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地形训
西汉刘安创作的兵书
淮南子·地形训》创作年代 西汉,作者姓名刘安,作品体裁 兵书,讲述的是地形与战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原理。
第一部分
原文
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①之内。照之以日月,经②之以星辰,纪③之以四时,要④之以太岁
注释
①四极:四方最远的地方。
②经:经过。
③纪:管理。
④要:管束、制约。
译文
统治的九州大地所承载的范围,大致是六合之间,四极之内。有太阳月亮相照耀来确定房屋采光朝向,有星辰相协调来确定东西南北的经纬方向,由四季统治着它的劳动耕作规律,有木星太岁管制着它的年岁更替。
第二部分
原文
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①,风有八等,水有六品②。
注释
①薮(sǒu):沼泽。
②品:种类。
译文
天地之间,囊括九州和其之外的八极的整个已知世界。整个大地上共有九山,九塞,还有九薮,风分为八类,水共有六种。
第三部分
原文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①,正南次州曰沃土②,西南戎州曰滔土③,正西弇州曰并土④,正中冀州中原地区,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注释
①东南神州曰农土:十二支“辰”配东南,时值三月,是农事之始,所以原注为:“东南,辰,为农神后稷之所经纬也,故曰农土。”
②正南次州曰沃土:十二支“午”配正南,时值五月,是庄稼盛长之时,所以原注为:“沃,盛也,五月建午,稼穑盛长,故曰沃土。”
③西南戎州曰滔土:十二支“申”配西南,时值七月,是庄稼饱满之时,所以原注为:“滔,大也,七月建申,五谷成大,故曰滔土。”
④正西弇州曰并土:十二支“并”配正西,时值八月,是庄稼成熟之时,所以原注为:“并,犹成也,八月建酉,百谷成熟,故曰并土。”
译文
那么,统治的九州到底是什么呢?东南的神州称为农土,正南次州称为沃土,西南戎州叫做滔土,正西弇州叫做并土,正中冀州称为中原地区,西北台州是所谓的肥土,正北泲州就是成土,东北薄州即所谓的隐土,正东阳州即申土。
第四部分
原文
何谓九山?会稽郡泰山王屋山、首山、张太华、岐山、太行山,羊肠、孟门。
译文
九山指的是什么?即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阳山、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以及孟门山。
第五部分
原文
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①、荆阮②、方城、肴阪③、井陉县、令④、句注、居庸。
注释
①渑阨:在今河南渑池西。
②荆阮:在今湖北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
③肴(xiáo)阪:今潼关县以东至新安县一带。
④令疵:在今河北城、迁安市之间。
译文
九塞指的是哪些?即太汾、渑阨、荆阮、方城、肴阪、井陉、令疵、句注和居庸。
第六部分
原文
何谓九薮?曰:越之具区①,楚之云梦②,秦之阳③,晋之大陆④,郑之圃田⑤,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昭余。
注释
太湖:即今太湖。
②云梦:西汉时云梦在潜江市西南、监利市以北。
③阳纡:为秦国苑,在今泾阳县
④大陆:在今河南获嘉西北。
中牟县:在今河南中牟西。
译文
九薮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越国的具区、楚国的云梦、秦国的阳纡、晋国的大陆、郑国的圃田、宋国的孟诸、齐国的海隅、赵国的钜鹿,还有燕国的昭余。
第七部分
原文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①,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②,南方曰巨风③,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风④,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注释
①炎风:立春时从东北方向吹来的风。
②景风:立夏时从东南方吹来的风。
③巨风:夏至从南方吹来的炎热的风。
④风:秋分时从西方吹来的凉风。
译文
八风到底是什么?即称为炎风的东北风,称为条风的东风,称为景风的东南风,称为巨风的南风,称作凉风的西南风,称作风的西风,称作丽风的西北风,称为寒风的北风。
第八部分
原文
何谓六水硫酸镍?曰:河水①、赤水②、辽水、黑水、江水③、淮河
注释
①河水:即黄河。②赤水:大约在青海湖一带。③江水:长江水。
译文
什么是六水?指的是黄河、赤水河辽河黑河长江和淮河。
第九部分
原文
阖①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②其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洲,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④。掘昆仑⑤虚以下地,中有增⑥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⑦,其修五寻⑧。珠树、玉树、树⑨、不死树在其西,沙棠⑩、琅在其东,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注释
①阖:合、全。
②通谷:指很大的山谷。
③“百仞”、“十里”、“九渊”:百、里、渊疑为衍文。
④息土:能变化增多的土。名山:大山。
昆仑山脉:古人以为是神山。
⑥增:重叠。
⑦木禾:山上生长的谷类植物。
⑧五寻:合汉代三十五尺。
⑨琁树:美玉之树。
沙棠:玉名。
译文
统计四海之内的整个世界,东西有二万八千里长,南北二万六千里长;其中水路蜿蜒多达八千里,大峡谷黄河多达六百条,内陆差不多是三千里。禹派太章沿着王畿的东极走到西极,步行测量,长度是二十三万三千五百又七十五步;他还派竖亥从王的北极步行到南极,步行度量,有二十三万三千五百又七十五步那么长。他统计大的湖泊和深潭,深度达到三仞以上的,多达二十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个。禹于是用息土把洪水填塞了,这样就产生了很多大山。禹在动用昆仑山脉盆地上的土来填平地上的低洼之处时,发现了昆仑山中有重重叠叠的城达九重,城高有一万一千里,城的厚度有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山上有木禾在生长,长度为三十五尺。还有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位于木禾的西边,沙棠、琅玕则位于木禾的东边,绛树位于木禾的南边,碧树、瑶树位于木禾的北边。山旁的门多达四百四十道,每门的距离是四里,每门的宽度是九纯,一纯即一丈五尺。门的边上还有用玉做成栏杆的九个深井,围绕在山的西北角。北门大开着是为了接纳不周风。倾宫、旋室、悬圃、凉风、樊桐都位于昆仑山的阊阖门里面,属于昆仑山的疏圃。疏圃里的水来自于黄泉里渗透出来的,这种黄水(泉水)绕城三圈后又回到它的源头那里,我们将其称为白水,喝了它就能长生不老。
第十部分
原文
河水出昆仑山脉东北①,贯②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③之东,赤水之东④,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⑤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⑥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注释
①陬(zōu):角落、山脚。
②贯:横穿。
丹泽:因为靠近丹江,所以称为丹泽。
④赤水之东:王引之认为此句是衍文。
⑤绝:横穿。
⑥羽民:传说中的南方的国名。
译文
黄河的发源地是昆仑山脉的东北山麓,要经过一处大海,还要流过禹所疏导的积石山。赤水的发源地是昆仑山的东南麓,流向是西南,最后汇聚到南海的丹泽之东。弱水的发源地是穷石山,经过合黎时,余波滞留在了沙漠,经过沙漠,向南注入南海。洋水的发源地是昆仑山的西北麓,最后流进了南海的羽民国的南面。这四条河,传说都是天帝的神泉,用它们来调和各种药剂,能够滋润万物。
第十一部分
原文
昆仑之丘,或①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②。
注释
①或:假设。
②居:住所。
译文
沿着昆仑山再往上攀登,就到了凉风山了,登上凉风山就能长生不老;接着往上攀登,就看见了悬圃山,攀上悬圃山,就看得见神灵,能够呼风唤雨;再接着攀登,就来到了天庭,能登上天庭,就可以变成天神,那是天帝所居住的场所。
第十二部分
原文
扶桑树①在阳州,日之所②。建木③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④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⑤照下地。
注释
①扶木:即扶桑,日出的地方。
②曊(fèi):照耀。
③建木:神木名,木高百仞没有枝条,日中无影,众神由此上下。
④若木:西方神木名。
⑤华:光。
译文
扶桑木长在东方的阳州,太阳就是在这里开始照耀天下的。建木位于南方的都广,众天帝就是沿着那里上下天庭的,正午的太阳不会产生影子,呼喊也听不到回音,这就是所谓的天地的正中央。若木位于建木的西边,它的末端有十个太阳,放射出来的光华照耀着大地。
第十三部分
原文
九州之大,纯①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②,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曰无通③;东方曰大渚④,曰少海⑤;东南方曰具区,曰元泽⑥;南方曰大梦,曰浩泽;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⑦。凡八殥八泽之云⑧,是雨九州。
注释
①纯:边缘。
②殥(yín):远。
③大泽、无通:都是湖泽的名字。
④大渚:东方海岛。
⑤少海:因为东方多水,所以叫少海。
⑥元泽:大泽名。
⑦大冥、寒泽:北方寒冷的大泽名。
⑧云:名称。
译文
九州的地域,四周各边达千里。九州之外,还有八殥,它的四周各边都有千里。从东北方起分别称为大泽,称为无通;东方的是大渚,称为少海;东南方的是具区,称为元泽;南方的叫做大梦,称为浩泽。西南方的是渚资,称为丹泽;西方的是九区,称为泉泽;西北方的是大夏,叫做海泽;北方的是大冥,叫做寒泽。汶八殥八泽的云气凝聚成雨水滋润着九州。
第十四部分
原文
八殥之外,而有八①,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②,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③;南方曰都广,曰反户④;西南方曰焦侥⑤,曰炎土;西方曰金丘⑥,曰沃野⑦;西北方曰一目⑧,曰沙所⑨;北方曰积冰⑩,曰委羽。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风雨。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洲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八纮、八殥、八泽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原地区
注释
①纮:维。
②和丘:传说中凤歌鸾舞的地方。
③众女:其国民男少女多。
④反户:传说中南方国民。
⑤焦侥:矮人国,人长不满三尺。
⑥金丘:西方属金,所以为金丘。
⑦沃野:即白野。一说沃民之野。
⑧一目:其国的人只有一目。
⑨沙所:流沙所出的地方。
⑩积冰:北方寒冰所积的地方。
译文
八殥之外还有八纮,也是周边四方都有千里。从东北方起分别是和丘,称为荒土;东方的是棘林,称为桑野;东南方的是大穷,叫做众女;南方的是都广,叫做反户;西南方的是焦侥,称为炎土;西方的是金丘,称为沃野;西北方的是一目,称为沙所;北方的是积冰,叫做委羽。这八纮的气流汇聚成气候的寒冷暑热,和八风的风向相吻合,因此可以兴风作雨。八纮之外,还包含八极。自东北方起分别是方土山,称为苍门;东方是东极山,称为开明门;东南方是波母山,叫做阳门;南方是南极山,称为暑门;西南方是编驹山,叫做白门;西方是西极山,称为阊阖门;西北方是不周山,叫做幽都门;北方是北极山,称为寒门。这八极的云气汇集成雨水散落到天下;这八门的风调节着四季和寒暑的变更;八纮、八殥、八泽的云气都化成雨水散落到九州,滋润着中土大地。
第十五部分
原文
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珣琪①焉。东南方之美者,有会稽郡之竹箭②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③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山脉之球琳、琅玕焉④。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泰山⑤以生五谷水蛇麻,鱼盐出焉。
注释
①珣玗琪:玉名,又称夷玉。
②竹箭:又叫华西箭竹
霍山:在今山西霍县东南。
④球琳、琅玕:都是美玉的名字。
⑤岱岳:即泰山。
译文
东方所出产的精美物产,有医毋闾山所产的珣玗琪。东南方出产的精美物产,有会稽郡的箭竹。南方出产的好物产,有梁山县犀牛角和象牙。西南方出产的美好物产,有华山的黄金和玉石。西方出产的好物产,有霍山的夜明珠和百色玉。西北方出产的好物产,有昆仑山脉上的各种美玉。北方出产的精美物产,有幽都的筋角硬弓。东北方所产的美好物产,有斥山的虎豹毛皮。中部地区所产的美好物产,有泰山附近的五谷、水蛇麻和鱼盐。
第十六部分
原文
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①。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②,溪谷为。水圆折③者有珠,方折④者有玉;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⑤。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⑥多聋;林气多⑦,木气多伛⑧;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⑨;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⑩,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原地区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注释
①纬:横线叫纬。经:纵线叫经。
②牡:即雄性
③圆折:圆形而有波折。
④方折:方形而有波折。
⑤玉英:玉的精华。
⑥风气:风邪之气。
⑦林气:森林中散发出来的湿润寒凉的气息。癃(lónɡ):一种类似瘫痪的疾病。
⑧伛:驼背。
⑨瘿(yǐnɡ):类似粗脖子的病。
⑩痹:一种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麻木的病。
译文
地形基本都是这样的分类,把东西方向的称为纬,把南北方向的称为经。山高大沉稳因此是仁爱宽厚的美德的象征,水因流动没有一定的居所因此是奸巧伪诈的象征。高而朝阳的地方就能促使万物生长,低而阴暗的地方反而加速生物的衰亡。丘陵山峰由于雄伟所以能透露着阳刚之气,溪谷低洼由于幽深所以显露出阴柔之情。水波圆转的区域蕴涵着珍珠,水波方正的区域蕴涵着玉石;清澈的水域中生产黄金,浑浊的龙潭中肯定有玉之精华。土地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品类所以对所出产的物品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山中云气要是多的话,人就容易生男孩,沼泽雾气多的话,所生的多是女婴;湿热的瘴气会让人变得喑哑,邪恶的风气会让人耳聋;森林之气要是过重,就会让人腿瘸,木林之气要是过重的话,人就容易背驼;河岸之气要是重的话,人就容易脚肿,居住在岩石地区的人力气大,生活在艰险地区的人易得粗脖子病;暑热之气让人寿命不长,寒冷之气有助于人长寿;吹山谷之气多,人就容易肢体麻痹,吹丘陵之气多的话,人的骨骼就容易弯曲;平原之气能让人变得仁爱,土山之气会让人贪婪。土质松软的地方让人行动敏捷,土质板结的地方就迫使人的行动迟钝;水流清澈的地方会使人的声音细柔,水流浑浊的地方会让人的声音粗重;生活在水流湍急边上的人身体就轻柔,生活在水流迟缓边上的人的身体就会变得粗笨;地处九州中心的人就会有很多圣人出现。总之,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及性格都受到居住地的地形气候特征的影响,并与这些规律一致。
第十七部分
原文
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①之冰;东方有君子之国,西方有形残②之尸。寝居直梦③,人死为鬼;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④致雨,燕雁代⑤飞,大壁虎珠龟,与月盛衰。
注释
①释:溶化。
②形残:即刑天
③寝居:即睡觉。直梦:所梦的得到验证。
④土龙:古代天旱时扎制的求雨的工具。
⑤代:更替。
译文
正由于如此,南方多生长常绿不衰的草,北方多有久积不化的冰;东方多有长寿的君子,西方常出现被残杀的尸体。睡觉时所做的梦能够应验,人死后的神灵会成为鬼;磁石能吸附金属物,云母能招引露水;土龙能够在旱天降雨,燕子、大雁都按一定的节令南来北往,蛤、蟹、珠、龟能够随着月亮的圆缺而盛衰。
第十八部分
原文
是故坚土①人刚,弱土②人肥;垆士③人大,沙土人细;息土④人美,耗土⑤人丑。食水者⑥善游能寒,食土者⑦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⑧,食草者⑨善走而愚,食叶者⑩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凡人民禽兽万物贞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走,莫知其情,唯知通道者能原本之。
注释
①坚土:土质坚硬。
②弱土:地力弱的土地。
⑥垆士:黑色的土壤。
④息土:肥沃的土地。
⑤耗土:贫瘠的土地。
⑥食水者:指鱼及水鸟之类的动物。
⑦食土者:指蚯蚓之类的动物。
⑧:暴怒。
⑨食草者:鹿之类的动物。
⑩食叶者:即蚕类。
译文
因此,生活于坚硬土地上的人的性格往往刚强,生活于松软土地上的人性格容易脆弱;生活在黑硬土地上的人身材健壮,生活于沙土上的人的体形短小;生长在肥沃土地上的人生得漂亮,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人面貌丑陋。正是由于这样,食水的鱼类水性好而且耐寒,食土的蚯蚓没心却还很有智慧,食木的熊类力气大而脾气暴躁,食草的鹿类擅长奔跑可是没有智慧,食叶的蚕类抽丝作茧最后羽化成蛾,食肉的虎豹鹰雕类生性凶猛而且残忍,食气的王乔、赤松子得到神明而且长寿,食五谷的人类聪明但寿命短,什么都不吃的却能修炼成神。因此,不管是人类、鸟纲、走兽,还是一切生物体,都各自有它们产生的原因和适应环境的生存的本领,或奇或偶、或飞或走,没人能弄懂其中的奥秘,只有通达“道”的人才可能参悟出这里的本原。
第十九部分
原文
正土①之气也御乎埃天。埃天②五百岁生缺,缺③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④,黄五百岁生黄金⑤,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偏土之气御乎清天,清天八百岁生青曾,青曾八百岁生青,青八百岁生青金石,青金八百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省。壮土之气,御于赤天,赤天七百岁生赤丹,赤丹七百岁生赤,赤七百岁生赤金,赤金千岁生赤龙,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赤海。弱土之气,御于白天,白天九百岁生白,白礜九百岁生白,白九百岁生白金,白金千岁生白龙,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白海。牝土之气,御于玄天,玄天六百岁生玄砥,玄砥六百岁生玄,玄六百岁生玄金,玄金千岁生玄龙,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玄海。
注释
①正土、偏土、壮土、弱土、牝土:分别代表五方之土,即中央之土、东方之土、南方之土、西方之土、北方之土。
②埃天、清天、赤天、白天、玄天:指的是五方之土产生的气。
③缺、青曾、朱砂、白礜、玄砥:是秦汉炼丹家常用的矿物石。
④黄、青、赤、白、玄:指的是不同颜色的“汞”。
⑤黄金、青金石、赤金、玄金:指汞与金矿石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亦说即金、银、铅、铜、铁。
译文
中央正土之气升到天空中变成黄色的云气。这种云气经过五百年变成石,砄石再经过五百年变化生成黄汞,黄汞再经过五百年变成黄金,黄金再经过一千年才孕育成黄龙,黄龙埋伏于地底下形成黄泉,黄泉的精微气尘蒸发升腾成为黄云。阴气和阳气在交接和逼迫中产生了雷鸣,撞击激烈就产生了闪电,高处的云气和低处的云气相遇,冷热气流相互交汇生成雨水,落到大地,汇集到河流最后流到黄海中。东方偏土的气息上升到天上变成青天的云气,这云气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青曾,青曾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生成青汞,青汞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铅,铅再需要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青龙,青龙埋伏在地下变成了青泉,青泉的精微气尘往上升腾成为青云。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压迫下生成了雷鸣,激烈撞击就生成了闪电,高处云气遇到低处的云气,冷热气流相互交接就形成了雨水,落回大地,便汇聚到河流中,最后流进青海。南方的壮土之气升腾到空中,便产生了赤天的云气,这云气再经过七百年的孕育生成朱砂,赤丹再经过七百年的孕育生成赤汞,赤汞经过七百年的孕育生成了,红铜再经过一千年的孕育变成赤龙,赤龙藏进地下变成了赤泉,赤泉的精微气尘蒸发升腾为赤云。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逼迫中产生了雷鸣,经过激烈的撞击形成了闪电,高处的云气和低处的云气相互侵入,冷热气流相互交汇形成了雨水,再回到大地上,汇聚到河流中,最后奔回到赤海中。西方弱土之气升到空中形成白天的云气,这种云气再需要九百年的孕育就生成了白礜,白礜再需要九百年的孕育就生成了白汞,白汞再经过九百年的化育生成白银,白银再需要经过一千年的孕育就生成了白龙,白龙潜伏在地下之处形成白泉,白泉的精微气尘向上蒸腾成为白云。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交接和逼迫中形成雷鸣,经过激烈的撞击形成闪电,高处的云气和低处的云气相互影响,冷热气流在相互的作用中形成雨水,降回大地,汇聚到河流,最后融进白海中。北方牝土之气升到空中形成玄天的云气,这种云气再需要六百年的培育生成了玄砥,玄砥再经过六百年的演化就变成了玄汞,玄汞再经过六百年的演化就生成了黑铁,黑铁再经过一千年的化育就成了玄龙,玄龙潜到地下形成玄泉,玄泉的精微气尘得到蒸发,升腾到空中成为玄云。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交接和较量中成为雷鸣,经过激烈撞击就形成了闪电,高处的云气和低处的云气相遇,冷热气流相互接触形成雨水,降落到大地上,再集中到河流中,最后汇融于玄海中。
作品评析
人类对大地的观察和认识,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基础,地理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早在《淮南子》之前,我国就有《尚书·禹贡》及《山海经》等地理学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淮南子》吸收了以往的成果而成《地形训》一文,集中体现了其地理学思想,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中原地区古代重要的地理文献。
在《淮南子》全书的结构体系中,本篇是继《天文训》探讨“天”之后,探讨“地”的专论,反映了作者由天及地、由地到人的思维模式。《要略》说,“《地形》者,所以穷南北之修,极东西之广,经山陵之形,区川谷之居,明万物之主,知生类之众,列山渊之数,规远近之路,使人通回周备,不可动以物,不可惊以怪者也”,其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人”,使人广见博闻,不会被各种怪异之物惊扰。
本文以九州为中心,将大地分为九州、八殥、八纮、八极,即它所谓的“天地之间,九州八极”,而“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宏观地描述了九州的大地势,反映了作者的区域概念。九州说由来已久,这是先秦人的一种区划地域概念。在古人的传说中,大地是禹所平定的,而且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区,即所谓“九州”。但九州原本为一空泛的概念,自春秋战国,随着疆域的拓展,地理观念发生变化,九州说逐渐加进了具体的地方制度。但战国晚期,又产生了一种凭空想象而建立的世界观念,邹衍的“大九州”说,是这种观念最为完整的代表。但邹衍之说,后来失传。《淮南子》的九州说,不同于《尚书·禹贡》等书,不知是否是邹衍所说的大九州。
文中还描述了昆仑仙境的景象,并介绍了古代的两条通天之途。如何登天,以达到人神相通,一直是中原地区古人的一个梦想。《淮南子》这里记载了两条“通天之途”:一条是经由“建木”,是以木为“天梯”而登天的一种途径,其位置是在南方;另一条,则经由西北的昆仑山,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条著名的登天之途,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由昆仑登天的过程也很清楚。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各地的农作物、矿物及其他珍奇物产,指明这些东西同各地地形、土质及气候的关系,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经济地理等诸方面。
对于地与人的关系,作者认为,不同的地理条件,首先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其次,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人必须要与地相应,不可违逆自然,这与其对天人关系所持的态度是一致的。
最后,作者还描述了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生成转化的过程,勾勒了“五土→五气→五种矿物质→五金→五龙→五泉→五云→五海”这样一幅转化图。其中地气上升为云、冷暖空气交锋、成云化雨、雨流入江河、汇集成海这一过程,与现代科学所讲的全球的水循环理论,有相似之处,不无道理。而讲到的矿物质的转化,可能有炼丹术的影子,不尽正确。
出处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子·道应训》,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英布。汉高祖刘邦之孙,刘长刘长之子。刘安是豆腐的创始人,著有《淮南子》。
刘恒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刘彻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原地区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参考资料
淮南子.汉典古籍.2012-10-13
目录
概述
第一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二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三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四部分
原文
译文
第五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六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七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八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九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一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二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三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四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五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六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七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八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第十九部分
原文
注释
译文
作品评析
出处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