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苏民
如皋许苏民
许苏民(1952年11月-2024年3月10日),男,生于如皋市人,无党派人士。1978年2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所师资班,1981年2月经国家教委特批跳级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任教,获学士。进修于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萧父先生。1999年被列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首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另一许苏民是晚清秀才,早在光绪年间便向封建礼教宣战,提倡男、女、贫、富都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意在提高国民素质、造福地方。
2024年3月10日,许苏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
1952年11月,许苏民生于如皋市县。1968年到如皋县勇敢公社16大队插队。1971至1976年,先后在襄阳市总字57051部队五七学校、襄樊市棉织厂、襄樊市委宣传部理论课工作。1978年,许苏民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读书,并跳级提前毕业。1981年,许苏民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教师。1984年起,许苏民担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员、所长。2002年,许苏民调入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担任教授、博导。
2024年3月10日,许苏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71岁。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文化比较。
主要著作
著有《李贽的真与奇》(南京市,1998)、《王夫之评传》(与萧箑父合著,南京,2002)、《李光地传论》(厦门市,1993)、《戴震与中国文化》(贵阳市,2000)、《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与萧箑父合著,沈阳,1995)、《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简论》(昆明,1987)、《比较文化研究史(中学西渐卷、西学东渐卷)》(昆明,1993)、《文化哲学》(上海,1990)、《历史的悲剧意识》(上海,1992)、《人文精神论》(武汉市,2000)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哲学研究》及各地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百篇,其中部分论文辑为《许苏民集》出版(上海市,1998)。
获奖情况
专著《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简论》1990年获滇版图书二等奖,著名学者王沪宁在其《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1992)一节中肯定地引证了该书的论述,并列为主要参考文献。
《文化哲学》一书被多所高校作为研究生教材和博士生参考书。《历史的悲剧意识》一书在上海经由读者投票评为“你最喜欢的10本上海版新书”之一。
比较文化研究史》1995年获滇版图书一等奖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获教育部二等奖
《16-2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主要学术成就
主要学术成就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分支体系的建立。
以1990年《文化哲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建立了一个由文化发生论、文化结构论、文化发展论、文化动力论四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哲学体系。该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文化哲学专著。
以1992年《历史的悲剧意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建立了一个旨在探讨人类心灵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方式与人类历史创造活动之关系的历史哲学体系,试图对以往被唯心主义片面地发展了的人的精神心理的方面作出唯物史观的解说。
以2000年《人文精神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建立了一个全面总结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历程、比较中西人文精神之异同、揭示真善美各自包含的内在矛盾及三者之间的矛盾。探讨解决矛盾的方式及当代人文精神建设问题的精神哲学体系。
主要成果目录
学术专著
1、《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哲学现代化”丛书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2、《文化哲学》(1990年5月,上海市人民出版社,上海)。
3、《历史的悲剧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4、《比较文化研究史(中学西渐卷,西学东渐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5、《李光地传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6、《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国学丛书”之一,与此同时萧箑父先生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7、《李贽的真与奇》(“明清文化名人”丛书之一,1998年1月,南京市出版社,南京)。
8、《许苏民集》(“思想者”丛书之一,1998年11月,学林出版社上海市)。
9、《戴震与中国文化》(“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之一,2000年5月,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市)。
10、《人文精神论》(“哲学与文化新知”丛书之一,2000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市)。
11、《王夫之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与萧箑父先生合著,2002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
学术论文
1、论艺术和宗教给予哲学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学报》1980年第1期
2、试论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意识两种基本形态的学说,《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
3、论中国近代的三种乌托邦,《华中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4、古代元气说对天体起源和生命现象的解释,《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讯》1981年第2期
5、先秦时代朴素知行辩证法的逻辑发展,《华中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6、论吕坤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华中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7、论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4年第3期
8、论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学说及其方法论意义,《哲学史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1月版
9、王夫之论“知”和“能”,《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0、论作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环节的鲁迅早期思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吉林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1984年5月版
11、人的现代化,《青年论坛》1984年10月创刊号、《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
12、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学习与实践》1985年第8期
13、自由的命运及其他(合沈大德合作),《青年论坛》1985年第3期
14、徐光启中世纪自然科学传统方法的批判,《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
15、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三个环节,《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16、论愚昧与开化,《江海学刊》1985年第5期
17、论“钱神”与“十二花神”的历史价值,《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
18、提高中华民族的理论兴趣,《长江日报》1985年11月25日
19、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论纲,《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5年第20期
20、冲突与融合──西学东渐片论,《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版、《中外学者论中国传统文化》重庆出版集团1988年2月版、《东方的黎明》巴蜀书社1988年10月
21、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不同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核,《江汉论坛》1986年第10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2期
2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5期
23、浮士德式的追求,《颤动──写在“文革”十年之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24、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青年论坛》1986年11月号
25、摆脱历史情性之路,《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21日、“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讨论”第1期、《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增刊
26、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1987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年思想家》1987年5月试刊号
27、“一塌糊涂的泥塘中的光彩和锋芒”──论皮日休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江汉论坛》1987年第6期
28、中国比较文化研究史的分明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29、论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江海学刊》1987年第5期
30、论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适合物质文明建设的性质,《重庆社会科学》1987年增刊
31、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结合部,《江汉论坛》1988年第2期
32、形似而神异──中学西渐片论,《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3期
33、关于文化交流的历史哲学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34、去伪存真:现代化转换中的儒家人格,《东岳论丛》1988年第5期“儒学与现代化笔谈”
35、文化心理的表层、中层与深层结构,《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36、论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历史演化,《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
37、论文化变异与文化传承,《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第11期
38、世纪末的反省,《蛇口通讯报》1989年1月10日
39、对外开放与中西文化冲突及我们的选择,《开放时代》1989年第1期
40、中国启蒙者的传统,《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
41、走出困惑:一个新的文化定义,《贵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42、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生长点,《光明日报》1989年3月6日
43、文化哲学:走向21世纪的世界哲学主潮,《江汉论坛》1989年第6期
44、论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福建学刊》1989年第2期
45、文化离析与文化整合,《江淮论坛》1989年第3期
46、关于“五四”反思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47、中国近代文化自觉三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3期
48、论文化发生的精神现象学机制,《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5期
49、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江汉论坛》1990年第2期
50、亡灵·辞藻·利益──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一书的方法论意义,《福建学刊》1990年第2期
51、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贡献,《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6期
52、海内外中国民族性问题研究述评,《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53、罗曼·罗兰与中国文化,《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第5期
54、寻找振奋民族精神的兴奋点,《长江日报》1990年12月28日
55、中国近四百年各派文化主张源流考,《江汉论坛》1991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4期
56、对外开放:民族文化的新生,《文明建设》1992年第2期
57、西方比较文化研究史的两大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
58、危机探寻──西方比较文化研究史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性,《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6期
59、论李光地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进步意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5期
60、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兼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发展,《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
61、“源头活水”与“中国特色”,《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3期
62、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湖北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63、沿波讨源 返本开新──论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船山学刊》1993年第1期
64、明清之际的新道德观与近代新文化,《光明日报》1994年1月3日“史林”第1期
65、论鲁迅晚年的文化观,《福建学刊》1994年第6期
66、知性主体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江汉论坛》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0期
67、以现代精神融摄传统文化精华,《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2期
68、明清启蒙学术论纲,《不尽长江滚滚来》东方出版社1994年9月版
69、情愫的执著与理性的吊诡──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西化论者的论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第6期
70、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1期
71、东西文化论战:中国与俄罗斯,《现代与传统》1995年12月第九辑
72、人文精神论纲,《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百期纪念专号”
73、乾嘉学术中的知性精神──戴震章学诚思想片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
74、中国近代学者对明清之际启蒙学术的认同(与萧箑父先生合作),《光明日报》1996年11月5日、《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
75、重新评估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版。
76、“爱智”漫议,《光明日报》1997年3月26日
77、评“魏晋风度”与“宋明气象”,《开放时代》1997年第3期
78、前现代性·古典主义·后现代派,《开放时代》1997年第6期
79、如何对待王小波顾准的思想遗产,《岭南文化时报》1997年第12月
80、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晚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81、皮日休评传,《湖北历代思想家评传》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2、戴震哲学对于现代人文精神建设的启迪,《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2期
83、“知性”谈,《光明日报》1998年7月10日
84、学术·学术经典·思想与学问的关系──对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观点的质疑兼评“现代学术经典”之争,《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85、论真善美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兼论形上之爱与真善美的统一,《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3期“名家专号”
86、从新量学、新心学到新人学,《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4期“名家专栏”
87、李贽之死,《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
88、“崇高”浅说,《光明日报》1999年9月3日
89、致王元化先生论“五四”再认识问题,《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90、契真融美见精神──《吹沙二集》读后,关于美与真之关系的思考,《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毅圃》(香港特别行政区)2000年3月总第24期
91、也谈清学史:思想与思想家──与朱维铮先生商,《光明日报》2000年5月19日
9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
93、“文化─历史”哲学的探索,《我的哲学思想──中国当代部分哲学家学术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94、探寻人类心灵底蕴的文化哲学,《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95、屈原芳草伯牙琴──读萧箑父〈吹沙集〉,《读书》1993年第1期
96、读冯天瑜《中华原典精神》,《中国文化》1995年第4期
97、论哲学形上学的理性,《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
最新成果
1、《学问、智慧与性灵──朴学与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文库·思想学术系列》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开发学人心灵”的科学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
3、先验批判、经验反思与不受人惑的方,《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3.5
4、“开发学人心灵”的科学思想,《江汉论坛》,2003.3
5、论钱大昕的史学思想,《开放时代》,2003.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著作
获奖情况
主要学术成就
主要成果目录
学术专著
学术论文
最新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