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201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所出书籍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由周振鹤主编,全书在总论外,分为13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梁卷、十六国北朝卷、隋朝卷、唐朝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
2017年12月9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中国地理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修订版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由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振鹤先生担任主编。
简介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
提要
本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梁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作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本卷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术回顾、文献资料、基本思路、核心理论、关键原则等问题,置于“绪言”中加以说明;“结语”则从宏观的视角,统合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二者,归纳现象、指陈规律、思考利弊得失,并就相关的政治地理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地理研究”开题。
本卷的主体撰述,分为十编。
第一编概述三国两晋南梁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疆域与政区为政治地理的一体两面,政区与区划又为地方行政的一体两面。本编先就三国、两晋、南朝各别政权的疆域变迁作出梳理与分析,再就这些政权的政区制度,分为一般制度如府州郡县乡里制度,特殊制度如尉部、遥领、虚封、侨置、双头以及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加以说明与考证;所梳理与分析的疆域变迁,所说明与考证的政区制度,既为接续的九编张目,也以接续的九编之具体考述为基础。
第二编辑考三国两晋南梁都督区。都督区从临时设置到相对稳定,从单一的大军区设置到分层分级设置,逐步形成基于州、郡、县而又凌驾其上的另一套行政区划系列。本编即从实证的角度,全面展现了这一多头并进的历史进程。
第三编、第四编分别考述三国、西晋诸州郡县沿革,第五编至第九编分别考述东晋刘宋、齐、梁、陈之实州郡县沿革;又与各编之考述文字对应,分别选择断代年份,排出其时行政区划,并配以对应的政区地图,展现各别政权相对稳定的政区状况。对于相应时段内其他独立的地方政权或政治势力,如汉末公孙氏、梁陈间之后梁与王琳的政区沿革考证,则附于相关政权之后。
第十编略依《晋书·地理志》所列州郡顺序,以考表的形式,通过原州郡县与侨州郡县的对照、州郡县侨置经过的叙述、附注与备考的说明,集中处理东晋南梁尤为复杂繁琐的侨州郡县,既力求呈现其沿革之全貌,亦与东晋、宋、齐、梁、陈实州郡县各编中的相关内容彼此呼应。
本卷之“附录”,除了梁、陈两朝难以绘制外,制作了三国、西晋州郡沿革表与东晋刘宋南齐实州郡沿革表。由此沿革表,可以全面直观地从时间维度考察相关各朝政区变迁的诸多细节。
本卷可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两晋南朝部分相互参照,也可供高等院校历史、地理专业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南京市地方史。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近三十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约四百篇,主编著作多部。
孔祥军,1979年生,江苏扬州人。1997年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相继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文艺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政区地理、清代经学文献研究。在《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清史研究》、《中国经学》、《域外汉籍研究集刊》、《古典文献研究》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三种。
徐成,1984年生,江苏兴化人。201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隋唐制度史研究,在《江海学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五代十国卷
摘要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九五”、“十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周振鹤主编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梁卷、十六国北朝卷、隋朝卷、唐朝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热河省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五代十国卷提要
本卷依据相关传世与金石考古资料,全面而系统地逐年复原了五代十国时期(907—959)中原地区先后更替的后梁后唐李克用)、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王朝政权与在此期间南北方所出现过的前蜀后蜀、南平(荆南)、楚(楚王)、吴(吴王)、南唐、吴越、闽(威武、王审知)、南汉(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北汉等十个地域政权的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同时,兼论其时曾存在过的岐王、卢龙县(燕王、燕)、赵王、北平王、定难、归义(西汉金山国)、武贞、宁远县、管(岭南西道)、江西省、百胜、高州市、新州、静海区、殷、湖南省及清源等或大或小的各割据政权(势力)的辖区范围的变迁。其中对存在于这一时期诸多纷繁复杂、悬而未决的政区地理相关问题,作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完整的揭示与廓清。
全卷除绪论与附录外,分为概述编与考证编两大部分。
概述编系综合考证编的所有结论撰写而成。此编又分为上、下篇,以政权为视角,划分章节进行叙述。上篇析为五章,简述后梁后唐李克用)、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所设置的行政区划的沿革;下篇分为十章,略叙前蜀后蜀南平市南平)、楚(楚王)、吴(吴王)、南唐吴越、闽(威武、王审知)、南汉(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及北汉等十国政权所设置的行政区划的沿革。其中主要涉及这些政权所置节度使(留守)及其属州、直属京(直隶)州(军)的各自辖区的逐年变化。另外,曾与五代十国在不同时期并存过的岐王、卢龙县(燕王、燕)、赵王、北平王、定难、归义(西汉金山国)、武贞、宁远县、邕管(岭南西道)、江西省、百胜、高州市、新州、静海区、殷、湖南及清源等或大或小的各割据政权(势力)的辖区演变,亦按地域与出现时间附入此编相应各章节之中加以概述。
考证编系对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区地理所作的逐年详尽考述,为全卷的重心所在。此编参照唐开元十五道的分野,按地域划分考证区域,以后梁贞明六年(920)为断,将其时所存在的各割据政权(北方:后梁、李克用、岐王、定难及归义;南方:前蜀、荆南、楚王、吴、吴越王审知南汉)所辖的高层政区与统县政区的置废分合及其各自辖境的盈缩作了系统而详赡的考订,共计十章,分置于上、下篇之中。此年之前或之后在南北方区域内出现的各割据政权(势力)[北方:卢龙县(燕王、燕)、赵王、北平王、西汉金山国及后唐后晋东汉后周北汉;南方:吴王、威武、大彭王(南平市王、南海王、大越)、武贞、宁远县、邕管(岭南西道)、江西省、百胜、高州市新兴县静海区后蜀、南平、楚、南唐、闽、殷、湖南省、清源]所辖的政区建置与领域的变动,则纳入上述相应考证区域的章节之中进行论述。
此外,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本卷还编绘了大量的图表(其中图53幅、表45项),试图从时间与地域上直观而形象地展现论述的结论。
个人简介
李晓杰,1965年12月生于唐山市。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馆员。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度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度任大阪大学文学部COE研究员。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水经注》、中国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著有《东汉政区地理》(1999)、《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2004)、《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2009)、《疆域与政区》(2011)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参考资料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2-25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2-25
目录
概述
简介
提要
作者简介
五代十国卷
摘要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