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镇是河南省洛阳市
栾川县下辖镇,位于栾川县西北部,西与
卢氏县接壤,北与白土镇相临,东与
冷水镇比肩,南与
叫河镇、
陶湾镇连接,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三川镇政府驻三川社区,截止2022年10月,全镇辖11个行政村(社区),138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7335人,常住人口10998人,
镇区常住人口5357人。
三川镇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767.7毫米,耕地面积1.2万亩,境内盛产
山茱萸、
连翘等中药材及高山富玉米、核桃、马铃薯等特色农作物;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大理石、花岗石、
高岭土等。截至2021年,三川镇工业企业个数为8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8个。
三川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素有“
栾川县西大门”之称,该镇峰峦起伏,主要景点有
抱犊寨、望牛岭、白云山、金斗山。抱犊寨海拔1800米,以牧童抱犊上山食
野生灵芝成“抱犊真人”的神话得名,山势险峻。四周悬崖,顶成盆地,跨越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属
卢氏县蹈和里。民国时期为三川镇,属卢氏县第一区。1947年解放,属栾川县陶湾区。民国时期,属卢氏县第一区三川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中共豫鄂陕边区党委建立卢嵩县,三川为第七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置三川区。1948年8月置三川区。1956年1月,撤区建三川中心乡,同年11月又恢复三川区。
1958年建三川公社,辖叫河、冷水、三川等27个大队。1970年,叫河、冷水析出各建公社。1984年2月废社建乡,称三川乡。1995年12月9日,撤乡建镇,称三川镇。1997年,面积92.8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三川、新庄、三道沟、柳子、柳树坑、祖师庙、龙脖、姚湾、小红、大红、火神庙1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镇情简介
三川镇位于栾川县西北部,西与
卢氏县接壤,北与白土乡相邻,东与冷水镇比肩,南与
叫河乡、
陶湾镇连接,素有“栾川西大门”之称。辖11个行政村,138个居民组,27587人(截至2018年末
户籍人口),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地处豫西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9.2℃,年平均降水量764.7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境内有大小山头549个,沟岔841条,东西北三面高,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南低,海拔1100米以上,西北部抱犊山,海拔高1803.4米,为境内最高峰。河从冷水镇增河口入境,流经新庄、三川、龙脖、姚湾,于大红前圪塔出境入叫河镇,支流有三道沟河、北川河、小红沟河、大红沟河等,属
长江水系。
位置境域
三川镇地处栾川县西部,东接
冷水镇,南连
陶湾镇、
叫河镇,西与
三门峡市卢氏县文峪乡、
横涧乡毗邻,北靠白土镇,距栾川县城26.3千米,行政区域面积96.8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川镇地处豫西山区,地势东部、西部、北部高,南部较低,境内峰峦耸峙,有大小山头549个,沟岔841条,
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境内最高峰位于西北部的
抱犊寨,海拔1803米,南部海拔较低,在1100米以上。
气候
三川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年平均气温9.2℃,1月平均气温-3.3℃,7月平均气温21.1℃;年降水量764毫米,无霜期年平均150天。
水文
三川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清河从冷水镇入境,流经新庄村、三川村、龙脖村、姚湾村,前疙瘩出境入叫河镇。支流有三道沟河、北川河、小红沟河、大红川河等。
自然灾害
三川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
泥石流、冰雹等。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泥石流,雷雨、冰雹灾害,往往造成庄稼颗粒无收,房屋倒塌。
自然资源
三川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银、铜、铁、钼、铅、锌、锰等金属矿藏,非金属矿藏有云母、
石煤、
白陶土。以钼、铁、石煤储量最大。耕地面积1.2万亩,可利用林地面积11.8万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三川镇辖11个行政村:三川、新庄、三道沟、柳子、柳树坑、祖师庙、龙脖、姚湾、小红、大红、火神庙,下设13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三川镇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三川街。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川镇总人口2.2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01万人,城镇化率88.6%。另有流动人口520人。总人口中,男性1.2万人,占52.9%;女性1.07万人,占47.1%;14岁以下0.46万人,占20.3%;15—64岁1.63万人,占71.8%;65岁以上0.18万人,占7.9%。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99%。2011年,
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7.3‰,
人口自然增长率6.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49人。
2017年末,三川镇常住人口为26170人。
经济
综述
全镇上下围绕“工矿兴镇、商贸强镇、劳务富民”的发展思路,扩大
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曾获得
洛阳市小城镇经营管理先进乡镇、洛阳市
计划生育先进乡镇、洛阳市文明小城镇等荣誉称号。2008年完成财政收入2448万元,实现企业
总产值13216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9540万元,完成入库税金5400万元,完成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全年引进资金1.9亿元,新建和扩建
民营企业项目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个。
2011年,三川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49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总支出136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比上年增长10%,是1986年的50倍,是2000年的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352元。
2018年,三川镇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农业
三川镇地处高寒山区,
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9.2℃,无霜期150天左右。土质多为两合土、红
黏土和砾土。农作物以玉米、大豆、马铃薯为主,一年一熟,粮食产量不高。群众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90年代,完成改河工程35条,筑河堰坝236条,工程量达259万立方米;治沟841道,修堰坝2.26万米,建水平
梯田5024亩。
90年代,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521万公斤,比1986年的403.5万公斤增长117.5万公斤。至2000年,全镇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农户家里都有了余粮。是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元。
全镇森林覆盖总面积11万亩。其中有林地10.7万亩,疏林地240亩,灌木林地2004亩,
森林覆盖率为68%。1979年,飞播油松林成功,至2000年,12万亩油松林长势良好。三川镇被评为“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单位”,国家林业部部长曾亲临三川为“飞播造林纪念碑”揭碑。1983年,落实林业责任制,发放林权证。1999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川被列为禁伐区,
坡度25度以上的
坡地已全部退耕还林。是年,三川镇被确定为“生态保护区”。
2011年,三川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5%。
三川镇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
阳芋为主。2011年,
山茱萸种植面积3000多亩,有猪苓12万穴,
天麻8万穴。2011年末,林木覆盖率达87%,有
天然林4万亩,飞播造林8.4万亩。2011年,大型
农业机械35台(辆)。
工业
2011年,三川镇工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上缴税金3200万元,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达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3280人。
商业
三川镇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川街立集碑记》载“……三川者,盖明时卢邑之盛地也。”言三川集市贸易明时已很繁荣。民国年间曾有“旱码头”之称,是
卢氏县一大集镇。2000年,三川集市有批发站5个,商店80家,饭店25家,粮油店10家,活动摊点165个。辟有布衣鞋帽、水果蔬菜、饭食小吃、竹编柳编、柴禾煤炭、牛羊牲畜、
仔猪鸡苗等若干专业市场。每逢农历一、四、七集日,一般集日贸易额达20万元左右。三川街已成为全县有名的交易市场。
2011年末,三川镇有商业网点186个,职工400余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额达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2011年,三川镇金融产业营业额2.624亿元,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4亿元,人均储蓄54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9.5%;各项贷款余额1.0亿元。
中药材 三川镇气候、土壤均适宜中药材生长,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天然及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430多种,其中
党参、棉芪、二花、
连翘、
山茱萸享有盛名。
牛黄、麝香、
天麻等远销海外。2000年,建中药材基地7个,发展山茱萸、
丹参5000亩,种植
松茯苓11万穴,
天麻8万穴。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1990~2000年,中药材销售133吨,收入达666万元,人均284元。
副业 三川镇人多地少,农作物一年一熟,农闲时间长,农民历来重视副业生产。传统的手工编织有柳编、竹编及镟制木碗、木勺等,产品畅销豫西各地,仅柳编一项年销量就在4万件以上。
玉米糁子、
马铃薯淀粉是有名的土特产,享誉全省,成为馈赠佳品。
劳务输出 “两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八个月挣钱”是三川人的口头禅。这里剩余劳力多,能吃苦耐劳,素有外出挣钱传统。镇政府抓住这一优势,大搞劳务输出。1989~1995年,是三川镇剩余劳力外出打工高峰期,每年有600多个务工队,3000多人分布在
秦岭山上开采金矿,每年创收达500万元以上。2000年,劳务大户已发展到60多户,总资产在50万元以上。
乡镇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川镇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鑫达矿业公司是三川镇和山东
招远市全昌红
集团公司共同投资650万元兴建的股份制企业,建成50吨/日金选厂,年产值250万元。洛西林化厂主要生产松针粉、饲料添加剂,1995年投产。1997年,又扩建成综合养殖场,当年,存栏猪300头,鸡3000只,年产值85万元。开栾钼铅锌选厂,1998年被开封人祁合建购买,年产值1500万元。水泥预制品厂是集体企业,1997年投产,年产值100万元。至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81个,从业5280人,产值1.5亿元,利润8743万元,上缴税金141万元,其中鑫达矿业公司、弘潭药业公司被授予
洛阳市A级企业。1990~2000年,三川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累计3.7万人(次),创收10.7亿元。
文化
地名由来
三川镇地处上川、下川、北川三条大川交汇处得名。
资源特产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
阳芋等,一年一熟。土地资源少,农民闲暇时间长,工
副业、劳务输出比较发达。三川镇地处秦岭山系中段,是金属和非金属的成矿地带,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锌、钼、镁、钛、、硫、硅、
石煤、
石棉、
大理石、
花岗石、高领土等,且大都埋藏浅、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
冶炼价值。
三川镇中药材品种多、贮量大,主要有
党参、二花、猪苓、
桔梗、
北柴胡山芋肉;名贵山珍有有鹿茸、猴头、蘑菇、
天麻;干鲜果主要在
苹果、白桃、核桃、杏等。皮麻是该镇的特种经济作物,色白纤长,耐拉耐磨,驰名遐迩。全镇有自然用材林3万亩,飞播林9万亩。
交通
三川镇境内有328省道经过。境内洛(阳)卢(氏)公路纵穿南北,三川至白土公路由该镇
祖师庙村穿越渔唐沟,三川至冷水公路由西向东通往
栾川县,11个行政村全通汽车,境内11万伏变电一座,
三门峡市、
南阳市双线路供电网履盖全镇。育河流经全镇,境内主要支流有三道河、北川河(又名西河)、小红沟河、大红沟河等。因此,该镇交通便利、电力充足、水源丰富。
社会
基础建设
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以“三清七集中”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突出建沼气、改厕、改圈、改厨和道路硬化,加大对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治理力度,狠抓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不断拉大城镇框架,完善配套设施,城镇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建立离任村、组干部及困难老党员救助机制,实施
水毁道路和堰坝修复工程,完成敬老院建设及相关设施的配备,扎实开展扶贫搬迁工作,积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旅游开发成效显著。先后投资2000万元,对
抱犊寨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开发。
按照省政府
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对口支援工作会要求,自贡市迅速启动对口支援广元
苍溪县三川镇工作,自贡副市长
陈吉明率市发改委、市农工办、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规划和
建设局、市农业局、市应急办、市经委负责人,经过7个多小时长途车程赶到
广元市苍溪县,就三川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对接。
科技 三川镇历来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推广。80~90年代,引进的玉米品种有大单、中单,马铃薯品种有红皮、红眼、东北密植黄、山西米脂黄等。结合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7年,推行大垄麦套种春玉米和
地膜覆盖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达1337吨,比上年总产量807吨增长65.6%。一改过去常年吃“统销”的局面。1989年,全镇仅玉米产量达5245吨,人均20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00年,三川镇获
河南省“科技示范镇”称号。
文化 三川镇有广播放大站、露天剧院、封闭剧院、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各1处,电影队7支,录像厅2个。80%的农户有电视。各村均有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2000年,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首批“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三川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镇内有县直中学一所(永胜三中),镇属中学两所(金官中学、梁官中学),小学20所,在校学生9547人,教职工572人,梁官中学被列为教育示范基地。
该镇有文化站一个,老体协会一个,诗书画协会一个,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愈丰富多彩。
教育事业
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1所,32个班,入园幼儿599人,幼儿教师20人。村完小11所,31个教学点,99个教学班,2855名学生,108名教职工。初中1所,22个教学班,1259名学生,60名教职工。成人学校1所。县第三高级中学设在三川镇。
1994年,全乡群众集资108万元,建起13幢教学楼,做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桌凳。各小学都有仪器室,中学有仪器室、仪器柜、实验台、电教室、电脑微机室。1994年、1996年,顺利通过了市、省及国家的“两基”验收。
1997年,初中3个年级统考成绩全部进入县五强之列。1998年,教学质量全面丰收,初三中招排全县第二名,全镇五年级考试总成绩进入全县前五名。
2011年末,三川镇有幼儿园2所,在校幼儿645人,专任教师23人;小学9所,在校生1283人,专任教师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92人,专任教师5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三川镇有镇文化服务中心1个,镇剧院1个,村级舞台4个;图书室11个,藏书1.1万册。
医疗卫生
三川镇有
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16张,全院职工27人,其中
主治医师4人,医师7人,医士4人。医疗器械设备齐全。能熟练医治内、外、妇、儿、五官、骨骼、口腔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可进行
胆囊切除、胃及
胰腺肿瘤切除、
尿道前列腺扩张、截肢、
骨折整复固定、关节矫正、
骨肿瘤摘除、剖腹产、
子宫全切、
脾破裂修补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
固定资产190.8万元。全镇各行政村都有卫生所,医疗网点覆盖全镇。
2011年末,三川镇有各级卫生院1个;病床5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张,固定资产总值60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5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平均千人拥有专业执业(助医)医师(门诊部以上)0.4人,平均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3人。2011年,
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645人次,出院病人700人次。
2011年,三川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68例,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孕产妇死亡率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1‰、1‰。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500户,其中
数字电视用户25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电视普及率100%。
2011年,三川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7户、人数78人,支出1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长10%;城市
医疗救助3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
农村医疗保险1276人次,共支出6.4万元,比上年增长4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50人次,支出18万元,与上年持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42户,人数1276人,支出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92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8人,支出20.6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3人,支出9.6万元,比上年增长9%;农村医疗救助1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27人次,共支出7.1万元,比上年增长20%。自然灾害受灾人口850人,紧急转移安置3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0亩,倒塌房屋30间,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救灾支出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新增就业人员450人,有358名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00人,组织1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
三支一扶”工作。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三川镇有邮政所1个,投递线路单程30千米,投递点85个,乡镇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360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5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完成3000件,征订报纸708份、期刊350册,业务收入18万元。电话用户普及率达100%;移动电话用户1250户;
光纤线路总长达300千米,主干
光缆达200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552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520个,宽带接入用户485个,比上年增加2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三川镇有自来水基本普及率46%,铺设干线水管97千米,排水管道7.6千米。
2011年末,三川镇有1100千伏
变电站1座,
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达8万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2条,总长度达70千米,用电负荷3.2万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2989.1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2%,供电可靠率99.5%。
2011年末,三川镇有休闲园地4个,面积60亩,绿化覆盖率90%,人均绿地面积4平方米。
旅游
抱犊寨红色旅游风景区
抱犊寨红色旅游风景区,国家AAAA景区,位于
洛阳市栾川县城西北34千米处,距洛阳市区182千米。军事遗址景区。因远古时期一个放牛娃得道成仙,犁水救民的神话故事传说而得名。景区内主要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陈列馆、土匪点将台、议事厅、抚月楼、抱犊观、一线天、牛角石等景点。景区是一处集教育、观光、休闲为一体的
红色旅游区。