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要旨》是
清代著名医学家
陈修园所著的妇科专著,共四卷。卷一至卷三分别论述调经、种子、胎前、产后等
妇科学内容,卷四则论述杂病和常见外科病证。全书详细阐述了妇科理论知识。
内容简介
《女科要旨》讲解病机简明透彻,所选附方切于实用,可作为学习中医妇科的参考书。陈修园《女科要旨》一书,论治妇人之疾,探本溯源,会通诸家,择善以从,崇尚实践,简切堪用。兹不揣冒昧,聊作粗浅评述如次: 调脾胃雅俗共赏 妇人以血为本,_血之生化在脾胃,故历代女科著述,莫不重视脾胃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四卷,主要就调经、种子、胎前、产后、杂病及几种常见外科病症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作者根据《
黄帝内经》之旨、《金匮》之法,提山了个人的见解,综合了前人的心得。讲解病机,简明透彻,所选附方,切合实用,可作为学习中医妇科的参考书。
作品目录
序
医者,意也。《灵》、《素》具在,非神而明之,则拘守成方,将为斯世厉。顾医难,而医妇人女子尤难。昔人以小儿为哑科,窃意女科亦然。盖小儿不能言,而妇女则言不能尽,惟得之指下,洞见乎脉与证之相符,庶不致于差谬矣。
吴航
陈修园先生,儒也。幼读岐黄,语即精其理,一切时医之论,能力穷其非,引而归于
至正。旋由科举出为邑宰,以四诊法佐抚字,至今燕南赵北人犹颂之。先生不欲秘活人方,既手刊各种书,又遗属尽刻所着,令嗣遵之,次第行于世,为世利赖。今令孙心典一兄,又以医学成先志。检先生所选女科要旨,将付梓人,以年与君家世有往来之谊,命作弁言。余既心好先生书,复嘉其后人之能善承家学,存心济人,功诚伟焉。不揣固陋,因为之序,候官
林鸿年拜手。
(心典)少随任北直,获睹先大父公余之暇,命先
伯父拟注《
伤寒论浅注》为前集,命先君拟注《
金匮要略浅注》为后集,剖晰详明,以示来者。更遗《女科要旨》一书,命先君韵拟之,未及付梓。回忆当年,(典)与弟(心兰)伏读之余,不胜霜露之感,忽忽几数十
春秋矣。是书也,吾祖所殚精虑,以期有裨于世者,不能梓而行之,则吾之责也。
谨校之以付攻木氏。
傅廉该观察清河时,其弟南安,寄来慎修(修园又号慎修)医书两卷、《东皋四书》文八卷,披阅不倦。题句云:“东皋制艺慎修医书,万顷汪洋孰望涯?”辛酉,余到直候补,叨识于牡元黄之外,此一时之盛事也,亦彼时之仅事也。日者奉委赴
热河省,禀辞甫出,又传入署。曰:雅着数种,俱经抄录,详加评点,但集中阙妇人
阴挺一症,此症北方最多,亦最除逆而难治,必不可阙。若到热河办公,公余当续补之。余答以近日医过两人获效之故,差次繁冗之中,尚恐立论弗详,不如即于寓中,走笔书之。
书成呈阅,一阅一击节。又问曰:闻二十年前患此者少,自此地种产
番薯,妇人食之,多生此疮,盖以疮形与甘薯相仿也。余曰:此一想当然语,其实不然。甘薯始自闽省,俗名地瓜,性同山药,而甘味过之。闽自
福清市以南及漳、泉二府滨海外,以此作饭,终身不生他病。《
本草从新》谓其:“补脾胃,驱湿热,养气血,长肌肉”。海滨人多寿,皆食此物之故。《金薯谱》极赞其功。闽人治
腹泻,以白蜜同煎,食之甚效;妇人患赤白带,用此法亦效;可知其利湿热之功尤巨也。鄙意以甘薯堪为
阴挺证之专药。盖以阴挺之本,不离于湿,而此为探本之治;阴挺之形突出如瓜,而此为象形之治。患此者,令其如法服药敷药之外,又以此物代饭,其效当必更速。观察曰:善!请附于前着之后,以补千古之阙,并折一时之疑,大方便之一事。
文章节选
卷一
调经
门人问曰∶妇人以血为主,医者辄云血海,可以实指其所在乎?
陈修园曰∶人身之血海,胞也。居
膀胱之外,而为膀胱之室。《经》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但男则运而行之,女则停而止之。营运者无积而不满,故阳气应日而一举;停止者有积而始满,故阴血应月而一下;此男女天癸之总根也。而妇人一科,专以月事为主。《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盖时者,满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则亏,下之不失其期,故名月信。
门人高子问曰∶女科中好手甚少,不可不大为之振作。因执女科书数十种,属余择而授之。余遍阅大有悟曰∶古人以月经名为月信,不止命名确切,而月事之有无、多少、迟速,及一切治疗之原委,无不包括于“信”字之中。夫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皆属信;信则以时而下,不其期。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谓血生于水谷之精气也。若精血之来,前后、多少、有无不一,谓之不调,不调则为失信矣
《经》云∶土太过则敦阜。阜者,高也;敦者,浓也;既高而又浓,则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
波叶大黄、白芍药、
枳实、
桃仁之类。《经》又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既下而又陷坑,则令培补,宜六君子汤加、归、柴、芍及归脾汤之类,此言经水不调以虚实分之也。
又有以阴阳偏胜分之者。许叔微云∶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例呼为经病,不辨阴胜阳,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盖阴气胜阳气,则胞寒气冷,血不营运,《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或断绝不行。)若阳气胜阴,则血气散溢,《经》所谓夏暑地热,经水沸腾,故令乍多,而在月前。(或一月数下,或崩漏不止。)当“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乖,以平为期”。此叔微统论阴阳之道也。而余则以“阴阳”二字,专指脾胃而言。盖脾者,太阴之湿土也,不得阳明燥气以调之,则寒湿盛;而阴独胜,
阴道常虚,即《
黄帝内经》“卑监”之旨也。
胃者,阳明之燥土也,不得太阴之湿气以调之,则燥热盛;而阳独胜,阳道常实,即《内经》“敦阜”之旨也。至于用方,以
四物汤加
香附子、茯神、炙草为主,阴胜加干姜、桂、附、
吴茱萸及
桃仁、红花之类,阳胜加知、柏、芩、连、门冬之类,平平浅浅中,亦不可废。若求其所以然之妙,《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此不特今之习女科者闻之吐舌,即数百年来注《金匮》之家,或识见不到而不能言,或珍为枕秘而不肯言。今修园老矣!不得不择人而传之,但既传之而又嘱之曰∶《
灵枢经》载
黄帝谓雷公曰∶此先师之所禁,割臂血之盟也。凡思议不可及之方,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不神,必择大学问之人,知其居心长浓者,而后授之。
……
卷二
胎前
门人问曰∶《金匮》妊娠一门,夫子之注甚详,恐难为浅学道也。此外,还有简易之法,贤愚可共晓否?
曰∶夫道一而已矣,浅者自见其浅,深者自见其深也。《金匮》本
于《灵》、《素》,后之高明者,得《金匮》之一知半解,敷衍成篇。如今之举业家,取五经四书题目,作臭腐时文,文无定体,惟不失立言之语气,而合时文之法度,斯得矣!兹且从俗而言时法。王海藏云∶胎前气血和平,则百病不生。若气旺而热,热则耗气血而胎不安,当清热养血为主。若起居饮食调摄得宜,绝嗜欲,安养胎气,虽感别症,总以安胎为主。又云∶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动胎者,但疗母则胎自安;或胎气不固,或有触动以致母病者,宜安胎则母自愈。汪石山云∶凡胎前总以养血健脾、清热疏气为主,吾乡称为女科之最上者,父子相传,不外此说。而更深一步者,赵养葵云∶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若栋柱不固,栋梁亦挠;必使肾中和暖,然后胎有生气,日长而无陨坠之虞;何必定以
黄芩、
白术哉!乃此四节,平易近人,行道人不可不俯而相就,毋取惊俗为也。
门人问曰∶夫子引王海藏云∶热则耗气血而胎不安。而
朱震亨谓胎前当清热养血为主,以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立论相同,而《金匮》治
妊娠,开章即以桂枝汤为首方,且有大热之附子汤,温补之胶艾汤,不南辕北辙之异!究竟从
张仲景乎?从海藏、丹溪乎?
曰∶海藏、丹溪之论,原从《金匮》常服之当归散得来。《金匮》之附子汤、胶艾汤,又与其本篇养胎之白术散同义,须审妇人平日之体气偏阴偏阳,丰浓羸瘦;致病之因寒因热;病形之多寒多热;病情之喜寒喜热;又合之于脉而治之,不可执一也。
门人问曰∶《金匮》论妊娠,开章以桂枝汤居其首,其原文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各家所注,非失之浅则失之凿,请一一明之,以为一隅之举。
曰∶《金匮》云“妇人得平脉”者,言经水不行,不可为无病之人,而平脉乃为无病之脉,诊见此脉有喜出望外之意,故曰“得”也。其云“阴脉小弱”者,以阴脉属下焦尺部,视上、中二部之脉,不过小弱;小弱则非等于涩,为血滞之病脉,此即《
黄帝内经》所谓妇人有孕,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旨也。其云“渴,不能食”者,以妇人所食谷味,化为血气,下为月水;今月水乍聚而欲成胎,则中焦之气壅塞。中焦者胃也,
胃病则懒于纳谷,故不能食;胃病则燥气偏胜,故口干而渴也。其云“无寒热”者,症自内起,不关外邪,安有
恶寒发热之象哉?!故以“渴,不能食,无寒热”七字,为
妊娠之确切真语也。且云“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者,特为“阴脉小弱”一句,自明其
颜师古而不泥古之意。《内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阴尺脉旺与阳寸迥别。
《
难经》云∶按之不绝者,有孕也。亦言按阴尺而不绝也。今云阴脉小弱,何以与前圣后贤相反至此?而不知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为,二月为胚,三月为胎。今在六十日之内,其胎尚在将成未成之间,下焦之血运于中焦,而护 胚,则下焦转虚,所以见小弱之脉;过此胎成,则渐见阴搏与按之不绝之脉矣。其云“医治逆者”四句。言
妊娠只有六十日,以三月成胎之数计之,却少了一个月,其形不过为一团结聚之血,岂容药之稍误?若误药而加吐下,则祸不旋踵矣!“绝之”者,明告其故,更以《
周易》勿药之说导之也。其用桂枝汤奈何?盖以身有病而脉无故,又非寒热邪气。凡一切温凉补泻之剂,皆未尽善;惟有桂枝汤一方,调和阴阳之为得也。
门人问曰∶
巢元方谓妊娠一月名始形,足厥阴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
少阳病脉养之。三月始胎,手心主脉以养之;当此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手少阳脉养之。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气,足太阴脉养之。六月始受
金精以成筋,足阳明脉养之。七月始受
甲醇以成骨,手太阴脉养之。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手阳明脉养之。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发,足少阴脉养之。十月五脏六腑,关节人形皆备。陈良甫宗其说,以五行分发四时。
徐之才以十月分发某月见某症则用某药。各家之说,当从否乎?
曰∶十月分经养胎之说,创自隋之巢氏,张子和既斥其谬矣。须知妇人自受胎以后,十二经气血俱聚以养胎元,岂有某经养某月胎之理?又岂有限于某月必见某症、必用某方施治之理?
张养浩之语,吾辈切勿述之以污口。
门人问曰∶时医相传口诀,谓胎前无寒,吾乡女科俱宗此说,然其说与
朱震亨辈吻合者多,而求之《金匮》则大不然矣。《金匮》云∶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
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张仲景安胎用附子汤,大有取义。今人置而勿用,岂古法不堪为今用?
曰∶医之所贵者,力学之外,得明师益友。日举其所治之症与圣经之异同,合而讲论,始知其妙。其云妇人怀孕六七月,其六七月之前,身无大病可知也。今诊其脉弦,弦为阴象;其身发热,热为阳浮;其胎愈胀,胀为虚寒。何以谓之曰“愈”?“愈”者,“更加”之意也。吾于此一字,而知此妇人本脏素属虚寒者,常有微胀,今因病而增胀,故曰“愈”也。且可因此一字而定其脉。弦为阴盛于内,发热为阳格于外也。
且人之一身,以背与腹分其阴阳也。背为阳,而头项该括其中;腹为阴,而大小腹该括其中。今痛而
恶寒,不在阳部之背与头项,而在阴部之腹大腹,在脐上之中、下脘,乃太阴坤土、阳明中土所属也。小腹在于脐下,乃少阴水脏、
膀胱水腑之所属也。小腹两旁名为少腹,乃厥阴肝脏、胞中血海之所居也。今云小腹如扇者,实指子脏虚寒,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寒气,习习如扇也。附子汤方,《金匮》阙之,其为《伤寒论·少阴篇》之附子汤无疑。《
张氏医通》云∶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
张仲景独以为安胎之圣药,若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
门人问曰∶
妊娠二三月,心烦、恶食、呕吐等症,医名“恶阻”;得胎后,腹常痛,医名“
胞阻”。但“恶阻”症《金匮》无其名,而“胞阻”则有之。但“阻”者,阻隔之义,隔者宜通,保胎岂得用通之法乎?不然何以谓之“阻”乎?
曰∶《金匮》虽无恶阻之名,而第一节云“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一本“渴”字作“呕”字,注家谓为“恶阻”,《产宝》谓为“子病”是也。呕吐不止者,《金匮》用半夏人参丸,主胃有寒饮。若胃热上行而呕吐,《
千金要方》于此方,以生姜易干姜,加茯苓、
麦冬,重加鲜竹茹,作汤甚效。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辛则性烈,以直通其阻隔。楼全善、薛立斋皆谓为治恶阻之良方。
高鼓峰谓与参、术同用,不独于胎无碍,而且大有健脾、安胎之功。余每用六君子汤辄效。至于
胞阻,《金匮》则与漏下、(俗名漱经。)
半产、(四五月堕胎,谓之半产。)半产后下血不绝、(伤其血海。)
妊娠因症而下血(《金匮》用
桂枝茯苓丸下其症而安其胎。)合而并论。盖以胞阻与各症,皆为冲任二脉之所司,病异而源同也。且夫妊娠之胎气,原由阳精内成与阴血外养之者也。今阴血之自结,与胎阻隔而不相和,阴结阴位,所以腹中作痛。书云∶“通则不痛”。通之即所以安之,惟胶艾汤丝丝入扣。且胞阻所云与漏下等症,皆阴阳失于抱负、坤土失于 防所致。《金匮》制此方以统治各病,微乎!微乎!方中芎、归宜通其阳血,芍、地宜通其阴血,又得
阿胶血肉之品,同类相从以养之,皆令阴阳之抱负也。甘草缓中解急,又得艾叶温暖
子宫,补火而生土者以助之,皆令坤土之防也。故为调经、止漏、安胎、养血之良方。
又问∶《金匮》云∶妇人“腹中 痛,当归
芍药散主之”,亦是
胞阻与否?
曰∶ 痛者,微痛而绵绵也。乃脾虚反受水凌,郁欲求伸而不得,故绵绵作痛,宜当归芍药散兼渗其湿,与胞阻之治不同。
门人问曰∶《金匮》云∶妇人
妊娠,宜当归散主之,此以凉补为安胎法也。又云∶“妊娠养胎,
白术散主之”,此以温补为安胎法也。今皆宗丹溪“
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之说,是白术散用蜀椒之法可以永废矣。夫子以为何如?
曰∶二方皆主白术,谓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则可;又合黄芩以并言,则未免为一偏之言耳。凡瘦人多火,火盛则耗血而伤胎,宜用当归散。肥白人外盛内虚,虚则生寒,而胎不长,宜用白术散。余内子每得胎三月必坠,遵丹溪法,用药连坠五次。后余赴省应试,内子胎适三个月,漏红欲坠,先慈延族伯字延义,以
四物汤加
鹿角胶、补骨脂、
杜仲、续断各二钱,一服而安。令每旬一次。
余归已六个月矣,阅其方大为一骇!叹曰∶补骨脂《本草》载其坠胎,又合鹿角胶、杜仲之温,芎 之行以助之,竟能如此之效!设余在家,势必力争,又以
黄芩、
白术坠之矣!此后凡遇胎漏欲坠之症,不敢专主凉血;而半产应期而坠者,专主大衰论治。
扁鹊谓∶命门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胎孕系于命门,命门之火,即是元气,以此养胎,故有日长之势。譬如果实,生于春而结于夏;若春夏忽作非时之寒气凉风,则果实亦因之以黄陨矣。惟用大补大温之剂,令
子宫常得暖气,则胎自日长而有成。若非惯患半产,不必小题大做。凡得胎后,预服扶胎之药,以防漏坠,只用平补之法,余新定所以载丸,最验。
门人问曰∶夫子前刻《
三字经》,引徐忠可谓∶《金匮》
妊娠篇凡十方,而丸散居七,汤居三,盖以汤者荡也,妊娠当以安胎为主,则攻补皆宜缓,不宜峻故也。但十方间有未录音,未知其故?
曰∶古人识见百倍于今人,凡未悉其所以然之妙者,恐针锋不能相对,贻误后人,故姑阙之。且当归散、
白术散二方,余亦罕用也。
门人问曰∶海藏以四物等分,随所患之症,加入二味,名六合汤,驱病而无损于胎,且亦简便可从,夫子何不全录之以为法乎?
曰∶
四物汤为
妇科学之总方,海藏取之以护胎,胎得所护,则寒、热、攻、补之峻剂,俱在胎外,以除病而胎元则晏然,不知此法甚巧而可从。但
伤寒宜按六经而加之,杂病宜取按各病之主药而加之,难以预定为何药。且海藏表实方加
麻黄、
细辛,尚无大误;而表虚方加防风、
苍术,则失之远矣!何不云一合麻黄汤,一合桂枝汤之为得乎!吾更推其意而论正之∶
子满者,孕妇忽见通身肿满,是胎中挟水,水与血相搏,前方加
白术、陈皮、茯苓、
泽泻。子气者,病在气而不在水,气滞而足面肿、喘闷烦食,甚则脚指出黄水,前方去
地黄,加
香附子、
紫苏、陈皮、天仙藤、炙甘草,《金匮》葵子茯苓散慎勿轻用。子悬者,何柏斋谓为浊气举胎上凑也;胎热气逆、心胃胀满,前方去地黄,加紫苏、陈皮、
大腹皮、人参、甘草、生姜。
子烦者,心中懊、口燥心烦,前方加麦冬、
知母、竹叶、人参、甘草。子淋者,孕妇小便涩少,乃肺燥而天气不降,前方加
天门冬以清之;肾燥而地气不升,前方加
细辛以润之;佐木通、茯苓以通其便,人参、甘草以补其虚,即《本草》安荣散之义。而《金匮》云∶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以当归
川贝母苦参丸主之。大意以肺之治节,行于
膀胱,则热邪之气除,而淋沥自止。而转胞症,又与子淋便难二症分别,或因禀受弱者,或因忧郁伤脾者,或因性急伤肝者,或因忍小便所致者。大抵胎下而压胞,胞系了戾不通,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必令胎能举起,悬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前方加参、术、陈、半、
升麻(原变种)、生姜,空心服之,或服药后以手探吐,吐后又服之。又《金匮》云∶“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意者,胞之所以正者。胞之前后左右,皆大气充满,扶之使正,此方大补肾中之气,所以神效。
子嗽者,怀孕咳嗽,由于火盛克金,前方加桑白皮、
天门冬、紫苑、竹茹、甘草。
子痫者,怀孕卒倒无知、目吊口噤、角弓反张,系肝风内动,火势乘风而迅发,前方加羚羊角、
钩藤、竹沥、贝母、
僵蚕;甚者间服风引汤,继以竹叶石膏汤、鸡子黄连汤以急救之。子鸣者,
妊娠腹内儿有哭声,乃脐下疙瘩,儿含口中,因孕妇登高举臂,脱出儿口,以作此声,前方加茯苓、
白术,仍散钱于地,令其由腰拾之,一二刻间疙瘩入儿口,其鸣即止。子喑者,妊娠八九月间,忽然不语。盖胎系于肾,肾脉荣舌本,今因胎气壅闭,肾脉阻塞,应静候其分娩后,则自愈;或用前方加茯苓、
远志,一二服亦可。凡此之类,言之不尽,学人以意通之可也。
门人问曰∶妇人妊娠之脉何如?
曰∶《
黄帝内经》及后贤论脉皆繁而难学,惟普明子简便可从。普明子云∶《经》云∶妇人有孕者,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谓经闭;无邪脉,谓脉息如常,不断绝也。《经》又云∶“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少阴心也,心主血脉,心脉旺则
血旺,而为孕子之兆。《经》又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二尺脉旺,与两寸迥别,亦为有孕。以上三者,但得其一,即为孕脉。分而占之,合而推之,而孕脉无遁情矣。或为流利雀啄,亦为孕脉,何也?
答曰∶流利者,血正旺;雀啄者,经脉闭塞不行。故脉疾而歇,至此数月之胎也。不知者断为病脉,则令人耻笑。或为孕有男女,何以脉而知之乎?
答曰∶左寸为
太阳,脉浮大知为男也;右寸为太阴,脉沉实知为女也;若两寸皆浮大,主生二男;两尺皆沉实,主生二女。凡胎孕弦、紧、滑、利为顺,沉、细、微、弱为逆也。
曰∶此一定之板法。《
达生编》及《
妇人大全良方》、《女科大成》、《
济阴纲目》等书,皆互相沿习,今以普明子所定为主。
普明子云∶“有孕之后,凡忌食之物,切宜戒食。”一食鸡子糯米,令子生寸白虫;一食羊肝,令子多疾;一食鲤鱼,令子成;一食犬肉,令子无声;一食兔肉,令子缺唇;一食鳖肉,令子项短;一食鸭子,令子心寒;一食螃蟹,多致横生;一食雀肉,令子多淫;一食
豆酱,令子发哮;一食野兽肉,令子多怪疾;一食生姜,令子多指;一食水鸡、
黄鳝,令子生癞;一食骡、
马肉,延月难生。如此之类,无不验者,所当深戒。
又云∶娠孕药忌歌,凡数十种,推之尚不止此。然药中如
芫菁科、
蚂蝗、
蛇蜕、
唇足纲、
汞、信砒等药,皆非恒用之品,姑不论。兹特选其易犯者约数语,俾医者举笔存神,免致差误。其他怪异、峻险之品,有在孕时,自应避忌,不待言也。
歌曰∶
乌头附子与天雄,
牛黄巴豆并
桃仁;
芒硝大黄牡丹桂,
牛膝藜芦茅茜根;
槐角红花与
皂角树,三棱术
薏苡;干漆 茹瞿麦穗,半夏南星
木通同;干姜大蒜马
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闻。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长孙心典)按∶上药忌犯似矣。然安胎止呕有用半夏者,娠孕热病有用大黄者,娠孕中寒有用干姜、桂、附者,是何说也?昔
黄帝问于
岐伯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对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有故者,谓有病;无殒者,无殒乎胎也;亦无殒者,于产母亦无殒也。盖有病则病当之,故毒药无损乎胎气。然大积大聚,病势坚强,乃可以投之;又须得半而止,不宜过剂,则慎之又慎矣!用药者,可不按岐黄之大法耶?
门人问曰∶临产将护及救治之法何如?
曰∶《
达生编》一书,发挥详尽,一字一珠,不必再赘。凡男人遇本妇怀孕,宜执此书,日与讲论三、四页,不过半月也,可令全书熟记。较日夜与之博弈,或闲谈消遣,孰得孰失?请一再思之。余又于《达生篇》所未及者补之∶凡验产法,腰痛腹不痛者未产;腹痛腰不痛者未产;必腰腹齐痛甚紧时,此真欲产也。如遇迟滞,以药投之则得矣。盖天之生人,原造化自然之妙,不用人力之造作,但顺其性之自然而已。
(次男元犀)按∶凡新产之妇,其脏气坚固,胞胎紧实,产前宜服保生无忧散二、三剂,撑开道路,则易生。此方于浆水未行时服之,若浆水既行,迟滞不产,劳倦神疲,宜
十全大补汤以助其力。且恐浆水太过,血伤而胎不灵活,急宜当归补血汤,或加
肉桂,或加附子随宜。此
高鼓峰之心法,余屡用屡效。或交骨不开,或阴门不闭、
子宫不收,三者皆元气不足。交骨不开者,前人传有加味归芎汤,
张石顽立论诋之。谓每见服此,恶血凝滞,反成不救。惟大剂人参、童便入芎、归剂中,助其气血,立效。阴门不闭者,十全大补汤倍参、桂,补而敛之。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汤加酒芍一钱、肉桂五分,补而举之。其实张石顽之论,亦未免矫枉过正。即如加味
芎归汤,谓为力量不大则可,谓为留血增病则不可。至于前人所传试验之丸,催生有华佗顺生丹、如神散,胞衣不下有
失笑散、花蕊石散,业是道者不可不备。又难产,灸产妇右足小趾尖,艾炷如小豆大,三五炷立产,不可不预讲其法。
金匮方八首时方九首
桂枝汤(《金匮》)
妊娠胎前第一方。尤在泾云∶“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无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有桂枝汤调和阴阳而已矣。”徐忠可云∶桂枝汤,外症得之为解肌和荣,内症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今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
子宫有凝气溢上下故,但以
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得上溢;以桂甘姜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焦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未尝治病,正所以治病也。否则,以渴为邪热以解之,以不能食为脾不健而燥之,岂不谬哉!
桂枝茯苓丸 治妇人宿有症病,成胎后三月而得漏下,又三月应期而下,而无前后参差,且动在脐上,不在脐下,可以定其为胎。有胎而仍漏下者,以旧血未去,则新血不能入胞养胎,而下走不止。此方先下其症,即是安胎法。
上五味研末,
炼蜜糊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歌曰∶症未除恐害胎,(胎动手脐下,为欲落;动于脐上,是每月凑集之血;症痼之气妨害之,而下漏也。)胎安症去悟新栽,桂苓丹芍桃同等,气血阴阳本末该。
(次
孙心兰禀)按∶桂枝、
芍药,一阳一阴;茯苓、丹皮,一气一血;合之桃仁,逐旧而不伤新;为丸缓服,所以为佳。
附子汤(方见《伤寒论》。)
胶艾汤 《金匮》云∶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者,有
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
胞阻,胶艾汤主之。
地黄(六两)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艾叶 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
日本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歌曰∶妊娠腹痛阻胎胞,(名曰胞阻,以胞中之气血虚寒,而阻其化育也。)二两芎 草与胶,归艾各三芍四两,地黄六两去枝梢。
(次男元犀)按∶芎、归、芍、地,补血之药也。然血不自生,生于阳明之水谷,故以甘草补之;阿胶滋血海,为胎产百病之要药;艾叶暖
子宫,为调经安胎之专品;合之为厥阴、少阴、阳明及冲、任兼治之神剂也。后人去甘草、
阿胶、艾叶,名为
四物汤,则板实而不灵矣。此解与本论中所解互异,学人当与所以异处而悟其所以同,则知圣方如神龙变化,不可方物也。
当归 川芍(各三两)
弄岗报春苣苔(一斤)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歌曰∶
妊娠 痛势绵绵,(不若寒热之
绞痛,血气之刺痛之。)三两芎归润且宣,芍药一斤泽减半,术苓四两妙盘旋。
(次男元犀)按∶怀妊腹痛,多属
血虚,而血生于中气,中者,土也,土燥不生物,故以归、芎、芍滋之;土湿亦不生物,故以苓、术、泽泻渗之;燥湿得宜,则中气治而血自生,其痛自止。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
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歌曰∶饮食如常小水难,妊娠郁热液因干,苦参四两同归贝,饮服三丸至十丸。(男子加
滑石五钱。)
(次男元犀)按∶苦参、当归,补心血而清心火;贝母开肺郁而泻肺火。然心火不降,则小便短涩;肺气不行于
膀胱,则水道不通;此方为下病上取之法也。况贝母主淋漓邪气,《
神农本草经》有明文哉!
当归散
上
辽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
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歌曰∶万物原来自土生,(妊娠常服之剂,当以补脾阴为主。)土中涵湿遂生生,不穷。一斤芎芍归滋血,(血为湿化,胎尤赖之。)八两术一斤芩(术本脾药,今作血药而入脾土,则土得湿气而生物,又有黄芩之苦寒,清脾以主之,肺气利则血不滞,所以生物不息。)大化成。
白术散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三钱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心烦、吐、痛、不能饮食,加
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
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歌曰∶胎由土载木之功,血养相资妙有穷,(土以载之,血以养之。)阴气上凌椒摄下,(胎忌阴气上逆,蜀椒具纯阳之性,阳以阴为家,故能使上焦之热而下降。)蛎潜龙性得真。(
牡蛎科水气所结,味咸性寒,寒以制热燎原,咸以导龙入海。)此方旧本三物各三分,牡蛎阙之。
徐大椿云∶“原本无分两。”
加减歌曰∶苦痛芍药加最美;心下毒痛倚芎是;吐痛不食心又烦,加夏枚一细使,醋浆水须服后吞,若还不呕药可止;不解(者以)小麦煮汁尝,以后渴者
大麦(粥)喜;既愈常服勿轻抛,壶中阴阳大 理。
程云来云∶以
大麦粥能调中补脾,故服之勿置,非指上药可常服也。此解亦超。方义已详歌中,不再释。
新定所以载丸 治
胎动不安不长,妇人半产,或三月或五月按期不移者,必终身不能大产,惟此丸可以治之。
白术(一斤,去皮,放糯米上蒸半炷香久,勿泄气,晒干研为末)人参(八两,焙为末)
桑寄生(六两,以自收者为真,不见铜铁,为末)云茯苓(六两,生研为末)
川杜仲(八两,炒去丝,为末)
以
大枣一斤擘开,以长流水熬汁迭丸,如梧桐子大,晒干退火气,密贮勿令泄气。每早晚各三钱,以米汤送下。
按∶白术为补土之正药,土为万物之母而载万物,故本方取之为君。茯苓感苍松之气而生,苗不出土,独得土气之全而暗长;桑寄生感桑精之气而生,根不入土,自具土性之足而敷荣。一者伏于土中,俨若子居母腹;一者寄于枝上,居然胎系母胞;二物夺天地造化之神功,故能资养气血于无形之处,而取效倍于他药也。
杜仲补先天之水火,而其多丝尤能系维而不坠。人参具(三才)之位育,而其多液尤能涵养以成功。今年甲子,四百一十四甲子矣。此方从读书颇多、临症颇熟悟出。盖自唐宋以后,着女科书之前辈,不下数百人,未闻有一人道及于此,今特为补论,大为快事。
神验保生无忧散妇人临产先服一、二剂,自然易生。或遇横生倒产,甚至连日不生,速服一、二剂,应手取效,可救孕妇产难之灾,常保母子安全之吉。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川贝母(一钱)黄 荆芥穗(各八分)浓朴(
姜汁炒)艾叶(各七分)
莬丝子(一钱四分)
川芎(一钱三分)
羌活(五分)枳壳(炒,六分)甘草(六分)
芍药(酒洗,炒,一钱二分,冬月用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至八分,空腹温服。
普明子曰∶此方流传海内,用者无不附应,而制方之妙,人皆不得其解,是故疑信相半。余因解之,新孕妇人,胎气完固,腹皮紧窄,气血裹其胞胎,最难转动。此方用撑法焉。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也;浓朴,去血者也,用之撑开血脉,俾恶露不致填塞;羌活、
荆芥,疏通
太阳,将背后一撑,太阳经脉最长,太阳治而诸经皆治;枳壳疏里结气,将面前一撑,俾胎气血抑而无阻滞之虞;艾穗撑动
子宫,则胞胎灵动;
川贝母、菟丝,最能运胎顺产,将胎气全体一撑,大具天然活泼之趣矣!加黄 者,所以撑扶元气,元气旺则转动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秽恶,散寒止呕,所以撑扶正气而安胃气;甘草协和诸药,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撑法之神者也。此真无上良方,而今人不知所用,即用之而不知制方之妙,则亦惘惘然矣!余故备言之以醒学人。
上为末,
端午节,猪心血为丸,如
芡实大,每服一丸。用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煎汤送下(不经女人手)。
催生如神丹 治逆产横生,其功甚大。
上每服三钱,以童便、
米醋和如膏,加沸汤调之;或用酒煎,加入童便少许,热服。书云∶“血见黑则止”。此药不但顺生,大能固血,又免血枯之妙。
加味
芎归汤当归(五钱)自败
龟板(童便炙酥)川芎(各三钱)妇人头发(一握,烧灰存性)
水煎服。约人行五里许即生,设是死胎亦下。灼过龟板亦可用。
(次男元犀)按∶阴虚而交骨不开用此;阳虚而交骨不闭,用当归补血汤加桂、附,又以热童便一半调之;此一阴一阳之对子也。何
张石顽过诋之?
当归补血汤
当归(二钱)黄(一两)
(长孙心典禀)按∶胎犹舟也,血犹水也;水涨则舟浮,血干则胎滞,其彰明较着也。若浆水既行,行之过多而不产,恐十全、八珍之功缓而不及,惟此汤黄 五倍于当归,借气药以生其血,气行迅速而血即相随,而胎遂得血而顺下矣。然犹恐素体虚弱,必加附子之走而不守,以助药力,勿疑附子之过于辛热而少用也。
高鼓峰谓∶“一切难产症,于补血大剂之中,再加
肉桂二、三钱,堪云神验。”
共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钱,淡醋水下。
花蕊石散 治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胎衣不下,胀急不省人事,但心头温者。急用一服灌下,瘀血化水而出,其人即苏,效验如神,医家不可缺此。
上为末,和匀,先用纸泥封固瓦罐一个,入二药;仍用纸泥封口,晒干,用炭 二炷香;次日取出研细,每服一钱,童便和热酒调下,甚者用二、三钱。
牛膝散治胎衣不下,腹中胀急,以此药腐化而下,缓则不救。
牛膝
川芎 蒲黄(炒)丹皮(各二两)
肉桂(四钱)当归(一两五钱)
共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又妇人服药,勿犯三大忌∶一曰麦,一曰牛膝,一曰木耳,又头蚕子亦然。余于胎前谆谆嘱其勿犯,业医者当知所戒矣。
主要特点
《女科要旨》之重脾胃,开门见山,删繁艾冗,惟从经血之本源上立论,深入浅出。
书籍使用
《女科要旨》胎前,产后录金匮全文,如日月一出,火无光。“金匮第二十三篇中,已具大要,而第八节更纲举目张,无得剩义,其文深奥难读,余逐节衬以小注,一目了然,则难读而易读矣。其不以新论新案 之者,恐添蛇足也”。又认为“产生症诸家议论不一,治法互异,而吾历久相传,俱宋
朱震亨所云,产后有病先固气血,故产后以大补血为主,虽有杂病从未治之。薛立、汪石山极赞其妙,而陈良甫单养肾诸论皆不出其范围。虞天民、叶以潜又以瘀血为主,二说互参,可以得攻补两大法,此皆庸俗之见。亦具一偏之言,不足听也。今节录《
黄帝内经》二条,《金匮》产后全册以注之,各家之说,一概置之其言,所谓群言淆乱衷于圣是也。”“妇人产后脉证治第二十一”主要论述了妇人产后
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邪以及其他疾患,提出产后痉病,郁冒和大便难,论述颇详,治法严谨。因此,陈氏《女科要旨》中,为使读者通俗易懂,又遂节“衬以小注而串讲之,阐发
张仲景的心法”,“大有裨益”。 ?
2.妇人之证,以血为主
《女科要旨》调经篇中提出“妇人以血为主”。血是循行于脉管中,营养和滋润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各组织器官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妇人之血,更为重要,因其经、带、胎、产、乳无不需要气血。陈氏提出“心主血、肝藏血,冲作督三脉俱为血海”,冲任督三脉为肾所主,皆起于胞中,《
黄帝内经》云“任脉通,大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妇人之证,以血为主,妇人之病”,要根据其素体强弱虚实,分别当以补气养血、补血化瘀,再视以外感、七情之不同而灵活加减。?
(1)补气养血。妇人大部分是
气血两虚之证,陈氏以
四物汤(
地黄、当归、白芍、
川芎)为
妇科学总方,时人习用之,妙在川芎一味,若气血两虚者重用
十全大补汤、八珍汤,此二方为气血双补。陈氏谓云:“其用药虽云板实,却亦平稳可从”。若气血虚甚再加脏腑虚弱,用人参养荣汤,“五脏兼补,视八珍、十全等高一格,以药品之轻重得法也”。若心脾两虚用归脾汤,陈氏谓“此方颇合经旨,男妇怯弱、不论何症,服至月余必愈”。?
(2)补血化瘀。《女科要旨》常用《金匮》补血化瘀方,如当归芍药汤、温经汤、胶艾汤、当归散等方,及神验保生无忧散(陈氏方)、花蕊石散(陈氏方)。陈氏认为,在临证中,宜察脉审症,化裁通,变攻补适时,既有所谓方因法变,药随证转的灵活性,又有所谓证已到莫
多疑的果断性。?
(3)
活血化瘀药。《女科要旨》对妇人产后杂病之瘀血之脉因证治都作了阐述,并指出:“治妇人宿有症病,成胎后二月而得漏下,又三月应期而下,且动在脐上,不在脐下,可以定其为胎,有胎而仍漏下,以旧血未去,则新血不能入胎养胎而下去不止,此方先下其症,即是安胎法”,用
桂枝茯苓丸治之。又常用
张仲景方,如大黄虫丸、大黄牡丹汤、
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抵当汤;并用陈氏自己验方,如花蕊石散、牛膝散等方。现在临床常用之活血化瘀法方药治疗许多
妇科学病疑难重证,尤能显示《女科要旨》作用。?
3.调理肝脾肾脏
妇人之本《女科要旨》非常重视肝、脾、肾,临证之中处处以疏肝理气、健脾补肾之法为本。该书调经篇谓“血生于水谷精气也,若精血之来,前后多少,有无不一,谓之不调,不调则失信矣。经云:土太过则敦阜,阜者高也,敦者厚也,既高而又厚,则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黄、白芍药、
枳实、桃仁之类;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既下而又陷坑则令培补,宜六君子汤加芎归柴芍及归脾汤之类”。后人发展为少年补肾,中年疏肝,老年健脾之学说,这些与陈氏之《女科要旨》之学术分不开的。?
4.审察病情,化裁变通
《女科要旨》重视临床辨证,审证精详,尽量选用前人成方,审察病情,化裁通变。例如,陈氏谓“
四物汤为妇科总方,随所患之症,加入二味,名六合汤。子满者,孕妇竟见通身肿满,是胎中挟水,水与血相搏,前方加
白术、陈皮、茯苓、
泽泻。子气者,病在气而不在水,气滞而足面肿、喘闷妨食,甚则脚指出黄水,前方去
地黄加
紫苏、陈皮、
大腹皮、人参、甘草、生姜。子烦者,心中懊忱、口燥心烦,前方加
天门冬、
知母、竹叶、人参、甘草。子淋者,孕妇小便涩少,乃肺燥而天气不降,前方加天门冬以清之。肾燥而地气不升,前方加
细辛以润之,佐木通、茯苓以通其便,人参、甘草以补其虚。必须审妇人平日之体气偏阴偏阳,丰厚赢瘦,致病之因寒因热,病形之多寒多热,病情之喜寒喜热,又合之于脉而治之,不可执一也”。不仅善治其常,尤其善治其变,知犯何逆,从法治之。
作者简介
陈修园,名念祖,
长乐区人,生于
清代乾、嘉、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约公元1753~土823年。)。他学识渊博,医理精湛,不仅是一位富有创见的医学理论家、医术超群的临床家,同时也是千位杰出的医学科普作家。
陈氏著作颇多,业经肯定的有:《
神农本草经读》,《
时方歌括》、《
时方妙用》、《
医学三字经》、《
医学实在易》、《
医学从众录》、 《伤寒论浅注》、 《
金匮要略浅注》、《
伤寒真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景岳新方砭》、 《灵素集注节要》、 《女科要旨》、 《十药神书注解》, 《
伤寒医诀串解》等十六种,包括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入门、普及到提高等方面的内容,灌注着陈氏的理论、心法和经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