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阴符
姜太公创作的书籍
《周书阴符》,又称《太公阴符》,是一部古代思想论著,属道家一派之书。据传说,《周书阴符》为姜太公所留下,苏秦为阅读这本书而头悬梁锥刺股,最终获得六国相印,衣锦还乡。西汉,《周书阴符》被收录在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共有237篇,分别是《谋》81篇、《言》71篇和《兵》85篇。然而,从南宋开始,《周书阴符》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在清代,它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临沂市银雀山汉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竹简,其中包括50多枚《周书阴符》。这证明了至少在西汉时期,《周书阴符》已经广泛流传。 《周书阴符》以阴阳五行为立论旨归,主要阐述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家思想。在注疏中,《周书阴符》时而涉及兵家韬略。自唐朝以来,《周书阴符》流传版本众多,主要有《汉魏丛书本》、《道书全集本》、《说本》、《子书百种本》等。 目前,《周书阴符》已无真迹流传,据说读其书能使人变成奇人和有智慧的人。
内容简介
战国策》卷22《魏策一》:“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苏子即苏秦,这里的《逸周书》指的就是《太公金匮》或《太公阴谋》。《开元占经》卷6、卷11引《尚书金匮》,据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太公金匮》引严可均曰:“疑即《太公金匮》异名。”《战国策》卷3《秦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周书阴符”。《庄子·徐无鬼》释文引司马彪崔撰曰:“《金版》、《六》皆《周书》篇名。”《银雀山汉墓竹简》也认为:“姜子牙之书,古亦称周书”,并举证曰:“敦煌市写本《六韬》残卷中有《周志八国》一篇,文字与《周书·史记》略同。古书所引《逸周书》之文,亦颇有与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诸书相出入者(参看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吕氏春秋》所谓‘周书’可能也即指太公之书。”(严可均案,《阴符》谓阴符之谋。《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书·艺文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云“周书”者,周时史官纪述,犹《六韬》称周史。诸引周书《阴符》,或但称“周书”,验知非《逸周书》。录附姜子牙之末,与《六韬》、《阴谋》、《金匮》互出入,不嫌复见也。)
太公金匮》,《隋书·经籍志》、《意林》、《旧唐书·经籍志》、《通志略》均载2卷。
太公阴谋》,《隋书·经籍志》:“《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曹操解)。”《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3卷,《通志·艺文略》:“《太公阴谋》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
明确著录《太公金匮》、《太公阴谋》虽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但实际上《七略》、《汉书·艺文志》中就有。《汉书·艺文志》之“兵书略·兵权谋”:“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小注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姜子牙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六韬》。
汉书·艺文志》之“兵权谋”下注“省《太公》”,则“兵权谋”中部分内容出自《七略》所录之《太公》无疑问。顾实曰:“如本志《太公谋》八十一篇,《兵》八十五篇,今本《管子·兵法》、《参患》,《荀子·议兵》、《淮南·兵略》等篇之类,皆当在此二百五十九篇中。”前贤已经证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谋》就是《阴谋》,也就是《太公阴谋》,《言》就是《太公金匮》,《兵》就是《太公兵法》或称《六韬》、《六韬》。
钱大昭曰:“《谋》、《言》、《兵》,就二百三七十篇而言,《太公》其总名也。”沉钦韩曰:“《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大戴记·践篇》、《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淮南》、《说苑》所称皆是。《兵》者即《太公兵法》,《说苑·指武篇》引《太公兵法》。”顾实曰:“《隋》、《唐志》、《通志》著录《太公书》多种,《文献通考》仅馀《六韬》而已,《庄子》称《金版六弢》,《淮南子》亦言《金豹韬》。”
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儒家”中另有“《周史六弢》六篇”,小注:“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颜师古以为“即今之《六韬》也。”《四库全书》馆臣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两种书。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证明《汉志》“六弢”当是“大弢”,《庄子·则阳》中仲尼问于太史大弢即是此人,“今之《六韬》当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为“此证极精。”
可见,《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太公兵法》或是《六韬》都出自道家的《太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姜子牙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困学记闻》卷11并引叶梦得说曰:“其说盖出《六韬》。”宋戴《鼠璞》卷下:“至谓周文王与太公阴谋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奇计,然《汉书·艺文志》注谓:‘吕望为周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以太公术者所增加。’汉时已尝疑之,今反使右科习为正经可耶?”宋何薳《春渚纪闻》卷5《古书托名》:“先君言《六韬》非太公所作,内有考证处。”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中:“考《汉志》有《六弢》,初不云出姜子牙,盖其书亡于东汉之末,魏晋下谈兵之士,掇拾剩馀为此,即《隋志》《六韬》也。”
《史记·留侯世家》述张良得上老父赠书,“视其书乃《六韬》。”前引《战国策·秦策》,则更记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把《太公》看成是楚汉之际乃至汉代的著作似乎保守了些,历史上就有学者根据《六韬》内容判定它是战国著作。
宋叶适《习学记言》卷46《六韬》:“其言避正殿,乃战国后事,固当后于孙子。”《困学纪闻》卷5:“古以车战。春秋郑克壆有徒兵,而骑兵盖始于战国之初,曲礼前有车骑,《六韬》言骑战,其书当出于周末。”
1972年,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竹简有部分内容与今本《六韬》基本一致的姜子牙书竹简,被认为就是《六韬》。银雀山《六韬》共14组,可分3类。1-7组为第1类,见于传本《六韬》者,《文韬》4组,《武韬》3组。8-13组为第2类,均为《群书治要》、《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曾加称引而为传本所无的佚文。14组为第3类,是一些零散残简,其简式、字体与第1、第2类相似,简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据此当属简本《六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西汉墓中,也发现部分竹简上许多有文王、秦武王问,姜子牙曰的字样,或与今《六韬》内容相同或近似,尤其是简文的字体和其他简文不同,书体逊于同出的其他几种简文,易于区别。这些简早期被称名为《太公》,后定名为《六韬》。《文物》2001年第5期公布了这批简的释文。定州汉简中根据汉简的简型、内容和字体等被确认为属《六韬》的竹简共有144枚,计1402个字,简文《六韬》共发现篇题十三个。
银雀山两座汉墓,从出土的钱币和2号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推定,1号墓的下葬年代在西元前140~前118年之间,2号墓下葬年代在前134~前118年之间。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抄写年代应早于墓葬年代。银雀山竹简字体属早期隶书,当是西汉文、景至刘彻初期书写成的。定州市八角廊40号汉墓,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刘修死于西元前55年,则定州简《六韬》的成书年代肯定早于此时。银雀山和定州简还表明,《六韬》在西汉初年就广泛传播,其成书时间当然更早。银雀山《六韬》文字不避汉帝之讳,如汉高祖刘邦的“邦”字,刘恒的“恒”字,等,定州简《六韬》也不避汉文帝刘恒的“恒”字,也证明《六韬》成书时代在汉之前。
定州简《六韬》中提到了御者“王良”,王良是春秋晋国之善御马者,在《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王霸》中均有提及,应在春秋前期以前。
陶宪曾评《汉书·艺文志》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篇重者,盖《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其书全收入儒、道、纵横、杂各家,又择其中之言兵权谋者,重入于此,共得二百五十九篇。”笔者昔有一说曰:先秦无兵家。战国时期,战争是各种国家社会主义学说的主题内容,儒、道、墨等家都各有兵书,《六韬》或《太公兵法》无疑就是道家《太公》的兵书部分。《太公》著作托周文王姬发与太公问答,太公姜子牙是周人灭商战争的军事指挥者,封于齐国,故《太公》著作出于齐国。《太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道家著作。
太公金匮》本《金人铭》中太公吕望还引了黄帝说,李零先生以为黄帝书“分布范围主要是集中于数术、方技类的实用书,以及数术之学在兵学中的分支即兵阴阳;见于诸子,则主要是阴阳、道两家及其小说杂记。”黄帝书中有“黄帝战蚩尤”之类数术书、“黄帝素女问”之类方技书,《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则是名贤讲治国用兵的阴谋书,是道家黄老著作。
总之,《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六韬》或《六韬》都是《太公》的内容,《太公》是战国中后期齐国的道家黄老著作。
苏秦的故事
苏秦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纵横家。其实纵横家就是一些依靠自己的口才来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些靠嘴皮子吃饭的人,而苏秦就是他们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但是,苏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功的。他从当时著名的谋略家鬼谷子那里学成出师之后,曾先后去游说过周王、秦王,但都以失败告终。随后,苏秦落魄地回到家中,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布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认真钻研“周书阴符”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终于使自己的学识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他再次出马,以自己苦心钻研出来的“合纵之道”游说各国君主,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身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 抵挡百万雄兵,成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子。
作者简介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姓,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原地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代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河之滨,遇见周文王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姬发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帝辛,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辛店,成为姜齐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姬钊六年,卒于丰镐遗址,长子齐丁公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李亨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赵恒时期,追谥昭烈。
参考资料
姜子牙简介_古诗文网.古诗文网.2021-04-2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苏秦的故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