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炳岳
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中将
门炳岳(1890—1944),字湘文,河北东光县于集乡程庄人,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中将
正文
人物履历
1891年 (清光绪十七年五月十八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程庄。
1900年 入私塾,从父门树藩为师。
1903年 考入保定陆军小学堂第一期德语班(廖宇春为总办,学制三制),与曹士杰曹锟之侄,系曹五弟曹钧之长子)为同班同学。
1906年 6月陆军小学堂毕业。因陆军中学堂尚未成立,与李树春、曹士杰被拨入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东关外)第三期德文班插班学习。
1907年 年底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毕业。
1908年 弃学南下武汉,入汤化龙部,委以(民团义军)团长。
1909年 汤军溃败,遂赴上海市暂避朋友居正家。后遭北洋军阀通缉,老家被查抄。
1909年 7月入陆军部第一中学堂(堂址:北京昌平清河镇,总办:商德全、监督:胡恩光、提调:杨栋)第一期,被编入第二队(德语队)学制两年,与曹士杰、李树春、张廷(亭)同班,继续深造德文。其它还有英文、日语、法文班。(第二队队长刘作霖,第二队排长尹相汤、王文山)。
1911年 6月18日陆军部第一中学堂毕业。
1912年 8月,升入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市)第一期骑科(本期共招生1500余名),被编入步兵科的有唐生智、曹士杰、杨爱源、万耀煌、李树春,同在第二连。步科其他连队同学有李品仙、曹浩森门致中王天培傅汝钧、张樾廷(亭)、蒋光、孙震等。
1914年 10月27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毕业(本期共毕业1114名,其中步兵科565名,骑兵科189名,炮兵科185名,工兵科94名,重兵科81名)。段祺瑞亲临保定军校参加首届毕业典礼,并亲向每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毕业留校任学生队长(充助教)。
1916年 考入陆军大学第五期,修骑兵科。
1919年 为段其瑞部徐树铮所聘,任曹锟的第十五混成旅(即直鲁豫巡阅史署卫队旅,驻保定市)营长(旅长孙岳,团长有曹士杰傅汝钧,同任营长的有李树春、张樾廷(亭)),后任中校团副兼旅参谋长。库伦恰克图之役授“骑兵上校三等文虎章”。大名、曲周县肥乡区剿匪授“四等嘉禾章”。旅参谋长兼北京陆防处处长。
1924年 孙中山北上组建中国国民党,任第三军(孙岳部)第四师第16混成旅旅长,授少将;后姚村(河北省定兴县)整编,得孙岳、杨虎城将军赏识。
1925年 孙岳调任陕督,门公率队护随入陕。不久孙岳调任直隶督军兼省长,门公为直、皖、晋各系争相延聘,门公不为所动,毅然弃军返乡。
1926年 秋,唐生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唐以同窗关系召门公为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27年 改任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2月任第四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第一师师长。
1928年 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五军(军长何键)参谋长兼一师师长。
1929年 12月,唐生智联合冯玉祥倒蒋失败,逃亡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门遭国民政府通缉。
1930年 春,由长沙市北平市,闭门谢客,暗中购买和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与中共北方局取得联系。
1932年 九一八事变后,唐生智被启用,北京设“军委北平分会”,何应钦任主任,根据蒋介石授意聘门公为北平分会高级参议,门公谢拒。
1933年 春,出就北平分会高级参议,专心续修本族《家乘》,提出超越时代的十二条《家训》。
1934年 配合傅作义部击溃孙殿英宁夏回族自治区,后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军事教员。
1935年 任骑兵第七师师长(中将),隶属东北军五十七军(军长何柱国),驻防陕甘间,与杨虎城甚密。后屯兵陕中耀县,名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实已成为共产党秘友。
1936年 蒙古军(德王)受日本怂策划独立,门公奉命配合傅作义部讨之,临行前杨虎城手赠宝剑一柄,以资纪念。首战百灵庙日寇、伪蒙大本营以毁灭性打击,报纸刊登“门炳岳将军马上雄姿”巨幅彩照。
1937年 “七七事变”,门公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首战商都告捷,获抗战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枚“青天白日勋章”。11月,任骑兵第六军军长兼包西防守司令和绥西警备司令,并兼长骑兵第七师。
1938年 春节,命所属十九团攻克被日寇侵占的安北县。是年夏,部队转山西德保休整,休整期与相邻的八路军取得联系,曾派员到八路军连队取经。
1939年 兼任鄂尔多斯市总指挥,驻防后套。秋,协助三十五军攻入包头市。为打击日寇,门部常夜出百公里之外,击敌于猝不及防,日寇称骑七师为“盛夏之跳蚤”。
1940年 门公率部由西山咀出击,一举收复临河、五原,重庆市大公报》署名“金晓”报道《绥西大捷》。
1940年 夏,门公遭嫉招致“金牌”式调回,门公蒋后力陈原委,蒋颇为尴尬,决定收回承命,门公坚意拒命,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骑兵总监。
1941年 为便于骑兵集中训练,根据门公建议,总监部由四川璧山遣至兰州市,门公亲自编撰《骑兵操典》。
1944年 春夏期间, 作为中国军方代表去印度参加中、英、美、苏四国联合战略会议。会议结束后回重庆复命。为撰写汇报,在去璧山区途中中暑,患脑充血暴卒于路旁,时为1944年8月12日,终年54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