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
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20世纪
中原地区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导地位。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最权威的作者阵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通史研究所凝聚全员之力,为你献上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近代通史!
最有价值的近代史研究史料,从
中日甲午战争,到
新中国成立,横跨百年的历史烟云,为你浓缩最值得铭记的人事物!
深刻剖析中国近代历史命运走向,聚焦影响中国命运的历次转折,
透视各方势力的群情表演,大浪淘沙,究竟是怎样的犀利!
从成稿之日起即开始受到严密检查,被要求在叙述某方势力时注意措辞语气,被要求不要过分关注“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的血腥面……但历史就是历史!
全书布面豪华精装,高端大气上档次;是您收藏的首选,谁是最后收藏到历史的人?
图书信息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出版时间:2005.11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字数:465千字
开本:32
标准书号:ISBN7-214-04145-6/K·546
总定价:450.00
纸张:胶版纸
内容简介
完成几代学者夙愿《中国近代通史》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编撰的一套500多万字、10卷本的《中国近代通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主编张海鹏表示,“本书的问世完成了
范文澜、刘大年等几代史学家的心愿,不仅在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大,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
冯唐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范文澜先生任所长时,即多次布置撰写《中国近代通史》的任务,均未能完成。
范文澜自己有一部《中国近代史》上册,只写到义和团。七八十年代,刘大年所长也曾努力推动,主持编写《中国近代史稿》三册,也只写到义和团。虽然力图加入经济、文化思想、边疆与少数民族方面的内容,但毕竟比较单薄,而且没有涉及社会史方面的内容;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过数百种通俗近代史读物,又大多缺少新意。
“这个项目2000年正式立项,原计划2004年完成,因为种种原因拖延至今。”
冯唐说,“《中国近代通史》的问世,可以说是完成了几代史学家未竟的心愿。在写作上,吸收、总结几代学人,包括
香港电台和海外学人大量中国近代史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
丛书五大特色
一、该书打破了以1919年为分界的老框框,将长期以来
中原地区近代史研究分为中国近代史(1840~1919)和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两个时期贯通起来,从1840年~1949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出发,宏观把握住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特点,结构完整系统,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从“沉沦”到“上升”的历史过程。
二、该书以政治史、革命史的叙述为基本线索,同时客观地看待近代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叙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过程。在近代
中原地区,主题是谋求中国的独立和平等,中国人谋求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努力是在谋求国家民族独立的主题之下进行的。如果脱离这样的主题描述近代中国历史,就无法反映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启蒙、改革、革命的真实过程,就无法反映近代中国的主导面和客观实际。但是,历史的内容是无比生动和丰富的,如果仅仅局限于革命史、政治史,也难呈历史全貌。该书在以政治史、革命史为主干的前提下,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边疆地区发展等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
三、该书充分体现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累积推进的过程,注重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该书可以说是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积淀之作、总结之作、集成之作。各卷广泛参考了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凡是重要成果均作出说明和注释,以合学术规范。该书关于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北伐战争和国共两党关系等等重大问题和事件,都对已有的学术成果作了全面整合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作出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分析,或依据新的史料发现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四、该书各卷叙述清楚透彻,文字流畅可读。各卷充分反映出注重叙事的特点,对所写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和相关关系、对历史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及其背景与由来,都注重翔实的叙述,并以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愉悦。
五、该书在编过程中,广泛搜集和使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尽可能利用了已经出版的各种
档案文献、报纸期刊、历史文献汇编、文集、地方志、日记、书札等资料,注重发掘研究者以往较少注意的史料,同时还注重综合参照运用海峡两岸就相同人物或主题出版的史料,如运用大陆出版的《
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年谱》和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国父年谱》等。各卷作者还费力搜集和利用了尚未出版的各档案馆存档资料,其中不仅有以往利用较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还有以往利用较少的中共中央档案、军事档案馆和一些地方的档案馆,以及
台北市国史馆资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档案和美国
斯坦福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藏国民党军政人物档案、
苏联解密的档案等历史资料。由于既充分利用新史料,又重新检阅旧史料,对一些过去因史料未能弄清的史实得以澄清本相;对传统的一些观点,依凭新史料,重构史实,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新见解。各卷还尽量参考了台湾的中国近代史同行的著作,以及国内外相关著作。
学者评价
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
《中国近代通史》以50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如此全面、详尽地反映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族、边疆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推进,为
历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丛书有三个值得称道的优点和特点:一是尊重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学术创新;三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发扬严谨治学传统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一部完整的近代通史专著,三点看法:一是第一卷《概说》提纲挈领,观点明确;二是体现了通史的“通”;三是发扬了近代史所严谨治学的传统。该丛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时代进步造就客观史书
《中国近代通史》能够出版的时代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对研究近代史起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对近代史的研究不可能做到如此广泛和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的许多史料收集工作也不可能进行。该丛书的两点创新:第一是对前人的成果有准确的判断;第二是对前人没有探讨过的领域、没有探讨过的问题作了研究。比如书中关于清末政权的结构的变化,视角就是新的。关于戊戌维新,则对维新者策略上的失误探讨得比较多。关于新政,也作了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在多方面对此专题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动。另外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既有自己的创见,也吸收了史学界的大量成果。
集大成通史的四“通”
《中国近代通史》的四个“通”:通前后、通左右、通内外、通繁简。他认为,这本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既综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有编著者独到心得,结构完整,资料翔实,征引规范,文笔畅达,堪称集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于一体的集大成性通史著作。
各卷目录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
第二章: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
第四章: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五章: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附录: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姜涛,
卞修跃 著
第五章 清王朝面对危局与太平天国的发展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军事胜利与内乱
第八章 中外“会剿”与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虞和平,谢放 著
第一章:政权结构变异与洋务派官僚集团形成
第三章: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
中原地区民间工商业的进步
第四章:教案:民间反教斗争与官方的外交危机
第六章:洋务运动后期的举措
第七章: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
第九章: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本形成与洋务运动失败
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马勇 著
第一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第二章 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
第三章 维新运动的局部试验
第四章:维新运动的深化
第五章 百日维新
第六章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第七章 列强谋划代剿义和团与清政府被迫宣战
第八章 一场不平衡的荒唐战争
第九章 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
第十章 辛丑议和: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
辛亥革命(1901-1912)
张海鹏,
李细珠 著
第一章 清政府被迫开始实施新政
第三章 革命党人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宣传
第四章 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的挫折
第七章 中华民国成立与清帝退位
第八章 南京临时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终结
第九章 清末民初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生活变迁
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汪朝光 著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三章: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
第七章: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八章: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
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王奇生 著
第三章: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与北方军政格局
第五章:国共纷争:南方革命阵营的分化
第六章:北伐战争:北方形势与南方的胜利
第八章:南北三政权的鼎立
第九章:国共两党的组织形态
第十章:急风骤雨:工农运动
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杨奎松 著
第三章: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
第四章 人权、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第六章 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
第七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消亡以及红军长征
第九章: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
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王建明,曾景忠 著
第一章: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章: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
第三章:抗日战争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四章:抗日战争初期的外交
第五章:抗日战争中期的对日作战
第七章:苦撑待变与外交形势的变化
第八章:抗日战争后期的对日作战
第九章: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
第十章:战时民主运动的兴起与联合政府问题的提出
第十一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十二章: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
第十三章: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汪朝光 著
第一章: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作品影响
该作品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