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谟显(1907—1973)教授。浙江奉化人。1932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物理系。曾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49年获英国
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
浙江省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长、省科协主席。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核理论方面的研究。撰有论文《氦核的结合能》,著有《物理学》。
人物生平
王谟显先生全家合影
1907年金秋时节,王谟显出生于浙江
奉化区一个农耕世家。他靠自己的聪颖智慧、坚韧执著读完小学、中学和大学。每每考试,他屡屡夺冠,被同龄人誉为“无试不冠军。”
辛亥革命后,越来越多的志士仁人寻找着救国济民的道路,提出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1915年金秋,志于“科学救国”的
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吸引了更多有志青年奋发学习,立志走上“科学救国”之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陈独秀主编的《
新青年》树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开始在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所有这些,使稍懂世事的王谟显心灵受到了震撼,并向往光明的未来。次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战争,更激发了他的远大志向,决心更勤奋、刻苦地学习,并于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浙江大学,成为文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1929年9月,浙大文理学院中文、数学、物理、
化学等6个主科学门分别改称学系,在文理学院院长
邵裴子的敦聘下,
张绍忠教授任物理系系主任。从此,王谟显有幸成了张绍忠的得意门生。在求是园里,王谟显受到源自
求是书院旧址“诚”、“勤”求是校风的熏陶,真诚待人,勤奋好学;同时,受到
哈佛大学师从
诺贝尔奖获得者勃利奇曼始归不久的张绍忠的指导,学业与品行有了更大的长进,并于1932年7月,以全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同年8月,在张绍忠教授推介下,王谟显成了北京清华园里一名年青的园丁。
抗战胜利后,
浙江大学从黔北山区迁回
杭州市。由于
中国国民党挑起内战,师生的生活日益困苦,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受到镇压,学校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在这阴霾蔽天的岁月里,不惑之年的王谟显抱定“科学救国”的决心,告别同事与妻儿,登上越洋海轮,到
英国最古老、最具声望的
剑桥大学深造。在剑大的两年岁月里,他像海绵汲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于1949年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一顶知识含量特重的剑大哲学博士学位的博士帽,戴在这位中青年中国人的头上,多少人投去羡慕与饮佩的目光!在论文答辩的前夕,王谟显不断从亲友信上得到“祖国解放、人民当家”的好消息,也收到妻子
张克俭携子女的合照。他仿佛听到祖国的召唤,看到妻儿的招手,于是强压心头的兴奋与激动,尽快办完毕业手续,婉谢导师的真诚挽留,不为国外优裕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所动;在途径
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又辞谢友人劝他去台湾任教的邀请,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决心为新中国建设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浙大求是园是个陶冶人才的大熔炉。在
浙江大学求学时,王谟显受到求是校风的熏陶,逐步意识到
中原地区积弱的原因之一在于科技落后、缺乏人才。从他踏进清华园那天起,“教育救国”、“抚育
梁材”的宏愿就在王谟显心中茁壮起来。特别是创造“
清华大学黄金时代”的校长
梅贻琦于 1934年12月3日的就职讲话,深深打动了王谟显的心。梅贻琦说:“……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又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为也,有大师之谓也。”于是王谟显在纪念
王国维之碑前,暗暗立下誓愿,要为祖国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在清华园里,王谟显一边辅佐高能物理学家
赵忠尧教授做好助教工作,连续3年指导学生
钱三强等做实验;一边向著名物理学家
叶企孙、
吴有训、
萨本栋等学习“为人之道,治学之法”,从而使自己各方面都有较大的长进,因此,
清华大学决定派王谟显去美国深造。
抗日战争打响后,王谟显的留学梦化为泡影。为照顾家人,王谟显于1937年8月回到江南,先后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
浙江省奉化中学和
浙江省宁波中学任物理教师。 1938年1月,他与广济医院护士学校高材毕业生张克俭结为秦晋之好。这个新家,时处国难当头的战乱年代,王谟显和
张克俭结成一个相依为命的椭圆,两个圆心挨得紧紧,享受着家的温馨。多少年来,王谟显“灶头做在脚背上”,天天在食堂或餐厅用餐,而今在家里吃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7件事,全由张克俭操办。有了这个得力的贤内助,王谟显可以一心扑在教学上。在3年的物理教学中,王谟显游刃有余,也无家庭牵挂。他教学认真,一丝不苟。据当年学生
吕荣山夫妇说,王先生讲课条理分明,深入浅出,言简意,板书规范,听他的课仿佛是一种
莫大的享受。
1939年8月,时迁广西宜山(今
粤州)的浙大文理学院分设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不久,
竺可桢校长请文理学院副院长、物理系系主任
张绍忠担任教务长,
胡刚复教授担任理学院院长。1940年秋,浙大理学院迁到风景独好的
湄潭县办学。张绍忠对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器重,于是把得意门生推介给胡刚复院长,很快王谟显就成了母校物理系的一名园丁。当年,浙大物理系名师云集,除张绍忠、胡刚复外,还有
朱福炘、
何增禄、
王淦昌、
束星北、
卢鹤绂等知名教授。王谟显能从一个中学教师回到母校任教实属不易,除了担任普通物理、电磁学、量子力学等课教学任务外,还协助卢鹤教授从事量子力学、原子能等科学研究。这是一种“天赐的良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电磁学、量子力学课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王谟显讲课时,由浅入深,善抓重点,化繁就简,有条不紊,对理论剖析入微,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他备课认真,常常挑灯夜战,达到“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境地。他的备课笔记,文字工整,图文清晰,真像一本本
教科书,深受学生们的称颂。
在遵湄办学时,正当国难当头,师生住的是
聂氏宗祠破庙,穿的是一介布衣,吃的是粗菜淡饭,不少教授或变卖细软、书籍,或开荒饲羊以养家糊口。王谟显初为讲师,薪俸稍低,一家4口,节衣缩食,随遇而安,有时难免腹从教,真可谓“乐得布衣暖,不嫌麦饭粗”,一心扑在教学与科研上。由于王谟显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回母校六七年,就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一时成为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
王谟显是求是园里一名辛勤的园丁。在他身教言传下,真是桃李满天下。如中科院院士
胡济民、
吕敏、
贺贤土等都受到过这位辛勤园丁心血的浇灌。特别是数理成绩好的胡济民、邹国兴等人,原在化学系就读,在
张绍忠先生推介下,转到物理系学习,王谟显给他们讲过量子力学等课,使他们第一次接触到
核物理的学科前沿。胡济民受到王先生的指点,后去英国
伦敦大学深造,于194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济民学成返国后,回母校任副教授、教授以及教务长,至1952年院系调整后去
北京大学创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成为一名著名的核科学家、教育家。当他生前忆及遵湄求学时,仍对王先生充满感恩与钦佩。
王谟显自
英国深造回母校后,即开始招收理论物理研究生,只因院系调整才被迫停止。他培养的6名研究生和许多本科生,日后都成为教学或科研部门的骨干,有的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当上系主任或院士。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浙江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王淦昌、
束星北等一批知名物理教授调离浙大,而王谟显仍留在求是园。因浙大不再设物理系,他就调去教普通物理学,担任该教研室主任,因而遭人非议,认为一个专业物理学者去教基础课是“大材小用”。王谟显却认为,学校要他留下来教普通物理,是培养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对我国工业发展有利的事,应该积极带头去做。后来他常对人说,他当时所以能那样做,正是党教育的结果。在党的教育下,他认识到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他除正确对待领导的分配任务和带头认真上好普通物理课外,还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如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讲台,特别是在主编全国高等工业大学用的《物理学》教材时,他有意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编写工作,做到既出教材,又出人才。在编教材中,他常奔走于北京与
杭州市之间,倾注了大量心力。由于他物理基础扎实,教材逻辑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工科院校教师的欢迎与好评,并多次重印,长盛不衰。
王谟显与
张克俭成家后,先后育有一女一男。王谟显夫妇除分享爱情之果、天伦之乐外,还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在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都受到过
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熏陶,受益匪浅。特别是子女上大学时,王先生约法三章,即必须住校,必须努力学习,必须听党听毛主席的话。1973年因病住院时,王谟显仍一再告诫子女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相信共产党会带领人民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在良好校风、家风影响下,王谟显的女儿王勋华、儿子王勋民都学有所成,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敢攀世界科学峰
卡尔·马克思告诫我们:“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王谟显深谙这个道理,并几十年在科学山路上不息攀登。
在
浙江大学内迁遵义湄潭办学6年半中,师生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王谟显选择量子力学、原子能等当年世界科学前沿课题,与
束星北、
卢鹤绂教授一起潜心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与束星北合写了《加速运动的场力的罗伦兹转化》一文,于1945年发表在《科学纪录》上,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在
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王谟显仍选择世界科学前沿的核科学研究新课题,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N·Kemmer,经过两年日夜苦研,终于完成《对辐射理论的一些贡献》博士论文,受到世界学术界同行的瞩目。1949年秋回国后,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抑或行政管理工作多么烦琐,他都未中止过量子力学、核能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院系调整后,
浙江大学著名物理教授几乎流失尽,理科停办,元气大伤。而王谟显却奉命留校任教,成为1957年浙大率先恢复理科、重建物理系的“火种”。在当年,王谟显不讲名利,不计得失,面对周围守旧的眼光,义不容辞地挑起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的担子。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问全国知识分子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不久,王谟显就带领教师锐意改革,冲破旧观念,积极贯彻党关于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指示。面对绝大多数教师习惯当“教书匠”,没有搞科研经验的现实,王谟显一方面耐心地找骨干教师谈心,说明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说明教普通物理不开新课,让每个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有充裕时间来搞科研;二方面亲自为教师寻找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筹措研究经费等。他鼓励教师说:“先动起来!在科学研究上是不会有平坦的道路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同时,他带领年青讲师曹萱龄等共同研究“氦核的
结合能”,凭借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学识功底,寻找、演绎课题的结论,进而研究原子核核能的性质,为全室教师的科研作出示范。在研究中,他充分发挥自己数理基础扎实和在剑大练就的高超演绎技巧,一边亲自推导计算,一边手把手地指导年青教师学习与处理科研中的各种难点,最后找出课题的正确结论。这种“师徒合作式”的科研,虽然王谟显要付出更多心力,但可在出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育出了人才,可谓一举两得。这是普通物理教研室沿袭多年的科研合作方式,与当今的“老中青”相协作搞科研何其相似。在科研中,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名利,还认真地对人说:“作为学术带头人、指导者,一定要把打开课题大门的钥匙交给科研人员。”每当遇到难点时,他总乐意向科研者伸出援手,并语重心长地说:“在进行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与别人比艰苦,比毅力,比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在王谟显的身体力行下,普通物理全体教师人人参加科学研究,4个科研小组出现了“比学赶帮”的生动活泼局面,并在“氦
核结合能”、“金属物理性能”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科研工作初战告捷后,王谟显又适时带领教研室人员,一边动手制作荧光计数器和计数器分标电路,以便深入开展以放射性示踪原子为中心的研究;一边和电机系电工基础教研室合作进行半导体的合作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谟显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终于赢得双喜临门。1955年他被评为
浙江省先进工作者。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在过去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而今天,党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来鼓励先进者,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在伟大的祖国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1956年6月,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长期追求的夙愿。几十年来,他始终不逾地潜心
核物理的科学研究,敢攀世界科学高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氦核的结合能》等20余篇学术论文,受到世界学术界的瞩目与好评。勇挑两副沉重担王谟显学成回国后,数十年如一日,勇挑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两副沉重的担子。院系调整后,他先挑起普通物理教学和科研的担子,使该室的工作走在学校教研室工作的前列。1956年,他积极投身理科的重建工作。1957年
浙江大学恢复理科后,王谟显担任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他发扬“一切从零开始”的精神,重建物理系。1959年,王谟显受命任浙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他与分管科研工作的周庆祥副校长配合十分默契,共同辅佐周荣鑫、陈伟达校长,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开创百十年浙江大学的“第二个黄金期”立下汗马功劳。在王谟显担任副校长的整整10年间,在学校“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和定专业”和贯彻《高校60条》中,王谟显的担子极其繁重。特别是1961年5月省委决定杭州工学院与
浙江大学合并,学校布局以及专业设置作了大调整,他在修订教育计划、教材整顿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制订规章制度等方面殚精竭虑,作了许多改革,使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1960年,原子能工程学系迁到六和塔旁的三分部后,身兼物理系和原子能工程系系主任的王谟显更是心系两地,常奔波于三分部与本部之间,忙得不亦乐乎。此后,学校在贯彻党中央一系列指示中,都与学校教学工作有鱼水相依的关系,王谟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组织管理才能一一作出改革。在1961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时,王谟显为 11位研究生导师之一。这一年,全校招研究生23名,他不顾校务繁忙,招了两名研究生。1962年,全校招研究生13名,他克服困难,再招了两名研究生。 1963年全校招研究生5名,他又招了1名研究生。他身兼副校长和物理系主任,1964年起又兼教务长,每周还要给学生上课或指导各2至3小时,工作之忙可见一斑。王谟显对学生要求甚严,学生们称他为“严格、严谨、严肃”的“三严师”。除讲课外,他要求研究生每一二周报告自己研究及其做论文的情况,以便针对指导。
王谟显除关心学生的学业外,也关心他们的品行和生活。他随时提醒学生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要大家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多作贡献。他常与学生谈心,讲清“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只有拓宽知识面,练好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关心学生的生活,视学生为子弟。1960年起,他常在本部和三分部之间穿梭,看到学生在车站候车,就会停下车招学生上车。三分部地处之江一隅,生活多有不便,为了有更多时间在基层工作,他把家搬到三分部居住。他家按在一楼,让学生住在自己家楼上,既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又方便指导,一举两得。由于王谟显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学生们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培养。如1962级研究生
曹培林和邓丽正选了世界科学前沿课题,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写成《氘反应截面的理论计算》毕业论文,多有创新。这是名师出高徒的一种体现。只是可惜论文被史无前例的运动冲到九霄云外,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王谟显身处逆境,人居条件极差,但仍心系科研和教学。他较早重获自由后,克服体弱多病的困难,于1971年春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有关原子能方面的教材初稿。因肺心病日趋严重,在医生一再告诫下,才将初稿交党支部齐仲甫同志。这份教材初稿,凝结着王谟显数十年科研和教学的心血,弥足珍贵。争做品格高尚人王谟显的一生是克己奉公、品格高尚的一生。他的名字至今被许多人记着念着就是一个例证。他除任学校副校长等职外,曾兼任过
浙江省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长;1958 年,他参与发起创建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时,高瞻远瞩,奔走呼号,赢得大家的拥戴,被选为浙江省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身居高位,平易近人;他身兼多职,多干实事;他工作勤奋,业绩辉煌,一直为学校师生的楷模,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决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受到人们的钦佩。
王谟显平生喜欢摄影、打桥牌,好写诗词,并偏爱
松柏篁竹。他常以松篁高洁自勉自励。他生活简朴,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学校给他配有小轿车,做到公车不私用,不管家事多急,从不允许家人搭便车。在“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走
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只好常抽劣质烟解闷,因此得上
肺气肿顽疾。在“造反有理”的年月里,他家的住房由求是老村一套4间而一缩再缩,最后被迫搬进求是老村2幢的阁楼,其下三楼的油烟直冲而上。一个身负顽疾的副校长,面对恶劣的居住条件,他未有怨言,一住就是三四年。1970年移住校内老花房一间房后,4户人家合用卫生间,十分不便;入住后,开始没有厨房,只有将煤饼炉置于门旁窗前,一股浓烈的煤气、油烟直冲房内,更加剧了王谟显的肺气肿病,后导致肺心病。后来,临时搭建了厨房,但十分简陋,他从未嫌弃。1972年女儿王勋华调到浙大附中任教后,一家三代挤住一起,住房更是拥挤不堪,只好向房
产科学借用一间,以渡难关。在身受委屈的逆境中,他还经常教育子女要相信共产党,坚信困难是暂时的。不久,王谟显积劳之疾再度发作,于1973年4月 28日两袖清风地永远离开了人世,年仅66岁,令人惋惜不已。
王谟显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其妻张克俭克勤克俭,在外是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多年任浙大附属医院、浙大医院护士长;在内除勇挑家务重担、抚育子女外,对王先生的饮食起居关照有加,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贤内助。王谟显仙逝后,
张克俭继承王先生培育的良好家风。1994年,学校实行福利性住房私买的改革,张克俭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买下1978年迁进的住房。可她听从学校的安排,直至 1998年去世前,也未为子女们留下应得的住房及家具等遗物。这种只爱大家不顾小家的优良家风值得学习与弘扬!
在动荡的岁月里,王谟显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人民走向光辉的未来。他每月将自己工资的一半交作党费,同时,还将《物理学》的稿费如数上交,以示对党的热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