润刊行,目录分为三十卷,但其中十卷有目无书,推测这些部分应散失在洪洛保管的稿本中。《元史译文证补》对元宪宗以前历史的证补较为翔实,是中国学者利用域外著作研究元史的开端。
改革字码
洪钧发明了使用地支(子、丑、寅、卯等12 生肖)代替月份,用律诗“平水韵”中的韵目(东、冬、江等31字)代替日期的电报纪日法,改革了当时电报字码,使之与国外大致统一。 这套记录日期的方法,从光绪、宣统、民国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整使用了70多年。
书法方面
书法是洪钧政治生涯以外的业余爱好。在当时流行的碑学风气里,洪钧融合了北碑的用笔特点与帖学的精准,形成了自己书法风格。
洪钧早年受苏轼、米芾、钟繇(yáo)等书法家的影响,其书法作品风格洒脱,功力深厚。他所创作的楹联、屏条、扇面等作品多样,书写内容多为前人的警句格言,如他为韶臣三兄张景春所书的行草立轴:“画屎苍苔陌上踪,一春心事怨吴侬,晓风欲倩游丝馆,愁杀寒山寺里钟。”从书风看应是洪钧高中状元后的作品。
洪钧的书法风格在中年之后逐渐转向碑版,《清代七百名人传》载:“其中年后专工碑版,喜作擘大字,字字都入碑意,苍润雄劲,质朴高古,为世人所重。”他的书法作品如苏州博物馆内的“鹤与琴书之室”匾,以及为拙政园补园所书的“三十六鸳鸯馆”题匾,都充分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特色。
人物评价
光绪帝对洪钧的才能与学识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才练达,学问优长”。光绪帝认为洪钧自进士授职修撰起,历经多个重要职位,包括掌管文衡、升内阁学士,并曾作为出使大臣处理外交事务,均展现出了个人能力和处理方式,在授为兵部侍郎后,洪钧差满回京,并受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事外交,均能尽心职守。
人物关系
相关文物
六鸳鸯馆的匾额是洪钧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为拙政园所题写,当时,洪钧虽已遭弹劾罢官,身处北京,张履谦请他写此匾额。写罢此匾额后的一年零四个月,洪钧就在北京去世了,是洪钧的遗作之一。
后世纪念
洪钧状元府
洪钧状元府,也称桂荫堂,位于苏州市平江路悬桥巷27号,是洪钧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第宅可分三路,其中西路是主轴线,共有七进,前有影壁,依次为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堂楼、上房、下房,东路有花厅及两进上房。赛全花在苏州时,住西路第五进堂楼。桂荫堂是一处苏州古城保存较完好的清末苏州状元故居,对研究清代建筑和苏州人文历史有保护价值。
参考资料
苏州诱惑——到苏州100个必看之地(终).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4-03-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步入仕途
力主抗法
出使他国
陷入舆论
郁郁而终
主要成就
元史研究
改革字码
书法方面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相关文物
后世纪念
洪钧状元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