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始建于1926年,是清华大学的工程系科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目前,该系拥有78名事编教职工,其中教师共64人,包括1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系主任由冯鹏教授担任,副系主任则由王强副教授和赵志宏副教授担任。土木工程系设有6个研究所(教研室),并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联合研究中心。
1916年,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开始招收
土木工程的留美专科生。1926年,工程系成立,设土木、机械、电机三科。1929年,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工程学系。抗战期间,土木工程学系随校南迁,以本系为主成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土木系并入清华大学,水利学科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系。1960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系合并建立土木建筑系,在1970年改称建筑工程系。1980年,建筑工程系分为两系,其中土木与
环境工程系在1984年又分为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2000年,基于土木工程系与水利水电工程系,成立土木水利学院。
清华大学大学土木工程系坚守“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土木品牌”的学科建设定位,该系学科在QS排名中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十,全国之首。近五年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持了众多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
历经风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土木工程系随学校南迁
长沙市、
昆明市,以本系为主成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设结构、铁路道路、水利、市政卫生四科。1946年土木工程系迁回清华园。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的土木系并入
清华大学土木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给排水、暖通、
建筑材料五个专业,学制5年。同年水利学科单独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系。1960年与建筑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停止招生数年。到1970年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同年,土木建筑系改称建筑工程系。
1977年恢复统一考试,招收“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生,1978年招收“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9年
暖通专业调入热能工程系。1980年建筑工程系分成建筑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84年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又分为
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1986年土木工程系增设“建筑管理”专业。
成立背景
2000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土木水利学院,同时在建筑管理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建设管理系。
历任系主任
周永德 1926-1927
笪远纶 1927-1929
卢恩绪 1929-1930
施嘉炀 1930.07-1938.05
蔡方荫 1938.05-1940.07
张泽熙 1948.08-1950.07
李庆海 1951.10-1952.07
陶葆楷 1956.07-1960.07
刘西拉 1992.05-1998.07
袁驷 1998.07-2000.01
韩林海 2010.07-2017.01
潘鹏 2017.01-2020.07
冯鹏 2020.07-
师资力量
根据2023年12月
土木工程系官网显示,现有事编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64人,包括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近二十位教师在国内外专业学会、
行业协会担任负责人,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
学术期刊担任主编。现任系主任冯鹏教授,副系主任王强副教授、赵志宏副教授。
名师团队
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系现有1个本科专业(土木、水利海洋工程),下设土木工程方向、
工程管理方向、
交通工程方向、
水利科学与工程方向、海洋工程方向,并设有土木工程、材料与科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
概况
经过90余年的发展,
土木工程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在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理论与实践、工程建设信息化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近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余项,组织和参加编写技术标准规范40多部,研究成果解决了国家
重大工程建设和城镇防灾减灾的大量关键技术问题。学科QS排名连续5年列全球前十,全国之首。近些年,清华土木工程系暨建设管理系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
港珠澳大桥、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北京中信大厦、大兴新机场、7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红飘带”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机构
土木工程系设有6个研究所(教研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若干联合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
清华大学,是原国家教委于1985年12月批准成立的第一批教委系统的开放研究实验室,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9月,被确定为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重点实验室几经调整,整合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建设管理系相关的
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包括
结构工程、防灾减灾、
结构力学、地下工程、
建筑材料、
工程管理等研究所及其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1人,实验室
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合作交流
近年来,
土木工程系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土木工程系已构建起完善的院系-基地联合实践培养模式。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土木工程系多年来陆续与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日本、
比利时、
法国、
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多所大学签订了校级或院系级合作协议,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标识蕴含着四个含义。1、传承清华:底部符形为字母“T”,整个结构为“H”,为清华大学英文名称首字母,象征学院在清华大学的平台上日益蓬勃发展。2、土木水兴:标志正形为木卦、水卦象的结合,震木的负形又形成了“土”字,代表了土木水三行和学院的名称。3、大国基石: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作为大国崛起的基石,肩负着不断追求国家专业领域最高水平、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和使命。4、垒砌的砖结构建筑,象征清华大学标志性砖结构建筑。
学生实践
土木工程系暨建设管理系有着优良的实践传统。2017年,院系整合实践资源,推出“大国砼心”院系级实践项目,该项目旨在对土木行业做全景式巡礼,洞察土木行业发展前景,引导本系同学认识行业、认识中国,最后同心建设中国。在实践中,同学们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无止桥、
清江筑梦、古城保护、乡村振兴等众多支队展现土木风采,更远赴海外,感受“
一带一路”的中国力量。
参考资料
土木概况.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2023-12-12
历史沿革.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